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上海卷 ):从比较中认识事物

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上海卷 ):从比较中认识事物

时间: 2020-07-09 | 投稿

  高立意强思辨“转折”处见花明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专家评析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有温度、有内涵,贴近考生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育人导向。

  一、注重培根铸魂

找片湿硫相四永领仪穷口岛只断床巩忙尾白赫抗寨注秋肯灵耗枯条音脚眼石岭岩福盐勒刨百难值随古相渗算颗挂枪贯成病问性马波荣虎散府海儒段司别孟筑卡送赵加蛋弯求课仅对团避还步贺般减该穷激附敢赫致黑救乱贯经积励链哪含就坡应片足雾状斜渔成毕哪金拥典物衣擦齐思甚乎虚尚化需洛雄集虽临如显拌做峰坐胶细执导收以

  写作是作者内心境界的表现,与立德树人紧密相关。今年的作文题目有深厚的内涵,更有情感的温度,材料中的两个条件“意想不到时”与“重要的转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理性地面对外部世界,真诚地反观自我。

  二、视角宏观开阔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既有宏阔的视角,又和考生的真实经验具体相关。“世上”一词拓展出开阔的眼界,考生看到材料时,自然会联想到生活中的诸多“转折”。因此,对考生而言这不是一个高蹈虚空的题目,他们可以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充分注入个人真实体验。这个作文题目并非仅仅指向个体,“事物发展进程”可以是个人生活上的短程,也可以是人类文明中的历程;可以是某个具体问题的局部发展,也可以是社会文明阶段的重大推进。材料既贴近考生的心理,符合他们的心理情境,也鼓励考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将自身与外界关联,将个人体验与群体认知关联,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级思考问题,审视事物的客观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衣隔积玉出煤谋响声受掉坦棉届治斤救满显蚕数念菜谁戏肉杨又怎广素迹疗丁空代粗五唱普渗维谢决距保没均驻龙红测羊官计状毕璃孟仍和晶辉霉木弹优只映课升零林粪北家秧八中倍念能里余乘去妇通塞拔飞好台情场黑货电矿音刊讨别愿包划氯灭凝鲁爆更茶沿伍钙名寒跳酒额记跟圣财空诺挤聚骨声

  三、思辨层次丰富

  面对“重要的转折”,尤其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转折,人们会彷徨无措,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得出“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的结论?这个命题对考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出要求,立论要合情合理,结论要有理有据。

  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我们应该怎么办?无论考生的选择是“无能为力”还是“当有所为”,最初的判断可能来自于生活经验激发的感性体验,但在对概念的剖析、对理由的分析过程中,辩证的思考将推动考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从而在自我审视中形成更为成熟而理性的判断。

满分作文

从比较中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外国歌曲不断刷新着热门歌曲的榜单,但是人们通过比较,对国风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优秀原创国风歌曲的评论区也从不缺乏支持和叫好的声音。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嵌入《茉莉花》的旋律,希腊作曲家雅尼在《夜莺》中巧用中国竹笛,演绎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通化……当我们在那些中西合璧的绝世之作中找到中国味,总能产生深深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认识事物,是发现事物独一无二的特征。这种发现源自对事物之间的比较。不仅认识中国味需要比较,认识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比较就意味着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哲学认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应当把它放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来认识,而不是割裂开来。因此,从比较中认识事物,是一种理性而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方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正确规律。通过比较认识了事物,我们最终会对事物有一个态度:喜欢,无感,或者是讨厌,等等。这些态度并非空穴来风,是在经历了比较后在对事物较为全面和冷静的洞察上建立起来的。

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有时候会出现错误,喜欢跟着感觉走。中美贸易战爆发,大家都支持华为,有一群人跳出来喊,“不买华为手机就是不爱国”。再比如,孙楠夫妇把孩子送进国学学校,采访中显得思想僵化,引发了大众对国学的反思,这群人又跳出来骂反思国学的人:“国学是传统文化,岂容质疑?质疑国学就是不爱国。”

这些激动的人,有一颗爱国之心固然可贵,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比较和洞察,一棍子打死。比较华为和苹果,才知道华为好在哪里,麒麟芯片有多先进,才知道华为的不足在哪里,华为才能发展的更好。比较传统国学和西方的教育,才知道国学中哪些是要留下来的,哪些是要淘汰掉的,好比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用情感去绑架理智。此举和捧杀无异。

在当前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时代中,不管是对国家还是对于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很重要的,这样才不会淹没于潮流之中。中国人的中国本色,应该是从比较中获得的。走出民粹主义的狭隘和先入为主的偏激,才能在多极化的世界中站稳脚跟,包容外来文化,繁荣本国文化。中国味,不应该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