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如何描写杜甫
如何描写杜甫(20篇)
他,一生颠沛流离;他,空怀满腔热血;他说是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诗史,杜甫。杜甫是诗主,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但最后贫病而卒。
他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报负,他有着“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志向,他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心愿。但虽杜甫风华正茂,满腔报负,但命运弄人,李杜甫为了权倾朝野竟说无人中举。之后他陷入贼手,但却成就了他不配的作品,《三吏》《三别》广为传诵弃官归乡后,他四处飘泊,但也始终忧国忧民。在当他流寓中夔州时,他的生命渐渐走向尽头,但他竟创造出许多不配佳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这时他过去的反思更为千古绝唱。
杜甫在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之后静静离开。他一生多舛,仕途失意不能阻止其抒发自己的感情。越是生活困苦,他的忧国忧民与悲哀就越强烈。之所以越困苦,他越有不朽的佳作。
最近最忙的是谁?胡锦涛,温家宝?不对,是诗圣杜甫。
最近一幅幅杜甫的恶搞图的网上流行。图中,杜甫变身各种造型:美少女、机枪男、superman,清洁工,麦当劳叔叔……各种各样雷人的造型,只要想得到,我们极富创造力的同学们都能做到。原来,在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书上一首杜甫的诗《登高》,旁边配了一幅杜甫的侧身图。杜甫侧身坐在石头上,迎风略抬头,面带沧桑。与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十分吻合,很匹配诗中深广忧愤、忧国忧民的主旨意境。这让我又想起了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的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衣服品牌的“代言人”。我在觉得可笑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悲哀。
今年是杜甫300年的诞辰,对于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但没有感悟,反而将恶搞杜甫插图作为一种快乐。中学生是民族下一代的接班人,我们的民族底线在哪里?另一方面,社会呼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那就学诗吧,学了就要考,要考就要背,于是乎,学诗成了背诵情感、主旨、意境、手法。以至于恶搞成为了释放压力的途径。
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它的封建专制、等级尊卑、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无懈可击、完美的。我们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推陈出新的时候,应当慎重,带着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恶搞文化、穿越文化,可以,我们需要多彩的文化,彰显个性,可这一切都不能没有民族底线,没有精神之光。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需要我们的敬畏!
雨打芭蕉,打出滴滴伤感;风卷茅顶,卷出丝丝无奈。夜半惊醒,枕头微凉,倚窗外望,故乡月明,不禁老泪纵横。
杜甫,你好。我在心中默念。
人生的际遇若一直平步青云,那人便也易陷于颓丧;而坎坷的经历,虽然带给人不幸,却也仿佛那一潭沉静的死水中注入了新的注力,焕发夺目的光彩,请停下你匆匆的步履,望望杜甫遗留的脚印。
庭院八月枣梨熟,瞧,那茂密丛中展露的人影,可是少年的杜甫!他健康,而又有才华,更是拥有无忧无虑。“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中年的杜甫跟随着世俗的陀螺,也终无法画圆自己的人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谁能料想晚年的杜甫竟是如此的凄惨,那个昔日英气勃发的少年哪儿去?
儒家倡导“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容易,穷则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更能可贵的是穷困时不忘心系天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若没有吐纳日月的胸怀,又何能有如此广博的爱心?你让世间的狗苟蝇营者低下头,你的人格在那一刻上升到九霄层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不是对你的大道希音?
你无疑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大堂帝国的明镜,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真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你那枯骨凸现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你在质问,那累累白骨上原有的生机到底哪儿去了呢?
