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可道读后感

道可道读后感(4篇)

篇1:道可道非常道——读书之《道德经》读后感

一、真理无关乎文字

平日里,常常有人称那些通明世事、达悟人生的人为“得道者”。何为“道”?道是万物的起始,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变化的法则,这种种说法似乎正确,又似乎不完全正确。读完老子《道德经》后,你可能知道了“道”,但是仍然无法给出“道”的正确定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应该恭喜你,你在“得道”的路上迈开了一大步。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如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真正永恒的道了;能够给一个东西予一个名称的,这名称与实际已经不相符。老子还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知道而不可说,便是与自然的大道合而为一,大道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一旦说出口就变味,因为语言描述与实际情形总是有差距的。我以为老子的意思不是宣扬一种绝对的虚无主义,他是发现了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道理:真理无关乎语言文字。

儒家孔子有言:“诗不尽言,言不尽意。”诗书的本意用言语是表达不尽的,即使再充分的表达也难说尽真实的意义。所以孟子也告诫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佛家更有“不可说”之说,“说是一物即不中”,诸法妙理,非关文字。灵山会上佛祖拈花示众,参悟禅机者也只是微笑不语;禅宗六祖惠能不识文字却能顿悟佛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苏东坡“日喻”文说,为一个不曾见过太阳的盲人说太阳是怎么样的,盲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太阳的真相。诸如此类无不在说明“真理无关乎文字”的道理,充分印证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性。形诸文字反而破坏真相,横生枝节。庄子文中说到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有人问他年纪大了为何不把手艺传给儿子,他说传给人的只能是规矩方圆的方法,而真正的手艺是传不给他人的。老子认为,孔子推崇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而已,不是先王的精神。《庄子》中有不少孔子受辱挨批的故事耐人寻味,对于自己的人道说教孔子总是有所感悟的样子。其中《天运》篇写道:有一次孔子拜见老子后回到住所,三天不说一句话,弟子不解,问先生何故?孔子说,面对一个得道的人,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读书人常常以为书本上的文字很宝贵,殊不知言外之意才最为珍贵。

二、理解真义贵在体悟

“道可道非常道”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是,理解真义贵在体悟。世间繁复纷扰,在其间感悟真谛、体悟真义,实在是自在人生所必须。既然真义与文字无关,那么是否就不需要文字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思考持续进行无疑需要依赖于语言文字,因此,体悟真义不是遗弃文字,而是要求不拘泥于语言文字,超越语言文字甚至超越具体的事物。因为真理超越时空而存在,当然要超越文字才能把握真理的要义。

悟道自然需要一个过程,渐悟与顿悟其实是一表述的不同,大凡觉悟的那一刻都是瞬间的,只是觉悟之前的那段路途往往是漫长的。《道德经》本身也有教导人感悟和体悟真理的基本路径:一是用熟知的事物来作类比;二是效法自然。老子善用类比方法说明道理,读后感譬如第六章讲“道”的特性时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老子用“谷”即山谷比喻大道的广大无边的空虚性,用“神”类比大道运行不息的变化规律,用“不死”类比道的永恒,道正因为无生命所以反而能主宰生命。老子还把“道”比作“婴儿”,比作“无极”,比作“朴”等等,通篇有众多类似的比喻。做比喻当然需要借助于语言,但比喻不是事情真相本身,它只是理解真相、到达真义的一条途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思想的依据则是师法自然,大自然中有大智慧,老子要我们在感同身受大自然的变化中去领悟大道的无处不在及其神通广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悟道者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接触大自然、感知大自然,在自然而然中去领悟人间世道的真谛,去感悟人们生活的要义。

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原因也可归结为“道可道非常道”。真义在无声之中,一出声就离真义远了,所以“无声”胜过“有声”。庄子有“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之说,用荃是为了得到鱼,现在已经得到了鱼,荃就不再重要;用语言是为了表达意思,现在已经懂意思了,还在乎语言干什么?如果真理是明月花鸟,那么文字犹如手指,手可指点明月花鸟在哪里,但不是明月花鸟本身。如果自己能够看到明月花鸟,就无需别人的手来指点了。好了,在下自然不必多说,因为一说多,就又离道远了。

篇2: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进入QQ,只为缘而来,为朋友而来,为美好的心情而来,又何必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纲上线,轻松事要严肃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篇3:道可道

因果轮回,前世今生,冥冥中,可有主宰?佛曰:不可说。

老子口中的道,在哲学家口中并没有统一的范畴。但可以肯定,道是运动的,其包括了宇宙万物的变化。万物无不遵道而行。或者可以说,道是造物者,是神,是万物的主宰……无数人在悟道,无数人想得道。但何谓道?无人能彻悟,无人能深会。老子说要清静无为,无欲无求,方可得道。可问世间之人,谁能如此?无欲无求,又何必执着于得道?

