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5篇)

篇1:《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七月即是安生,安生即是七月。”缘起缘落,她们互相怨着,也互相依存着,就像一对双生子。

  她们会对彼此爱,对彼此恨,到最终成为另一个彼此。

  我一直认为相比安生,七月更复杂,也更接近于现实中的我们。在大人眼里,安生的人生是放荡的,也是悲惨的,七月的人生才是我们该走的路。而我认为,七月也是悲惨的,一直带着面具活在自己所编排的人生里,到临死前才解脱。我们都是安生,也都是七月。周而复始,其实她们也都是普通人。

  七月没有死,家明也不会再遇见安生知道真相。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起点。

  从13岁时安生拉起七月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一切。

  七月羡慕安生的自由,安生羡慕七月的安稳。七月为什么并没有留安生下来,是因为七月害怕安生会抢走她的生活、抢走她憧憬的未来。安生也并没有选择留下来过安稳的日子,或许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家明对自己的感情,也或许是她对自己当时的生活也还有余温。两个好朋友,曾经一起度过了青春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却一直把自己那颗心掩埋了起来,直到那个名为家明的男人出现。

  在安生的小说里,七月没有死,而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安生也没有再见过家明,也过上了自己安稳的小日子。小说结尾,安生说:“你留下吧”,七月说:“你跟我走吧。”

  阳光下两个小女孩互相踩着对方的影子,她们叫《七月与安生》。

篇2:《七月与安生》影评

  当我忘记你的时候,我就忘记了我自己——艾米莉·勃朗特

  七月:我喜欢你,所以我陪伴你。

  七月的理想是安生的现实。七月爱着安生,也狠过她,不然她不会在绝望中,喊道:“安生,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狠过你,但我也只有你。”七月是现实众多女生的缩影,她的人生有一条被安排好的路线,上一个好学校,读一个好专业,找一份好工作,嫁一个好老公,再生一个孩子。七月说过:“我的人生可以一眼看穿。”好朋友安生就像一面光滑的镜子,时时刻刻提醒这她的人生是那么的无趣。18岁,遇见苏家明,七月其实知道安生也喜欢那个她喜欢的男孩,但安生离开了这个城市,说是去闯荡世界,七月知道她让步了。家明要去北京闯荡,她一次也没有去过北京看他,只有安生明白:“七月其实是想让你回去多陪陪她。”她害怕改变,害怕自己圆满的人生突然被打破,但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苏家明逃婚,一切的平静都被打破了,七月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安生。她去了安生住过的简陋旅店,躺在狭窄的单人床上感受着安生18岁后的生活,去安生去过的酒吧工作,也去安生在明信片上写的豪华游艇上工作,看着安生说过的那片蔚蓝的大海,随着离陆地越来越远的距离,她觉得其实自己特别适合放逐和漂流。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体交换了位置,安生变成了安稳的七月,七月也仿佛成为了流浪的安生。

  安生:我遇见你,所以我喜欢你。

  13岁,七月遇见了安生,她们宿命般地成为了好友。七月在书上看到:一个人踩另一个人的影子,那么两个人就会一辈子不分离,七月是那个踩影子的人,安生是影子的本体。

  安生的理想是七月的现实。苏家明说过,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棵散发着诡异浓郁香气的植物,会开出让人迷离的恐怖花朵。七月对安生说:“我们一定要一辈子在一起。”安生的母亲因为喜欢一个男人,就注定要为他生下一个孩子并且一辈子守口如瓶,在女儿最需要陪伴时,常年在国外工作,只留一个保姆和小安生在家,七月的到来对于她是美好的,她就像那曙光,她在计划着自己要走时,七月在一旁绞着手说,那我怎么办啊,安生坚定地说,你要跟我一起走,仿佛在那时安生就已为七月安排好了,她以为她和七月会永远在一起,但七月是安稳的,安生是漂泊不定的,她们也许是注定不能在一起的。既然不能在一起,那就彼此惦记吧。也许,每个人最初都是安生,但在时光的流逝下,最终她们都变成了七月