“偏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男儿的性命犹不如那春风吹又生的草芥,与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的痛,便不如生个女孩儿,嫁给比邻,还得时时相见。
同李白一样,你是郁郁不得志的。皇上昏庸,官吏腐败,人民疾苦,栽道怨天。在这种时代,本事被摒弃一旁,视为草芥。你的本领也就只能让后人所铭记,后人所欣赏。
我忽然看到你的眼睛,幽幽的如湖底般清澈,直达心底。
一个生在显赫的名门贵族,一个走到中国现实主义诗歌顶峰的人,谁曾想过他的一生却是流离失所,四处漂泊,贫困多病,客伴终生的。他优国优民而不优己,他悲悯百姓而无人悲己。一个影响着中国三千年文化的人,最终却贫死客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或许在自号时,他便已经明白自己一生老在四野。他青年时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尔后,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因生活所迫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出峡,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悲悯属于时代的产物,鲁迅说,杜甫不是古人,他生活在我们堆里。悲悯属于人类的激素,我们每个人在没有被生活麻木时,都会萌生对人的悲悯,对“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因为那冻死骨在活着时也曾悲悯过人类。
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时还悲悯着“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他在安史叛军俘获时还悲悯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他在自家“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时还悲悯着“东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三吏官吏黑三别百姓苦
杜甫的同情与悲悯,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因而他有了“诗圣”与“诗史”的并称。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真实地描写了的县吏、老妇等人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杜甫过着乞讨的生活吗?
《浣花旅地志》记曰:“杜甫寓蜀,每蚕熟,即与儿躬行而乞”,杜甫真的如记载中所说行过乞吗?
我们从杜甫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到,同时也可以从杜甫的诗中发现,杜甫行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就揭不开锅了。杜甫这样记载过:“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碍于面子就给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实际上自离开长安,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爱无疆,就如同求得这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的寒士,胸襟是用爱承载的,爱能像野马一样在奔驰般拓展着自己的心胸。一个人可以像杜甫一样没有家财万贯,可以没有日日的欢欣,但却不能没有了爱,只要心中久存着爱,就有信念,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爱可以修行一种心境,可以修行一颗善心,可以让自己、让别人都俱欢颜。
8月7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闻名中外的杜甫草堂,一睹大师风采。草堂共有三个门可供游客出入,我们是从北门进去的。外面是烈日当空的炎炎夏日,一进到里面却是湿润、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深深的吸上一口还有淡淡的书香呢!简直让人心旷神怡!草堂里的道路全是青石铺成的,路两边还有竹栅栏,一条长长的小溪顺着道路向前流走,小溪边地上、石头上全都长满了青苔,仿佛一个世外桃源……还在遐想中就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工部祠,这里面共有三位诗人的雕像,中间的那位就是杜甫,他左边是陆游,右边是黄庭坚。
那两位的诗都秉承了杜甫的风格。杜甫的雕像稍胖,因为这尊像是唐朝立的,那个时候以胖为美,但他本人是非常清瘦的。杜甫为逃难来到四川定居在这个地方,没有经济来源要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生活,所以最接近他本人的应该是雕像前面这块石碑上刻的那样,我们小学课本上杜甫的画像就来自这块石碑。
从工部祠出来看见左侧的屋子里收集了许多版本的诗卷,据说有些已经是孤本,很珍贵的!右边的屋子有许多小摆件,件件都透露着古代文化的气息;还有许多有关诗词、地理、文化、历史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有关于它的一切;更让人激动的是我看到了闻名遐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手法是那样的精细,成品是那样的精致、那样的高雅让我不禁想据为己有,可惜太贵了,一幅小小的双面绣就好几万呢!真是精品!
