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次科学小实验100字

一次科学小实验100字(17篇)

篇1:一次科学小实验

今天上午,黄老师拿着四个鸡蛋和一只碗走进了教室,笑呵呵地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看看能不能握碎一个鸡蛋,谁愿意来试一试?”“哈哈,这不是小菜一碟?”我不禁乐出声来。“我!”“选我!”“我来!”同学们纷纷举手,教室里刷地长出了一片小树林。黄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叫小明上去。小明激动得手舞足蹈,喜滋滋地走上了讲台。他拿起鸡蛋放入掌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握了起来。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鸡蛋没有碎,但小明的脸已经憋得通红。“加油!”“用力啊!”“坚持!”同学们喊了起来。小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就是奈何不了小小的鸡蛋。一会儿,他小心翼翼地放下鸡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同学们议论纷纷:“一定是他的力气太小了。”“鸡蛋壳多脆弱呀,怎么会握不碎呢?”“老师,我来试一试!”小伟、小宇、小红兴致勃勃走上台去,握过鸡蛋之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座位。

同学们一致推举小辉去试试。小辉是我们班个子最高的,身材魁梧,就像一座小塔。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讲台,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他伸出一只大手,把鸡蛋握在掌心,开始用劲。我想:鸡蛋应该会被握碎吧!同学们都紧张地看着他。只见他额头上青筋暴起,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指关节都变白了,可鸡蛋似乎穿了一层坚固的铠甲,安然无恙。

当老师说谁去一手握两个鸡蛋时,同学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怎么也鼓不起劲来,没有一个举手的。浩浩顽皮,举手又放下,被老师发现了,被叫上去。他十分无奈地拿起两个鸡蛋,硬着头皮一握。我的天!鸡蛋竟然碎了!他大概也没有料到,吓得脸都白了。难道浩浩才是我班的大力士?

黄老师见我们疑惑不解的样子,就解释道:“这就是薄壳结构的神奇之处。鸡蛋壳能把受到的外力均匀地分散到各处,每一处受到的力就变得非常非常小。所以,你力气再大,也握不破一个鸡蛋。但握两个鸡蛋就不同了,受力点在两个鸡蛋相接的地方,所以只要稍稍用力就能握破。”“建筑师们利用薄壳结构的原理,设计出了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如我国的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这个科学小实验,令我们大开眼界。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鸡蛋,竟然蕴藏着不为我们了解的秘密。我要发奋学习,勤动脑筋,以后当一个科学家。

篇2:做一次科学小实验

星期二,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家作----做一次科学小实验,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的想“做什么小实验呢?”突然,一个念头从我脑海中闪过,我眼珠子一转不如我做个“水中点灯”的实验,反正科学老师讲过而且我还知道准备什么材料呢!嗯,说干就干,我像弦的箭一样去飞奔去小商店里买材料。这个实验要准备的材料没有很多,只有两样—水盆、蜡烛。我一拿材料就认真的干了起来,首先我将蜡烛粘到盆底,然后倒进盆里一些水。

我倒的水很多,已经把蜡烛给淹没了,我拿打火机点了点,可是点不着,这该怎么办啊?突然,我想到了老师说过“水的高度不能超过蜡烛的高度,否则水淹没了蜡烛的话,蜡烛潮湿了就会点不着火,那么这次实验就会失败了,想起老师老师说的这句话让我如梦初醒,我立马重新弄过一跟蜡烛,把原本盆子里的水倒掉,然后在盆子里又点起了一跟蜡烛,之后将水慢慢地倒入盆中,使蜡烛顶端露出水面几毫米。做完这件事后我马上拿出了打火机想在蜡烛上点着火,可是水的高度还是离蜡烛太近了,害我不得不多试几次。终于,我在蜡烛上点着了火。蜡烛在燃烧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一边观察一边想“火怎么可能在水中点燃还不会熄灭呢?这根本不可能啊!”可是,后面的事情却让我大吃一惊,“火焰已经慢慢的接近水面,蜡烛还是没有熄灭。

