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君子之道

作文君子之道(6篇)

篇1:君子之道,你我之间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实每个人都结交过益友损友,只是不懂得如何去选择罢了,与此同时,在莘莘学子的心里,“友”的含义变得广阔无际。

我高中班主任曾说过:一人交友,要乐教益友,避交损友。这句话,想必诸位学子都已烂熟于心了,班主任旧话新谈讲的我都侃然若许。

其实我们在这个年龄段,对花花世界缺乏判断力,总是任由无知的内心,往往这样反而阴差阳错的走上歧途。

例如,在高中时期,往往会出现多个所谓的“混”的学生,反而这样的学生学业往往一事无成,同时养成了一身不良的习惯,这些所谓“混”的学生在一起抽烟,打牌,喝酒。

学生之间彼此打架想必都已是家常便饭了,但是打架,一个叫上自己所谓的“兄弟”一起去帮衬着充"面子"。好几个学生在一起针对一个学生时,那个同学往往势单力薄,不予反抗,往往被拳打脚踢,重伤累累。

而这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应有的现象。

在学校,这些所谓“混”的学生在一起抽烟,打牌,喝酒。总之,不学无术成为了他们的专有名词,就单是这个泛例,就不足为奇了。

班主任给我们讲起了这个事件:一个“混”的高中生,且所谓的"厉害",他父亲严厉的教唆他,他以为结交了许多“真哥们”,还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和一些人一起,一次,他父亲让他在身上涂了一些类似于血迹的东西,并且让他去找他认为最铁的哥们,去试试看看谁愿意收留他,果真,他去了,想不到一个也没有收留他,在他“兄弟”家,自己说自己杀了人,不知道怎么办,想投靠他时,却冷漠毅然的关上了门。就是这个事件,在回家的路上,心中茫然的重现着刚还在发生的情景。

回到家,被父亲述说了一番后,父亲让他去他叔叔家,这个叔叔和他父亲关系很好,在他敲门时,忐忑不安,见到叔叔时,不知所措,便向叔叔说自己杀了人,不知道怎么办。

他叔叔毅然的让自己的孩子换上有血迹的衣服,去自首。

这个事情,结尾虽然有点传奇的色彩,但却向我们阐明了一个哲理:益友利己,损友害己。

君子之道,你我之间!

篇2:《君子之道》的读书心得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为大家整理阅读余秋雨的《君子之道》的读书心得,这本书以“君子之道”来讲述中华文化,阐述君子之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范文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篇3: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

我读余秋雨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读书功力及记忆力,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可能是一种读书的高境界罢。我的疑虑主要是就作者为文的总立意来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联系到20多年来社会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在忧虑它们到底要将中国引向何处。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此文,并将自己的思索追问逐一记下。

首先,余秋雨谈到了西方学者荣格,讲到他关于文化的作用在于培养“集体无意识”的人格。这个观点说得玄乎,其实从思想灌输的角度看则很清晰:无非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熏陶其后代所致的思想思维特点,并且由此而发的特定行为方式和文明类型罢了。余秋雨关注的可能在于荣格看重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中国不要跟着西方走的希冀,特别还推出了道家“物极必反”法则“远超西方思想”。余的这段文字很值得质疑。现代化是不是跟西方走?“物极必反”的道理究竟有多深,中西于此(具体)所受益损究竟何在?

余秋雨对于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问题是这种概括似乎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美好想象中的概念。读者只要稍微回到几千年中西历史的无穷事实中去想,从中西各自在其基本思想理念引导的发展趋势下去想,就根本得不到这样的结论的。简单的诘问可这样下,请余秋雨思考回答:其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

当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无稽之谈。实质上所谓“内圣外王”说到底还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事实上,基督教的繁复诵读经书、牧徒忏悔赎罪和现代心理学讲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种修齐之道。从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许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级意识就是一个牺牲多数的渊薮。由其执鞭,个体修养之域尚可,社会群体却是压抑性的、无知性的、被动性的。

联系后文,余秋雨讲到自己曾写过小人,那是对一些顽劣人性的批判,现在则是对立于小人写出其君子以及褒赞,作者似可长抒口气,叹为大成了。可是我左读右想,并没有觉得余秋雨的这篇君子题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联系实际评价的话,倒认为余文更多的是书生意气。我的逻辑是这样的,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它一直从来都没有真正使故国的君子更多起来。为什么?因为传统观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论道不如扎实学习先进,治国还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应与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总是两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确定的,法治规束则能够让习惯成自然。人性的两面性可分许多两两相反的对立取向,如善良性与恶毒性、上进性与堕落性、文明性与野蛮性、仁爱性与仇恨性、真诚性与虚伪性、全面性与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会存在这两种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当即的思想状态才确定了其行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具有根本性意义。而法治的规束则能强制性地确定人们行为习惯的发展走向。