篇3:《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我,一个路人,在一个急雨的清晨,观看了《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苍穹落下的冰凉液滴,似天空的泪,沾湿了我的眼。

  十三岁那年,安生,她遇见了七月,这是她第一次见到七月。她们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一起洗澡。从陌生到熟悉,十三岁到十五岁,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七月是安生的影子。七月坚信,书上说的只要踩住一个人的影子,那人就永远不会离开的。

  七月对安生说,我想和你在一起一辈子。安生说,她觉得一辈子太长了,我只想活到二十七岁。七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安生,却没有七月那么幸福。这也造就了她们的性格截然不同。

  她们很爱彼此。

  七月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学。而安生,进了职业中学。用安生的话来讲,这正合她的意。周末,安生和七月去旅馆住。安生说,七月,疯等我出息了,我给你买套大房子,并且给你最爱的欧式大立柜。安生说哪里有七月哪里就是她的家。

  七月有了自己钟意的男孩子。叫,苏家明。七月很是幸福地说。于是,安生便去找到了苏家明,"喂,有个女孩子喜欢你,悠着点儿啊!"殊不知,这时的苏家明其实喜欢上了安生,他跟在安生后面。直到看见安生上了自己喜欢的男孩车上。安生不要苏家明说他们见过。

  图书馆里,七月亲了苏家明。她向他表白了。因为安生告诉七月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主动。苏家明答应了。他们在一起了。

  周末,他们去一个山上的寺庙里许愿。七月走不动了,苏家明和安生在寺庙里,他把他自己脖子上的玉坠摘下来,送给了安生。

  这一切,七月都看在眼里。安生离开了乌江镇,去了北京。她想找到她心里深爱的那个男孩,那个帅气的吉他手。走后的四年,安生每天都在给七月写明信片。而这时的苏家明,却想要离开家乡,去外面闯闯。于是他去了北京。安生回来了。

  她们终究还是因为苏家明分开了。两年里,安生没有再给七月寄明信片。直到一天,在北京的苏家明看到了安生。而这时,七月也来到了北京。安生的男朋友在一次车祸时去世了。她住到了苏家明家。七月猛然看到,苏家明扶着喝醉的安生。她很心寒。怒火再次点燃,她们又一次吵架了。

  七月和苏家明要结婚了。结婚之前,七月对苏家明说,婚礼那天你不要来了,这样我才能名正言顺的离开。苏家明那天没有来。七月去流浪了,她要走安生的人生。而安生此时,也过着七月的人生。用七月的话讲"七月过着流浪的安生的人生,安生过着安稳的七月的人生。"

  安生写的一本小说,写的她与七月的故事。笔名:七月。故事的结尾,七月大出血,永远的离开了安生。而七月和苏家明当年的孩子,是由安生抚养。

  苏家明最后知道了一切。

  故事的结尾,安生说,我和七月注定要过截然不同的生活。作者:安生。

  她们的故事,很催泪。她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她们的命运,已被彼此改写。

  我觉得,人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人生有一知己,足矣。重要的是看你是否真心相待。

  雨慢慢地停了,天仿佛透亮起来了,仿佛是看完一场悲情电影后,只剩下滴水的屋檐。而现在,全世界都湿了,却唯独没有留给我温暖的一隅。

篇4:青春爱情文艺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周冬雨颠覆了以往的荧幕形象,在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出演了一个不羁的叛逆少女。她的灵动给角色增彩不少,情感的流露恰到好处,让观众十分有代入感,有观众评价道“也许周冬雨演的太好,以至于和我许多年前,在读原著时脑海里塑造的安生重叠,她演活了安生”。

  2016青春爱情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一:

电影《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华语青春文学鼻祖庆山(安妮宝贝)的同名成名小说,讲述了 “安生”和“七月”这两个女孩从13岁相识开始,羁绊十几年的成长故事。

当叛逆洒脱的“安生”遇上乖巧淑女的“七月”,她们一拍即合,一同成长,分享彼此心事,喜欢上同一个男生,也因为“爱”与“让”而分开。她们怨过、恨过、撕扯过,也为“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的羁绊修复友情,最终直面真心,大胆追寻自己的青春梦想。