又过了一段时间,蜡烛居然凹了进去,火焰也顺利的烧到了水下,蜡烛上的火任然没有熄灭,这让我不得不佩服科学的奥妙!可是,虽然我知道了蜡烛上的火可以顺利的烧到水下,但是我还要在已知追求未知,即使我知道了蜡烛火可以顺利烧到水下,并且不会熄灭,可是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火焰到水下还不会熄灭的原因。我决定要从已知中追求未知,可是我现在几乎想不到任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过了一会我的脑海中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去求助于’网络小助手”,我把爸爸搬走后,过了一段时间,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查到了为什么蜡烛的火为什么可以在水里“生存”了,那是因为水能吸热,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融化的蜡与水接触会迅速凝固,形成一个保护圈,阻止了水进入,所以水中才能‘点灯’。我听的如醉如痴,听完后我连忙点头称是!因为我今天又知道了一个科学知识!我觉得今天的实验非常有趣,因为它让我知道了为什么水中可以“生存”这蜡烛上的火,而我也可以利用这个实验去给一些小朋友们做魔术,之后在解释给他们听,让更多人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但是通过这个实验也让我明白了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篇3:一次科学小实验

       一次小实验 科学里的每个实验都是一个举动,被科学家们看见了,他们就开始做实验,每个实验里,都有一定的原理。 有一天晚上,我脱毛衣时,发现毛衣被脱掉时,会发出“噼噼噼,啪啪啪”的声音,把我给吓了一大跳,于是我连忙去问爸爸。 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真确的答案,只是给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他先拿了塑料尺、布和一堆小纸屑。实验开始了,他先把手中的布把塑料尺裹起来,用力摩擦。我疑惑不解的问爸爸:“为什么要摩擦塑料尺呢?”“是为了让塑料尺上有正电。”爸爸说。“什么是正电?”我问。爸爸说:“正点是一种原子核,电原核是带有正电的。”说完,爸爸把塑料尺在纸屑上放了一会,然后再抬起来,纸屑就像粘在上面了一样吸在塑料尺上。我一看,连忙问:“这个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爸爸说:“当我们拿两样东西相互摩擦的时候,回产生热,塑料尺和的温度会升高布,它们当中原子里比较活跃的电子回转移到布上去。所以,过会会把小纸屑吸起来。这和毛衣是一个道理。 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科学的乐趣,让我爱上了科学。

篇4:一次科学小实验

我的外公是一名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他第一次让我做的化学实验是:明矾的结晶。

我们首先准备好实验用品。实验的用品有: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明矾、天平、烧杯、药匙、研钵、玻璃棒、纯净水和温度计。然后开始做实验。同时。我也憧憬着实验的成功。

在外公的指导下,我先用天平称出25克明矾,倒入研钵。我用研钵磨碎明矾,再把明矾分成两份,摆好三角架,在架子上放好石棉网,把小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烧杯中倒入100毫升纯净水。然后在三角架下方放上酒精灯,点燃酒精灯。

接下来,在酒精灯加热水的同时,将明矾用药匙放入烧杯,一次两勺。每放一次就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直到杯中明矾融化。外公不断地用温度计测水温,让水温保持在摄氏90度左右,当所有明矾都融化在水中的时候,熄灭酒精灯。然后,外公让我拿出小手指肚那么大的一块明矾晶体,轻轻放在烧杯中的明矾溶液中,当做晶核。

晶核溶解了一点以后,就停止了溶解,这种现象叫做饱和。我们把烧杯送到窗外仔细观察。一小时后,我看见晶核上布满了小小的结晶,它们看起来像一根根尖锐的针。第二天我发现这些结晶迅速长大,外形和原来的晶核很像,而原来的晶核已经像整个大拇指般大小。如果把它横过来看的话,它的左边有一些平整的三角型,其他地方则凹凸不平,而且很容易碎。

第一次做实验我学到了许多十分重要的知识,例如:知道了明矾的熔点,知道了明矾的晶体是什么形状;还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真是收获颇丰。

篇5:一次科学小实验

今天作文课上,老师说要做一个科学小实验,我们可高兴了。

实验材料有:剪刀、打火机、纸盘、一瓶神秘的水,还有一块布。

实验前,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这块布燃烧起来,还要让这块布没有一点损伤。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沾水、抹胶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把一块布剪下来沾上水,老师用剪刀把在水中泡过的布夹了出来,用打火机把布点着。可是,这块布没有燃烧起来。

老师又拿出那杯奇特的水,倒在一个杯子里,老师让我们闻了闻,有人说是酒,有人说是酒精。老师把布放到了那杯神秘的水中又把它取了出来,用剪刀夹着再点着火,布燃起了熊熊烈火。同学们都尖叫了起来,生怕烧着老师的手,可是还没等烧一分钟火灭了,而那块布却完好无损,真是太奇特了!

