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变与不变议论文800字高中

变与不变议论文800字高中(8篇)

篇1:变与不变

都说大海变幻莫测,上一秒还风平浪静,下一秒便波涛汹涌,而我的生活也同样日新月异……

童年无疑是最快乐的时光,而童年的春节更是美妙,一家人团坐在圆桌边,不停地吃着、说着、笑着,嘴里呵出的白气与饭菜的雾气交融,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不过身为孩子的我们自然是坐不住的,草草吃完便穿着崭新的衣服去外面奔跑、耍闹。鞭炮声由远及近,终于在自家院前响起,小小的我们手擎着烟花,快乐得像个仙子。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眨眼间我已告别了童年,不再那般肆意地在除夕夜里奔跑、玩闹,但春节的欢愉还是难以掩抑的。每到过年,家人们仍有聊不完的话题,仿佛分别的一年就是为了更好地重逢。我们也不再像儿时般那样坐不住,而是安静地吃着年夜饭,内心却盛着满满的喜悦,既为一家团圆,又为一年辛劳的结束。

就这样,在被快乐覆盖的日子里我们逐渐长大,十米见方的瓦房被气派的洋房所替代,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

又是一年春节,不同的是少了一家人的团圆,爸妈为了这体面的房子而在外拼搏,我不禁有点伤感,虽说现在的房子变得气派多了,可是渴望亲情的心却难以安放。

夕阳的余晖还未完全退去,我和奶奶两人坐在桌前,看着一脸落寞的奶奶,我故作调皮道:“奶奶你再不吃的话,我可全把它们给吃了!”奶奶笑了笑,又往火锅里添了点菜:“来,咱们吃。”可是语气里还是藏不住深深的失落。透过火锅蒸腾的雾气,我似乎看到奶奶脸上的沟壑更深了些……

火锅在不断地翻腾着,室内的雾气越来越浓厚,我感觉自己快透不过气来。在这份厚重中我的双眼早已模糊,我跑去开窗,突然听到外面传来熟悉的鸣笛声——是爸妈回来了!看到奶奶像个孩子般地奔出去迎接,我终于将胸中那份浑浊呼出,任泪水肆意奔流着……

没错,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一切都在改变。可是我最爱的亲人们,请你们不要改变,因为只有你们的存在才让这一切的改变变得更有意义。

篇2:变与不变议论文素材

一个人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短暂的一瞬,是溅起即没的一朵浪花。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又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是享受还是煎熬,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如果检索一下人生的属性,那就是“在自己的哭声中呱呱垂地,在别人的哭声中黯然离去,这中间的一段过程就是人生。”有个文友在文章中如此为人生定义,我以为甚是精彩。那么人生的内容呢?周国平曾经这样给描述过:人生就是一道无限制延长的加法运算。人生的内容A+B+C+d……,人生的结局0,人生的意义(A+B+C+D……)×0=0。他的结论是:尽管人生的结局和意义都是零,但是人们仍然想无限制的延长那道加法运算,不厌其长,这就是生命的魔力。

是的,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长一点,谁又不希望自己在人生这道加法运算中叠加的都是辉煌和精彩,掌声和赞誉;谁又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之路是一条铺满鲜花、充满诗意、挂满硕果的浪漫之旅。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人生是严峻的,你真诚的付出未必就会收获满意的回报,愿望经常如色彩斑斓的肥皂泡一碰就碎。不说人生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孜孜的追求,常常被现实击碎弄得自己无所适从,就日常生活中的蝇头琐事也常常让人忧心忡忡、食不甘味。日前,有个好友因为夫妻之间发生了龋龉,至今冷战不止而郁闷不已。同在一个屋檐下十几年了,他自问也是个豁达坦荡的人,但唇齿也有磕碰的时候。为此,他感慨人生有时真的很无奈,好悲哀。确实,人生不如意处常是十有八九。想想自己一路走来也是踉踉跄跄、蹒蹒跚跚,经常被一些无谓的琐事所困惑,何尝不是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双休日,去探望一个已91岁在弥留之际的老人。她已经4天粒米没进了,昏睡在床上,眼睛微开,嘴唇微翘。妻子一个劲地轻声叫唤,她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偶尔合动一下嘴唇。她对人世还是充满着留恋。但是,灯枯油尽,她要想说的和表达的已经力不从心,连转动一下眼珠的气力都没了。一股兔死狐悲的情绪油然袭来,这不就是若干年后的我吗?我突然省悟,人生真的如周国平说的结局和意义都是零,到头来都是黄土一杯,无论你如何精心的去延长这道加法运算它的答案还是零。我们在精力旺盛时计较得来的无谓的得失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趁现在还健步行走在人生道上,让自己快乐点吧。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人生的征程上,有满树的鲜花也有满丛的荆棘,有坦平的大路也有泥泞的小道,有风和日丽的艳阳也有雨雪风霜的酷寒,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我告诉自己微笑着去面对吧。弥尔顿说过“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在现实中,工作环境,家长里短、感情受挫,无端生祸,……面对人生的波折和失败,有些人会悲切、沉沦、颓废,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早早地选择了零这个答案。其实不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人生对自己的种种磨难和不快当作是一种洗礼和财富,微笑着去面对。