作为第一部登上大银幕的安妮宝贝作品,电影《七月与安生》在原著只有21页文字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加法, 力图让人物更立体,故事情节更丰满,并设计了全新的结局,更贴近当下的价值观。

在前几轮的媒体和观众场放映中,这些全新的设计不仅让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惊讶“意料之外的感动”,也让原著粉丝分外满意,称赞影片“保有安妮宝贝的风格,同时又充分扩充了一个丰满的故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七月与安生》还获得了原著小说作者安妮宝贝的赞赏。她在看片后“心生感动”,对电影团队说:“其实我的作品还挺难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没想到你们拍的那么好。”

安妮宝贝还破例在微博两次撰文,大力推荐电影《七月与安生》。其中一条,她如此写道:“是十八年前写下的早期故事,也是曾经动荡与对抗的一段人生。觉得制作诚恳、演得认真。谢谢所有人的因缘聚合,这第一部成型的由作品改编的电影是很好的缘起。正式放映时会去影院重看一次。”

看点二:

演技爆发! 周冬雨马思纯获赞周迅林嘉欣接班人

电影《七月与安生》是周冬雨和马思纯的首次银幕合作,也是两人和陈可辛导演的第一次合作。

在《七月与安生》开拍时,有网友曾对选定周冬雨、马思纯担任女主角表示“意外”——在银幕上素来安静的周冬雨如何演出“安生”的叛逆活泼?而以叛逆活泼的“黎吧啦”(《左耳》)一角走红的马思纯,似乎很难想象出她安静乖巧的样子。

但口碑证明,陈可辛导演的选角不仅精准、老辣,还挖掘出周冬雨、马思纯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在导演曾国祥细致入微的调教下,周冬雨和马思纯贡献了入行以来的最强演出, 演技大爆发——周冬雨饰演的“安生”粉黛变浓妆,抽烟喝酒摔吉他,嗨歌、流浪、睡天桥,一样不落;马思纯饰演的“七月”乖巧淑女,努力过上父母期待的稳定生活,却“一言不合就扒衣”,羞涩告白、热辣激吻轮番上场。

《七月与安生》几轮试映,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影评人不约而同的惊叹两位女演员的“影后之路“通过此片豁然开朗。

比如周冬雨,“没想到,她有年轻时周迅的那种灵气,更古灵精怪,有超出常规的美丽”;而马思纯“无疑是林嘉欣的接班人”,“安静七月骨子里对自由的渴望被马思纯拿捏地恰到好处。那种由内而外、看似平静实际汹涌的爆发力让人想起《百日告别》的林嘉欣”。2015年,林嘉欣正是凭借《百日告别》摘得了金马奖影后。

还有观众风趣评价《七月与安生》说:“周冬雨像周迅,马思纯像林嘉欣,男主角(李程彬)简直就是年轻版的彭于晏。一部电影,双卡司享受,不可错过。”

看点三:

细腻感人!最强IP改编贡献“最懂女生的电影“

《七月与安生》中,“安生”和“七月”一起吃饭、一起购物、一起洗澡、一起躺在床上互诉心事。她们会比较彼此的胸围大小,会讨论同一个男生,甚至喜欢上同一个男生,青春激荡。不过,电影主题突破了以往青春题材国产片“为爱撕逼”、“婆媳之争”甚至“歌颂尊严扫地死缠烂打的爱情圆满”等不痛不痒、无病呻咛的狗血套路,真正将着眼点放在两个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纯粹通透的情感之上——“安生”和“七月”之间,剪不断,理还乱,却肝胆相照。

不少女观众看过电影后,感慨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闺蜜,“我们小时候也比过胸”、“我们也曾一起洗澡“等等久违的青春回忆翻涌心头,称赞《七月与安生》的情感塑造细腻走心,贡献近年来“最懂女生的华语电影”——“每一个女孩,无论她外表多么七月,内心都住着一个安生”,“曾国祥把女生的小心思拍得太好了”……

就连对安妮宝贝作品表示陌生、茫然的男性观众也被《七月与安生》里细腻感人的情感打动,称赞说:“作为一个纯爷们儿,居然觉得很好看。”

