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曹操300字三年级

曹操300字三年级(20篇)

篇1:介绍曹操

  曹操,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反派角色,这也难怪,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好猜疑、老奸巨猾,有时甚至还滥杀无辜。但是真正的曹操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乱世的枭雄”吧!

  曹操也能称得上“文韬武略”了,他自幼喜欢舞枪弄棒,20岁就开始做官。但这些都不是他成功的原因。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他唯才是举。曹操唯才是举,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有人说曹操唯才是举是因为他手底下没有几个像样的人才。但不管这幺说,相当于动不动就摔儿子阿斗、流眼泪的刘备,在用人这方面,曹操就不玩虚的。既不靠兄弟结义,鳄鱼的眼泪,也不靠胆固醇过多的热血,而是靠无边的信任,甚至是用“糊涂”来显示他的求贤若渴。

  曹操的手下聪明,曹操更聪明;曹操手下的人有才,曹操更有才。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和诗人。他诗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诗句人们基本耳熟能详。曹操不仅文韬,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15岁时,随父亲一起去洛阳,可曹操那时特别调皮,竟闯入了寝殿侍奉长张让的卧室里,当时张让正在闭目养神,忽然发现自己的卧室闯入生人,立即大叫,叫人将曹操捉拿。刹那间,卫兵们持枪握剑,蜂拥而至,可曹操并不慌张,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一直打到厅堂,没有人拦得住他,最后卫兵们和他们的主子张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曹操翻墙逃走。曹操如此文韬武略,怪不得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起码是个英雄。

  曹操虽是一代枭雄,但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说他动用了大量人力建造了铜雀台,声称统一中国后于东吴美女大乔、小乔一起在铜雀台上饮酒享乐呢。再比如说曹操叫华佗来帮他看风湿病,华佗说要劈开脑袋才能取出病根,可是曹操对华佗产生了疑心(毕竟那时还没有过人劈开脑袋看病的),认为华佗是来害他的,于是就把这一代名医害死在了狱中。也许,就是因为曹操这些偶尔犯下的大错,让别人把他硬生生的从枭雄变到了奸雄。

  曹操,也许是一个最卑鄙的圣人,但他肯定是一位可爱的枭雄!

篇2:论曹操

在我们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里,有这麽一个人,他既机智过人又愚不可及,既坦率真诚有狡猾奸诈,既心胸豁达有小肚鸡肠,既是菩萨心肠又是小人嘴脸,没错,如此自相矛盾的人,正是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千古风流人物——曹操。

曹操出身于官宦之家,年轻时便当上了官,他厌恶官场的阴险狡诈,憎恨那些贪官污吏,年轻气盛的他,有着鸿鹄之志,所以他不愿意与那些人同流合污。执政为民。见义勇为,为名除害,两袖清风。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

东汉年间,天下大乱,烽火连天,民不聊生。他亲眼目睹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统一天下,并且已经牢牢的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深根。从此,他为了这个梦想开始在这条漫漫之路上艰苦跋涉……

可是,他的人格却发生了巨变。竟忘恩负义的杀死了救他多次的项羽,残忍的杀害了神医华佗,而且对自己的手下的人疑心重重,消灭了大量军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这足以说明他是何等的奸,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他表现的是雄。因为,就连亲刘贬曹的罗贯中,都无不赞叹他独特的智慧和英勇的胆魄!

有的人一生挥毫泼墨,也有的人一生与刀枪为伴。而曹操呢,却是文武双全。一生征战于沙场,却懂得广开言路,开张圣听,重视人才,而且满腹珠玑,难得一个全能之才。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足以可见他的狼子野心,他曾只身行刺暴君董卓,可见他那非凡的胆魄。他还大胆的使用空城计虚张声势并打败吕布,而且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是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可见他拥有多么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然而,一想做事严密的他,却在赤壁之战大败,这是他败得最惨的一回。面对人生最大的失败,刘备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最终因病崩逝。周瑜心胸狭隘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杨仪也是畏罪自杀。然而,此时年近花甲的他,面对茫茫大海,发出强有力的感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后又积极的投入到沙场,英勇作战。如果他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强键的体魄,在如此大年龄又怎能会作出那麽惊人的举动!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的江山是继承下来的,只有曹操的江山是靠自己打出来的!”我想,这句话对于曹操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篇3:曹操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篇4:介绍曹操

曹操是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

曹操,字孟德。曾经率领军队截杀黄巾军立下战功。奸臣董卓在朝廷专权,文武百官悲观哭泣的时候,曹操却抚掌大笑,自愿去行刺董卓。他佩着司徒王允借给他的七星宝刀来到董卓的相府,趁吕布不在董卓身边抽刀行刺,不料却被董卓发觉。他急中生智,谎称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匆忙骑马逃出洛阳。

建安元年,曹操奉诏大破李傕,郭汜的军队,迎汉献帝到许都。他独揽大局,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先是离间刘备,吕布,迫使刘备投靠他。之后,又联合孙策攻打袁术,转战徐州杀了吕布和救命恩人陈宫。从此,曹操的权势更大了,威名日甚。