所以,我对好友说,微笑着去面对吧,让自己快乐点。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得少,要想享受快乐就先学会满足。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屏蔽那些不愉快,多去发现美好,多去干点自己想干又愿意干的事,让自己的人生充实点。尽量让自己的人生一路歌声一路笑的走到尽头。

篇3:《变与不变》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江涛,我发现我和这“三”特有缘分,比如说:我的名字江涛二字,都有三点水,我又是零三年入伍,现在是三大队三中队,马上又要接近三十岁的一名学员,经历了三年的军校生活,哎,说起这三年,我发现了太多的变化,是的,《变与不变》就是我的演讲题目。

记得去年刚开学的时候,走进教室,我的眼前突然一亮,不知什么时候装上了多媒体,看着惊心动魄的灭火视频,还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军人服务社的学员之家开业了,为战友庆祝生日,班里的聚会有地方了,吃着香喷喷的烤串,和战友谈天说地,您说,能不高兴吗?再看,课程改革了,我摇身一变当上区队长,经过半年的磨练,现在的我已经有勇气第一个站在这给大家演讲了。哎,变化实在太多了,但是,什么没有变呢?老师们“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栋梁”的奉献精神没有变,战友们血浓于水的感情没有变,赛场上永不服输的精神没有变!

回首过去,三年的苦变成了甜,三年的心酸化成了美丽的回忆,曾有着训练场上激昂澎湃的豪情风采,也有着烈日当头、身心疲惫的厌倦;曾有着成绩突飞猛进的喜悦,也有着考试前一筹莫展的难耐;曾有对烈火浓烟的从容不迫,也有对灭火救援的不知所措!正所谓:“来校学习已三年,精神面貌已改变。有了前途和梦想,职责使命永不变!”

有人说,当灾难袭来的时候,当死亡降临的那一瞬间,出于人的本能:这个时候,可以变!消防官兵却说:这个时候,说上就咱就得上,不能变!

2011年1月2日晚8点30分,原一大队八中队学员张宇,正在新疆乌鲁木齐特勤一中队实习,阳历新年的喜庆还未散去,突然,警铃响起,德汇国际广场发生火灾,只见火魔肆虐的席卷着12层的高楼,那个时候,你看那现场浓烟夹杂着火舌吞噬着每个窗口,群众们都扒在窗户上,嘶声裂肺的哭着、喊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宇主动请缨参加搜救队,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浓烟越来越大,火势更加的猛烈,得知七楼还有人员被困时,他没有下楼,紧接着冲了上去。对讲机里不停的呼喊:张宇、张宇,收到请回答!张宇。收到请回答!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回应。

由于吸入过量毒气,张宇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险情,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张宇顾不上自己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危险,说上就上,他没有变,他那救民于水火的坚定信念没有变!学长虽然走了,但千百个消防战士正沿着他没有走完的路,再一次用有力的臂膀、用无私的大爱,给了他人生的希望。

汶川地震中,在映秀镇小学的废墟上,他连续奋战104个小时,挖出36具遗体,救出一条鲜活的生命!他的军旅生涯也因此改变,荣立一等功,被保送入学,在校的半年里,那个被他救出的孩子,常常能在电话里听到他熟悉的声音,常常能在信纸上看到他鼓励的话语。2011年2月,当我们还在享受悠闲的假期时,他就匆匆的告别了妻子,还有他刚满周岁的儿子,又回到了汶川。当他再一次看见那个身体残疾的孩子,和面临沉重负担的家庭时,他不由自主的把身上不多的500元钱都给了他们,他还答应那个孩子:以后每个假期叔叔都会来看你!

