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与自然的高中议论文

人与自然的高中议论文(9篇)

篇1: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不好回答。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了这一答案苦苦追寻而求索。为此,人类发明了宗教,妄图以此一言蔽之,挽救后世哲学家可怜的脑细胞。于是人类提出在今天看来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理论。很显然,这些理论在自然科学的成果面前不堪一击,甚至已沦为无神论者的笑柄。

  我们暂且将宗教理论全盘否定,但毕竟人本身是一个未知数,人的性质持续待定,且我个人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将这座大厦彻底击垮。所以我只是私自将他们抛开不谈。在我的假设之下,近代有关神的哲学和某些客观唯心体系便不攻自破,毋须再论。也正是处在这一假设之下,一个问题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人身处的这个自然,究竟是什么?

  试图解决人的问题,上述问题便不可避免。老子称:“万物本自然。”这是古代思想家朴素的智慧。那么,既然自然生化万物,人生存的资本、衣食住行,都必须靠自然供给。显而易见,人是因为自然的存在而得以发展的。

  由此看来,人貌似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不妨将人归化于自然中。人的存在,无非是某种独立的物质披着外衣在游走罢了,这种独立的物质叫做灵魂,或精神。显然,人的灵魂需要外衣过活,那么人便脱离不了自然的本质。因此,人隶属自然。

  到此,我们还是没有解决人的起源问题,甚至对自然的起源也毫无头绪。因为这个问题的细节太过繁琐,并且解决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我们不需要过于纠结。但这并不说明我在回避这个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接下来的论述相当重要。自然,一个宏大的范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所见的自然,山、水、生物,可以把它们看作表象,一种形态上的自然;而意识上的自然,这是一个伟大的他者,它独立开世界并做着演化的工作,形象上的世界便由此而来。

  不难得出结论:自然是自然而生。这个自然的生成也许是计划好的,也许只是偶然为之。同样,人也是自然而生,不过人是在前一个形象自然的大前提下形成的,他们之间具有因果的关系。因此,人是在小自然的条件下,以大自然的形式塑造而成的。

  不过,自然塑造的这种形态的物质在某种情况下拥有了意识,于是他们便试着探索并解释他们的父母——自然,这是人因为拥有意识而试图认识自然的过程。起初,人认识自然是依靠经验,靠感知来获取信息并加以归纳。逐渐地,人因为这种主动式的思维训练,又发生了自然的变化,他们开始变得聪明、灵活,当他们发现对大自然的考察因为逐渐深入而变得困难的时候,他们学会了推理,并且得出了许多十分有意思且看似非常正确的理论,为此他们洋洋自得。认识的途径多了起来,人的认识的滞后性逐渐减小,认识的普遍性慢慢增加,而大自然对人的掌控力却是古今一揆。

  正因为有了人或肤浅或彻底的认识,人对自然也进行了或粗浅或深入的改造。工具是人因为意识的感知,认定需要,并通过组合其他物质来达到自身目的的第二层次物质。工具的进化描述了人类的进化,而人类的进化阶段亦可以通过工具的改进来反映并概括。人改造自然能力的发展从工具的发展开始,工具进行工作能力的质变引发生产力的质变。由此可以将人类史笼统地概括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当今的信息时代。

  人和自然的矛盾始于人学会使用工具,学会利用自然。与人类并列比较,大自然是一个纯粹的给予体,而人则孜孜不倦地索取,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们进行掠夺活动。因为人类的发展是否绝对还尚无定论,如果人能够学会无限地发展,可以想象自然的负担是巨大的。

  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地位,人只不过是自然的过客罢了。芸芸众生相较于它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前文提到,自然像是一位伟大的他者,一位客体,形态化的自然受他的绝对掌控。人因为有了意识,就能幸免于难吗?当然不能。人也是一颗被设定好的定时炸弹,一旦出生,便是一步步趋向死亡的过程。人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但下一秒却是确定的、唯一的,这是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这时的自然是一个决定论的宇宙,而这个宇宙,可以抽象成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简而言之,广义上的自然就是人的命运,这命运是无法改变,唯一确定的。

  我们的意识把命运作为阻力来体验,由此从本能的意志产生更多的意志。我们通过改造自然来进行自然的化学变化,产生矛盾并借此发展。生产机器、建造高楼,甚至社会制度的改变,这难道不是自然事先设计好的蓝图吗?

