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随笔集300字左右

随笔集300字左右(5篇)

篇1:《培根随笔集》读后感

  窗外一片倾盆大雨,雷声轰响,屋内我又品了一本好书《培根随笔集》。知识与理性之光照耀在淡薄的灵魂之上,我感到十分平静,仿佛空灵的山谷里出现一个纯洁的少年,无比单纯。
  《培根随笔》一书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是由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和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全书至今共59篇,至今畅销不衰。(应为58篇)
  近日是中国人民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便来探讨本书中的其中一篇《论强国之道》。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也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准确,实在是一种更加“华丽”的语言魅力。
  “没有运动便没有健康,对个人和国家无不如此。一次正当体面的战争,是国王或共和国极好的锻炼。”这是培根所述的一句话。战争既能锻炼士兵素质又能积累经验,无不是国家富强的良药。然而这一切皆是需要条件的,可见,国家想要强大,关键要骁勇善战之民。若民气卑弱,百姓无力,这一切也不过是梦幻之景罢了,这便又将条件往后推了一步。
  那么,国家富强要集合哪些因素呢?其一是能干的大臣,能处理国事,使国家摆脱困境免于祸患;其二是国家领土以及城镇的多少。有的国家虽然领土狭小,犹如细枝,却不失为强大君国的基石;其次是人民必须拥有勇敢好战的素质。若士气低落,就算有再多的战车枪炮,诸如此类也不过是披着狮皮的羊。总结了前面几点,最核心的因素便是不可让绅士贵族繁衍过快。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贵族绅士的风度豪气影响着人民,蔚成风气,人民也自然好勇尚武;若贵族腐败封态,国家也必然不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一贵族汪精卫便被恐日情绪所围困,只看到了日本的强大却看不到中国的优势,成了怕死懦弱之人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各类协定。
  诚然,汪精卫自然有着一段灰色可悲的汉奸岁月,却也为国做了不少贡献,怕是属于
  民的气节,对此我没有什么舆论,但正是如此,我更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他的功绩与“灰霾 ”。
  强国之道,亦是强民之道;强民之道,更是强力之道。这些都算是国家一路行来的经验,是实用的,宝贵的。作为祖国的花朵,学生便是强国的未来。也就是说,在强国之道上,学生要认真学习,勤奋向上,长大后为国效力,也是能做出一番大贡献。
  培根随笔,耐人寻味;强国之道,亦是如此。

篇2:写在《随笔集》的扉页上

作者:XX

性别:女

性格:活泼、开朗直接

写作作派:想写就写,不想写就绝笔不写了。想到一句写一句,凑字数,从不打草稿,懒得修改。

绰号:好狐狸、蜗牛。

特点:反应迟钝,慢性子,做事慢条斯理,从不心急。爱吃、睡、看书。怀旧,对朋友无话不说。喜欢发呆,爱损人,嘿嘿,爱开玩笑,护短,爱听奇闻趣事,话特别多。喜欢听歌、唱歌、朗诵、写作、表演。

特长:唱歌、写作、写字、主持。

星座:牛!还是金的

出生时间:保密

座右铭:1、哭着流泪是怯懦的宣泄,笑着流泪是勇敢的宣言。2、想做什么就放开了去做,将顾虑全部丢进海里。

口头禅:我的事,你“淋不着”!

创作时间:12岁~13岁

作者想说的话:我之所以写作,是为了打发时间,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可能你们会认为这很可笑,但是就是我想打发时间才写的。我不希望我写的东西能流传千古、让人追捧,我只是单纯地写而已。所以,这可以说是我的一本作文进步记录册而已。

篇3:阿迅随笔集

  【每个伤口长出的都是翅膀】

  《阿迅》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迅的随笔集,记录了她从出国到归来,从童星到清洁工,从花瓶到花旦,从海归到接盘侠的悲欢。

