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子读后感范文
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在广袤的大地上,一辆马车在飞速行进。车上端坐着一位儒者,他双目有神,胸怀宽广。他——仲尼,历经月余的奔波,终于见到了洛邑高高的城墙……此时,周守藏室内,一位老者双目微合。他须发皆白,双耳垂肩,淡薄从容。他——老子,似乎在冥想,又似乎在等待。他有种预感,知道将有人来访……
城外,春草芊芊;城内,行人寥寥。仲尼见到这衰落的周王朝,不免生出一丝怅惘。穿过长长的街道,守藏室就在眼前。大门似常年未开,遍布蛛网;阶上厚厚的青苔,仿佛是一块绿地毯;门前的鸟雀全然不惧来人,仍自由嬉戏。
与阍者通报后,仲尼与弟子敬叔步入大门。内殿阶上已有一位老者伫立相迎,这便是老子。仲尼近前行李,老子以笑相迎,二人相视,似乎早已相识。仲尼一行随老子进内室,分宾主而坐。阍者斟上三杯清茶,香气盈满室内。
“如今周室衰微,二位前来有何贵干?”
仲尼笑道:“无所为而来,不过想拜访老先生。”
老子用睿智的目光看了看仲尼与敬叔,笑道:“没说实话吧,年轻人。我主张‘绝学无忧’,你们不一定赞同,你们信仰‘学而时习之’;我主张‘无为’,你们也许也不赞同,你们信仰‘有为’。”
敬叔惊曰:“初次见面,老先生就已相知,莫非老先生是仙家?”
“道家并非仙家,然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仲尼笑曰:“实不相瞒,我们此行是想向老先生问道,并求观藏书,学习周礼。这些年来,民间流传的典籍太少了。听说老先生为周守藏史,因而由鲁而来,拜访老先生。”
“呵呵,二位远道而来,求学心切,我就破例准许吧。二位请到馆舍休息,明日再来阅读典籍吧。”
仲尼、敬叔再拜而退。
光阴荏苒,仲尼每日阅览典籍,与老子问道,话语投机。一日,仲尼问曰:“老先生整日管理史籍,不曾烦闷?”
“不,洛邑之藏书为天下之最。我能够日览群书,何愁之有?”
仲尼又道:“如今周室衰微,天下无道,诸侯纷争,民不聊生。老先生有济世之才,却安居于此,何也?”
“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答曰。
仲尼争辩道:“昔者大禹继父之志,治理洪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最终大功告成,为天下景仰;周公旦辅佐成……
一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二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以荒岛之心在红尘里读经
——题记
说起老子,眼前必然会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儿,骑了一头黄牛,侧目微笑,轻捋胡须,慢慢踱向函谷关来。这一天,紫气东来,守关官员断定必有圣人过关。关员向老头索取关牒,他却拿不出来。“没有关牒,是不能过关的。不过嘛,你一定要过关,也可以设法通融通融,只要你传道给我……”老头没法,只好认了,于是被逼写下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才得出关。老头姓李,名耳,字聃,世称老子。若要给老子画一幅肖像的话,一定不能忘记的便是那两笔长眉和传说中的齐肩的耳垂,这样一个谜一样的神话般的人物,留给我们的不过是寥寥五千言和那西度流沙不知所终的想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似乎所有人谈到《道德经》,脱口而出的便是这一句,而能真正忆起接下来的内容的人,实属不多,有的甚至连常挂在嘴边的这一句也非真正理解。如千万人中的偶然遇见,图书馆中的惊鸿一瞥,留下的却只有这四句。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规律,就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如宇宙者,本身就是荒谬的集成体,老子以此章开篇,向人们传达了何为“道”,“道不远人”,它能同化万物,眼花万物,有人说“道”即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有人说“道”就是规律,就是一种法则;更有人认为老子的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掩卷而思,便觉这虽能体现“道”,但万万不能用这些词来代替“道”的概念。“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言语表达。“道”不可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来追求,无论世界万物,无形的,有形的,无名的,有名的,特殊的,平凡的……其来源总归于一个“道”字。“道常无为”“道常无名”“道法自然”把无为和有为,无欲和有欲和谐统一,这样去养生处世,似乎才合乎其“道”也。