饱了眼福我们就来到了柴门,据说那个字是象形字:一个山、一个木、一把刀就成了,反正我不认识,而且很多大人都不认识,有意思!穿过柴门就是一座小桥,桥上面刻着许多花、树、云、鹿等等,爸爸说这座桥上的石刻都是从明代留下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修补。站在桥上,聆听着小溪静静地在脚下流淌,张开手臂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杜甫一发感慨的样子,神奇!顺小道走着偶尔会看见一间间茅草屋,里面有做画的、修复古书的等等。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草堂影壁,进到里面就看到左边是我国三代领导人来草堂的留影,其中有毛泽东爷爷、邓小平爷爷、江泽民爷爷等等;右边是外国领导人和文人墨客的留影,其中有英国的、比利时的、俄罗斯的、法国的等等数都数不过来。哇,我简直太骄傲了,没想到还能合那么多伟人站在同一片土地来欣赏同一样东西,哈哈,是不是很牛 继续往前我们来到了浣花祠,里面有位女性的塑像,据说她是一个烈女。
当年的杜甫到四川最先来到的就是她祠堂旁的古寺。穿过浣花祠里面就是盆景园、杜诗书法木刻廊然后就是茅屋故居:有客厅、卧室、厨房,里面的陈设都很简单,这也正好还原了当时的模样吧!还在想象就又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大雅堂……里面有十几位伟大诗人的雕像: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态;表达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风格。佩服!绕过去我们就来到了万佛楼,这是为数不多的由八个圆形石礅为基石而建的佛塔。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万佛楼是在原有的基石之上建造的,不仅恢复了当日的雄伟也更好的保护了那一段历史所留给我们的价值。
绕了一整圈没有一点倦意,反倒被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不仅让人感叹他们太有才了:在那样的条件下都可以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们这一代人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出生又怎么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思考中……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同谷七歌》
一
“子美!子美!……”杨夫人痛心地哭着。
“这是?……”杜甫无力的睁开了眼睛,慢慢的说道。
“甫弟,你醒了?”杜甫的忘年交周源说。
这时的杜甫,正无力的躺在荒山小村同谷的病榻上。怎么了?他不是应该在长安的华贵的住所吗?以他的文采,以他的声誉,还有千千万万的尊敬他赞美他的老百姓,他又怎么会沦落到这等地步呢?
“这山又陡,雪又滑,咱们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你又何苦去上山呢?”周源苦笑着问。
“可是周兄,我若是不去挖那仅有的一点薯蓣,我的这孩儿又怎能熬过这漫长的冬日?”杜甫勉强挺起一丝笑……
唐乾元二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在六十万官军,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为谏肃宗,竟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想着自己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想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无法实现,他毅然抛弃了华州的官职,和家人辗转来到同谷。为了让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在挖薯蓣的时候,摔断了双腿!
一个月后,杜甫身体略有好转。
“夫人,我们如今……去成都吧!”
于是,一家人,跋涉过艰难的蜀道,来到了这个“天府之国”的成都。
二
上元元年春,杜甫有了自己的草堂。也许他以为他能这样,以诗了解残生吧,他的文字里,也竟有了一丝喜色:
竹深江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百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
应须美酒送生涯!
可是,上天怎么会让这样一个以血和泪书写着的人如愿幸福呢?
正是这一年的秋天,杜甫住的浣花村遭遇洪水,草堂的财产几乎罄尽。而紧接着来的,是更大的一次损失——杜甫草堂上的白茅,竟在一次风暴中,被大风吹走!
也许正是苦难成就了他,他再一次以诗叙情,书写出了他人生的高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一直以为,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我所见过的诗歌中的绝唱。——是的,正是苦难成就了他,因为不幸福,他才有了一切。
如今,甫翁已过千年,不知作为后代的我们,会用怎样的情怀去感悟他,触摸它,我只知道,他永远会站在天堂里,向父亲一样,为我们叙说着生命的真谛。
泰山脚下豪言发,从此立志报国家。
柔情好雨知时节,大唐锦上又添花。
安史之乱灭梦想,春望一曲断人肠。
老死他乡终不悔,飘飘天地一沙鸥。
——题记
少年时,杜甫站在泰山脚下发出了豪言壮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此开始了文学之路漫漫征程,你自豪与大唐的繁荣昌盛,你陶醉与大唐的锦绣江山,大自然又赋予你柔情的一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你忘情于美好的江南水乡,你的才华也为大唐盛世锦上添花。
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百姓居无定所,同时也打破了你年少的激情与梦想。你不得不把视线从江山转到王朝的兴衰。当你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与颓废,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凄楚的呐喊,你试图用你的绝世才华挽救唐王朝的衰败,于是你振臂一呼,但,应着寥寥。你愤激,写下了《三吏》《三别》,揭开了唐王朝谁败的历史真相!