  北京姑娘朱迅15岁“触电”,17岁离开北京留学日本,清苦的打工读书生涯。朱迅成为了日本主流中唯一的一位中国大陆人。

  几经辗转,海选进去央视,工作至今。

  这怕就是朱迅波折的前半生。

  《阿迅》全书以朱迅在每个人生阶段中被人称呼的名字作为回忆的书签。

  “三儿,小小,阿迅,朱先生,朱大胆儿,朱七七,迅宝宝,王太太……这些名字似我一路拼来的宝剑,把把悬于头顶。”

  朱迅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病痛折磨,曾遍体鳞伤,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前半生,与其说是励志,朱迅坦言,不如说自己是在被时代推着走的时候,更早地领悟到“只有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真理。

  “我的理念是,这次输了就输了,爱谁谁,再继续努力呗。我写这本书也是想告诉大家,这种东西,其实每个人骨子里都有。”

  【乖乖女的学生路,再也回不去了】

  朱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爸爸是新华社驻外记者,妈妈曾是教师,她从小就被灌输一系列思想——禁恶习,服从安排,是个标准的乖乖女。

  缺少父母的陪伴,家里又只有姥姥和两个姐姐,朱迅理所当然成了集宠爱于一身的老小。

  朱迅进入演艺圈纯属偶然。1988年读高一时,大姐去应征广告,机缘巧合下,朱迅被导演田壮壮看中,主演电影《摇滚青年》。电影关机时,田壮壮对朱迅说:“我只是缺个演员,把你带入这一行,以后别恨我。”“感谢还来不及,为什么会恨你?”当时朱迅纳闷。

  在影片中,朱迅饰演一个叛逆的少女“小小”。高考落榜,四处打工,浑身叛逆,她烫爆炸头,化烟熏妆,跳霹雳,谈恋爱,试图主宰自己的生活。电影公映后反响很大,年仅15岁的朱迅一夜成名。

  于是,完全“反朱迅”的形象成了她银幕中最初的惊鸿一瞥。

  她说,拍戏让她的心里突然闯进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名利场的诱惑?成名后的浮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乖乖女式的学生路,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朱迅可能不会走上综艺这条路,所以乖乖女和敢拼敢尝试这两种人生,没有好坏之分,你喜欢做哪一种自己就做哪一种自己,决定了,就去做。这就是青春的可贵,这也是人生的无悔。

  【现在让我去扫厕所,也是扫得最干净的那个】

  日本的樱花梦并非像朱迅想的那样美好。

  她和两个姐姐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家电还是捡来的,也要随时担心被房东赶出去,当时日本的房子很少租给外国人。

  朱迅拍戏后很少向家里要钱,她开始在日本四处寻工。第一份工作是打扫女厕所,为了学费,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做好这些事情。

  难闻的味道令她作呕“痛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这不是现实,而是在戏里。”

  三个月后,朱迅换了新工作,但依旧辛苦。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晚餐只有面包,甚至身患纤维瘤时,也只能选最便宜的小医院。手术后第二天便带着未愈合的伤口继续回到餐厅。那段时间是她日语进步最快的时候。

  朱迅说,在日本她哭过,怀疑过自己,在厕所被日本人“怜悯”了一个饭团时,她曾含着泪将饭团扔进便池。但最终她还是学会了带着自尊为别人服务。

  “这并非心气儿减弱,只是我变得更皮实了。好像经历过这些事,已经没有任何委屈可以踩到我。”

  【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走出舒适区】

  朱迅在日本火了。

  1993年,《摇滚青年》热播,朱迅被选为《中国语讲座》的主持人。紧接着成为一家公司签约的第一个中国大陆女艺人。

  正当朱迅的工作风生水起时,母亲的青光眼手术失败,双目失明的消息,将她的心完全带回了中国。她说,放弃日本的一切并不容易,但她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走出舒适区。

  但在回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朱迅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经常因记不住一长串人名和头衔躲在被窝里大哭。