还有评论写道,电影《七月与安生》延续了安妮宝贝作品隐藏极深的真情,也是属于80、90后的一种普遍的、被忽视的隐匿情感——在青春期,我们对不同人生体验的向往,对友情的渴望。我们时常幻想过这样一种陪伴,既是情人,又是知己,既是一面相反的镜子,也是自身生命的延续。我们一方面希望像七月那样拥有爱和幸福,另一方面也偷偷向往安生那种颠沛流离放逐自我的生活。所有隐秘的渴望,都在《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里得到具象化。

尤其难得的是,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老师在看过电影《七月与安生》后撰文,怒赞推荐本片“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欣慰表示:“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准了,而且已经相当好看了。”

李银河在这篇名为《中国的电影真的能看了》的《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中写道:“我相信,人们绝对需要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经历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就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

  2016青春爱情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二:

经意间关注到电影上映表里的《七月与安生》,期待之余又有说不出的紧张,时隔多年,这部小说被翻拍成了电影,我知道一旦碰触了,属于它的那段晦涩而懵懂的时光就会重新被揭开,而很长时间的躲避,似乎已经曾经那段日子拉到一个世纪那么远,远到已经记不清当时的自己,但我从来没有忘记你。

一个人去看了电影,这大概是这几年里做的最文艺矫情的事情,平静安稳的日子使我无时无刻需要陪伴,甚至丧失了自主能力。距离十二三岁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年,这十年里命运教会我的也就是如何更好的生活,只是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过你会离开,当年我们的幻想也终究都成为了不切实际,你可知道当我亲眼看到他们一个个毁灭的时候,会有多心酸。

电影里,剧本在保留原著画风的同时被编剧写了另一个结局,曾经被感动的故事在十年以后以一个不做作,不突兀的方式出现。你看,任何事情都在寻找自己延续生存的方法,如果这样说的话,那我们的分别是不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慰彼此的理由…

我是从头哭到尾看下来的,我似乎可以从每一个细枝末节里找到我们的影子。吐露心思的小纸条,厮守在一起唯你不可的决心,每一次安慰痛哭的陪伴,还有那些反复,血淋淋的伤害,我们如此用力笨拙得爱着,彼此温暖而又不停地在对方身上寻找存在感。又回想起我离家出走逃到你家的那个夜晚,翻开你的日记满满的都是我的名字,在你背对着我躺下的时候,我无数次想环抱住你,想做没做的事情,这就是至今最大的遗憾了吧。

十四年后的安生和七月活成了彼此的样子,十年后的我们在各自的轨迹上停留或行走,偶尔听到你的消息却再无交集。心里有好多话想说,但有些话就如同我们之间那些理不清的事情一样,说不明白也讲不清楚,只能在想起你的时候,再次感叹一下生活,这是多无奈的事情。

就像世间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我恨过你,但是我没有办法不爱你。

  2016青春爱情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三:

去看《七月与安生》,完全是冲着青年演员马思纯去的。

然而,看完了整部电影,却又被周冬雨的表演惊艳到,为电影巧妙的构思、紧凑的剧情所折服。

周冬雨扮演安生,一个向往自由的女孩,她在历经挫折和背叛后,决定换个活法,选择了最安稳的生活;

马思纯饰演七月,她表面上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孩,但是其后所展现的行为方式,却表现出她对自由生活更炽烈的向往。为了过上理想生活,她不断利用谎言和人性的弱点来伤害身边的人。

可是,在剧情的铺垫里,你渐渐发现,已经没办法苛责马思纯的自私,就像看见周冬雨的哭泣和微笑、一本正经后,你也会放下对周冬雨的怒意一般。

电影中,两个青年演员饰演一对相爱相杀的闺蜜,在学生时代爱上同一个男人。

对七月来说,一次闺蜜催促而造成的勇敢,让她获得了向往已久的爱情。其后,她在平静的生活中,等待着爱情修成正果的那一刻。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即便遇到怀疑和转折,她还是选择相信朋友、相信恋人,又或者是干脆心如死灰般地自我催眠。

