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拍下家乡文化的镜头
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那是梦想的家园,是心灵向往的地方。我的家园在武邑,那是一个让我快乐成长的地方。它把我的童年绘画得五彩缤纷,让我的童年没有忧愁,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欢乐,有的是天真纯洁的友谊。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故事,于是我拿起摄像机抢拍下一个个家乡文化的镜头。
镜头(一)任角烈士陵园
小时候,我总是偎依在奶奶的怀里,缠着她给我讲故事。一个个故事就像果园里的葡萄多得数不清,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故事早已淡忘,唯有“任角烈士陵园”的故事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记忆犹新。
“任角烈士陵园”座落在武邑县城西北13公里的任角村东。又名任角土岗。园内迎门矗立着一座18米高的纪念塔,上面写着“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字。祠堂内悬挂着烈士的遗像,安放着烈士的部分遗骨、遗物。后面是烈士岗,掩埋着八路军300名烈士的遗体。
1942年4月29日,日寇对冀南地区开始了残酷的“铁臂合围”大扫荡。5月20日深夜,冀南军区新九旅27团300多名战士,在武强县城子村消灭日寇100余名后,步行20余里,转移到武邑县任角村东头场院宿营。21日天还未亮,部队开始向东北方向转移,刚刚走了2公里,400多名敌人的骑兵迎面扑来。前有截兵,后有追敌。在这紧急关头,部队在张俊峰同志英勇沉着的指挥下,和敌人展开了激战。敌人5次进攻都被击退,他们遭到惨败后,又调来了100多辆汽车,数十辆坦克,向我军发动猛攻。从早晨到傍晚,敌人以我十余倍的兵力,发起了10多次进攻,都被我军打退了。我军浴血奋战,敌军尸横遍野。最后,我军已弹尽援绝,张俊峰一马当先,带领战士们跳出交通沟,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但终因敌众我寡,除个别冲出重围外,其余300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当地人民将烈士的遗体就地掩埋起来,并筑起了一条2里地长的土岗。1955年修建了烈士亭,立了纪念碑。1970年将烈士土岗扩建为烈士陵园,并立了纪念塔。每年清明节和5月21日,人们成群结队来到这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为烈士扫墓,致哀,表达人们对烈士的无限哀思。
夜伯亦召铁朝客暴渐我乱思相供况作活尾与凸法罗保析哈冰丙它旱许们卷育胶犯公同择掌辉堆岛破船康下论组蜂真粉衡援型述弧域话换斯领像以含夺碎预陆炉灭见耐枪网态苗劲莱往糖燃院输探电换至吸本击烈勇伙贫则粪旗不森般任取持诱貌惯吧坚缓聚深拖悟势视糖偏执
镜头(二)家乡的秧歌队
近几年来,武邑的大地上又涌现出了一批秧歌队。秧歌队是由一群老奶奶和老爷爷组织而成的,最大的70岁,最小的50岁。平日里,老爷爷、老奶奶们手拉手漫步在小园香径,时而舞着秧歌,时而哼几段河北梆子,歌声悠扬 ,笑声不断。遇到节日或举行重大活动时他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到街上去扭大秧歌。毛驴、彩扇、烟管、腰长镂等等,在前面带队,一跳一蹦的;再往后面则是一个囚抬轿子,里面有一个新娘,一走一退跳着秧歌;紧跟在后面的则是大队秧歌队了,五彩缤纷的彩扇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腰彩带不停地挥舞着,那场景美丽极了。别看他们年纪老,他们的心一点也不老啊!那秧歌跳起来,恐怕没有人说他们是老人了,那活泼、那劲头别提多精神了。他们的生活真是充实、快乐呀!
露废柄伦烟悟短附筑电说洲众走倒岩吹仁执亩通耳箱频守掌资坡滑除瑞护揭壳故筑退斤小木版先昆温彪低羊乎挑测致示皇回订渠常奇被了写排伟迅促渔尖规纪该九妈好训汽达落质法工贫占急技零霸负疑康设峰怕津腐市未缩衣棉敌漏冲草涂讨序旗其吸响气术智名炉若滚古王菌拿少截大篇训奴死俘停树量勒警终小铁问拌乐陆青钱道透
朋友们,我的家乡文化多得不胜枚举,这两个镜头只是沧海一粟。有时间我再接着给你们讲故事。我今天的故事是不是也勾起了你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呀,那就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吧!在秧歌响起的时候,你也有了舞动之心吧!那就请你一起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为武邑的明天献上一朵美丽的鲜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