问题在哪呢?老师说窍门就在那瓶水上,那不是普通的水,而是酒精。

原来,酒精的燃点比布的燃点要低,在酒精燃烧完的时候,布还没有到一定的燃点,所以布烧不坏。

篇6:一次科学小实验

今天是星期天,我坐在写字台旁看书,在“我们爱科学”这本书里,我看见了一个小试验,试验的名字叫“烧纸船”我觉得很有趣,我就开始做这个试验。试验的材料有两个桶、一个折好的纸船、一杯水和一个打火机。

我先拿来两个装奶粉的桶,然后用白纸折了一只纸船,把它放在两个奶粉桶上。端来一杯水,最后找来了一个打火机。

准备工作做好了,我就开始做这个小实验,我先把纸船里倒满水,然后我把打火机放到纸船下面,点着了火,火焰在纸船下面燃烧着,忽上忽下跳跃着。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纸船,观察它的动静。过了一会,我情不自禁地把手伸了进去,水还是凉的,只有再等。又过了一会,水上冒起了水蒸气,水还是不怎么热,又过了一会,水上冒出了小水泡,我知道水已经很热了,可是纸船还是没有烧坏。

通过这个实验我知道水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所以纸达不到燃烧的温度,纸船就不能燃烧起来的。也使我明白了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无处不在。

篇7:一次科学小实验

作文班的孩子们到齐了,大家期待今天的作文班有什么惊喜。

一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桌子上摆了一些东西:塑料碗、塑料勺、盐巴、胡椒粉和筷子。“这是做什么呀?难不成是做菜吗?”大家交头接耳,询问起来。

钟老师告诉我们,今天要做一个科学分离小实验。

实验前,老师简要介绍了实验步骤,布置好分组完成任务后,我们立马忙碌起来。我们认真操作的样子,俨然像一位位小科学家呢!

我先把盐巴和胡椒粉一股脑儿倒在塑料碗里,同伴夸我动作麻利。接着,成灏同学拿起筷子搅拌起来,那洁白晶莹的盐巴与灰黄色的胡椒粉沫拌在一块,就像细小的冰块上洒上了灰溜溜的芥末粉一样,好似一道特色菜。瞧瞧,卓桐同学居然流口水!呵呵,如果是做菜,我们真想成为厨师呢!

开始进行分离了,俊达同学迫不及待,操起那把小勺子,样子有点像大螃蟹挥动着钳子。他抓住勺子在自己的衣服上使劲地擦来擦去,那动作真滑稽,好像在搔痒痒,逗得同学和老师都笑了。钟老师开玩笑说:“别那么卖力,担心把衣服擦出洞来。”“呵呵,擦出洞来不碍事,老师担心的是擦断了勺子!”俊杰笑着说。俊达把勺子放在盐巴和胡椒粉的上方,奇怪的事真的发生了。那勺子像是有了魔力。那胡椒粉被什么魔力拉了上来。我们看了,吃惊得张大了嘴,那嘴巴大得能装下一个驼鸟蛋。

我们组继续努力,没到十分钟,那胡椒粉被分离在另一个碗里。摩擦过的勺子,怎么能吸付胡椒粉呢?老师说:“勺子靠近盐巴,一些盐巴也会被粘上来的,这是摩擦产生静电的原因。其实,在生活中,还会碰到一些类似现象,比如,冬天时脱毛衣有噼里啪啦的声音,还伴有一点火花……”

哦,原来如此,今天,我们发现了分离实验的小秘密。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啊!

