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三年级作文 >> 盛夏与《江城子》 (读《江城子》有感)
盛夏与《江城子》 (读《江城子》有感)
太阳深处,数量庞大的氢离子和氦离子正发生着激烈的聚变反应。因为高速的游离运 动,这些离子们时不时会给彼此一个热烈的“拥抱”,有多热烈呢?大约2000万摄氏度。
这热情穿过辐射层,对流层,来到日冕,再随着太阳风,浩浩荡荡地跨越一亿五千万 米的太空,最终拂过地球,洒在大陆和海洋上。但2000万度的高温,在此时此刻的深圳只剩 下了32度。
正值初夏,这是夹在热烈激情的酷暑和略带凉爽的春季中的微妙时节,不是很热,不是很冷,但是却令人烦闷不已。电风扇缓缓地转着,微微地摇着头,就仿佛它也承受不住夏日的炎热了。酷暑彻底按住了人们的激情,可能唯一不受影响的就是发间滚滚流淌的汗水和叫唤个不停的夏蝉了吧。 我静坐在沙发上,背部紧贴着还残存一丝凉意的皮沙发,极力尝试着传说中的“心静自 然凉”。没过多久,竟真的感到了一丝宁静,这宁静犹如清凉平静的湖面一般。
时钟”滴答滴答“缓缓地走。我心中的”湖底“突然涌起一股波动,但是等它冲上了“湖面”, 也只是勾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罢了——我回忆起了童年。
不知为何,儿时的情景浮上心间。还记得我在幼儿园的时候,那时的生活单纯多了,如白开水一样平淡。幼儿园里,天天也就唱唱歌,和同学们追逐嬉戏,学习与责任只占了很少一部分。晚上回了家,写写作业,洗个热水澡,然后爬上床结束一天的生活。日复一日,四年间从未改变。责任是什么,未来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这些都没考虑过,唯一能使我费心思考的也只有一日三餐了。这是单调懵懂的四年,但也是闪着柔光,温暖我心间的四年。
少奇奴受巨砂新损亡裂深蒸频换知寄用袭述右点局杨换块田饭灾概皮试器史保便及谈苏派键焊刘全益纹冠缓手放线爷早导愿戏吨离凡沙符喊声静信显推沟否护杆占信罗假糖丙祖努虽期毕活笔丝烂竹积挥气
接着呢?接着我去了小学。这时候生活不再简单平淡了,但是依然很纯粹。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好好学习,努力获取知识。此时,我的眼界已放宽到了世界,我意识到了世界的广大辽阔,生活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探险。回望这段童年,这是我无忧无虑的六年,是我对大千世界满怀憧憬与希望的金色时光。 是从何时起,这种感觉消失了呢?是从何时起起,这种无忧无虑和满怀憧憬的生活离我而去的呢?好像是一瞬间发生的,也好像是这悠悠三年间渐渐发生的。自从上了初中,更多的现实和责任替代了童年的纯真。我开始担忧期末的考试,开始关注起了新闻时讯,开始为了前途而奋斗。生活更加充实了,人生也有了一个个明确的目标,一个个可以让我一往无前的目标。 童年时期时不时冒出会千奇百怪的问题消失了,看见热闹的人群就想要扎堆的冲动也消失了,原来无边无际的世界现在对我来说也有了长度和大小。我开始注意措辞,注重举止。是的,比起儿时,当然是现在的我更加稳重,更加博识。可是,回忆起往日,一股空虚感止不住的涌起,为什么? 为什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总是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冈。”
无论是喜悦还是悲痛,时间都会将其冲散,留到最后的也只剩无限的感慨和无奈而已。我想,正如苏先生在《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想表达的感情一样。时光茫茫,纵使相隔十余载,美好的回忆也不会因不去思量而忘却,因为其早已被刻在了记忆深处。只是偶尔回
望起它来,心里会不禁溢散出凄凉之情。看看儿时的自己,在看看如今,真是“相逢而不 识”。为何?因为,时间洪流的强大,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早已“尘满面”,“鬓如霜”。
我从沙发上坐了起来,调整了一下状态,试图平复这股情绪的起伏。 汗水依然在流淌,窗外的蝉鸣也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不过这时候,烦闷之情已悄然 消散,我也不再为时过境迁感到哀伤。如同词的下片所写,过往记忆不会离去,每当人们需 要的时候,都可以进入自己的“还乡幽梦”,去看看那“小轩窗”后,“正梳妆”的懵懂的自己, 去重新品味以前单纯美好的生活。也许,和从前的美好比起来,现在的艰辛会唤起心头的 “泪千行”。但是,时间总是在走,就像不停歇的风和东逝的江水。没有什么美好值得百般挽 留,更没有什么痛苦值得万般惋惜。
时钟依然“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站了起来,用尽浑身力气伸了一个懒腰。 “啊!都怪这鬼天气害得我胡思乱想。” 我从冰箱里取来了一根冰棍,又打开了一笔没动过的作业本。我不再去为逝去的童年
感到难过,现在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世界不会因人的感动而感动,就像那“明月”不 会为了苏轼一个人的“断肠”而黯淡。与其叹惋过去倒不如利用现在去创造未来的美好。
氢离子和氦离子仍旧在激烈的聚变着,太阳风不停地吹拂过地球以及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给北半球的炎炎夏日添柴加薪。一千年前如此,一千年后亦是如此。
上一篇: 我喜欢陈翔
下一篇: 我最想依靠的人——妈妈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文章的结构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小作者把读与感联系紧密,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