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宵节的由来100字
元宵节的由来100字(20篇)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唐宋时期,元宵节就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间节日。墨客骚人,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
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在1983年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到了汉明永定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法,命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法的尊敬。”
这就是元宵节的来源。我喜欢元宵节。
元宵节里有吃元宵、舞狮子、观花灯等习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种独特的小吃,吃起来香甜甜香的,令人齿颊留香。那么,你们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吗,让我来讲给你听吧!
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国途中乘船在长江时,看见江面上漂着几个浮物,颜色是白的还有一点儿黄,船工捞起来献给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时候发现里面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回国后,昭王命令人以山楂为瓤,仿制给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代相沿成习。
如今,北方人称其为元宵,在南方确称“汤圆。这些与“团圆“音近,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用此来思念离别的新人。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习惯,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汉族。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的传统节日尤其让我萦绕于心。元宵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的大节,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它在当今中国仍然相当盛行。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在端上几碗热腾腾的汤圆,大家开心的笑着,多温馨的场面,让人难以忘怀。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每届元宵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当然是是必不可少的,夜晚放灯,那时可谓是万家灯火连成一片,壮观而美丽。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比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等等。元宵节,正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但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流逝得那么快,眨眼间,正月十五就这样过去了。一如既往,时间没有停留在这一刻。孩子们该去上学了,大人们该去工作了。大家都在企盼着下一个元宵节,下一个更热闹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元宵节里有吃元宵、舞狮子、观花灯等习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种独特的小吃,吃起来香甜甜香的,令人齿颊留香。那么,你们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吗,让我来讲给你听吧!
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国途中乘船在长江时,看见江面上漂着几个浮物,颜色是白的还有一点儿黄,船工捞起来献给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时候发现里面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回国后,昭王命令人以山楂为瓤,仿制给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代相沿成习。
如今,北方人称其为元宵,在南方确称“汤圆。这些与“团圆“音近,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用此来思念离别的新人。
今年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里有吃元宵、舞狮子、观花灯等习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种独特的小吃,吃起来香甜甜香的,令人齿颊留香。
那么,你们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吗,让我来讲给你听吧!
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国途中乘船在长江时,看见江面上漂着几个浮物,颜色是白的还有一点儿黄,船工捞起来献给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时候发现里面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回国后,昭王命令人以山楂为瓤,仿制给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代相沿成习。
如今,北方人称其为元宵,在南方确称“汤圆。这些与“团圆“音近,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用此来思念离别的新人。
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元宵节的一些由来吧。
一.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二.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三.起源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明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一天,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游园会,猜灯谜、吃元宵、挂灯、小朋友们打灯笼,可开心了。我查阅了关于元宵节的历史,跟大家一起学习学习。也预祝大家节日快乐!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就派天兵下凡去烧死老百姓,天帝的女儿非常善良,就下凡秘密告诉老百姓。有一个老年人想了一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放鞭炮、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欢喜。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后,若有所悟,知道了元宵节的来历。上午,爸爸带我去消防队那边去看扮玩,那里人山人海,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挤到了前两排。扮玩的确很有意思,有的舞狮、舞龙、踩高翘、敲锣打鼓、跳健身操、拉二胡……舞狮的人从三层高的桌子上跳下来打了个滚,还有小狮子跳来跳去,有人扮演成孙悟空拿着金箍棒踩着高翘,和人们打着招呼,舞龙的人从龙头到龙尾都有人支撑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爸爸妈妈开始做饭了,今天包饺子和凉拌一个木耳,还有最好吃的鸡翅,今天的饭菜极其丰富,我吃了好几个饺子,心情实在太高兴了。吃完饭后,我们又去了颐泽花园那里去看的烟花,由于天气太冷了,所以我们只好坐在车上看。烟花很好看,有的喷出来的是心形,还有的像潮水一般的涌来,各形各色,千姿百态。然后,我们又回到家放了几卦鞭炮,鞭炮很响,弄得我的耳朵就像聋了一样。鞭炮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放完了,又回家看的央视的元宵节晚会和湖南卫视的元宵喜乐会,都很精彩。
在我小学中这是最后一次过元宵节,意义也非常深刻,过的也非常开心,我要永远铭记这一次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吃元宵或汤圆这个习俗是最久远的习俗,也是我们元宵节最比必不可少的习俗。元宵其实就是汤圆,只是北方的习惯叫法,汤圆是南方的习惯叫法。对于元宵吃汤圆,有着团圆和美的美好寓意,而我国也最为注重家庭团圆这一层面,所以在元宵节这天吃汤圆是我们对生活,对家庭最美好的祝愿。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式各样的龙灯队伍经过城市的大街小巷,来到广场会合。老百姓也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爸爸牵着我的小手来到拥挤的人群中。
元宵节真乐闹。广场上有各式各样的龙灯,有飞龙、板龙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龙在广场上飞舞着。到了晚上每条龙都跟活的一样。我问爸爸为什么要闹元宵?爸爸一时也说不清楚。回到家里立刻上网查寻,才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汉代才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则为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十七的夜里才落灯。而现在元宵为正月十五当天。
我终于知道了元宵是怎么来的了!