篇8:一次科学小实验

暑假的一天,我和老爸在家里闲着无聊,又停了电,电视也看不成,于是老爸提议:“我们来一次科学实验比赛?”“好!”我大声赞成。

我们俩二话没说便开始准备材料。老爸先开始实验,只见他拿出酒精灯、铁环、铁球、铁链和小木棍。他用带有铁链的铁球穿过铁环,再拉出来。我心想:不就是钻进钻出,有什么了不起?他把铁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了一会,他才把铁球拿出来,这时铁球已被烧得通红,当铁球再要穿过铁环时,像变胖了似的,怎么也钻不过去。老爸又把铁球放进放了冰块的、还漂着冰渣子的水盆里,顿时,水面漂出一缕白烟。冷却后的铁球就像原来一样可以穿进穿出了。老爸解释道:“当铁球被加热后不能钻进钻出是因为非常常见的一个原理——热胀冷缩,这种原理的涉及面是非常大的。”

到我做实验了,我也不甘示弱。我做的实验是“瓶子吃鸡蛋。”我准备的材料是:沙子、剥了壳的熟鸡蛋、瓶口比鸡蛋小一点的玻璃瓶、酒精、棉球、打火机。我先在玻璃瓶里铺了一层沙子,以防把玻璃瓶烧坏,再把酒精洒在棉球上,点燃,放进玻璃瓶,并马上把鸡蛋放在玻璃瓶上。火熄灭时,鸡蛋就进入瓶子里,我像老爸一样解释起来:“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而瓶子里的氧气被耗尽,由于鸡蛋把杯口堵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瓶里来取代消耗掉的氧气。火熄灭后,气压降低,有一定弹性的鸡蛋就被吸入瓶里了。”

“哈哈……”这次竞赛在欢笑声语中结束了。我们明白了:如果我们多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

篇9:一次科学小实验

今天,弟弟来我家玩,他问我:“哥哥,今天咱们玩什么呀?”我想了半天才说:“今天哥哥给你做喷泉。”弟弟好奇地问:“是不是要买管子、电线……”我说:“不用。只要瓶子、剪刀、气球、胶带就可以了。”

我们俩找到了这些材料。我心想,这也是我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实验,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做实验了。第一步,我拿剪刀在瓶子偏下的地方扎了一个小洞;第二步,把气球反扣在瓶口上;第三步,把气球吹起来之后赶紧拿胶带把瓶子上的小洞贴上;下来是最后一步,把水倒进气球里面。

我们来到楼底下,拿了个大盆子放在地上。快速地把贴在小洞上的胶带撕开,水一下就喷了出来。那一瞬间真是太漂亮了!喷水来的水柱有30~50厘米高,有瓶口那么粗。

弟弟突然问我:“哥哥,为什么堵住小孔,气球就吹不起来了呢?”我认真地说:“那是因为瓶子里的空气压力让气球吹不起来。”弟弟又问我:“为什么松开小孔,气球就吹起来了呢?”我说:“那是因为瓶子里的空气有了出口,对气球的压力变小了。”

弟弟又问我:“这个原理还可以做什么呢?”我说:“可以做空气炮。”说完,我就跟弟弟开始翻鞋柜找材料,准备做下一个实验。

篇10:一次科学小实验

今天,老师要带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叫摩擦起电。因为我们非常想知道在生活中为什么有时候和别人接触时,手上会有静电现象。所以我们今天要做一个小实验来揭晓其中的奥秘。

首先我们要准备实验用的材料,我们要准备小纸片和尺子。我们先要撕纸片,“加工”后的小纸片变得粉身碎骨,而且还把我累得手发酸。撕过后的小纸片形状不一,大小也各不相同,大的像黄豆,小的像蚂蚁,数量是数不胜数,重量也很轻。光有这些轻薄的小纸片还不行,我还找到了一件塑料物,那就是小尺子。

老师一声令下,实验开始了。首先要把塑料物尺子放在头上摩擦大约50下,我摸了摸尺子,有些发热,我便把尺子往小纸片旁边靠了靠,奇迹发生了,尺子上吸了几块小纸片,这几块小纸片真调皮,看它好像把尺子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紧紧的抱住了尺子。我数了数,大概30秒后才掉了下来。我看见其他同学都没有成功,心情很低落,我过去一看,原来是他们的纸片太大了,我想就是因为这个,才没有成功吧。