你认识到你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时,只能祈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只能借诸葛亮身世自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只能借物自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留下了千古遗恨!
走进杜甫内心深处,我认识到了才华横溢的杜甫;走进杜甫内心深处,我认识到了柔情缠绵的杜甫;走进杜甫内心深处,我认识到了忧国忧民的杜甫!杜甫,中华民族形象的载体!杜甫精神,中华的民族精神!
杜甫草堂,历史悠久。因唐朝“诗圣”杜甫久居而得名。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着作以社会写实着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又被称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进了草堂,当然要去看一览亭了。它其实是一座塔,在塔的顶端可以一览草堂的所有景色,所以被称为一览亭。
在院子里,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塑像映入了我的眼帘:一位老人跪在石头下,手臂出奇的长。他手上有几本书,长长的手指在灯光下闪着诡秘的光。他清瘦的脸上,皱纹很深很深。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目光,深不可测。他的嘴紧紧地抿着。他,就是杜甫。
杜甫曾写下过这样一首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家门前停的船可以到东吴去。可是我现在就站在杜甫家的门前,但我并没有看见什么河呀!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现在已经不见了。
在杜甫的书房内,几本书放在书架上,旁边,有一个书桌,杜甫就是在哪儿写下千古名句的。
草堂啊,草堂,你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无论情况多糟糕,都要有坚强的意志。
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山崖边,风煽动着他的须发,也牵引着他的思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的悲凉让他触目惊心,满目凄然。老人不由的想起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豪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与豪迈,“白鸥浩荡荡,万里谁能训”的宽广与刚强,如今却已荡然无存。国家的衰落让他再也无力“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地慷慨陈词,更无力像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憧憬未来,等待日后的展翅高翔。他只能伤感,伤感自己的不得志,更伤感这个“四郊无宁静,垂老不得安”的动乱年代。 也许上天注定这个时代需要一位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晚唐的兵荒马乱虽让他无力回天,但他用诗抒发着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声。他听着兵车的隆隆,战马的嘶鸣,望着“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情景。他怒不可遏地批判着“黄门飞 革空 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统治者,他锋芒逼人地讽刺着他们的骄纵荒淫网 ,同样,他用一颗博爱的心同情着受压迫受迫害的人民。 杜甫是爱国的,他早已与国家融为了一体,与国共忧喜,国衰则己愁,国强则己兴!“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惨淡的天气昭示着惨淡的心情。忧愁中,又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的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打动着每一个人。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在矛盾,一方面羡慕自在的“江海人士”,另一方面又想在长安某个官职,报效国家。人的一生最难得是战胜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都让杜甫痛苦、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的想要一份自由的心,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终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进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的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伏伏。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能容下杜甫这种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的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悲愤!于是,杜甫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诗的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心态和面对人生的精神,才铸就了杜甫的人格,他将它扬于诗中,动摇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诉说。而当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一些青少年中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好逸恶劳的思想,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一些家长更是处处包办,把风雨留给自己,彩虹留给孩子,但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优惠变得怎样呢?所以,我们应像杜甫一样有坚强不屈的人格,用于面对挫折,成就人生事业。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览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虽然才值秋天八月,但秋天的凉意已经席卷而来。猛烈的秋风吹刮着我茅屋旁的草木,使草木都弯下了腰。我看着这番景象,不由担心起我这用茅草搭建的破旧的房屋。果不其然,无情的大风并没有同情我,对我这唯一比较珍贵的财产——茅屋发动了攻击!