上述可见,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实质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议。要命的是像这种脱离实际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们脱离的实际不是别的,就是中西文明发展不同类型及其趋势下无穷对比鲜明的事实而已。在这个视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学说)之难: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维之浅。儒家最终追求没有上升到纯粹崇高的精神层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坚。崇拜凡人偶像,行为缺乏神祇监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势必思维肤浅;进一步看,思维肤浅则造成了君子不力。

篇4:让《论语》教给我君子之道

当历史的潮流退去时,一本本传世名著就犹如璀璨的珍贝躺在时光的沙滩上。

让历史为我倒流!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从此,世界不再沉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便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周游列国,但终未能如愿。他用一生的时间修订文化典籍,撰《诗》《书》,定《礼》《乐》,传《周易》,修《春秋》……

让历史为我倒流!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位满脸写着无奈的诗人铺开了他的竹简,含着泪将悲哀写了下来。那份竹简记载了他美好的憧憬与期盼,他渴望楚国能重振雄风,他渴望能被楚怀王重新重用。但世事总是不顺从人意,他所担心的终于发生了:楚国都城被攻陷。他终于经受不住打击,纵身跃入汨罗江,激起的水花犹如一颗颗晶莹的泪珠,被风吹散,撒向神州的每个角落……

唐、宋、元、明、清,文人辈出,经典无数。但见当今少年,经典名著早已成为其生活中的一块空白,流行、摩登占据了他们的心灵。

殊不知,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一本本名著就是一个个高尚的老师,一部部经典就是一个个无言的引路人。

我独自一人坐在历史的山洞中,让《论语》教给我君子之道,让《离骚》洗涤我那被尘世污染的心灵……

篇5:君子之道

春花秋月,梅兰竹菊的风姿演绎着君子之道;夏雨冬雪,梅兰竹菊的清香氤氲着高洁之风。光阴似箭,多少记忆被岁月无情地抹去,唯有花中四君子的身影永远在我脑海中摇曳。此时我不能自已,便借笔和纸,倾吐对梅兰竹菊那深深的眷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大雪纷飞,万籁俱寂。然而,一缕淡淡的清香飘然而至——仿佛是一位贞洁的高士。远远望去,一枝梅花在风雪中悄然绽放。那粉里透白,白中藏粉的花瓣,映现了她那颗淡雅的心。凛冽寒风削过它丝绸般柔软的脸颊,她仍然昂着头;鹅毛大雪打在她晶莹的冰肌上,她仍然傲立着!孤傲之气袭人。茫茫雪原,孤鸟哀啼,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我眷恋梅之坚贞不屈,高洁傲岸,品君子之贞。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夏去秋来,幽山空谷。濛濛夏雨,瑟瑟秋风,几股清幽的色彩,渲染了山间小道——似乎是一位幽深的隐士。一眼望去,兰花姹紫嫣红,静静地伫立。有的紫里带白,情态深沉,透露出庄重之色;有的粉白相间,屏息凝神,显现出幽雅之气;有的黄如旭日,仰天怒放,弥散着凌云之神;有的蓝似云天,蕴藏着清高之韵。那淡绿的叶,仿佛是丝织的,衬托着亦清亦纯的兰香,款款多姿。清远之风怡人。她们没有选择群芳荟萃的花园,只愿隐居幽谷,远离世俗,又胸怀大志,伴着悠悠鸟鸣,灿然怒放。我眷恋兰之幽雅空灵,品君子之幽。

“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

春雨淅沥,怪石嶙峋,在鸟语花香之中,一片碧绿映入眼帘——似乎有一位谦谦学者。步入竹林,一棵棵竹散发着清纯的气息。竹叶尖而细,看似柔嫩,但无论多大的狂风在怒吼,多么磅礴的暴雨在倾盆,多少飞沙走石在侵袭,竹子仍然地屹立在岩石上——“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他内心的坚定。但他仍是那么谦恭,雨点滴在他那坚硬的身躯上,奏响叮叮脆响,道出了他的虚怀若谷:竹虚有节,节而不弯。贞洁之怀动人。春风徐来,竹子轻轻摆动,是好客的主人,谦逊地送上朴实的“微笑”。我眷恋竹之虚心有节,品君子之谦。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意阑珊,山林严霜。在阵陈钟磬声中,一丝清凉的气息拂过脸颊——仿佛是一位清秀的少女。低头望去,一园缤纷织成了锦绣。纯白如雪的白菊,风姿窈窕,不入世俗,随风翩跹起舞,呤起清幽的诗,淡黄似绸的黄菊,含情脉脉,不畏严霜,却又孤身独立,唱起柔情的歌。她们周身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又化成了轻盈的雨滴,滴在我的心上,溅起一串雅趣。委婉之情迷人。蜜蜂在她们身边徘徊,恋恋不舍地送这“青女素娥”一个吻。我眷恋菊之冷艳清贞,品君子之雅。