最后,我明白了纸片能被吸起来是因为不导电的尺子摩擦生热后会有静电现象,而产生静电时就有吸引力,当吸引力大于小纸片时就能把小纸片吸起来。

篇11:记一次科学小实验

今天上午,黄老师拿着四个鸡蛋和一只碗走进了教室,笑呵呵地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看看能不能握碎一个鸡蛋,谁愿意来试一试?”“哈哈,这不是小菜一碟?”我不禁乐出声来。“我!”“选我!”“我来!”同学们纷纷举手,教室里刷地长出了一片小树林。黄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叫小明上去。小明激动得手舞足蹈,喜滋滋地走上了讲台。他拿起鸡蛋放入掌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握了起来。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鸡蛋没有碎,但小明的脸已经憋得通红。“加油!”“用力啊!”“坚持!”同学们喊了起来。小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就是奈何不了小小的鸡蛋。一会儿,他小心翼翼地放下鸡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同学们议论纷纷:“一定是他的力气太小了。”“鸡蛋壳多脆弱呀,怎么会握不碎呢?”“老师,我来试一试!”小伟、小宇、小红兴致勃勃走上台去,握过鸡蛋之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座位。

同学们一致推举小辉去试试。小辉是我们班个子最高的,身材魁梧,就像一座小塔。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讲台,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他伸出一只大手,把鸡蛋握在掌心,开始用劲。我想:鸡蛋应该会被握碎吧!同学们都紧张地看着他。只见他额头上青筋暴起,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指关节都变白了,可鸡蛋似乎穿了一层坚固的铠甲,安然无恙。

当老师说谁去一手握两个鸡蛋时,同学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怎么也鼓不起劲来,没有一个举手的。浩浩顽皮,举手又放下,被老师发现了,被叫上去。他十分无奈地拿起两个鸡蛋,硬着头皮一握。我的天!鸡蛋竟然碎了!他大概也没有料到,吓得脸都白了。难道浩浩才是我班的大力士?

黄老师见我们疑惑不解的样子,就解释道:“这就是薄壳结构的神奇之处。鸡蛋壳能把受到的外力均匀地分散到各处,每一处受到的力就变得非常非常小。所以,你力气再大,也握不破一个鸡蛋。但握两个鸡蛋就不同了,受力点在两个鸡蛋相接的地方,所以只要稍稍用力就能握破。”“建筑师们利用薄壳结构的原理,设计出了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如我国的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这个科学小实验,令我们大开眼界。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鸡蛋,竟然蕴藏着不为我们了解的秘密。我要发奋学习,勤动脑筋,以后当一个科学家。

篇12:一次科学小实验

周末好无聊,我打开了电视,正在播放《加油向未来》,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个实验关于厨房,三个罐子中有三种调料,我们来尝一下。”主持人撒贝宁走到罐子旁,用手抓起一点,“是什么?是盐?”加油队的一人问道。“不,是白糖。”撒贝宁说完后走到另外一个罐子旁,也尝了尝,“是味精。”尝完后,走到第三个罐子旁,尝了点:“是橘子粉!”

“那么问题就来了,以下三种调料哪一种加入氧化剂后可以变成小火箭的燃料?A白糖粉B味精橘子粉。开始作答。”两队马上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时间到!”加油队选了橘子粉,未来队选择了A白糖粉。

“那么我们先从没人选的味精开始实验。”撒贝宁在火箭开关上按了一下味精号的按钮,结果不出人意料,火箭一动不动地在原地冒着白眼。“答案B是错误的。”又开始验证A了,一按白糖号的按钮,白糖号就立刻窜了出去,一路飞驰,然后“砰”地一声撞在挡板上。“A是正确的!”未来队好高兴,又蹦又跳。“大家要不要验证?”“要!”观众异口同声地答道。一按橘子粉号的按钮,没想到火箭也飞了出去,可惜到了半路就熄火了。

原来氧化剂和糖会产生一种反应,橘子粉中也有点糖,所以橘子粉号也会飞,味精跟氧化剂起不了反应所以不会飞。

篇13:一次科学小实验

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一次一次,经过30分钟的努力,终于成功了!耶!真是苍天不负苦心人哪!