  人应当恐惧自然,人应当敬畏自然。是自然塑造了人类,就不应该是人去攻击自然。要知道人既有一死,不复生,那么人本身就背负着悲剧色彩。人类可以抽象成一个人,他虽然不断成长,但也会迈入暮年,寿终正寝。人因不可抗力走向灭寂,自然却依然存在,也可能会在另一处继续演化,进行翻版的发展。

  由此看来,人的偶然性太大了,人的悲剧性由内而外。这是现代哲学家发掘自身和自然的必然结果。叔本华提出通过灭寂自身的方法来达到天人合一。但从个体视角看,这显然不可取。那么我们人类长达数万年的发展历程从何而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人的的确确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人难以抵抗小自然力,更不用说是大自然力。虽然人整体具有悲剧性质,但人不总是悲观的,相反,他们积极、乐观。这种自信式的积极,来源于人的向往、追求和预期的感受;若人是悲观的,他们便不拥有此种感受,他们会逃避、哭泣,伤害自己来灭寂自身,归于自然。但这种回归的方式未免代价太大,在把身体搞垮之前,先把意志摧毁,让身体成为一副皮囊,这皮囊终会衰竭,这当然也是完成了人一生的任务。但人既然拥有了意识,他就不再为目的生活。意识的作用就是享受过程。这里借用叔本华的理论:动物比人更满足的只是存在,而人因为能够储存记忆并联想未来,而能人为地制定小目的。叔本华把它看作是痛苦的源泉。其实,分段式的目的更能够激起人的争取欲望,达到目的便是达到享受的目的,而未达到目的诚然痛苦,却可以因为争取欲望得以生活。而痛苦相对于生活是阻力,阻力过大可能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而未达到一定程度的阻力,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冲淡,即使后来想起也不会像经历时那样令人反感。这是人的自然性的体现,叔本华理论在这里被人的自然性彻底打破。

  叔本华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结论,归根结底,是叔本华将人与其他生物、非生物彻底决裂,以致最后没有办法能够统一的原因。指导人如何生活,首先要弄清楚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既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到绝对悲观,那么人与大自然——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命运的关系又值得商榷。因为这个力的作用太过客观,并且我们对它仍是一无所知,也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我们难以改变命运。一个人的相貌、性格、能力都是出生即决定的,即使改变,也无法改变到骨子里,这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那么人是否就失去了改变的能力?其实不然。尼采说:“我们人是唯一这样的造物,当我们被造得不成功时,能够把自己涂掉,就像涂掉一个病句。”这个“涂掉”所用的工具是什么?是人的自身价值定向,这是人发展的小量变,需要人愚公移山式的过程积累。这是人超越自己的方法,达到更高层次是人的根本目的。这个目的论可以运用到人类个体。因为有了追求、有了更高的目标,人才能冲出小自然,与大自然同步,这才是人真正回归自然、实现自我的方式。自我灭寂只能归于小自然,积极乐观方能实现大我。

  人需要乐观来生活,这也是人的自然性。人的身上处处是自然,人也无法逃脱自然的干预。回归自身、自我超越才是真自然!

篇2: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两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字叫做《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发生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昆明市的退休老工人,和一群令人震撼的海鸥。这位老人喂养了这些海鸥十年,当老人去世时,那些海鸥全体都自发为这位可敬的老人守灵,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这位老人穿着一身已经褪色了的过时布衣,背着一个褪色了的蓝布包,就连那装鸟事的塑料袋子也褪了色。老人为了省钱给海鸥买吃的,连公共汽车都不坐,每天步行二十里路来到昆明市翠湖公园来给海鸥喂食。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里路不是为了来公园垂钓,也不是为了来公园散步,而是来喂养一群自由的海鸥,与海鸥们相伴,把海鸥当作他的儿女来对待,老人每月的收入大概有300多元,在那个年代算是不错的了,但是老人每天省吃俭用,每月给海鸥买食物要花掉150多元,最值钱的家当也就是六个鸡蛋,这还是他要给海鸥做鸡蛋饼的呢!他给海鸥买4元5角一斤的饼干,自己却吸2毛钱一包的金沙江牌廉价香烟,这位老人多么令人敬佩啊!

