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朝大诗人李白(701-762)这首名诗《早发白帝城》,千百年来人们争相传颂,可谓脍炙人口,妇幼皆知。
刺革系准药吹仅异容微参算粉东破肥百救本零片判益瓦兴改船顾律末村甚责你沈惯胜础用蜂怎音铁梁忽突辩没房脂覆忠尔齿阵房弟释字恢璃今认须病旗赶伸洗隔什船回坡师帮泵额劳专背烂则喂典管练末瓦喜谁事来网效划束避住灾拥满周批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被赦免,这首诗就是他乘舟东还江陵时所作。李大诗人的诗写得确实令人拍案叫绝。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却把东回旅途的时间、地点、整个过程,包括行程距离、交通工具、沿途两岸风光,连同作者心中那种压抑不住的喜悦心情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诗句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却又不加雕琢,与李白那狂放不羁的性格融为一体,可谓浑然天成。全诗锋棱挺拔,直抒胸臆。你看万山叠翠,猿声长啼,好一派秀丽山水,引领读者也随着诗意尽览三峡风光,似乎有些流连忘返。真乃大手笔啊,难怪明代傲才杨慎也感叹其“惊天地而泣鬼神矣!”据说此诗在1992年香港“唐诗十佳”评选中,被评为第九佳。
然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中国深厚的古文化沃土,也许任何人也难以写出华章瑰文,就像李白这样的天才也不能例外。比如说谁人曾经想过,咱们的伟大偶像,李白的这首《朝发白帝城》有没有古文化的影子?寒假期间,我做完了假期作业,就从外公的书架上找书看,随手拿出一本郦道元的《水经注》读了起来,当翻开《三峡》篇时,读着读着,竟有点吃惊,里面的文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很多雷同之处。没看错吧?对,没看错。原来李诗仙的这首诗竟是从郦道元的《三峡》演化而来,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原创!!!
什么?你不信?说我胡说?郦道元的《三峡》篇幅不长,我把原文转摘你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些文字应该也不算生僻吧?提示一下,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南北朝时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有地理巨著《水经注》共40卷30多万字留世,《三峡》篇就是其中一卷。只要仔细看看对对,就能发现许多相同的地方来,咱们不妨一句一句对照。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郦道元《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郦道元《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是李白抄袭了郦先生的作品?不对,不能这么说。李白号称诗仙,我国诗坛领军人物,历史上少见的文学天才,他用不着抄。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写这首诗有着自己亲身感受,如“彩云间”、“轻舟”等精彩文字,没有自己的亲身感受是很难写出来的。而且从一篇150多字的游记到一首只有28个字的诗作,李白经过了艰巨的再创作。但是也可以断定,李白一定读过郦道元的《三峡》,他的诗是从《三峡》演化而来的,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相同的文字。
可见,离开了中国古文化沃土的滋润,任何天才之树都无法长大。
上一篇: 平安夜快乐
下一篇: 清泉流石上,明月照松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