蜡烛,绣花针,两个小杯,一把剪刀……这个是科学实验的主角,看完要求。“呵呵,这么简单”,一对“双胞胎”口杯顺手拈来,一根面红耳赤的蜡烛,一枚闪着银光的绣花针,闪亮登场。一切准备就绪,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绣花针刺向蜡烛,可刚刺破蜡烛的肚皮,蜡烛便发出一声“啪”的惨叫,肚皮上出现了一道浅浅的裂纹,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加大了力道,一瞬间一根蜡烛从内伤转为全身,彻底骨折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二次实验开始,我特意请教了爸爸。爸爸说:“火可以融化蜡烛,把针加热就可以轻松穿过了。”“哦!”我恍然大悟,于是左手拿针,右手拿着打火机开始烧针:“这回应该万无一失了吧?”“啊!”这次轮到我惨叫了,“烫死我了……”真是十指连心,痛不欲生啊,针是烧红了,可我的肉也烫熟了,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啊!爸爸看了看我:“很疼吧?我们做事情不光要有热情,还要动脑筋,尤其是做科学实验,要更加严谨,你用钳子夹住针鼻再试试。”我默默点了点头,擦干了眼泪,从头再来。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前面的步骤后,把蜡烛的两端放在杯子的两头,心里很纳闷:“奇怪,这怎么能做成跷跷板呢?”爸爸笑而不答,把蜡烛转了90度,针的两头架在杯子的边缘,示意我点燃蜡烛的两头。“哦!”我一拍脑门,顿时茅塞顿开:“天哪,原来是这样做,真是笨死了,换一个角度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完成了这看似简单的科学实验。只见两头点燃的蜡烛一高一低,低处的那头火焰越烧越旺,蜡油滴在桌子上,犹如盛开的梅花,一朵朵绽放出娇艳的花朵,高处则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慢慢的,蜡油越积越厚,形成了一个大面饼,慢慢的,蜡烛的两头开始逐渐平衡了,一秒,两秒,三秒……高处开始变低,低处慢慢升高,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蜡烛不停地上下摆动着,我仿佛看到了童年幼儿园里的跷跷板。

不过我心中仍有很多疑问,便去问妈妈。妈妈笑眯眯地说:“蜡烛燃烧的面积不同,速度也不同,位置低的燃烧快,重量减轻得也快,所以高高翘起,如此反复运动便形成了一个跷跷板。”

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可怕的科学,知识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篇14:一次科学小实验

蜡烛,针,杯子,实验即将要开始。

在老爸的帮助下,我把针穿过蜡烛,架在两个杯子上,我期待着激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可是蜡烛好像不听我的话,在那一动不动地躺着。我试着拨弄一下,可是蜡烛晃了晃,没有丝毫要坐跷跷板的意思,我使劲儿地摇晃蜡烛,可蜡烛就像吃了秤砣,硬是不动。啥?刘老师骗人也不至于骗到这种地步吧,难道是做蜡烛是冒牌儿的?我心里一边暗暗猜测,一边打开手机重新看要求,原来蜡烛两边还要点上火呀!

老爸小心翼翼地引燃了蜡烛两头,较低一点的蜡烛开始疯狂燃烧,蜡油啪嗒啪嗒往下掉,好像下一秒就立刻变成了一堆灰烬。而在上面的一头呢,一星火苗摇摇晃晃,似乎一阵轻微的鼻息也能将它置于死地。烧着烧着,在下头的蜡烛慢慢地晃起来,我的心一下子崩得像钢丝绳,怕再出点儿什么差错。蜡烛慢慢地往上翘,不一会儿,一开始在下面的蜡烛就慢慢地翘到上面,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蜡烛烧得越来越短,跷跷板就跷的更快。不一会儿,一支蜡烛便被我折腾得一干二净。唉,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为我干”的精神呀!

跷跷板缓缓地升起降落,我的好奇也随之而来,为什么蜡烛会上下晃动?天才老爸给我了答案,原来蜡烛一头在低下去的时候火拼命燃烧,滴下的蜡油减轻了它的重量,所以就翘上去了,可是那头滴下来的蜡烛又“悲剧重演",这样蜡烛就坐上了跷跷板。

篇15:一次科学小实验

“成功了,成功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功了。"弟弟拍手叫好,妹妹兴奋得手舞足蹈。我看着红彤彤的蜡烛,一高一低像两个穿着红棉袄的小娃娃,在玩跷跷板,心里真像吃了蜜一样甜。