曹操善于稳定人心,招揽人才。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以“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的条件来到曹操门下。曹操为了使关羽为自己所用,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金银,赐美女,赏宝马,费尽了心机。

曹操雄心勃勃。赤壁之战后他恢复了元气平定了西凉,除掉了密谋杀他的伏皇后,又西征汉中,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迫使献帝晋封他为魏王。

曹操生性多疑。他得病时,神医华佗给他治病,他怀疑华佗要谋杀他,杀了华佗;他病危之际,还命人为自己建造72座“疑冢”,以免日后被人挖掘。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

千百年来,曹操总是被看成反面人物,但从历史上来看,曹操不愧是一代英雄,他的诗文也写得相当出色。

篇5:曹操

“天下终于快要属于我曹家的了”,说完这句他咽下了人生最后一口气。他是谁,他就是东汉名士口中“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滚,我要亲自看着我的儿孙一统天下之后,再跟你们回去,曹操说。曹操虽然已经死了,但他身上的王者霸气,也不是两个鬼差能够抗拒的。“走吧,打又打不过,回去算了。”但万一他留恋人间不回去怎么办。回去再说吧。两个鬼差无功而返。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仍以汉为国号。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哈哈哈,果然是我的好儿子,这么快就称皇了,没想到孙权却只为王,奇怪,奇怪。263年魏国灭汉,刘备呀,刘备,在“煮酒论英雄”时,我就说你是英雄,可是你的儿子却被我的儿子打的“乐不思蜀”哈哈哈。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为晋朝。

为什么,为什么,老天,我杀逆臣,斩贼子,有什么错吗,可恶的司马懿,早知道把你赶尽杀绝了,为什么,为什么,边说边走出皇城,他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一位父亲要做出选择,带上60岁老母,或是带上自己的小女儿,结果他都选择了,虽然他们走不了多远。他想起自己幼时的誓言: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自己一定要当皇帝,要给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可是,自己却怎么做,赤壁之战,20万人,死伤过半,难道他们就没有父!没有亲人吗!天下真的是一家之天下吗!三国、三国、三国,哈哈哈哈

他悟了,笑着走向一条路,这条路有什么,我没不知道,但这条路的名字我们却知道,“黄泉路”。

篇6:曹操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大多数人认为作者笔下有一个奸雄曹操,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这部巨蓍中,作者虽然对刘备有所偏爱,可是曹操的雄才大略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并给予了他“治世这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正确评价。

我看过不少关于曹操的书,总的来说对曹操的评价无异于狡猾诡诈、阴险毒辣、两面三刀、假人假义、损人利己……可是在战火连天,兵慌马乱的年代,这些又有什么错?有人说,他不仅为自己斩除异已,还要为自己开脱,这是他假人假义的最好诠释。我想,不是这样的。这正代表了曹操身上的一种精神,一种无奈。事实上,有时他也不愿这样。就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样,这难道也能怪诸葛亮吗?

在三足鼎立的年代,曹操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君。他有自己的军事谋略和方法。有些时候,连我也不能不给予爱憎分明的评价。对于能臣与功臣,他以一个博大的胸怀来对待,而不是出言吝啬、小肚鸡肠。张锈杀他的侄子,陈琳骂他祖宗,张松当面污辱他,他却没有杀他们。那么刘备两次落入曹操手中,却没有被其加害,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曹操有胸怀,,有气量,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曹操是个志向高远,胸怀天下,目光长远的人,在他身上,集中了各种智慧,这也是他之后能雄据中原的原因。当然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失败,也许不信任华伦是他最终病亡的原因。可这也不能把他与多疑牢牢地栓在一起啊!记得太平天国中的石达开说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在那草木皆兵的年代,谁又能保证谁的忠诚?我想,这点疑心对于一代枭雄来说也是必要的。

纵观历史,我看到了一个与罗贯中笔下不一样的枭雄,他雄才伟略,是个英雄。可我们毕竟是后人,没有当时亲身的经历,不能给予他一个最确切的评价。不过,在我心里,能成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者必为一代天骄!

篇7:讲曹操

今天我们继续讲曹操。在上一集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先来说奸雄,再来看可爱。

什么叫奸雄?奸雄这个概念包括了两个内容,就是奸和雄,只有那些又奸又雄的人,才能够叫做奸雄,比如像明朝的奸臣严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这个只能叫奸贼。如果像东汉末年的董卓那样,专横跋扈,雄而不奸,那只能叫枭雄。奸雄是奸诈而又有雄心的人物,那么曹操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是。

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么两句,“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曹操又是很可爱的,曹操最可爱之处,是他说真话,大家可能要说了曹操不是个奸雄吗?不是个奸诈的人吗?他会说真话吗?是的,曹操只要有机会他就说真话。他有一篇有名的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做《述志令》,这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政治纲领,那是一点官话都没有,说得非常实在,曹操说了十六个字,“江湖未静,不得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就是我可以让一些虚的东西出去,实的东西那我是不让的,这叫做“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这话说得实在吧,说得再实在没有了。这种话也只有曹操这样大气的奸雄才说得出来。