纵观洋洋五千言,如果硬要我挑出那么一章来标上自己的“最爱”,那便是《老子•四十五章》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人生大起大落无数,但凡能拿得起而淡然放得下者,往往寥寥无人。老子说;“最大的成功好笑依然有缺陷,但它的作用却不会损坏;最大的圆满好似在被什么东西冲散,但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最直的好似弯曲,最巧的好似笨拙,最善辩的好似不会言谈,运动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无为能做天下的首领。”老子的这段话的确很有意思,每一年读来,似乎都有不同的感触。人类的所有的感觉器官都是外向型的,所以,总是容易去贪婪那些外在的东西,不管包袱有多重,只要对自己有利,便大包小包地往身上揽,似乎不去追求便不能满足,却不知伤害了别人也累垮了自己。且大智若愚,大音稀声,大器晚成,不过如此而已。老子说;“缺陷、空虚、弯曲、笨拙、木讷等尽管都是人们不喜欢的,但却是真真实实应该保持的东西,他们才是大道,才是代表着清静无为的大道”细细嚼来,的确如此。忽然想到安东尼在《小王子》中所言;“我都秘密非常简单:肉眼只能看到表面,唯有用心,才能将一切看清。”也正如板桥先生所言:“聪明又大小之分,糊涂也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才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才是真智慧,假糊涂。”透过现象看本质,便是人生境界。老子说,清净好,躁进亦管用,“清净以为天下正,”“静”是走出去,而不是回归。凡事硬上,必不能成。但硬上又有锋芒,就有突破口。把握住锋芒,则必能成。“躁胜塞”成功了就叫清静无为,而做的时候不妨躁进……掩卷长叹,任那一句一言的真知灼见将心灵洗涤,每每读完,我的心境便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乐观与悲观,都流于不切实际,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它是细水长流,碧波无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荒岛之心在红尘里读经,老子之博大,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其实他不老,年仅12岁,只是自己爱称老子。他是经陈之傲介绍给我的,身高约1。45米姓苏名魁,喜欢玩CF,每次去找他十有八九在玩CF。
"走,咱们去玩枪战,单打好么"?我缠着把他拉到电脑前坐下。“快加入!”行,老子来了”。我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急得额头直冒汗。幸好陈之傲来了个天降奇兵,才勉强稳住阵脚!我们比试了一番CF ,接着我们比奥数题,猜谜语、、、、、、玩的不亦乐乎。别看苏魁眼睛眯成一条线似的,可精明着呢!
以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咨询他。他遇到难题喜欢推敲的样子深深络在我的脑海。多个朋友多条路,我在和他短短几天接触后,就在心里把他当好友了,希望以后他也和我一样努力学习,成为真正“老子”。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感悟“老子”:
我对老子“不争”的思想观点颇为欣赏。
“不争”,独自一人闲游山水,听那潺潺的流水声,滋养心田;闻那小鸟动听的歌喉,心向往之;观那昂绿的小草挺木,春意四起。忘却那世间的繁华喧嚣,摒弃那些压抑我们内心且久久不能释怀的金钱、权力、功名……就深深的沈浸于这自然之中,享受人最本性的释怀与美好。这是我多么向往的生活啊!没有现在的圆滑世故,没有现在的趋炎附势,没有世间虚伪的一切一切,只有人性中内心深处最基本的纯净空灵的爱与这滋养万物生灵的美好的大自然。我甚至不敢想象那样的生活会是多么的快乐啊!