今年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里有吃元宵、舞狮子、观花灯等习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种独特的小吃,吃起来香甜甜香的,令人齿颊留香。那么,你们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吗,让我来讲给你听吧!
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国途中乘船在长江时,看见江面上漂着几个浮物,颜色是白的还有一点儿黄,船工捞起来献给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时候发现里面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回国后,昭王命令人以山楂为瓤,仿制给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代相沿成习。
如今,北方人称其为元宵,在南方确称“汤圆。这些与“团圆“音近,取团圆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用此来思念离别的新人。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式各样的龙灯队伍经过城市的大街小巷,来到广场会合。老百姓也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爸爸牵着我的小手来到拥挤的人群中。
元宵节真乐闹。广场上有各式各样的龙灯,有飞龙、板龙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龙在广场上飞舞着。到了晚上每条龙都跟活的一样。我问爸爸为什么要闹元宵?爸爸一时也说不清楚。回到家里立刻上网查寻,才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汉代才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则为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十七的夜里才落灯。而现在元宵为正月十五当天。
我终于知道了元宵是怎么来的了!
相传,春秋时节的一天,楚昭王路过长江,看到江面上有漂浮着的东西,便命人打捞上来,仔细一看是一种外白内红可以吃的东西。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楚昭王便前去请教孔子。孔子看见这种飘在水上的东西之后,说:“这个东西名叫浮萍果,谁要是得到了它,就表明着个人将要复兴国家。”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煮这种外白内红的元宵吃。
千百年来人们都还在吃着元宵,以表示人们对亲人的思念。每当过元宵节的时侯,我们一家人聚在姥姥一起聊天,等爸爸和妈妈把元宵煮好了的时侯,我和表弟表妹一起拥上去争着吃那又香又甜很滑嫩的元宵后。大家又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看电视,吃糖,大家欢乐无比。
听姥姥说,原来的元宵仅是放了红糖,白糖和豆沙等普通的原料。现在已经用了一些上好的黑芝麻,巧克力,水果等。真是应有尽有。现在的元宵和原来的元宵相比味道更好、营养价值更高了。
我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吃到美食,还可以让我门团圆在一起,开开心心地渡过一个欢乐的节日。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今年的元宵节特别热闹。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据说是在汉武帝时代,宫中有位宫女叫做“元宵”,很想念家中的亲人,但又无法出宫,有位大臣叫东方朔,他知道后决定要帮助元宵,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东方朔假扮成算命师,来为人民算命并说:“正月十五火焚身,就是指那天会有一位骑驴的女子,来烧这里,但只要在正月十三那天,城里的老人都到城门等候,天黑时,女子就会来,只要跪地祈求,全城便可得救。”
果然在正月十三那天来了一位骑驴的女子(其实是元宵妹妹扮的)。女子说:“我是领旨来烧城的,但百姓求情,我就给你们一个预言: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六天火,燄红宵夜。”说完便离去了。汉武帝知道后请东方朔想办法,东方朔说:“听说火神爱吃汤圆,就叫元宵来做吧,毕竟她最会做汤圆,另外还要臣民一起做灯,十五晚上挂满大街小巷,并点燃爆竹,到时候,火神就会以为那是大火,一定能瞒过它。十五的晚上元宵照东方朔的指示,果然见到自己的家人;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就流传下来,也因为供奉的汤圆是元宵做的,所以人们也叫汤圆“元宵”,正月十五也称做“元宵节”。
每逢元宵节除了提灯笼、吃元宵外,当然各地都会办的就是猜灯谜活动。但如今各地都有许多不同型态的节庆安排,像放天灯、放蜂炮、炸寒单等,变成每年固定举办的民俗庆典活动,也象征年节即将告一段落,代表过完元宵后,又将是上学、工作的开始了。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式各样的龙灯队伍经过城市的大街小巷,来到广场会合。老百姓也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爸爸牵着我的小手来到拥挤的人群中。
元宵节真热闹。广场上有各式各样的龙灯,有飞龙、板龙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龙在广场上飞舞着。到了晚上每条龙都跟活的一样。我问爸爸为什么要闹元宵?爸爸一时也说不清楚。回到家里立刻上网查寻,才知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早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月十五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汉代才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则为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十七的夜里才落灯。而现在元宵为正月十五当天。
我终于知道了元宵是怎么来的了!