篇8:曹操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代小说家创作的《三国演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将一幅幅三国历史画卷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书中的英雄人物彪炳青史,风靡至今。那么,在鼎足三分、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谁才是英雄呢?诸葛亮,没读过此书的人也知道这个大名。

在民间传说中,他是神仙的化身;在书中,羽扇纶巾,谈吐高雅,能呼风唤雨,经天纬地之才集于一身,一个全能儒将,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可我对孔明的评价只有“可惜”二字。刘备曾说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为何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正是因为他的愚忠,他将自己的命运捆绑在平庸王朝的战车上,知刘禅不可扶而扶之。其人固然可敬,但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一生到头来却是五丈原夕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刘备刘大哥,书中写得他至孝至亲,一副忠厚长者的模样。但看正史,这杯英雄酒恐非刘备能喝的。记得有本《厚黑学》的书说过,刘备皮厚心黑,其皮厚,在于好哭,且会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无华;不是干嚎,乃是涕泗齐流。以至于呜咽几声,像鲁肃这样忠实的人便会跟着流下眼泪。刘备之哭,在于收买人心。

诸葛亮被其哭出隆中,赵云被其哭得死心塌地地跟着没拜把子的“刘大哥”。其心黑,黑在会用人。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这招欲擒故纵的手法歹毒之极,使孔明听后汗流满面,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来看,刘备确实是个皮厚心黑的“忠厚长者”。其他人呢?吕布,背信弃义,三姓家奴;张飞,勇气有余而智谋不足;周瑜,年少有为,可惜血气方刚,肚量狭小;孙权,只不过以父兄之业,毫无半点建树。。。。。。我认为,只有曹公才能算是英雄。尽管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但我认为这并不算错——乱世中,能者居世啊。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抓住了“天子”这个有利的筹码,在乱世中得以生存;他作为一个军事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军,统一了北方;他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其诗独创一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脍炙人口。曹操的深谋远虑,军事天才,文学才华,都是他无愧为“英雄”的称号。

合上书本,远去了刀光剑影,但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却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篇9:爱听《曹操》

可能大家都知道《曹操》吧!这首歌是JJ唱的,现在已经红便了大江南北。下面请看爱听曹操的五大解答:

1 传染爱。朋友、同学、亲人都知道《曹操》,我当然也受到了传染,爱听《曹操》了。

2 久听爱。我开始并不是很喜欢听《曹操》的。可是每当我没事干看电视时,在电视上总能听到《曹操》,一天听个四五次,听久了便喜欢听了。

3 传言爱。当《曹操》出版时把我们班闹翻了。有人说喜欢听《曹操》的人有音乐细胞;有人说喜欢听《曹操》的人才有男子汉的作风;有人说喜欢听《曹操》的人会成音乐家。我开始还不信,这不是迷信是什麽?但后来受传言的影响,不免也听起来了•;

4 广告爱。我一上网,到处都是《曹操》的广告:一上qq,《曹操》热卖之中;刚玩游戏,《曹操》JJ的新歌;打开KUGOO播放器,腾讯公司七周年免费送《曹操》•你说我能不喜欢吗?

5 强迫爱。当同学在讨论《曹操》时,我插上一脚,说不好听。JJ的哥迷们自然火冒三丈高!强迫我也要爱听!老天啊!快救救我吧•

篇10:曹操

奸雄·英雄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如过眼云烟,多少王朝兴衰更替。三国,一个混战不迭的时代,奸雄往往也是英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的兴衰也是必然的。在这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个人人称之为“奸雄”的人物——曹操。其实,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从一开始董卓挟持汉献帝,祸害百姓,压制百官。曹操正是由于内心的正义感,而用七星刀刺杀董贼,虽然失败了,但也显露出了他的英雄气概。从那时起,曹操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当朝丞相。

但由于袁绍、吕布、刘备等军阀势力强大,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因为这样,与他同时代的许劭才在《後汉书.许劭列传》、《三国志.武帝纪》里评价曹操为“乱世奸雄”。在后来与袁绍大军交战于官渡时,曹操依靠他的胆识、谋略和重用人才,最终以三万精兵破了袁绍的百万大军。战时他曾说:“兵在精,不在多”。在此之后,中国北方地区相对稳定,曹操鼓励人民下地耕作,士兵也要从事农业工作。在这一政策下,中国北方经济飞速发展使曹操的势力位于诸侯只首。八年后,曹操实力雄厚,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征。在赤壁,曹操遇到了自己的转折点,在赤壁战败后,三国实力大体平衡,曹操失去了在战场的主动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最终还是输了,输在了自己的气量狭小,输在了自己的过分自大,输在了自己的“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在黄奎引西凉军进城谋杀曹操失败后,一口咬定曹丕是自己的靠山。曹丕在请教司马懿计策之后,曹丕顶住了曹操的一次次讯问,从而免受杀身之祸。曹丕事后问司马懿:“你怎么就知道我能赖过去呢?”司马懿便道出实情:“丞相异于常人,他就是个敢赖、会赖并一赖到底的君王!”曹操始举孝廉,不畏权贵,无论是在腥风血雨的战场,还是在尔虞我诈的政坛,他都显露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三国的另外两位君王与曹操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刘备不过一“织席贩履之辈”,孙权不过是“坐领父兄基业”,谁又能比得过身经百战的曹操呢?曹操不是奸雄,而是英雄,是一个被骂了几百年的英雄。