它无情地吹刮着,发出刺耳的声响,吹走了我屋上几层厚厚的茅草,但仍不罢休,只飞速的将茅草吹挂到江的对岸和高高的树枝上,我既焦急又无奈的看着这番场景,内心不禁痛楚。
我跑着去追刮得到处都是的茅草。不料,几个顽童早已抢先我一步,他们当着我的面将刚才飞到这边的我的茅草迅速捡起,我急忙阻拦,但他们几个小家伙却没有一个人听我说。唉!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一点茅草也没捡回,反倒弄得自己唇焦口燥,只好拄着拐杖回家!
注目屋前,看着眼前破损不堪的房屋,想想如今自己的境遇,不由长叹一声!唉!安史之乱,竟让我,竟让百姓受这样的疾苦,我今后该怎么办啊?
这样想着,只见天边黑压压一片,似乎一场大雨将至,我愈发迷茫,这上天为何如此无情?风更大了,吹得周围的草木呼呼作响,而乌云也愈聚愈多,仿佛这场大雨随时要来临!
回到屋中,仰望屋顶,定睛一看,几乎能看到一片天,我不由担心起来,本来屋子就很简陋,现在……终于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下,狠狠地砸在我身上,多年未换的被子比铁还要硬,我那较弱的儿子也不由被雨打得瑟瑟发抖……
雨渐渐越下越大,茅屋已不能称作遮风避雨之地,雨帘风吹走的茅草的屋顶上落下,它丝毫不费力气,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我坐在茅屋的一脚,看这大雨的侵蚀,彻夜难眠,雨水亦早已把我的衣襟打湿,它从我的脸上滑下,我的眼睛不禁湿润,辨不清哪滴是雨,哪滴是泪。
我想:倘若能有成千上万的房屋供给天下所有的贫寒之人,能让他们免受风吹雨打,就是让我在茅屋中冻死,我也愿意!可是什么时候才能有这番景象呢?
在磅礴的大雨中,我挥笔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期望天下人能早日安居乐业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杜甫很忙。
杜甫的忙,是令人心痛的。他忙于扑灭三月的烽火,他忙于追随飘零的国家,他忙于为民生疾苦而呐喊,他忙于为天下寒士寻找一个庇护……
如今的杜甫,也很“忙”。
这种忙,却是令人捧腹的。那个手捧机枪的杜甫,那个挥刀切瓜的杜甫,那个脚踏摩托的杜甫。在人们面对恶作剧一展笑颜时,有没有人从历史的余尘里看见一丝悲哀?
如今,杜甫完全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连大字不识一个的草莽也认得杜甫。可他们知道的,不是那个吟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亡国者,不是那个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游人,不是那个“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的壮士,更不是那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爱国诗人!人们知道的,不过是那个带着忧郁的眼神,却做着千奇百怪的离奇动作的滑稽小丑!
悲乎!中国常以文化大国自居,却有如此多的国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把中国的文化涂鸦成笑料,把中华的精髓弃之如糟粕。试问,倘若杜甫活着,他会认为这是各位的好意,还是认为这是赤裸的羞辱?
文化的沉淀是有厚度的,历史的积淀也是沉重的。一个民族需要传承,那么这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想要振兴,这个民族必先尊重自己的文化!
犹太民族的苦难,世界人民都知道,居无定所,为人奴役,曾走遍千山万水,亦经历大小征戎。在二战中,甚至被纳粹残杀殆尽。可这样一个民族,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他们不会因为是犹太人而可耻,这只是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便是这个民族的存在价值,也是这个民族存亡时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根,应该由他的每一个子民共同坚守。所以,我想警告那些视文化如草芥的无聊学生:你这是自毁长城,你就是历史的罪人!
各位,请还杜甫一个真实。我想,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才能更扣人心弦。
各位,请予文化一丝尊重。我认为,尊重文化,就是尊重你自己。
当你有天与外国人谈起杜甫时,作为一个国人,我更希望他们由衷赞叹“大诗人”,而不是“滑稽小丑”。你说呢?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山崖边,风煽动着他的须发,也牵引着他的思念。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同谷七歌》
一
“子美!子美!……”杨夫人痛心地哭着。
“这是?……”杜甫无力的睁开了眼睛,慢慢的说道。
“甫弟,你醒了?”杜甫的忘年交周源说。
这时的杜甫,正无力的躺在荒山小村同谷的病榻上。怎么了?他不是应该在长安的华贵的住所吗?以他的文采,以他的声誉,还有千千万万的尊敬他赞美他的老百姓,他又怎么会沦落到这等地步呢?
