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轻与重议论文800字

轻与重议论文800字(7篇)

篇1:那些不能承受的轻与重

父亲那边的家人,一向亲情淡薄。

离了家乡,忘了乡音。只身漂泊,十八岁的父亲与故土渐行渐远。三十年,是时间,斩断了父亲与故土的牵连,而我只见过爷爷奶奶寥寥数面,对那片土地的情感仅限于父亲的回忆,一遍又一遍,伴我入眠。

一切汹涌的情感,源于一张照片。去年,久病的爷爷去世,在父亲自家乡打来的电话里,他的声音平静:“收拾老头东西的时候,他床头还摆着你的照片,咱俩十年前在‘畅春园’照的那张,他竟然还留着。”

我似乎记得那张照片,应该是早春,北京的天空从未那么蓝,带着暖意的阳光照在父亲肩头,我还那么小,站在滑梯上,勾着父亲的脖子,与父亲头碰头,一起笑的灿烂。照片中的我应该还顶着男孩一样的短发,而父亲仍带着可笑的框架眼镜——我从不知道那个和我除了血缘外近乎陌生的爷爷将远在北京的孙女看的那么重。

震惊,愧疚,困惑,不安。一个近乎素不相识的人去了,我却怅然若失。

我今生只见过爷爷一面,只记得他是个黝黑,矮小的老人。我亦曾在爷爷去世前数月踏上我的首次回乡之途,却在久病的爷爷独居的土屋前却步,屋内很黑很静,竟不似住了沉疴的老人,父亲拦住我,说“算了吧”,我和爷爷的缘分,从此止步于那一面。

父亲爱和我提他的家乡,提四时作物,提家禽牲畜,提他的学校友人,提奶奶做的美食,提他年少时的劳作与经历……唯独难从中找到关于爷爷的只言片语。父亲亲手教我填邮局寄包裹的单据,教我爷爷奶奶家的地址,带我去买药,买北京特产寄回故乡,他从不忘叮嘱我长大后也要心系故土,却鲜少在包裹中留下自己关怀的话语。父亲回乡时竟说不出当地方言,他却喜欢向我“卖弄”他记忆只仅存的零星词语,他仍然在回忆,他仍然在想念,他仍然在努力记住与句连,可他再也无法回到心中的家乡。

一张照片,磨损了边角,泛黄的旧照,承载的是三个人,三段情,三种愁,我一向认为爷爷对我漠然而视,而那张照片,那些回忆,竟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世间又一个爱我的人,在我尚未意识到的时候,永远的离开了,我甚至不能记清他的声容笑貌。

那张在黑暗屋子里沉睡的照片,承载了我难以承受的重量。我不敢想象爷爷卧病时都在看着什么在想着什么,我只是体会到,有些遗憾终不能弥补,有些失去终不能偿还。

一张照片,竟是我与父亲生命里无法承受的轻与重。

篇2:学者的轻与重

一名真正的学者,应重钻研创新而轻名利。

信息传千古,深藏功与名

信息量飞速流动的今天,获取信息的方式层出不穷,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仍是信息获取的重头。大至宇宙星际,小至鸡毛琐事,在互联网上都是“信手拈来”。殊不知,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默默无闻的英国学者——博纳思·李。

博纳思·李作为世界万维网的创始者,了解他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与他的重创新钻研而不慕荣利的淡泊秉性密切相关。在牛津大学获得一级荣誉学位后,1984年博纳思·李进入欧洲核研究所任职,他的任务只是负责建立一个将全球各地科学家的研究数据及结果进行共享的软件系统。但博纳思·李的钻研精神促使着他去完成一项看似艰不可成的目标——建立一个能让全世界都能共享信息的系统。博纳思·李对其初步设想是利用超文本传输。当时,不少人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企图完成一个上帝都不可能完成的事。博纳思·李却像一头倔牛,不依不饶,凭借过人的才能和深入的探究,终于在1990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万维网,从此开启了人类信息文明史的新纪元。

成功后的博纳思·李并没有选择名就,在当时各个信息大亨的明争暗斗中,博纳思·李毅然做出了一个让人们大跌眼镜的决定——放弃专利申请,将万维网这个信息“瑰宝”无私奉献给全人类。世界也没有辜负他,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将长期为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播“献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纳思·李就是信息传播新时代的开拓者,为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性作用,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博纳思·李不计名利的伟大人格。试想,若互联网的使用权限受到限制,目前人类是否还处在信息贫乏、交流堵塞的原始阶段?