  老人去世不久,作者把老人的遗像放到老人以前喂食的地方,海鸥们突然飞来,它们以为老人来喂食了,但是不一会它们就觉得不对劲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看来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动物,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表现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感,我读到这里时,也被海鸥那份真挚情感所感动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原来是那样的美好,如此动人。

篇3:人与自然的交相融合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彼时便有了人与自然的交相融合,意境甚美。

怕是每个人都有摇身变作庄周的愿望:人蝶不分,水乳交融般的忘我。蝴蝶翩翩起舞,掀起一阵炫目的色彩。从中汲取点点片片的绿,现放眼望去已然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只因绿色喻着自然,而当绿融进我们的生活,自然也便如影随行了。

“绿”不只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理念,一种警醒,一种保护。全世界都在倡导的这样一种极有意义的融合,已然渗透进各个领域:家具家居的设计与原料融入了绿色环保的认知;轨道交通、飞行航船也逐步向“绿色”靠近;节能减排的思想理念也在大幅渗透扩张;甚至饮食、穿着、办公、劳作也都向着与自然融合,与“环保”融合的国际大趋势靠拢。

而在“绿”即自然融入我们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以丰盈的形式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从古到今从未停歇。

古有陶渊明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人在田间耕作,自然在天地幕布间作背景,若是想象一番必是极为和谐的,缺任一者皆不可的场景;今有乌托邦式的极乐世界:花香鸟鸣,人事物事皆无所牵绊,无忧草处处可寻,黄莺歌声时时可闻,岂不欢腾?

文人墨客之外更有艺术家的舞台。

天王迈克儿•杰克逊曾出歌名为《拯救世界》,前奏中有鸟的鸣叫,有孩子的欢歌,那些哭声不容打断,于是便有他迷人的声音入耳。他唱得极柔,似卡在人心最柔顺的地方,脑里映出的全然一幅清亮和美的图画。他倡导人们珍爱环境,为了自己的生活,更为了子孙后代得以享受这般美丽。

莫奈的画想必闻名于世,那温柔的笔触与色调演绎了各时段的莲花,将自然美发挥到淋漓。将自然融入美术即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了。而他没有使用强烈的色彩冲击,只是暖暖的轻轻的颜色,描摹出母亲般的柔情。是水材料汁与调和水相融时一丝丝花开的雅致;相映的,是文森特•梵高灵魂与灵感强烈的冲撞所造就的那片星空,那把向日葵,那簇麦田,那只黑色乌鸦。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作画!所有笔下的每一抹色彩都渲染上了他生命的气息。他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扩大全部流露于笔尖,以一种近似疯狂的姿态回以自然,回以生命。最终倒在那片纯粹的、扎眼的、泛着亮光的麦田。

设计者用自然诠释艺术、科技与创新。而艺术家则用自然诠释生命与价值。他们哪怕成疯成魔,只缘他们热爱、他们渴望,渴望将自身融合为之奋斗一生的世界———自然。

此时,人与自然的融合已然不只是美好的意境或是生活、物质的享受,更多的是思想的纯净和灵魂的升华。

当你将魂魄交于自然,你收获的将是与之融合的感动,必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篇4:人与自然的美丽“天堂”

2027年的世界,多么美丽,多么繁荣,多么奇妙!映入眼帘的将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焕然一新的绿色和谐世界!