他就是二大队八中队学员李小磊。一个爱民之心没有变的军人,一个给予孩子父亲般关怀的消防战士,一个用无私奉献弘扬着消防精神的昆指学员!

灾难已经过去,精神定当永存!衡阳大火中二十位英烈的亘古豪情,学长张宇的壮志凌云,只为再多救一人而屈膝下跪的荆立杰,地震面前从容不迫,地震以后不忘灾民的李小磊……我在你们身上,看见的不是闪光的军功章,不是光环下的英雄,我看见的是不变的信念,不变的警魂,不变的忠诚!

从军六年,一路走来,身边的一切都在变,消防部队的生活变得更好了,装备变得更先进了,但消防官兵忠诚于党、奉献为民的心会变吗?消防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好了,规模变大了,但祖国、责任、厚德、博学的校训就会变吗?当然不会,作为学员的我们,即将面对生活的改变,工作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如何在履行职责的漫道中忠心不变、不辱使命?我想,只有从眼前做起,学好知识,练就本领,坚定自己的信念,体现一个学员的价值所在,体现一名当代军人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不愧于母校的培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大家都看见了,我是第一个上场的选手,都说第一个上场的选手不占优势,但我已经感觉出评委给我打出了高分,而且这个分数就目前来说是全场最高分,冲着这个第一,我得写副对联送给大家!

为理想,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磨砺枪剑,不惧兵临城下!

为使命,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当以全力以赴!

烈火丹心!

感谢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我的演讲结束!

篇4:变与不变

时代总在不停更新变化,不为任何人作停留。如今,我们一逐渐步入共享时代,在这个大时代的环境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共享”这个词。

共享,顾名思义,就是我与你共同分享。本身是十分美好温馨的一个词,它的本意的确如此。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样没有的一面仍旧存在。我特想喜欢遐想,对于“共享”这个话题也是如此。譬如,我在路边发现了辆共享单车,我立马扫描并骑上了它。本来是如此平凡的一件事,但放在共享的意境,我便容易去遐想,遐想它的上一位主人,是为男性吗?或是一位婉雅的女子。他(她)高吗?瘦吗?身材亦或健硕亦或高挑?或许他只是一名人海中平平无奇的人,并不值得我去遐想。又或许……

或许这些想法都很是古怪,但我觉得人不该伤失遐想的能力,这种心灵与心之间的交换、这种感受,认知他人的能力。即使我们来时是孤零零的一人,白年后决不是如此,我们活着,就一定要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人,并走进了他人的生活,我们决不是孤独的个体。

从这一方面来讲,我觉得共享拉近了人与人、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而且这种感觉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真正虚无缥缈的假设,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但是相对的,人生的冰凉又在这一面种被暴露出来了。这相比上一条的空空而谈,多了些真凭实据。因为我曾亲眼看过,并亲眼反思过。

我的家住在郊区某个小镇上,即使不大,但我住的很“得心应手”。

某个平常的一天,我看见一排某黄色的“共享”单车倒在了雨泊中,没人去扶。又是某个平常的一天,我看见小区楼下停了一辆私家上锁的小黄车……

无数个平凡的一天天在更迭交换着。

我只想说,原来人是经不起考验的。那次之后,我开始厌恶这个偏僻又肮脏的小地方,我想赶紧去补课……没错,那儿是市区,那儿的“共享”单车井井有条,那儿的每个小区都不允许“共享”单车进入小区。