人心自有秤一杆。比尔·盖茨能抓住每一个商机,他虽功成名就,坐拥倾国之财,却被人们评论为“只是一只贪婪的青蛙,眼睛直钩钩地盯住各类食物,抓住每一只昆虫,并充分利用”。博纳思·李虽然默默无闻地工作,却因其钻研创新和不慕荣利的精神而被人们传颂,当仁不让地入选BBC最伟大英国人。历史总会做出公正的评判。博纳思·李作为一位“信息功臣”,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中镌刻下永恒的光荣。

前人立为鉴,少年须创新

反观当今社会,各种学术丑闻令人触目惊心:高校教授不务正业急功近利;大学论文抄袭现象屡见不鲜;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手段行非法之事,频现报头刊尾。如今的学者们是否都失掉创新钻研的能力了吗?如今的学者们是否都掉入污浊的名利场中去了吗?如今的人类是否一代不如一代失去希望了吗?

非也!非也!

我们这一批新时代的少年们,在老一代学者们的引导下,正步入创新钻研的崭新阶段——学校开展的创新周活动,鼓励同学们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奇思妙想化为现实。教育部门组织的科技小发明活动,开拓同学们的思维,点亮同学们的创意,将创新融入到学习之中┄┄正因为博纳思·李的创新思维,才想到了利用超文本传输,也正因为博纳思·李的不懈钻研,互联网的锥形才正式形成。相信自己的创意,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多锻炼发散思维,不必禁锢在白纸黑字的条条框框死板定律中,用思维的翅膀,在创新的天空展翅翶翔!

作为一位学者,自然也不能只贪图于眼前的名利。要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意味着社会的飞速跃进。我们所学习的知识,不是为了将来能让我们名利双收,前程无忧,而是为了人类的共同事业——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博纳思·李作为万维网的创始人,完全可以凭此获得巨额财富,但本着学者轻名利的本性,他宁愿放弃个人利益,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传播媒介,大功甭需多言。

博纳思·李作为一位学者,他的重与轻,也代表着一位真正学者的重与轻——重创新钻研而轻名利。知识即财富,财富却不可能换来知识。对真理地层的开发挖掘,每一次的深入都是凭借创新钻研的力量,名利只是你在挖掘时从头顶射下的虚无光环,放弃深入而寻求名利,那么你将错过地层下知识钻石的幽光。舍本逐末,实为伪学者之为。博纳思·李,与伪学者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避免不了学术界的蛀虫,但我们要做好自己,不懈学习知识,注重创新钻研,看轻眼前名利,相信将来的科技创新,我们谁都不会缺席!

篇3:生命轻与重的意义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篇4:轻与重

微风拂过,留下小鸟的清音,是轻;云层相撞,迸出天雷的怒吼,是重;绿水荡漾,化开眉心的愁绪,是轻;蛟龙回首,卷起万丈波涛,是重。轻与重,本来就是世间万物表现的两种方式。生命中,因有它们而精彩,而世界,因有它们而绚丽!

轻者,是列子御风而行十五日,风流隐逸;轻者,是嵇康临刑之时顾日影而弹广陵散,风流洒脱;轻者,是薛涛于牡丹丛边“泪湿红笺怨别离”,风流妩媚。

轻,即是风流的韵致。

回看茜纱窗下,有潇湘妃子临风洒泪。林黛玉,是轻到极致的才女。她的轻,似眉黛烟青之间散不开的愁,是“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风流;她的轻,若神情淡然之余傲世的骄矜,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风流;她的轻,如弱不胜衣之间自然的灵性,是“借得梅花一缕魂”的风流。

轻,自是一番别致的风流。而与之相对的,重,则是一股刚强的力量。

重者,是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坚忍不拔;重者,是苏武牧羊十九年,忠贞顽强;重者,是鲁迅于整个中国彷徨之时的呐喊,悲愤沉重。

翻开丹书铁卷,有一代乐圣与命运搏击的身影。贝多芬,是重到极致的巨人。他的重,是面对打击时的坚毅,是藐视权贵的桀骜,是他骨子里对英雄的信仰。他的重,是《命运交响曲》中的抗争,是《英雄交响曲》里的无畏,是《悲怆奏鸣曲》中那眉头紧锁的坚强。最终,他与他挚爱的音乐化成了一声声呼喊,扼住命运的咽喉!回荡在历史的天空,千年不息。

轻与重,看似对立,实则相合。重于轻,若野花生于大地,如果没有一股坚强的意志与力量为支撑,风流则会变为轻浮。轻于重,若清溪流于高山,如果没有风流潇洒的韵质,坚强则会变为生硬。轻与重,二者相互依偎,缺一不可。

红梅初绽与白雪皑皑,风绕林间与青松劲挺,白雾茫茫与江河滔滔……轻与重,相互交织成一条绚烂的银河,流淌在千古夜空。

篇5:轻与重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生命更显得短暂,竞争更趋激烈,这就注定了人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有所建树。因此,我们必须分清生活的轻重。

  据说非洲人抓狒狒时,常将食物塞进小洞中,当狒狒把爪子伸进洞里抓住食物时,人就从隐蔽处赶来了,此时的狒狒抓着食物的手却因洞口太小而抽不出来,“吱吱”地叫又不想放弃食物,眼睁睁地被人捕获。假如狒狒知道前面还有可以吃的东西,放弃这点食物,不就逃脱了人们的无情猎捕了吗?