相传,春秋时节的一天,楚昭王路过长江,看到江面上有漂浮着的东西,便命人打捞上来,仔细一看是一种外白内红可以吃的东西。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楚昭王便前去请教孔子。孔子看见这种飘在水上的东西之后,说:“这个东西名叫浮萍果,谁要是得到了它,就表明着个人将要复兴国家。”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煮这种外白内红的元宵吃。
千百年来人们都还在吃着元宵,以表示人们对亲人的思念。每当过元宵节的时侯,我们一家人聚在姥姥一起聊天,等爸爸和妈妈把元宵煮好了的时侯,我和表弟表妹一起拥上去争着吃那又香又甜很滑嫩的元宵后。大家又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看电视,吃糖,大家欢乐无比。
听姥姥说,原来的元宵仅是放了红糖,白糖和豆沙等普通的原料。现在已经用了一些上好的黑芝麻,巧克力,水果等。真是应有尽有。现在的元宵和原来的元宵相比味道更好、营养价值更高了。
我特别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吃到美食,还可以让我门团圆在一起,开开心心地渡过一个欢乐的节日。
古时候,解梁一带的人不信佛,把木头雕成的佛像让小孩玩,有的坐在屁股下,有的拿两个佛爷头碰,看哪个头硬,哪个头先烂,有的拉完屎还用佛像擦屁股。
到了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打了小报告,把玉皇大帝气坏了。立时就派关公天神下凡,要他去正月十五火烧解梁城,还说他到时候站在南天门上观三天火。
关公化作一位老人,下凡来到解梁,心里好不纳闷,我是解梁人,解梁人最心善,怎么能坏呢?怎么能用火烧他们呢?正思付,迎面过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背着一个大孩子拉着一个小孩子。小孩子走不动,哇哇直哭,她却一直拉着小孩子,不停地吆喝他快走。
关公很奇怪,就上前问询:“人家都是背着小的,让大的走,你为什么反了个个儿?”妇女说;“您老有所不知,这几日我住娘家,今儿有人捎话,说我婆婆病的厉害,我恨不得一步赶回去,好侍奉她老人家。按说我背着小的,拉上大的走的准快。
可大的是我前房姐姐留下的,小的是我亲生的,我若背上小的,别人会说我不贤啊。”
关公听了十分敬佩,他想:多好的心肠啊!这样好心的人,要把他们烧死,良心何在?可玉帝之命又如何回复?
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妙法。关公赶紧对妇人说:“你们要祸临头了。玉皇大帝因你们不尊佛像,派我放火烧城来了。
我就是天神关公啊。可我看你们如此善良,那能忍心下手。你可把这消息传开,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到十七连放三天焰火,这样才能平安无事。”
中年妇女万分感激关公,再三道谢,迅速把这消息传遍了解梁城内外。到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晚上,家家户户大放焰火,夜空被照得通红,连玉皇老儿也在南天门上直夸关公会放火。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关公救他们免受灾难的恩德,便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到正月十七大放焰火,有的还放起架子火。慢慢的,放焰火就成了汉族人民庆节日闹红火的民间习俗了。
八月十五看月,正月十五看灯。
一个是明亮完满的寒烟,极宁静亦极凄美,另一个则是天上地下星光灿烂,红火而热闹。那是春节的压轴菜,春节一口暖融融火辣辣的长气吹到元宵,终于飘飘洒洒地布满街市,变成最终的狂欢。
人们把自己的心情做成灯饰,挂到各家门前,在这种日子里,没有高山流水,没有阳春白雪,没有平平仄仄的唐诗宋词,没有清清苦苦的佛家禅意,有的只是灯笼,灯谜,新挂不久的春联,漫天绚烂的烟花,大红大绿,明黄亮紫,有的只是无数俗人到极点的笑意,只是平平淡淡老百姓的欢乐。这是大众的节日,沾染的是红尘的色彩。
一直想看遍各种地方在元宵节那天放出的河灯。可能是素白的纸质莲花,也可能是扬帆的纸船,内心却是流着泪的红烛,盈盈灯火摇曳一路,盏盏顺流而下,随风而去,最终将柔弱的祈祷汇集成令人肃然起敬的美丽震撼。灵魂仿佛被灯火灼烧着洗涤过了,无人高声喧哗,只是默默的,以笑到极致而衍生出的悲哀与感激望着面前的一切。在旁观者眼中,这可能是平凡人最耀眼的行为艺术,但在平凡人心里,这是他们与信仰中的神明交流的最好方式。
当古老的起伏仪式随着每一寸水路蜿蜒缠绕在城市之间时,有没有谁在无人的地方唱起了没有歌词的歌?
提到元宵节,不能不提的便是元宵。细腻绵软的糯米团,静静地装在白色的瓷碗中,衬着白色的汤,倒映了满室灯光。用筷子头轻轻挑开,同样柔软的馅便从那小口中点点流出,扩散为一个愈来愈大的异色的圆。黑芝麻香甜满口,豆沙甜而不腻,水果馅流出各种颜色的想象,果香却纯粹地驻留在唇齿之间。小孩子在灯下比汤圆更加可爱纯洁的笑容便如那小口一般徐徐绽开了。他们的快乐,是节日里最美丽的灯光。 元宵节后,假期也便结束了,可很多人们显然还停留在节日的余晖中,心如汤圆,绵软甘甜,眸如灯火,温暖明晰。是一年的好兆头。
更多的人,则会在忙碌的闲暇时后翻一翻日历,计算着下个元宵节来临的日子,然后微微叹一叹,不知是应高兴狂欢的再次临近,还是感慨时光飞逝不为人驻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