篇11:曹操

孤独,这个词把我的思绪扯向远方,我想起了那个在惊涛骇浪中的人-曹操

可记否?他曾持五色棒打过贪官污吏;可记否?董卓暴政时,他曾持刀刺董;可记否?辽人逞威时,是他打出了华夏威风。战袁术,灭吕布,驱刘备,奉天子,斩袁术,中原四站之地起家!是他,唱出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豪言;是他,吼出了“若没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壮语。更不忘,那杯酒之间说出的“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使我无法忘怀,观千古英雄,袁绍四世三公,他断定是不成大事,袁术兵精粮广,他说他是琢中骨灰,孙策雄据江东,他说他能取他项上人头,唯独刘备,他说,他是英雄,古来英雄多寂寞。在官渡,用那把大火向世人证明了!曹家不能臣服他人脚下!就在那次,两位曾经挚友对上了,兵力差距和粮草的悬殊没让他退缩,他用那场烈火向世人大吼:“曹家好儿郎。”也正是那次,他说出了一句:“本初,你败了……”远征辽东,是他力排众议,打出了华夏威风,如今我要大笑三声:“好曹操!好曹操!好曹操!”可是古来英雄寂寞……

篇12:曹操

你一策战马,地动山摇,千军万马跟着你奔向成功的彼岸;你一挥吟鞭,洪波涌起,一篇篇千古绝唱书写着那高远的志趣。在大汉风雨飘摇之时,你不辞辛劳,一把青釭宝剑覆灭了袁术的伪帝之梦,在社稷危如累卵之刻,你挺身而出,一把七星宝刀震撼了董卓的称霸之想。金戈铁马十余年,袁绍四世三公观同草芥,刘表一代才俊视若鸡犬……荡夷扬寇,一统漠北,立下赫赫战功,而一句“千古英雄,何须以帝位自累?”诠释了那一份忠肝义胆!可当官渡乌巢熊熊的大火被赤壁那一阵呼啸的东南风吹散,当文姬十八拍的乐章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呼声所冲淡,你一生的拼搏换来了什么?是戏台上狡黠的白脸奸贼?还是《三国演义》中那奸诈的小人形象?

读毕《三国志》,掩卷沉思,我发现了你: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一个酣然沉睡的巨人——曹操。君不见?官渡港那一场通天的烈焰,多少私通袁绍的书信付之一炬,众将无不惊诧。“绍盛时,孤尚不得自保,况他人乎?”一句慷慨激昂的誓言书写着宽容,书写着一代诸侯旷达的胸怀,书写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感叹!叹哉!绝缨会上,楚庄王以宽容的心包容调戏王妃之人,换得唐狡的舍身抱国,已名垂千世;叹哉!战国之际,蔺相如以广博的胸怀包容了心存妒意的廉颇,换来赵国的君臣一心,亦万古流芳。可曹操对士兵的将心比心,对叛将的理解宽容,却在人们记忆的长河里渐渐被冲散!凭谁问?一个海纳百川的王侯,怎能不受后人的景仰?

君不见?土屯山关公约三事,曹操那一份对人才的爱心?君不见?许子远单骑进曹营,曹操那一份对朋友的赤诚?君不见,郭奉孝遗计定辽东,曹操那一份对智者的景仰?可面对关公的离去,曹操报以的是真诚的祝福,面对郭嘉的英年早逝,曹操报以的是追惋的热泪——他从不强人所难,因为他尊重每一颗炽热的心灵!哀哉!关羽不可一世,盛气凌人,竟成了叱咤风云,以德著称的一代武圣;刘备以貌取人,轻视庞统,竟成了知人善任,仁冠豪杰的千古英雄。而一个爱才如命,任人唯贤的明君,竟成了万世唾骂的白脸奸臣,怎么不令人肝肠寸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当人们诵读这一首首脍炙人口名篇时,谁曾想?一个奸佞小人怎能有如此忧国忧民的情怀,一个汉朝家贼怎能有如此轰轰烈烈的志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招致千秋万代的唾骂。可有谁发现?在那战火纷飞,人民颠沛流离的年代,是他以饱经风霜的臂膀背负起了天下苍生,却招致世人的谩骂,真正被“负”的是他——一个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大江的深处,我找到你,曹操,别再沉睡,到风口浪尖,一逞你的飒爽英姿!