我愿作一只白鸽,翱翔于雪原,独嗅梅香;静立于兰亭,欣赏幽兰,穿梭于竹林,颂歌翠竹;低鸣于菊园,轻捧清菊。春夏秋冬,绽放了四君子的柔情,梅兰竹菊,时时刻刻都会浮现在我眼前,感动着我,启迪着我。我将始终眷恋梅之贞中有高洁、兰之幽中有大志、竹之谦中有韧性、菊之雅中有清高。

篇6:君子之道在于行

所谓君子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比一块山间朴玉,经过打磨雕琢后方显得温润有色。那么,君子又当如何雕琢呢?

其一者,以德以善塑其心。古语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书。”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没有道德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败坏。像我们常听说的“黑客”,用自己的专业技术来损害他人正当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确是可耻的。而这种人,是得不到社会尊重的,一旦所作所为公布于世便遭人唾弃,遭人诟病。因此说,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怎样才算有道德呢?第一是不犯罪,做一个守法的人,不去偷,不去抢,不去盗,不去骗。第二是待人接物要将心比心,温润合礼。第三是内外如一,慎独也,即使没人在你的眼前,也不能做有损道德的事。如果能够这样,已经算是一个基本的君子了。

其二者,以诗以书塑其魂。诗可以增人韵味,增人风雅。“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此句正是言人之风雅韵味。一个经常读诗的人必定是一个深有感情的人。我们可以从诗中看到万千意境,万千情绪。我们读诗,也是在了解他人的感情,从欢喜到无奈,从忧愁到悲伤,一字一句之中尽是诗人之情。读诗多了,自然是富有同情心的。既使是一枝花落,但已然成为暗愁无奈的思绪。诗让我们体悟到万千的情感,而这样一个对万物都有情感的人,一定也不会变成凶残无情之人。诗如水也,慢慢地使我们的心越来越柔软,越有人情味。

书则为增智。书是千万年经验的积累,读《本草》可知草木花树之药性,可以医自身;读《史书》可知历史之变迁,可以知人性;读科学著作可以使人知事物的道理。等等书籍,都可增长见识。“书犹药也,读书可以医愚。”但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寿命却是有限的,所以要尽量选择那些重要的书籍去读,好比中外的名著,这些都是经过时代筛选出来的书,自然是有一定的价值。而那些一时畅销书,还是建议少读,毕竟大部分只是为了娱乐心神的。还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阅读,但要分辨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有用的,天天读一些明星的琐事新闻,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但读一些精彩的文章,精彩的故事,倒还是可以的。碎片化的时代,阅读经典则更显得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对一件事一知半解,这就造成了我们的片面浅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很浅薄的话,势必会造成一个社会的狂妄。因此,汲取经典的养料显得更为突出。

其三者,与人交流,为人处世。书上的经验值千金,但是如果没有实践的话,那就并没有什么用处。而且待人接物并不是从书中所学来的,而是在生活中和人交流之中学来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在人与人交流之中,才能看清真实的世界。也只有在真实的实践中,经验显得难能可贵。所以说,一个人要经常的出去走动,多去旅旅游,才能真正的见识到另一番天地。这里我就不用多说了,只要大家走出门去体验一番,就知道市井之间的人情世故。

所谓君子之道,其实无非是让自己臻于完美。在这种臻于完美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万般的风景。但只有经得住诱惑的人,才能不停的靠近完美。我们应当以圣贤为师,学习他们的品德,去不停的接近他们。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是因为他们有超乎一般人的品质。我们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们常说“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也许早就到了大同社会。之所以我们做不到,是因为人类天性有虚伪的成分,有根本的卑劣性。我们想要摒除这些天生的缺点,无非像圣贤那般,一任而行之。

君子之道在于行,愿我们能够向美好的事物靠拢,上善若水,行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