道可道,非常道。

命运

很多人不相信命运。因为所谓的命运不公,他们发誓要与命运抗争。努力着,要战胜命运……但忙碌一生,奋斗一世,在自以为摆脱命运,战胜命运之后,才回首一生,用苍暮的眼神,细细品味,才发现一切似乎由命运主宰,自己的努力,辉煌,仿佛都是由上天注定。冥冥中自有定数……命运,我不敢说什么与命运抗争。我相信命运,相信人生的主宰,我相信我的所谓打败命运,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有人说我消极,但我明白,我是积极的。因为命运给我安排了一个向上的思想。

但命运,是主宰吗?

张爱玲称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逾千万年之间,时间荒野天涯。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想要遇见的人,但没有说更多的话,只说,嘿,你也在着?”原文早已忘记,但我不能忘怀那份情感。那叫缘分。也许,缘分,真的是千万年轮回中的一次偶然;也许,缘分只是那次偶然中的一次相遇。但我相信冥冥中跟林园有一条不解的线,连接这一切。而这条线,我选择把她称呼为缘分。朔依我相信,月老只是掌握了所有缘分中的爱情线,而剩下的,还有无数条属于缘分的线飘荡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等着我去寻找。

但缘分,似乎也不是主宰。

法,是一个规则,更是主宰,万物的主宰。《道德经》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世界无法不行。法并没有具体的形态,但在虚空中无处不在。也许,法就是道,道就是法;也许,法是命运;也许,法是缘分;也许,没人知道法的形态,因为法是规则,法就是法。

或者,法才是主宰。

后记: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主宰,凝视着宇宙中所有一切,但它不出现在世人面前,或者说,它是以道、命运、缘分或法的形态出现,

但世人不知。

篇4:道可道,非常道

我从十二岁时开始背老子的《道德经》,背时常常想要放弃,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受益非浅”啊!

每当电视上、报纸上看到、读到老子的话,我都能接下去,这让我感到自豪。老子的话语,不像唐诗宋词那样如水般滋润、柔软,也不似三字经、弟子规如被方格拘束,那样局限、呆板,也不与古文那样之乎者也。。。。。。但它却有唐诗宋词的朗朗上口,也有三字经、弟子规的通俗易懂,还有古文的意味深长。。。。。。往小的说,它恰似一部综合的文学作品,往大的说,它是你的人生宝典。莫看老子讲的大都是天下万物,虽谈圣人,论王者,但叶落归根,都是围绕一个字——“道”,有道者才便有志,才敢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话。要看你的成绩与否,与它紧紧关联的就是你的心,有没有道、德的存在,《传习录》里也有提到:“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道德经》中沐浴的就是心。

谈了这么多,那么老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学者呢?他会有怎样的魅力令后人永远名记呢?孔子曾经拜老子为师,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求上进,而另一方面就体现了老子的知识渊博,对人生的思考、见解,独到、精辟吧!这么一个有智慧的人,不需亲眼所见,他的容貌一定是毋用言喻的,或端庄、或坚毅、或沧桑。还记得有一次,我从画册上见到了画家所绘的“老子”,十分丑陋,我不禁问爸爸:“这难道就是我日日崇拜、敬仰、学习的老子吗?

和我想像的差太远了吧!”爸爸的一番话另我感触颇深:“这个画像只是后人想像的,即便再丑,他的知识总是美的呀!”是啊,这个画像上老子的丑美,不是我们思考、研究的,他的作品才是我们一生所要学习的,一个人只要他做的事美,他这个人就会自然地在人们的脑海里勾勒出来,并铭记,这才是美,并且是永垂不朽的美。可能,今天我的这一番评价,是肤浅的,我也只是第一步开始研究老子,对于这样伟大的人物,让我们引起思考的,不只是他的著作《道德经》,更是他的品质、精神。听,又从一个教室里传来整齐的背诵声:“道可道,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