篇13:英雄曹操

曹操这个名字,普天共知,可是,说到曹操的小名,也就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了,曹操的小名叫阿瞒,也叫吉利。不过,据记载,好像没什么人敢叫他的小名,毕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可不是好惹的,他掌握着太多人的性命。能很自然的叫出他的小名的,除了他那早在公元194年就被陶谦部将张闿所杀的父亲——已经辞官的太尉曹嵩与母亲邹氏,怕是别无二人。

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说曹操是“帝王”呢,况且他的那个“太祖”的封号,还是他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之后为他追封的。何况,在曹操再世时,出于对各种原因的忌惮,根本不敢“谋权篡位”,即使他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了,不然,为什么后人还会冒出一个“魏蜀吴”的说法呢,干嘛不说是“汉蜀吴”呢?是的,他想过,考虑过,计划过,而且不只一次两次,但是,他终究没敢去做,而是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去做。所以,不能称他为“帝王”。

这样说的话,就错了。

就如易中天说的那样,魏国的江山是曹操打出来的,曹丕身边的文臣武将也都是曹操的旧将,魏国的政策也是曹操之前定的那样,甚至,在曹丕谋权篡位之时,所有一切必要的条件也是他的父亲——已故的曹操创造好的。曹丕只是象征性的替他的父亲,“帝王曹操”做了一次风光的加冕典礼,而已。

我认为,曹操也是魏蜀吴三主中最像帝王的人(虽然其他两位也称帝了)。我的理由也很简单:曹操的天下是完全由自己得来的,在他还未年老力衰之前,几乎所有战役,不管大的小的,几乎都是他亲自率部征伐。这也符合曹丕给他追封的封号“太祖”,因为历史上的其他“太祖”都是自己打下的江山,如: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在这一点上曹操与刘备就比孙权好,刘备和曹操一样,经常也是“御驾亲征”,但是,在有了诸葛亮之后,他几乎成了一个只领兵不打仗的,其他事情都交由诸葛亮负责,此外他在这点上不如曹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一生,败多胜少(这个结论首先是由吴国的第四任都督陆逊提出的,但确实是真的)。曹操也有过重大的失败,赤壁之战人人皆知。但刘备在彝陵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则更甚。当时刘备同样是以数量上压倒性的优势(一百万的兵力)进攻,但是同样被数量上明显占弱势的吴国杀的几乎全军覆没。征战一生,经验丰富的老将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陆逊玩弄于鼓掌之中。之前孙刘联军对付曹操还费尽心思的策划了“苦肉计”,“连环计”,“反间计”,诸葛亮还玩了一把借东风。但是,对付刘备这个经验老道的人,陆逊只用了一计——诱敌深入,然后火烧连营七百里就使得刘备的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

对付曹操,用了一堆人,其中还包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等等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和各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天谋略。而相比之下,对付刘备,一个陆逊,一个火烧连营七百里,足矣。相比一下,谁更胜一筹自然明了。但是,刘备自然有自己的优点,他体恤下士,脾气温和,为人好,就因为这样,才吸引了那么多盖世英豪与经天纬地之才,更何况,在三国中,只有他的地盘最偏僻,最不适合进攻与发展,只能说,他的命不好,终其一生,也没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一统天下,复兴汉室。不过,一统天下这个当时曹操,刘备与孙权的梦想,终究没有被他们实现,甚至,连他们的子孙都未能完成。

而另一位君主——吴国的孙权则更显得稍逊一筹,他的地盘和臣子甚至都不是他的,而是他的父亲孙坚和他的哥哥孙策全部完成了以后全盘交付给他的。而每次发生战事,他都悠然自得的待在大后方,而吴国的前线自然有一批又一批的武将谋士顶着。其中的主要人物更是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奇才,孙权自然放心,不用像曹操,刘备那样拖着年老力衰的身子征战前线。不过,他也不是个“好看的花瓶”,他一直都在处理江东的政权——吴与江东各大士族的关系,这方面的贡献是无价的,这里不再多提。

并且,曹操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与事情都是之前与之后的帝王所烦恼和需要解决的。曹操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打仗,就连赤壁之战遭遇的重大失败他都能一笑置之,更何况其他战事。其实,曹操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自己王位的继承(注意,这里我说的是王位而不是皇位,因为此时的曹操只是被封了一个魏王,就相当于汉的一个诸侯王。前面也提到,他一生都不敢篡位。但是,继承了他的魏王的册封,也就等于继承了曹操所有的一切,甚至当时名存实亡的整个汉王朝),在这一点上,曹操也和其他的开国皇帝并无二致。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几乎各个都为了自己的继承人而在晚年苦恼。明太祖朱元璋甚至还被闹得几乎精神错乱,大开杀戒。据记载,曹操有25个儿子,这在三国的三个君主中是最多的(刘备3个,一个早卒,实际就只有2个。孙权7个儿子,孙权也是为了自己的继承人的人选费了一番心思的,为此,他也下了狠招,杀了不少人),有那么多儿子,其中有不少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曹丕文武双全,曹彰勇猛无敌,曹植文采飞扬,曹冲天生奇才……)这在一般人看起来是天大的福气,但是,作为一个帝王,曹操就为此伤了脑筋(幸好25个中有7个是早薨,还有3个是早年去世的,不然肯定会引发皇位的争夺,兄弟之间刀兵相见)。