哇!我可真是伟大呢,到今天,我才发现。我为我的爱慕虚荣找了个好借口。

直到某一天,我骑上了一辆撬开锁的“共享”单车。

一个词如果存在于某个时代中,便有了意义。

目光放远,万事皆悲———钱钟书

篇5:变与不变

大千世界变化无穷,变与不变,也就是一瞬间的事。——题记

身在21世纪的我们享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享受着“互联网+”的便利。

我们大多数都是00后,外出拿的手机,买东西付钱时微信转账,交朋友时加个微信,遇到不懂的事时百度一搜……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自然,可在他们老一辈的人眼中,这社会发展得太快了。

当我们要给奶奶买件衣服时,奶奶高兴坏了。拉着我的手说:“孙女咱们什么时候去呀?”我告诉奶奶说:“奶奶咱们不在店里买,就在手机上买。”“手机买,质量行吗?”奶奶嘟囔着嘴说。“奶奶,时代变了,你要相信用手机买的衣服质量不比那些在实体店里的差。”我拉着奶奶的手说。为了打消奶奶的顾虑,我当即打开了手机,挑选了一件适合奶奶穿的衣服,给她买了下来,在那几天,奶奶一直在说:“网上卖的那些东西质量不行,不让你买,你偏偏要买,你怎么这么不听我的劝啊?”

我被奶奶唠叨了几天后,衣服终于到了。将它送到了奶奶的面前,奶奶笑了,连声说:“这衣服好看,质量好啊,看来网上卖的东西和实体店的一样,果然是时代不同了,我们老了,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的速度。”“奶奶,你还年轻呢。”我笑了,奶奶也笑了。

在家里,我虽不是最小的,但是在爸爸那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的观念下,我的衣服很多,有时候姐姐也给我买衣服,从而导致了弟弟的衣服还不及我的十分之一。奶奶看见了我的那些衣服直说浪费钱。并向我说“我那个时候穷,家里孩子又多,衣服通常是大的穿完小的穿,烂了再补补接着穿。现在好了,社会发展得快了,生活的好了,衣服不再是大的穿完小的穿了,衣服烂了,就直接买新的了。没有人再穿那些旧衣服了,唉,我们这里发展的真是快啊!”

奶奶已是七十好几接近八十的人了,她总是向我感慨社会发展得迅速。向我感慨,我们这里的巨大变化。我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我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或许奶奶老了,在她看来社会发展的是那样的快,好像是眨眼之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或许是我出生在21世纪已经习惯了这一切,觉得这一切变化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但是不管怎么说,时代变了,我们这里也变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6:张伯苓的变与不变

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张伯苓开始投身教育,“我乃决计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1919年,私立南开大学成立,作为私立学校,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办学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经费来源无从保障。这所后来闻名于世的大学就是靠张伯苓到处托钵化缘,一砖一瓦挣来的,缘于张伯苓懂得变通,如果没有他的变通,也就不会有今日的南开。他有一句名言:“用军阀的银子办教育,就如同拿大粪浇出鲜嫩的白菜是一个理儿。”懂得变通,找钱办学,他找出了艺术。周旋于军、政、官、商各界人士之间,使南开不但维持下来,并且逐年都有发展。在抗战前30余年的发展中,张伯苓为南开募集数百万资金,仅南开大学资产就增长到近三百万银元。

张伯苓为创办南开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筹款何止千万,但他把自己的工薪降到比一般教授还低的水平,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不谋私利,凡属公款、公物一丝不取,南开的经费完全公开,每年的帐目都放在图书馆里,欢迎师生查看。这在贪污成风、贿赂盛行的旧中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更何况大部分的经费是他求爷爷告奶奶筹来的,即使揣一点到自己的腰包也不为过,但张伯苓在这点上就是一根筋,认死理,不会变通。

他把钱用在刀刃上,兴建校舍种花植木,把荒僻的盐碱荒滩打扮成天津郊外的风景区。兴建舒适合用的半西式房屋作为教职员的住宅,但却没有计划用学校的经费替自己建一所“校长公寓”,而是住在毗郊贫民住宅区,被人称之为“贫民窟”。以致于张学良到天津拜访张伯苓时,所乘的汽车和随从,在张伯苓住宅附近的一条泥巴路面上转来转去,找不到张伯苓家的住处,却怎么也想不到那仅有两扇小门的小院子,便是张伯苓的“公馆”。坐“两条腿的十一号”汽车去开会更是被人们传为美谈。

想想当今有些人秉承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原则,变着法子损公肥私,对照一生不知道对自己变通的张伯苓,心中是否有愧?