“这山又陡,雪又滑,咱们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你又何苦去上山呢?”周源苦笑着问。
“可是周兄,我若是不去挖那仅有的一点薯蓣,我的这孩儿又怎能熬过这漫长的冬日?”杜甫勉强挺起一丝笑……
唐乾元二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在六十万官军,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为谏肃宗,竟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想着自己在长安“
一个月后,杜甫身体略有好转。
“夫人,我们如今去成都吧!”
于是,一家人,跋涉过艰难的蜀道,来到了这个“天府之国”的成都。
二
上元元年春,杜甫有了自己的草堂。也许他以为他能这样,以诗了解残生吧,他的文字里,也竟有了一丝喜色:
可是,上天怎么会让这样一个以血和泪书写着的人如愿幸福呢?
你生于盛唐,却唱不出盛唐的繁华;你与李白为友,却不能像他一样挥洒浪漫诗意。你唱出的,是晚唐的衰落和动乱;你挥洒的,是苦难人民的哀叹与泪水。
杜甫啊,你这衰老无助的巨人!
你留给后世的永远只是蹒跚的背影,无奈的长谈。你看到了动荡生活下人民的苦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只能无奈“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你同样无奈与自己的处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于是长吁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直抒心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面对衰落的国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你能做的也只是祈愿“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最终,韶华逝去,病魔缠身,妻离子散,你呐喊“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愁上心头,你却不能借酒消愁;国家危机,你却不能为国效力;异居他乡,你却不能被归故乡。“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也只是你梦中的景象,如泡沫一般。
不过,你也曾有过青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志存高远,未解前路多少事,欲与天公试比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高歌纵酒,你也有狂放的青春。只是在你奔波流离的漫漫人生路上,这昙花一现的美丽如同流星般,眨眼间逝去。
杜甫啊,你这悲壮凄凉的巨人!
他一生写下一千多首诗,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时而狂羁豪放,时而沉郁顿挫,他对山水也情有独钟,他与李白并称李杜,被人们称为“诗圣”,鲁迅评价他:“他是中国人的脊梁。”他就是——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之下,仰首望去,山势峭拔,直插云霄。一轮红日顶于山上,几篇浮云随风而飘。此时,杜甫早已心潮澎湃,在他心中。这山也是渺小的,它就好比一座更高的山,他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杜甫,一个狂羁豪放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时的杜甫,已是年老多病,而这周围又是疾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吼声;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肃煞之色。周围的一切显得杜甫是那么凄凉,沉郁之情早已涌上心头,顿挫之意也已融于其中。这就是杜甫,一个沉郁顿挫的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坐于船中,抬头一看,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正在悠然而歌,动听婉转。又眺望半空,一行白鹭翱于青天之上,如梦如幻。鸟啼翠柳,白鹭青天,千山雪,万里船,杜甫心如鲜花般奔放,坐于船中,一会豪笔,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盛春之图。这就是杜甫,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杜甫。
有一种幽香越过千年古卷,有一种沉郁越过万年尘埃。细细品味一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是狂羁豪放,沉郁顿挫和山水之情。
我眼中的杜甫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杜甫是一位爱国者,一生盼望为国效力,而命运并不眷顾他,以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篇。他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杜甫生活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杜甫,学习过他的《登高》《蜀相》《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原文再现】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素材评析】
此诗是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诗中写到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着,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适用话题】
杜甫即使在住茅屋期间,在流落船上,无所适从的时候,心中还依然怀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国家的命运,适用话题“忧思与抱负”、“肩膀”、“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