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与行议论文素材

知与行议论文素材(2篇)

篇1:知与行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句格言不正是讲出了“百问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的道理吗?对于任何事物,“闻”只是初知,故而极易忘记;“见”已是浅识,故能记住;“做”乃为亲身实践,所以能真正理解。

小时侯,妈妈带我到一些花场去买花,花场里的花可真美,有百花之王牡丹,有生命力顽强的仙人球,也有散发着幽香的桂花……突然,有一大片金黄色的花印入我的眼帘,这是我喜欢的向日葵,我拉着妈妈走过去,只见一朵朵可爱的金黄色的向日葵脸朝着太阳。

以前,总是听别人说,太阳葵很美。而且花期又长,有50—60天,但并不难种,只要把他种下,有空的时候浇点水就可以长出美丽的花朵。

现在见了花场里这一片向日葵长得那么美丽,花开得那么灿烂,生机勃勃的样子,便相信这话是真的,就天真地问花农:“这花容易种吗?”在我的记忆中,他并没有正面地回答我的问题,只是抚摸我的头,说要给我讲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讲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的很抽象,不具体,于是,就决定亲自到战场考察一番,结果写得不仅生动,而且色调明朗、壮观。

我似明非明的,妈妈便说:“纸上得来中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便买下一棵,让我来种。

唉,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刚开始的两天,花还好好的,但到了后来,不是由于忘记了浇水,使它变得垂头丧气,就是连续几天得不到阳光而枯萎,或是被虫子咬得伤痕累累,最后,这花还是没有到结果就死了。

世事便是这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只有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是汉朝刘向的一句话,所有的事情,只有在你实践了,才能够真正地了解,才能够更好地明白其中的道理。

篇2:知与行议论文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无法预测,无法决断,那便就需要去进行实践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一只小马想要过河,它从松鼠口中得知水非常深,可老牛却告诉它水其实很浅。小马在妈妈的启发与鼓励下决定亲自下河试一试水的深浅,最后发现水不深也不浅,于是顺利的过河了。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呢?原因是松鼠和老牛是按照自身经验来回答小马的。松鼠和老牛体型不一,对水深看法自然不同。庆幸的是小马没有道听途说,而是用实践证实了“水不深不浅,自己能过河”的事实。

  实践出真知,不去实践就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文革时期浮夸风盛行,都说亩产过万斤等等。彭德怀却找了两分地,精耕细作,连鸟都不让叼。到最后得出结论,亩产也就1千斤,2千斤顶天。这在当时就是真知,全国都在浮夸的气氛下,这种清醒的不多。正如陆游所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最为真实的结果,才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古往今来人类在一直不断的进步,在实践中,所使用的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火的使用,磨制石器,复合工具,实践促进了认识的进步,认识又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荀子说:“不闻不若见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听不如听之,听之不如亲眼所见,眼见不如认识懂得,认识不如亲手变革的行动,学习达到了会干、会做的程度,就到头了,会做、会干就意味着认识了、懂得了。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包含了荀子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具有合理的思想。

  实践与认识相结合才能释放出最大的光芒。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结合,认为人类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追溯已经消失的现象等,是在直接的实践之后认识客体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