篇7:人生的变与不变

人生就像乘车一次旅行,每一次列车的到站都会有一群人分别,人来人往的车站里,总有人对我说我变了,而我则微笑着回应,因为我认为我一直是以前的自己,从未改变过。可是,我真的没变

吗?还是说我的变化从未引起我的注意呢?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困境,大多数情况是无法轻松解决的,每一次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变化,但最终的目的却与之前的你是一致的,你变化了你解决的方式,但你没有改变你的本质。就像改变了生活方式的越王勾践,但他心中振兴国家的愿望没有改变;就像心怀天下的杜甫,他改变了外貌,改变了住所,但他那颗接济天下的心却从未改变;更不用说那些一心为国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们几乎改变了一切,但从未放弃过为国家尽心尽力的信念。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会常有故人评论我变了的原因吧。在我心中,一直有着一个远大目标,我一直为之奋斗着,我一步一步地靠近他,但在这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的困难在拉扯我,有很多的诱惑在吸引我,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没有办法挺身而过。每当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需要做出改变。遇到水路我会造一艘轮船;遇到悬崖我会绕道而行;遇到弯曲的泥污小路,我会穿上防滑的靴子;遇到无尽的诱惑我会隐藏自己的欲望......

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在一次又一次地磨练我,才使得我做出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但我的内心一直未曾变过,我想,当我想通这些,那我依然没有了太大的意义,我每一次做出的改变都是为了我心中那不变的追求。大概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不断地变化着是一个人进步的标志,但心中不变的是一个人一生的坚守,每个人每次改变应当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这才是变与不变的意义。现在我仍微笑着回应我朋友对我提出的一次次质疑,但我不会再因此怀疑我自己,因为我能看到,我内心那不变的追求在远方指引着我,我会令我的每次改变都充满意义。

总而言之,这就是我,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变与不变。

篇8:湖北卷:变与不变

上世纪美国猫王有一首著名的摇滚乐曲《时代在改变》,他声嘶力竭的演唱、放浪形骸的形体动作,无不昭示着新时代的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如海啸般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是的,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心在悄然改变。

犹记得那一场郭美美炫富的网络闹剧,手挎爱马仕、开豪车的少女在网络上宣称自己是红十字会总经理,引来网友恶批如潮,而其本人却不知羞耻地大放厥词,其行为让当代青年汗颜。时代在改变,过去的艰苦朴素、勤劳自强随着金钱的增多,荷包的渐鼓变成了高调炫富,嚣张自傲。那一代朴实憨厚的人们远去了吗?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感受这可怕的改变,我心中一片迷惘。

广州两岁女童小悦悦先后遭两辆车碾压,十八名路人竟真的做了“路人”,无一人上前救助。小女孩的血与泪和着社会的冷漠无情重重地击打着我的内心,时代的改变带走了激励着一代人的雷锋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互相警惕、怀疑的眼神和一双双迟迟不愿伸向弱者的手。时代之风呼啸而过,我却感受到彻骨的寒冷和悲凉。

就在昨天,杭州城所有市民送走的“最美司机”吴斌,在被铁片击中肝脏的重伤情况下,他标准地完成了一系列刹车开门动作,保护了车上24名乘客的安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舍己为人,我仿佛看到烈士吴斌拂开重重迷雾朝我走来,他笑着告诉我人们心中的道德情操从未改变。他带给我一道向善的光芒。

顺着吴斌的手指,我看到90后孝女孟佩杰,八岁就独自一人照顾养母挑起一家重担;我看到“最美妈妈”吴菊萍,毫不迟疑地伸出双手救下女童,托起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我看到了香港义工黄福荣,自费去汶川抗震救灾,全然不顾自身的疾病。我开始激动起来,人心并没有变,美好的人性并没有变!无论时代怎样奔涌前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将继续绽放光芒。

于是我微笑起来,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驻足回望,来时,花香满径流;未来,一片光明。在变与不变之间,我已找到了我该走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