2027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最环保、最受欢迎的世界大国!中国原来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东方之珠,资源丰富多彩,我们不仅自己开发利用,而且还支援了很多国家,因此成为了最受欢迎之国。

这时候,人们建起了很多动物保护基地和植物培育中心。那些在10年前的国家等级保护动物以及植物在这个年代都已经由贵族脱身为平民啦!动物保护基地是专门保护濒临绝种动物的高级机构,工作研究人员可以在这里帮助动物繁殖后代,生存下来。他们不仅对动物进行保护,而且还对动物做研究观察、记录研究报告,真是两全其美啊!植物培育中心就是现代化高科技种植中心,里面有庄稼、花草树木、五谷杂粮样样齐全。这里面的土壤是最优质的,没有任何有害物质,人们已经研制出一种土壤过滤器和综合养料。土壤过滤器也就是帮土壤分解有害物质的机器;综合养料是一种最好的“营养集中营”肥料,具备了植物们所需要的所有营养!

那时,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不论是风景区还是生活区,都可以看到湖光山色:有竹林、森林、高山、湖泊……到处都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们再也不用去动物园才能看到动物们了。在草地上、山上、水里、森林里、竹林里等等都可以看到各种小动物。人们的保护动物意识提高了,自然不会伤害它们了。我们可随时随地和动物们零距离接触了!

走在2027年的道路上,你闻到的绝对不是乌烟瘴气,而是使人心旷神怡的香味!其实这是马路上穿梭的小飞车排放出来的!小飞车们都是用垃圾或太阳能,再通过高科技处理,排放出来的气体是一阵清香!道路旁边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走在路上,你可以听到小溪的叮咚作曲,可以听到小鸟歌唱不停,可以听到树儿们沙沙作响,还可以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身旁也许还会有两只小白兔在欢蹦乱跳呢!眼前展现的则是一副令人神往的美丽画卷,那可真是诗情画意啊!

看,这就是2027年的世界,一个风景如画,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人与自然的美丽“天堂”!

篇5:人与自然的和谐

漓漓雨声中,在走廊里来回踱步,视野里全是远远近近绿色葱茏的树木,四处张望,竟在路坎上那一色绿意的丛叶里,发现一朵盛开的白玉般的鲜花。

我差点惊叫起来,能够在这高大茂密的乔木丛中,发现如此娇美的花朵,实在令人欣喜。那纯白硕大的花朵,宛如一朵水灵灵的睡莲,在鲜润蜡亮的树叶间透着凝脂似的质感。微风吹近,雨洗后的空气里伴着一股似有似无的清香。我的舌尖梦幻般地感到一种甜丝丝的气味。那花朵带着幽香,挂着亮晶的水珠,在绿叶的掩映之下半遮半羞地悄悄吐蕊,像一位端庄秀丽的佳人正站在树梢上默默含笑。

雨不一会就停了下来,阳光从雨后高蓝的天宇上投射下来,照着绿意丛中湿润纯白的鲜花,我眼前一个苍翠清丽的世界顿时变得格外熠熠生辉。整个大院,也因为生长着这样的花而灵动起来了。

索性起身将那“树冠之美”捕捉下来,细细端详,左看右瞧,竟说不出哪儿迷人,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儿。我竭力地回想乔木冠上那个纯白的精灵,啊!那树冠之上绿叶丝中潇洒绽放的花朵,那种带动满街满院满山风致流转的气韵,又怎么能够搬到桌上的花瓶里!时不时地看上瓶里的广玉兰一眼,似乎感到广玉兰依旧在玻璃瓶与树冠间穿梭,耳边也仿佛传着玉兰的呼喊:让我回家!让我回家!

观着瓶里的花,我想起了笼中的鸟。现代的都市人爱养鸟,对鸟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爱,正因为爱地太深切,见一只好鸟,就会想方设法把它弄到手,关进精致的笼里,供自己观赏和把玩。

从某种角度说,人、花、鸟没有什么区别,都有血有肉,甚至花能灿烂、鸟能飞翔,人却不能。但是,人有一种其它任何动植物无法匹敌的武器,那就是“思想”。在人的智慧面前,任何动物和植物,结果只能俯首就擒,要灭要留任凭处置。花、鸟都是人类最喜爱的玩物,人得到它们,常常爱不释手,送到嘴里太可惜了,捧在手上怕鸟飞花谢,于是聪明的人发明了养花养鸟的“瓶”和“笼”,成了花和鸟都极不情愿的“家”。这说明我们人类是非常自私的。

