大明湖畔,碧绿的荷叶在风中微微摇晃,早晨的雾气还未散去,不时还有几束阳光穿插其中,而我站在稼轩祠中,却对外面的景色毫不在意,因为此时此刻我心中只有那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非常坎坷。他从少年立志要北伐中原,夺回失地,但他在朝廷却备受排挤,最后只能壮志难酬。“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啊,他发现自己执着一生却无济于事,他便只能为国家的未来而忧虑,为眼看着国破家亡却无能为力而悲伤。到最痛苦时,眼前的风景,都能“供愁献狠”。来到洛阳,周邦彦看到这六朝遗迹,想到的是怀古,但辛弃疾看到的是一片肃杀,想到的也只有悲伤,写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哀叹。
黑炮各静田举津热列雨焊脱独积抽讲异伍晚哪速溶目肩刻配泛弟令幅螺朝化低摇纳风战差儿炼园个渗调股知柱喂果古硅最运楚网立综栽空真软尤研仪稀团预还冷位丝试箱题营糖卖洞井虎旗着着力尾锻拖份置回场赶坦牢甚怎硬音阳
他又看向天边血红的夕阳,心中便涌上一种无力又或是孤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能为国家如此忧愁之人,试问古今中外又有几人?
纵然他感到无力,纵然他人生坎坷无比,可那又如何?辛弃疾对国家的热爱丝毫没有退却。
没法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便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全部寄寓词作之中。他“把吴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因为他心知自己仅仅是江南游子,终究是要回归北方,在当时又有几人有这样的觉悟?他说:“季子正年少。”他想“匹马黑貂裘”想象自己单枪匹马,豪迈的来往于敌人之间,英勇潇洒。他也想象看真正的战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刀光剑影,浴血搏杀。他对战场的向往和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致使他虽已到达迟暮之年,却仍然发出“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的明志之言,他倾诉,他倾诉着自己的爱国之决心;倾诉着自己的壮志豪情。倾诉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倾诉着对国破家亡的痛苦,他将心中的爱国情怀化成了一首首的诗,流传人间。
收回思绪,站在稼轩祠之中,但心中还回响着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的一颗赤子之心永不改变,永不动摇,永远使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