你见过蜡烛玩跷跷板吗?反正我是没见过。课堂上听老师说蜡烛也会玩跷跷板,我真有点难以置信,放学一回到家就赶紧上网搜索"蜡烛也会跷跷板"的实验。一口气看完真觉得既简单又好玩,我便跃跃欲试,找来一根蜡烛,拿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又借来爷爷的打火机和一根七厘米左右的铁钉。"下面请大家睁大眼睛,见证奇迹的时刻,马上来临……"我挽起袖子,清清嗓子,活动活动手指,学着魔术师刘谦的样子,对弟弟妹妹们说道。一向调皮好动的弟弟,此刻认认真真地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手指。我感觉此刻仿佛是登上了春晚舞台的演员一样,心里不免有些紧张起来,手也微微地有些发抖。我深吸一口气,屏气凝神,一手捏住铁钉,一手握着蜡烛,想让铁钉从焟烛中间穿过去,"一、二、三……"我咬着嘴唇使出了吃奶力气,铁钉却像一个调皮的小孩,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它就是无动于衷,我急得脑门手心都是汗,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来就遇拦路虎。于是,我重新又播放了一遍视频,仔仔细细地又看了一遍,才恍然大悟,原来想让铁钉穿焟而过,还缺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它得经过火的考验,我赶紧用毛巾捏住铁钉的一头,用火不停地烧它,直到烧得铁钉发红,然后趁热打铁,赶快瞄准蜡烛中间,这次不费吹灰之力,铁钉就一穿而过。我心里乐开了花,暗暗窃喜,真是一物降一物,铁钉这么调皮的孩子,遇到了火妈妈,还不束手就擒乖乖地进洞了。

弟弟调皮地眨眨他的大眼睛,向我伸出了大拇指,耶!胜利在望。我不慌不忙地把穿着蜡烛的铁钉放在两个玻璃杯的杯口上,这时蜡烛的一头挨着地,一头翘起,我有模有样故作神秘地把食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轻手轻脚地打开了打火机,点燃挨着地的那一头,点燃的焟烛燃起桔红色的火苗,火苗越烧越旺,像在尽情地跳着摇摆舞,焟水就像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样啪嗒啪嗒往下滴。妹妹疑惑不解地问:"蜡烛的眼泪为什么是黑色的?还有股煤油的味道?”弟弟不懂装懂,故作高深的说:“这都不知道,因为它不爱干净,脸都不洗,流出的是脏眼泪呗,身上的汗味道也肯定很酸爽呗!”我们听后不禁哈哈大笑:“谁都像你邋遢大王!”“别笑了,快瞧!”我指指刚点燃的那头,只见它在慢慢地向上升,高的那头也在慢慢地下降,我眼疾手快三下五除二把高的那头也点燃了,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火红的蜡烛两端,仿佛坐着两个小娃娃,正在嘻嘻哈哈地玩着跷跷板呢!一高一低,一上一下地动了起来。如此往复,乐此不疲。

“高手在民间,姐你真太牛了!”妹妹一脸崇拜地说道。我故作谦虚地说:"不是姐牛,牛的是科学。铁钉和杯子就像是杠杆,先点燃焟烛低的一端,使它快速溶化,它的重量就轻了,就会翘起来。高的端也是同样,如此往复,跷跷板就会来回自动翘不停啦!”

哈哈!谁说科学枯燥无味,我看真是妙不可言呢!

篇16:记一次科学小实验

这个周末,贺老师留给我们的作文题目是《记一次科学小实验》。于是,今天中午,我就和我的好闺蜜兼死党——陈奕萌,一起动手做了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

首先,妈妈搬出了米桶,给我们俩每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和一根筷子,对我们说:“这个实验呢,就是用一根筷子把一杯米提起来,接下来看你们能不能做成功。”说罢,把我们面前的杯子装满了大米。

我和陈奕萌兴奋地拿起筷子,快速插进米杯中间,迅速提起,可提起来的却是筷子,装满大米的杯子一点儿也没动。我和陈奕萌大眼瞪小眼,被搞得一头雾水,互相看着对方,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意思:这根本提不起来嘛,难道我们被骗了?这时,妈妈大笑着说:“哈哈,你们不着急嘛,杯子里再加点水试试。”我们一听,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端出水壶,把水倒进米杯里。我们又拿起筷子插进去提起来,还是没有提起米杯。我和陈奕萌都有点儿泄气了。

妈妈耐心地说:“你们的方法不对,筷子插进去以后,要用手把米压紧。”我使劲地压了又压之后,小心翼翼地提起筷子,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筷子真的提起了满满一杯米!