七月的状态和我们的人生轨迹多有重合,那是优等生最标准的人生状态。骨子里明明渴望新鲜感觉,却在他人的注视下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我们在那个对爱情向往、青涩的年代里,不是不想要自由,只是更在意世人的眼光。

我们一度相信,只要按照前辈走过的路走下去,自己就可以在可以复制的人生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运。

只是,爱情的保鲜度是固定的,人心也是最变幻莫测的,你也不会永远信任一个人,只有当伤害来袭,才有可能真正感觉到:生命从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你眼中的别人的幸福,并不一定会在特定的时间来到你身边。

近乎偏执的七月没有放弃对爱情的争取,她无底线的退让,让她脱离了对爱情最初的向往。她为了挽回爱情所作出的改变,她在闺蜜骂战中的花容失色、变形举动,只是她用尽力气后最无奈的一次释放。

而真相有时候比任何伪装都可怕,所有那些因为爱情元素而包裹起来的美好情绪,在那一刻分崩离析,再无华彩。

也只有这样一次痛彻心扉的伤害,才可以让人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

七月最终踏上了旅途,过上了自己一直想过的生活。

即便短暂,也已然美好。

最后,死去的七月,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安生。

在这对闺蜜诀别之时,安生早已过上了安稳的幸福生活,如她的名字一样,安全、没有波澜、惊喜和新鲜感。

曾经生如夏花一般绚烂的奇女子,经历生活的种种磨砺后,似乎都会默契地选择秋叶般静美的生活。

但是在电影的世界里,每个人注定相互联结。

当初用“第三者插足”桥段伤害最好朋友的安生,也到了自己的末日审判。

很难想象,安生在和这个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还要遭遇多少泪水的洗礼,但是就像这对闺蜜永远无法在平行世界里求得彼此原谅那样,她们互相纠缠,终难将爱恨情仇全部放下。

一对闺蜜从意外的相识到后来的相濡以沫,像极了爱情世界里最常规的套路。只是这并不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和当时电影的宣传噱头完全不同。这两个经历爱情甜蜜和伤害的女子,最先放下的是爱情,最先想到的友情。

即便生活有了差异,即便两个人看待事物的想法已经截然不同,她们仍然固执地向对方求援,期待对方的拥抱。

伤害永远不可平复,死亡才是对一段感情最好的交代。

监制陈可辛和直男导演曾国祥的作品令人惊叹,他们出人意料地构造出一个温暖的平行世界。

这让观影的我们得以继续催眠,我们相信现实世界如电影一般,即便有惨痛情节,结局依然美好。

只要我们愿意相信,便有继续前行的力量。

篇5:《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像大多数人一样,对周冬雨的印象还停留在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中,青涩害羞,质朴的小女孩样子,当得知由她出演安生的时候,内心不是没有惊讶的,好在影片中表现出彩,也打消了这个疑虑。

“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七月,一个安生。她不只是出现在大荧幕中编剧所勾勒出来的样子,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过我们的青春甚至陪我们走到现在那些朋友们。每个女孩少时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玩伴,她似七月温婉恬静,或者如安生般自由不羁,我们一起吃饭玩耍上下课,一起分享彼此的小情绪,甚至会连对男生的品味都大同小异,可是时间在走,我们在变,曾经那个陪你一起走过的她们,现在还在身边吗?

七月和安生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正是由于一个男生的出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似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早已暗生风云。两个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结局注定不会完美。家明爱着七月的温婉恬静,又被安生的自由不羁所吸引,而他懦弱的性格使其不敢加以选择,只能被动接受。七月和安生对这个男人自然是有所失望的,可是爱让她们无条件的接纳这一切。后来,七月怀孕,母亲去世。她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家,她早已没有家。再后来,七月难产去世了,安生收养了她的孩子,并且自己也没有再要孩子,因为她真的爱七月,也为家明赎罪。

七月,安生的生命都是一场背负着汹涌情欲和罪恶感的漫无尽期的放逐。她们彼此深爱,彼此羡慕,彼此嫉妒。为了同一个男人,穷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