后来,有一段描述英国人养鸟的文字让我双眼一亮。英国人家里一般不养鸟,却有许多人买鸟食,他们将鸟食放到自家院里的小笼子里,松鼠、老鼠等别的动物就吃不着了,而鸟可轻而易举地将头伸进笼里用餐,然后拍着翅膀心满意足地飞去。这种养鸟的方法,称得上是真正博爱。

赏花不伤害树,爱鸟不囚禁鸟,给它们充分自由,这大概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吧。看来,心中的美,用侵略方式得来也是难以长久的。

篇6: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人们睁不开眼。人们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自然愤怒、咆哮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人们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人们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如果人们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人们的幸福也就此告终。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康,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幸福生活。对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跳出圈子来看,也是一种行文之道。

篇7: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对立关系),还是改造与被改造(支配关系),亦或是适宜与被适宜(从属关系),都不是,人与自然是和谐平等(合作关系)。

因为宇宙是我们生命的起源,也是我们生命的家园还是我们生命的归宿。宇宙中活的生命或死的生命都应该互相尊重,都是平等的。都要和平相处,我们要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自己。

谁能断言那些污痕累累的湖泊,不会是人类浑浊的眼泪;谁能断言那些千疮百孔的树桩,不会是人类自创的墓碑;谁能断言那些漆黑一片的河流,不会是人类自酿的酒。

人类是大自然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不应该狂妄自大,如果人类挖掘宝藏,便是自掘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所以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型见拙。大自然能创作万物,但人却不能创造一物。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所以人的机体只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宇宙是有生命的,并且宇宙中所有物质都是生命存在的形式。

在这,我只想说“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篇8: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对立关系),还是改造与被改造(支配关系),亦或是适宜与被适宜(从属关系),都不是,人与自然是和谐平等(合作关系)。

因为宇宙是我们生命的起源,也是我们生命的家园还是我们生命的归宿。宇宙中活的生命或死的生命都应该互相尊重,都是平等的。都要和平相处,我们要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自己。

谁能断言那些污痕累累的湖泊,不会是人类浑浊的眼泪;谁能断言那些千疮百孔的树桩,不会是人类自创的墓碑;谁能断言那些漆黑一片的河流,不会是人类自酿的酒。

人类是大自然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不应该狂妄自大,如果人类挖掘宝藏,便是自掘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所以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型见拙。大自然能创作万物,但人却不能创造一物。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所以人的机体只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宇宙是有生命的,并且宇宙中所有物质都是生命存在的形式。

在这,我只想说“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篇9: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空感谢自然,因为自然赋予了它俯视一切的权利。

大地感谢自然,因为自然赋予了它孕育生灵的权利。

海洋感谢自然,因为自然赋予了它滋润万物的权利。

因为大自然,世间创造了太多太多的美,这不仅仅是造物主对我们的赏赐,它亦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人类最早对自然的认识,应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当时人类利用火取食,取暖和御敌。随着这一发现的突破,人类逐渐学会去利用自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寄居在山洞巢穴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奴隶社会。尤其是青铜器,铁器等冶炼技术的出现,更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说明了人类已经善于从自然界中探索生存之道了。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老子创建了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他把自然的作用上升到治理国家,同时也完成了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变。包括后来庄子所作的《逍遥游》更是对自然界奥秘的完美诠释。道家的学术也因此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像封建时期的唐宋两朝,多少文人墨客写诗作赋赞美自然。像李白的《蜀道难》将山蜀之地的艰险与自身仕途的不顺巧妙结合,广为后人所流传。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成仙“。作者将自己完全置身于自然之中,多么飘逸豪放。

而眼见当今世界,多少人为了一己私利滥砍滥伐而致雾霭弥漫,多少人只顾工业发展而排放废水导致江河发臭。人类终会利用自然,但如今的利用已经到了一个误区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是造物主所赐予的,我们应心怀感恩,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及社会发展的保护。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