  周瑜是一位名将,可他因为嫉妒诸葛亮那超人的智慧,落了个吐血而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世界上比我们强的人还有很多。当然嫉妒之心也不能完全没有,当你嫉妒别人时,说明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何愁不能胜于蓝。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靠出租驴来赚钱生活。一次,有人租了他的驴,驴拉了一车货物,正至正午,火辣辣的太阳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前进,驴的影子能容一个人歇凉,可驴的主人和租客谁也不愿让出驴的影子。主人说,我只出租驴而不出租驴的影子。租客说,我既然租了驴就应该包括驴的影子……在他们无休止的争吵声中,驴跑了,他们什么也没了。

  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一不小心就会一无所有。古人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目光放远一些,看看将来,想想现在,考虑该放弃什么,该拿起什么,分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偌大的世界有别人的存在,也有你的一片天地,合理充实生活,你将是生活的胜利者。

篇6:轻与重

  生活于我们不是一片平原,它时而重峦叠嶂,时而小桥流水,正如一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另一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我们才能自由徜徉于山水之间。

  学会“看重”,人生才有可能获得境界的飞跃,登上高峰。“看重”是重些什么?对爱因斯坦而言,是对科学之美的深入挖掘;对塞林格而言,是对文学麦田的守望;对梵高而言,是让艺术散发向日葵般的光芒。看重的事物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在它们的身上都体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而最终他们也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一块里程碑。可见,唯有对理想倾注身心之“重”才有可能让人生站上新的高峰,而这条道路是充满着艰险与负重的。“我担心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到了,他将他的苦难与其一生都倾注在了书写底层的命运之中,他的人生因而完满。面对生活之“重”,我们若想达到理想的高度,必要背负与之相应之“重”,而结果必会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彩。

  同时,学会“看轻”,人生才能变得自由。人生而不自由,生活赋予了我们许多枷锁,世俗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这些往往都成了通往理想之路的绊脚石,学会看轻,我们才能自由前进。王维行到路穷时,坐看云起时;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一骑白鹿游访青崖;托尔斯泰放下贵族身份,来到林间回归自然本真。他们放下了牵绊自己的事物,在理想之路上自由前行,如此这般的洒脱,人生怎不叫大自由呢?雨果有言:“心灵是人类的枷锁。”若要解开这束缚,我们还得学会一份看轻,让心灵真切地看到比起那些琐碎的事物,真正的重要的事物在何方,如此一来,人生之路将更加清明。

  说到底,看重与看轻终究是统一的,看清一些事物,看重一些事物,都是为了人生能行到更远处,更高处。孟子的舍生取义便是这个道理,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把握了这般轻与重的关系,何愁人生不能更高、更远?

  孰轻?孰重?用一颗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心去看清,让风景洒满人生之路!

篇7:轻与重

生活于我们不是一片平原,它时而重峦叠嶂,时而小桥流水,正如一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另一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我们才能自由徜徉于山水之间。

学会“看重”,人生才有可能获得境界的飞跃,登上高峰。“看重”是重些什么?对爱因斯坦而言,是对科学之美的深入挖掘;对塞林格而言,是对文学麦田的守望;对梵高而言,是让艺术散发向日葵般的光芒。看重的事物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在它们的身上都体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而最终他们也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一块里程碑。可见,唯有对理想倾注身心之“重”才有可能让人生站上新的高峰,而这条道路是充满着艰险与负重的。“我担心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做到了,他将他的苦难与其一生都倾注在了书写底层的命运之中,他的人生因而完满。面对生活之“重”,我们若想达到理想的高度,必要背负与之相应之“重”,而结果必会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

同时,学会“看轻”,人生才能变得自由。人生而不自由,生活赋予了我们许多枷锁,世俗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这些往往都成了通往理想之路的绊脚石,学会看轻,我们才能自由前进。王维行到路穷时,坐看云起时;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一骑白鹿游访青崖;托尔斯泰放下贵族身份,来到林间回归自然本真。他们放下了牵绊自己的事物,在理想之路上自由前行,如此这般的洒脱,人生怎不叫大自由呢?雨果有言:“心灵是人类的枷锁。”若要解开这束缚,我们还得学会一份看轻,让心灵真切地看到比起那些琐碎的事物,真正的重要的事物在何方,如此一来,人生之路将更加清明。

说到底,看重与看轻终究是统一的,看清一些事物,看重一些事物,都是为了人生能行到更远处,更高处。孟子的舍生取义便是这个道理,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把握了这般轻与重的关系,何愁人生不能更高、更远?

孰轻?孰重?用一颗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心去看清,让风景洒满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