曹操的儿子中,排除掉比较平庸的,最可能被立为继承人的也只有几人:曹植 曹丕 曹彰 曹冲。在曹操众多的儿子中,原本最有希望接班的是长子曹昂(因为,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袭制,君主是要世袭的,传给儿子或者是兄弟。那么选谁?有四个选项,叫做:立嫡、立长、立贤、立爱。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类似于君王君主吧,像曹操这样的,他们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只有妻才是正室,才以和丈夫相匹配。所以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选接班人的时候可首先要从妻的儿子当中去选,这叫做“立嫡”。那么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选谁呢?选年纪最大的,这叫做“立长”。)但是,他在建安二年,在征张绣的战争中牺牲了。此外,曹操还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儿子,那就是天生奇才的曹冲。曹冲称象,谁人不知?但是,他比较短命,才活了13年,就在建安十三年病故了。据记载,当时曹操哭得是死去活来,这个时候曹丕就上前安慰父亲,曹操是何等的人?他当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很简单:曹冲死了是我的不幸,但是却是你们这些姓曹的人的幸运,因为你们这些人就有希望当太子了。)如果曹冲还活着的话,曹操的继承人就非他莫属,因为,在他的兄弟中,他无疑是最聪明的。

就算这样,那曹操理想的继承人还剩下3个,分别是:曹植 曹丕 曹彰。于是,为了太子之位,他们凭借各自优势,开始了明争暗夺的斗争。在这3个人之中,曹操最先排除出去的是曹彰。曹彰这个人在曹操的儿子当中也是很优秀的,他的相貌也比较特别,他的胡子是黄的,曹操呼他为黄须儿。他非常勇敢,每次曹操派他出去打仗,他都能够凯旋而归。但是曹彰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有勇无谋,不爱读书。这个人是不读书的,为此曹操也没少教训过他,可他却全当作耳边风了。曹操这个人是很有文采的,他的诗歌写的气势磅礴刚刚学过的龟虽寿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散文也很有特点。他这样的大文学家的继承人怎么可以有勇无谋,目不识丁呢?另外,曹彰的另外两个竞争者:曹丕和曹植也都很有才,他们的文采沿袭了父风,并且与曹操一起被称为“三曹”。其中曹植的文采更是古今一绝,七步成诗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也都了解。于是,在这一轮中,曹彰就被淘汰掉了。

那最后也就剩下两人了,曹丕与曹植。这两个人的最终大决战也开始上演。从历史上来看,曹操最后选择了曹丕。为什么呢?理由有三:

一:曹丕是长子。按照上面提到过的,曹丕与曹植二人中,曹丕本来就应该当继承人。

二:曹丕文武双全。人曹植有才那是大家都知道并且公认的,但是曹丕也有才那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与弟弟曹植还有父亲曹操并称为三曹,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写七言诗的。他的名声不是很大,是因为他的弟弟曹植发出的光太亮,掩盖了他的光芒(这也是他嫉恨曹植的一个原因,由此引发了后来的他逼曹植完成七步诗的经典故事)。更可贵的是,他是个文武全才,他从小骑马、射箭,功夫好是自然的。这样的话,再把他与曹彰还有曹植放在一起,他的优势自然显现出来。曹彰上阵杀敌无人可挡,是个武才。曹植落笔成书字字珠玑,是个文才。虽然他的武功不如曹彰好,文采不如曹植好,但他毕竟是个文武全才啊。

三:我认为,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是因为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也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像”,细心的人就可以发现曹丕是曹操众多(再次重申,是25个)的儿子中最像曹操本人的。曹操也是文武全才,他领兵打仗绝不输人,写诗作词也是一绝,在这点上,曹丕是最像曹操的。曹丕还工于心计,他夺得了继承权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耍了很多手段(曹操也是知道的),在这点上,他与曹操也像,谁不知道曹操是“天下第一奸雄”?曹操这个人本来就是生性多疑的,这点不仅现在大家都知道,在当时那个时代也是公认的。既然生性多疑,那肯定对谁都不会完全相信,甚至包括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由于曹丕与曹操的相似,曹操就相信曹丕能像自己一样把国家治理好(毕竟那么像自己嘛),所以,他最终立了曹丕为太子。

公元217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3年后,他离开了人世。曹操一生都多疑,他几乎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他最相信的人:郭嘉。在官渡之战时就已病死,在这之后,他的生活是孤独的,尤其是在他的晚年,决策太子之位由谁担当时更是无比痛苦,夜不能寐。我想,曹操死前回忆自己经历的种种,一点会有一个想法:如果他这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没有发生过,如果他能做回小时候的那个无忧无虑的曹啊瞒,那该多好。可是,一切都已经发生了。他注定要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为后人所评说。