我不喜欢“仕途”。可是,这个被人类改造到现在这种地步的社会不得不让我因“金钱、名利、权位”而生,区区一个花季少女,我无力与这个社会做反抗。我也想作一朵莲,出淤泥而不染;我也想拥有“四君子”的品行;我也想如陶渊明,隐匿于花海;寻找属于我自己的那份美好。
可是,“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许吧,这就是中国人,许多莘莘学子为了亲人家族而做着自己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我也是其中之一吧。每当我脑海中浮现我的“爸爸妈妈”,我只能狠咬牙关,用我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去“争”,以立足于这摊如淤泥般的社会,做一朵想象中的“莲花”。三毛曾说过,“我爱哭时就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这就是我所喜欢的自然。
老子“不争”,我欣赏您,感谢您,让我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礼,让我感到有人与我同在。虽然,21世纪的我不能去实践,但我会将您的思想埋葬在我深深地脑海里。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今天我在龙应台的《目送》里读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老子》,这篇文章其实主要不是讲述老子生平事迹的文章,而是主要描述龙应台和她儿子的对话。身在中国的龙应台接到了德国儿子的远洋电话,电话里儿子问她老子有什么故事,龙应台给他讲解了《道德经》里的名句。儿子懂了句子的大意后开始“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
儿子开始反问妈妈,“喝牛奶了没有,今天你刷牙了吗?功课做了吗?有没有吃维他命?没交什么坏朋友吧?”儿子这么问的缘故是想让作者明白他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这些问题对于他来说比较幼稚。而且他不喜欢作者再交他的乳名。作者之后答应儿子会改正这些“错误”。我想挂断了电话的作者一定特别落寞了。
看到了作者略带落寞的文字,我竟也想到了我和我的妈妈。妈妈也像别人家的妈妈一样,喜欢各种唠叨重复,一个问题有时候一天会强调很多遍。每天早晨的话语都差不多,催我起床,督促我把被子叠好,让我刷仔细牙,出门的时候要结伴,不和陌生人说话,上课要多回答问题,放学别到处乱跑早点回家,回家先写作业。从小到大,妈妈不知道说过了多少句类似的话语,以前的我有时候也不服气,总觉得妈妈把我当成小朋友,总是不放心我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后来才懂得那是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他们知道怎样叮嘱我才能让我更好。
其实,当父母的都挺辛苦的,我慢慢地学会了不再抱怨父母唠叨,而是体谅他们的苦心了。当他们再次叮嘱的时候,我会对他们微笑,说一声:“我知道了”。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4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1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12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
13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
1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
1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2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2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25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2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27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
2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
2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
30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
3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5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3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4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
1.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4.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5.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6.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7.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 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9.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0.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2.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4.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6.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17.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8.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9.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20.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1.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2.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3.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4.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7.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0.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31.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3.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34.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5.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6.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7.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38.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39.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40.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41.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2.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3.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44.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45.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46.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47.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9.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0.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美之为美,皆恶已;善之为善,皆不善已。
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4、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8、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9、水:柔,静,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
10、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
11、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3、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2、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4、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7、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8、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9、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0、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32、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3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4、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5、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3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37、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3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3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40、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41、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42、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3、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4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4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48、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9、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50、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51、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5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5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4、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5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5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59、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0、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6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6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4、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
6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6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6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6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70、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
7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7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75、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76、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77、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7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7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8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8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8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8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84、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8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6、上善若水,君子如玉。长夜未央,寂寞成殇。
87、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90、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91、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9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9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94、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9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96、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98、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99、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03、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0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0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10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10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110、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
11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1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6、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7、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10、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11、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12、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3、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1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1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18、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9、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0、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21、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
2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4、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5、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2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29、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0、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1、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
3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3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37、水:柔,静,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
3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0、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41、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4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
43、美之为美,皆恶已;善之为善,皆不善已。
44、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4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6、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47、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48、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9、上善若水,君子如玉。长夜未央,寂寞成殇。
50、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51、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5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5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54、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5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5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57、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5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9、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60、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6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6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65、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6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6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6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9、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7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73、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74、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
75、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7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7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7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80、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8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82、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8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5、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6、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8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88、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89、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9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9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92、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93、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9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95、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9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97、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98、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00、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8、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潜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十分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能够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一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取,因为能够选取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取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取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主角恰恰就是自己最厌恶的那个人!所以每一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取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