  一篇称朱迅为空洞花瓶的文章现世,触及了她的软肋。回国后长期不被认同的委屈和失落瞬间爆发,录制时,她大脑一片空白,不知说错了多少词,甚至紧张到失声。

  “从明天起,朱迅暂停出镜。”

  被停工那一年,朱迅每天的工作变成接电话,泡机房,写台本,打盒饭。

  朱迅说,天天坐冷板凳那一年,是她参加工作二十多年里,收获最多的一年。

  不因别人的话而动摇内心的信念,不因环境的不利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对梦想始终如一付出努力与热情,终能看到成功的光芒。

  这是朱迅。

  【只要有一口气,我是必须要冲上去的】

  朱迅有外号朱大胆儿。

  但再胆大的人,内心也会有惧怕。2007年,朱迅被诊断出乳头状瘤。肿瘤紧贴着声带蔓延,医生说,一旦扩散,就要拿掉她的声带。这样的风险对于主持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等我把舞蹈大赛的直播做完再手术,我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就这样,她又硬生生将癌症挺了一个月,才住进了医院。手术结束后,醒来的朱迅第一反应是想拔掉氧气管张嘴说话。她用羸弱的声音挤出了几个字,心里的石头一下落了地。

  最难的生死关挺了过去,朱迅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高峰期。

  2009年,朱迅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随后的每一年里,她都处在春晚的漩涡中心,从主舞台主持,做到幕后的访谈工作,她再也没有离开过春晚的舞台,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
  “阿迅啊,

  “出名要趁早,

  “学一门一生受用的真本事才好,

  “你很好,只是时间不凑巧,余生祝安好。”

  

篇4:读《培根随笔集》有感

前几天翻开了很久没看的培根随笔集,记得我曾经以培根所写的|《论读书》写过一篇口头作文参加过比赛,那次比赛对于我来说使一次新的挑战,记得,那位老师和我说了题目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论读书中讲到读书之用有三:一是:心旷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长才益智。这三点我深有体会,但却不觉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从来不会如此认为,但是这确实真正的原理,爱学、想学那就一定会觉得所讲的没错。

我这次,我所看到的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愤怒。培根的笔者翻译得很好,人之所以会有怒是因为人很脆弱,经不起波折,但是易发怒者,脾气就必定会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却无法克制发怒的倾向,所以培根就说“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发怒而犯罪。”其实,笔者认为,要克制再一次发怒,就应该反省每一次发怒的原因,从而改变。到哪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有用时间慢慢的改变。不可急于一时。

看完这篇文章,我发现自己也如此,易发怒,但却从未反省。也学这就是人吧。

而《圣经》里说人要有耐心。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要保持冷静,耐心等待”这样,你一定可以打败愤怒的。

篇5:文化随笔集《东亚三国志》读后感

最近几年,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乃是国内的比较文化研究界,仿佛一夜之间便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热闹态势——不但大量专业论文纷纷出炉,百花齐放;而且诸多比较文化研究所在各大高校遍地开花,枝繁叶茂。让人一下子便体悟到何谓“国际化”之于“文化研究”的巨大渗透力与影响力。然而,作为普通阅读者,细观这些并非没有含金量的文化比较专论,大多都缺乏趣味性,不免令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即。

也许,在生产比较文化“产品”的作者群体中,金文学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兵”,但就是这个专攻中、日、韩三国文化研究的学者,使普通读者也走近了比较文化研究。金文学何许人也?名字听起来,倒颇有几分朝鲜族风味,而他本人,也确实是出生在中国大陆的朝鲜族第三代,儿时起便以汉语、朝鲜语为双料母语。经过四年的日本文学专业深造后,又一路东渡至日本,修成博士。

这样一个任教于日本高校,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人类文化学为专攻方向的朝鲜族中国人,绕过了学界流行已久的中世纪欧洲与唐宋文明的学理性比照,抛开了对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明清诗学的不休纠结,一路直杀回“老家”,写出了他学术生涯中的第十一本比较文化研究专著《东亚三国志:中、日、韩文化比较体验记》(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做比较文化,一如写长篇小说,最忌闭门造车。而金文学的“特殊身份”,加上他四十几年之中于三国间不断奔走迁移的感性生活经验,以及京都大学、广岛大学的两度博士求学历程铸就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使得这本《东亚三国志》以近五十个主题,涵盖了中、日、韩三国从文化、历史到生活,甚至性爱观等几大类内容的比较解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韩国年轻人为什么能领导化妆着装时尚?为什么日本人会给世人留下吝啬冷漠的印象?