篇14:曹操

今天,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我 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人们提起曹操,我 就会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在这里,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摇役,>收获 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 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的恢复。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等虽然出身寒门,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极其突出的。在战争 中他常能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袁绍想以十万大军的优势兵力,直捣曹操的政治中心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手下只有两万的兵力,当他得知袁绍要发动总攻时,便同谋士分析当时的形势,利用袁绍优柔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设计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对我 特别有启发意义的,是曹操“任人惟贤”这一点。我 们班的班干部人选历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动,一些组织能力差的同学 仍连续几年担任班干部,而一些有工作 能力的同学 却不能在班上大显身手。为什么我 们就不能借鉴曹操的用人方法 呢?

  于是我 向老师 请示,亲自为班上主持了一次班干部选举大会,让同学 们投票选举自己 心目中称职的班干部。经改选后的班委会,不久便使班里的工作 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 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 人物 ,而且使我 增长了许多历史 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身为中队长的我 来说,还提供了很多管理班级的好办法呢!


篇15:曹操

有句话说“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但是曹操这个人即使是没有读三国的人也知道他的名字,都说他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小人,但是,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他是三国中最可以称得上英雄的人物。

  我们之所以会误认为曹操是一个小人,是因为罗贯中所著作的《三国演义》把蜀国的文臣武将全部都写成忠臣,把曹操写成汉贼,故意的拥刘贬曹,使曹操落得不忠不义奸臣的骂名,让刘备这个奸臣变成了忠臣。《三国演义》这部虚拟而精彩的小说最终被人们看做成了历史,让现代人民忠奸不分。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一句极为经典的名言,是曹操在误杀了吕伯奢一家老小之后理直气壮说的一句名言,但事实上是他自我安慰的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中误作“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是别有用心,实为贬低曹操。而曹操原话又加上说话的语调则更能说明他是在进行自我安慰。《三国演义》中要说用兵,诸葛亮就是足智多谋,曹操就是阴险狡诈,其实是一个概念,不过一个形容正义的人,一个形容邪恶的人,这不明摆着吗?又贬低曹操。

  “若问世间何英雄,孟德显威堪此誉”。不要因为小说的贬低而扭曲了他英雄的形象


篇16:曹操

今天,我满怀愉快地读完了《三国演义》,我认为曹操才是正真的英雄!大家也许认为曹操是一个奸雄,刘备才算是英雄,可我不这样认为。

你们可能会说刘备摔阿斗,可是刘备是往人群里摔的,他不过是为了收买人心才这样做的。说了刘备,再看看曹操吧,书上说,曹操相貌丑陋,身材矮小。一次,匈奴使者来拜访,曹操知道,匈奴说是拜访,其实是探访,如果认为大汉不厉害,就会大举进攻。曹操照了镜子,自己都觉得自己丑,就找了个谋士顶替自己,自己当护卫。会议结束后,曹操依然不放心派了一人上去问。探子回来后,告诉曹操,使者说魏国的主公挺帅,但是他身边的护卫才有英雄气概。


篇17: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紧扣“奸雄”两个字而写,还塑造了他狡诈、多疑、残酷和野心勃勃的性格,作为反面角色进行批判和讽刺。戏曲中的曹操是反面脸谱化了的曹操,在戏曲中完全否定了曹操的才华和贡献,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贪婪、残暴、野心勃勃的可怕的反面角色。可在那个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代,他为了保全魏国得以生存和发展,为了国家统一能够一展自己的宏图,我想他又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吧?在我眼中的曹操还是一位喜才、爱才,善于用才的人,他能用有才之人的长处来为魏国服务。是啊,曹操为了国家,他可以让自己背上骂名,这又是怎样性格丰满的人呢?

总之,我眼中的曹操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值得人敬仰,具有丰满性格特点的一代枭雄!

乱世出英雄”,三国,这样一个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时代,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人生末路,唯有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真正配得上“英雄”二字!那战场上的英勇无畏,那乱世中的雄才大略,是真正的英雄气概!

青梅煮酒论英雄,那时候的曹操,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那样的年轻气盛,与刘备的对话中不禁显露出对这天下人的不满,对自身能量的确信,尽显英雄气概,与刘备的一味谦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他说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刘备竟然将碗筷滑落,显然吃了一惊,刘备解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时,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此乃真丈夫矣!


篇18:曹操

  对于曹操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曹操出现在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游戏当中。而大家对曹操的评价大都是否定的。


  在现在的社会里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在古代,人民了解历史、了解故事大都是听书。在听书的时候,大家听到曹操失败时都会大叫、鼓掌;听到刘备失败时都会痛苦流泪。当然,也并非全都如此。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为曹操翻案的人。后来,也越来越多的人为起翻案。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呢?