“哇!陈奕萌快看,我提起来了,我成功啦!”我开心的声音都有点儿颤抖了。这时,陈奕萌也把米压结实了,她一只手轻轻地握住筷子,另一只手托着杯底,慢慢地提起筷子:“看,快看我,我也成功啦,周新愉!”她高兴得手舞足蹈。

妈妈看着我俩高兴的样子,笑着说道:“实验是成功了,你们现在来说说原理吧。”我和陈奕萌争先恐后地说了很多,可是没一个说到重点。妈妈看着手机上的资料对我们说:“这个实验是利用了摩擦力的原理。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当物体受力要运动时,摩擦力就会以相反方向阻碍物体的运动。这个实验由于杯子内的米粒和筷子之间的挤压,使杯子、筷子和米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将筷子提起时,这三者由于摩擦力阻碍了筷子向上运动,结果反而将米粒和杯子一起提了起来。懂了吗?”我和陈奕萌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生活真是处处有学问呀!只有亲自研究,才会发现:就连我们每天都用的筷子、吃的大米都有这样神奇的奥秘之处。

篇17:一次科学小实验

今天,我和妈妈做了一个小实验—如何让气球被扎到而不在一瞬间内爆炸。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众所周知,吹鼓的气球是十分脆弱的,可谓是不堪一击。别说扎它了,只用两根手指轻轻一掐,都会让它变成一堆破破烂烂的橡胶皮。可是,我妈妈竟信誓旦旦地对我说:“你放心,你娘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怎么?你不相信我吗?”我真诚地点了点头。我的妈妈对我做出了一个“欲哭无泪”的表情,假装悲愤欲绝地对我说:“完了,连女儿都不相信我了。我活在这个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嘤嘤嘤……”不过,在老妈连哄带骗般的怂恿下,我还是将信将疑地帮她做这个危险的实验。

首先,我极不情愿地拿出了几个气球。妈妈急急忙忙地夺过我手里一个深沉如大海般的蓝气球。她手轻拿着气球,鼓起腮帮子就吹,活像一只气鼓鼓的河豚。我们俩一鼓作气,不知吹了多少个气球后,我妈就像京剧里的人物,立马就换了一副面孔。只见,她拿过一个鼓鼓的气球,轻轻放到空无一物的桌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拉起我抖如筛糠的拿着长长的针的手,毫不留情地往气球上一扎。“啪”。这一扎,不仅气球爆了,还把我吓得魂飞魄散,七魂丢了三魄。真是气球爆一爆,我的小心脏抖三抖。这就是我的亲妈呀!

妈妈则是一脸无辜,老顽童般地吐了吐舌头,对我说:“嘿嘿,你信不信我有魔法?”我坚决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一翻白眼,准备阻止她扎气球的举动。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妈妈眼疾手快地抽出针,像饿狼般盯着气球,又如同容嬷嬷那般,朝着这位天真烂漫的气球小燕子扎去。我大惊失色,闭上眼睛,不忍直视就下来的“血腥”场面。不过,意料之外的是,那“惨无人道”的声音并没有再次出现,我不由自主地睁开了眼睛,发现,针已经没进去一半了,可意料之中的爆炸声并未出现。我奇怪了:难道妈妈真的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魔法吗?见我一脸疑惑,妈妈便得意洋洋地笑了,并神秘地点了点头。

我不禁对妈妈崇拜得五体投地,再加上妈妈的怂恿,便也去试了试。但是,另外一个气球却没有刚才那个一样幸运了。连一秒都没有坚持过,它就英勇就义了,像一颗原子弹般,轰轰烈烈地爆炸了。吓得我花容失色。一旁的妈妈却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不甘心准备再试一次。于是,我再次拿起针,做了几次深呼吸,并颤颤巍巍地往气球上轻轻一扎。不过,它依然没有被我的勇气感动,还是出现了意料之中的结局。我发出了鬼哭狼嚎般的尖叫。看着妈妈“奸诈”的笑脸,我在心里赌咒发誓,不管试多少次,一定要成功。终于,在我第N次的尝试下,气球顶着针,终于稳稳当当地站在了桌上。

见我成功了,妈妈也公布了实际上十分浅显易懂的原理。原来,在气球的顶端和底部聚集了大量没有延伸开的橡胶分子,这会使得这个区域非常有弹性,如果外力产生在这些区域,那么会有很大的缓冲空间,从而不会引爆气球。我望着这位得意到忘乎所以的女士,嫌弃地撇了撇嘴。

科学这位魔术师,真的很神秘莫测呢!不过,平常还是别去作死了……否则我幼小的心灵可承受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