三国民众在面对卡拉OK这一大众娱乐时,表现出怎样不同的性情与姿态?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刻,三国之人有怎样大相径庭的反应?翻开《东亚三国志》,似乎每一篇随笔的题目中便隐藏着一个言简意赅的答案,比如《化妆美的差异》《“AA制”文化赞否论》《玩儿文化的力学》《生的美学、死的美学》等等。 如果你还有那么一点点“文化实用主义”的倾向,这本书倒可让你不时会意一笑。金文学以他独特的比较技巧,教你一眼认出三国人的绝招,传授与三国的陌生人打交道的套路——当然,如果你正在商海遨游,那么,深入详尽地了解日韩民族的国民性,则是于东亚商战中立足的重要法宝。 身为教授的金文学创作《东亚三国志》,并不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视角去综合、分析、总结,而是亲身参与。

处处有“我”,以第一人称写三国、谈三国、侃三国,不时伴随着一些个人化的情绪、感触。因了作者的现身说法,更因为那些具体可感的真实遭遇,将这本书说成是一本游记随笔也不为过。比如《与三国女性的恋爱体验》中,作者不但大方“贡献”出了自己与三国女友交往中略带伤感的小故事,并戏将中、日、韩三国女子性格特征中的火爆气质以“大蒜”、“芥末”、“辣椒”做比。一句“日本女性服务好,没有怨言;韩国女性服务好,有怨言;中国女性服务不好,又有怨言”虽只是玩笑之言,却也道破了三国女性脾性上的迥异。由于在三国的高等学府中均有游学经历。

作者的关注视野,也便超越了人们的日常经验。于是,便有了《东大、汉大、北大厕所文化考》这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文化”研究:说日本人,厕所里所谈的政治与性往往纠缠在一起;说韩国人,直率袒露,想说就说,厕所里有“汉江大桥倒了,永丰百货塌了,泳三(金泳三)何时垮台呢?”的“大逆不道”;而一些中国同胞“秉承”现实主义的人生信条,于是北大的厕所里,便出现诸如“不管黑女白女,抓住老外就是好女”的揶揄之言。 为了更形象化地说明三国人的差异性,《东亚三国志》还配以二百多组精挑细选的图片,既有历史资料图画,也有极富设计感的现代摄影。而其排版使用的字体也不能不提:2004年初创的博雅宋,拉宽了文字,在视觉上大有将汉字从方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的愉悦感,看起来十分舒服。

形式上再多的创新,毕竟也只是外在要素,内容的精炼才是一本书成功的关键。一如封底的文字所言,《东亚三国志》“比较生活、民族、文化,以小见大;纵论中国、韩国、日本,入木三分”——其文风不可不谓诙谐而充满机趣:“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又吵又动手,是充满谋略的立体战”;“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作者这种亲和轻松的口吻,很容易让其“文化研究专家”的“精英身份”于瞬间淡化。所以,无须正襟危坐,更无须战战兢兢地把这本书当作一份比较文化的博士论文,大可贯彻古人所云的“三上”读书法——枕上、厕上或马上(车上),放肆地看,自在地读。当然,以上皆是笑言,没有半点对作者的不尊,实在是这本《东亚三国志》,能让人不时笑出声来,拍案大叫:有趣!如果阅读的地点选在了安静的图书馆或肃穆的书房——倒真有些不太适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