  曹操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汉朝时三公之一的太尉,爷爷是宫里的一个宦官。正是因为他有一个这样的爷爷,所以他的地位就比别人矮半头。曹操很聪明,又爱学,所以他特别有智慧和谋略。这从以后的事情中也能够看出来。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当时洛阳是汉朝的首都,到处是贵族势力。曹操上任后,首先看到的是官府的破烂,所以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装修。然后,曹操又制了五色棍,并将刑法重列了一遍。没多久,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从以上这些历史事实来看,曹操确实是一位英雄。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得罪了宦官家族。但因为曹操有在朝廷中做太尉的父亲撑腰,所以曹操被调到地方当官。后来,又做了议郎,后又被调到地方又调回做议郎。因时代所逼,后来曹操辞了官回家读书了。

  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曹操说的,而是曹操当的敌人说的。试问,敌人的话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当时的皇帝虽然还存在,但面对强大的诸侯们,皇帝没有实权。皇帝最多也就是给别人封号、官位这些虚有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因国家大乱,所以皇帝的话那些诸侯想听就听,不听也就罢了,更没有早朝可言了。那时候的皇帝就如同捡破烂的,别人给点也就给了,不给也不能说什么。皇帝的诸侯处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即使是上朝,也是在普通人家的院子里,皇帝坐中间,周围站一圈人。当时,曹操的政治家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是说尊敬皇帝,是国家统一。而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相似的是袁绍的议臣提出的“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把皇帝接到自己的都城许县,每天都按汉例行使礼节。

  从以上看,曹操确为英雄。至于《三国演义》中对此的大力讽刺,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一本反曹操的书,所以对起大做文章。当然,这是年轻时的曹操,后来曹操利用皇帝的名义广纳贤才,最后终于没有抵挡住利益的诱惑去分裂国家。


篇19:曹操

《三国演义》是一本经典的名著。而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由始至终都被人们认为是残暴、阴险和奸诈的人物——曹操。

今天,我读了《曹操》这本书,我沉重地合上书本后,对这个臭名远播、遗臭万年的人物有了全新的了解。

以往,人们说起曹操,我就会马上联想起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在《三国演义》里,人们只认识到曹操阴险和狡诈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治国有方和才华横溢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很有本事、很有肚量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及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徭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很快的恢复。由此可以看到曹操的聪明才智。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汉末以来宫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虽出身低贱但有专长的人,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曹操的肚量,更是许多人所没有认识到的。他的肚量,可以堪称“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能你会问,“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能用在世称“奸雄”、生性“好忌”的曹阿瞒身上吗?那么,你就错了。在《文和乱武》一章里,曹操曾以一副不咎既往的态度,满腔热枕地接受了宿敌张绣的投降。当年郡县多叛曹应吕之时,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信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地发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飞头之国,断臂之乡,看我不收拾你。”随着曹操大军的节节胜利,不多久,叛逃的魏种即被兵士绑得结结实实,押到曹操面前。“哪能这样对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亲自上前为魏种解开绳索,仍旧让他官复原职,就像两人之间根本没有过节,就像自己根本没有发过誓。——“唯其才也”,曹操这样解释道。

对我特别有启发意义的,是曹操的“任人唯贤”这一点。从入学时定下来的班干部,一直到毕业班时,还是没有变化过。一些组织能力差的同学仍连续几年担任班干部,而一些有工作能力的同学却不能在班上大显身手。在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借鉴曹操的用人方法。

《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更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身为班干部的我来说,还提供了很多管理班级的好方法呢!其实,我们应该学习曹操的优点,因为,曹操这个人物,也许能使我们明白许多道理……。

篇20: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简历

  魏武帝

  姓名:曹操

  庙号:太祖

  谥号:武皇帝

  陵墓:高陵

  政权:曹魏

  在世:155年--220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生平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後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於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

  公元175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77年任顿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为妻,公元180年升为议郎。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於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後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战中败於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但仍未纂汉自立。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公元220年长子曹丕立魏代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着作和《蒿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後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郭嘉对曹操的评,说曹有十,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着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後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行》原是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後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馀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後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後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家庭

  清代安顺地戏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曹昂,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

  曹丕,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铄,早薨。

  曹冲,为着名神童,传说中曾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对其爱护备至,死後又获厚葬。

  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其实,用真正的历史评价,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二、军事家:曹操唯才是用。关羽被他抓住时,他很希望关羽降服于他,因为他知道关羽是一个又忠心又骁勇善战的人,但关羽始终都不答应,还恶语相加。最后,宁愿放关羽回去,也舍不得杀了他。可见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却被他发现,董卓就派人追杀曹操,正是危急时刻,他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救下了他,为了给他压惊,吕伯奢就磨刀杀猪招待他,可没想到曹操却认为是要暗杀他,就先下手,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掉,曹操问为什么要杀他,朋友说是杀猪,曹操虽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还是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的狠毒、残忍。还有一次,有个士兵晚上给他盖被子,他却装成是做梦把士兵给杀了,过后又士兵举行盛大的葬礼。他这样的做法很感动士兵们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于此。他还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学家: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反映汉末动乱的,

  2、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3、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他的《龟虽寿》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