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京暴行读后感300字

南京暴行读后感300字(4篇)

篇1:《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读后感

  有幸得以拜读张纯如的作品,是源自母亲的强烈推荐。那一年的12月13日,我轻抚着这部书略有皱迹的封面,想起母亲将它递到我手中时说的话——
  “你应该学着了解某些历史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从书序看起,逐字逐句,不漏毫末。结束了最后一句的阅读,是在一个失眠的雨夜。我没有落泪,只久久地垂着头。窗外,雷声混杂雨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恍惚间竟觉得像极了阵阵怒吼,尖叫,哭诉,呻吟,继而一片徒留冷风的沉默。
  我自然而然地想到每年都在观看的国家公祭仪式——落针可闻的广场,升旗台上巨大的花圈,场外重现历史的雕塑,刻满三十余万无辜遇难者名字的石碑,众人阴郁的脸,含泪的眼,缄默的口和摇摇欲坠的心。
  当主持仪式的领导宣布默哀时,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哀婉,绵长,如泣如诉,伴随着止不住的泪水与叹息,久久地响着。幸存者席位上,那耄耋老人浑浊的双眼中平添了丝缕惊恐,悲切,亦或震怒。这警报声,也许他们似曾相识,也许,他们再熟悉不过。人们或许从未想过,当他们庆幸于抢救了这批可贵的资料与记忆的同时,也揭开了在幸存者那心底血淋淋的疤。他们中的某一个,或许几十年前的某一天,躲在床底下,亲眼看见了母亲带血的脸,瞪圆了的双眸,和日军堪比魔鬼的行径;或许躲在草垛里,听到了弟弟撕心裂肺的哭喊,和那之后漫长的寂静;或许躲在粮堆里,感受到了敌人的军刀凶狠地刺到身旁的寒意与恐惧;或许躲在万人堆成的尸体中,嗅到了同胞与亲人浓郁的血腥,抚摸着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却再也哭不出声。
  回忆着书中的字字句句,望向那些坐在公祭现场年迈的幸存者们无神的双眼,我竟一时心疼得说不出任何话语。不知他们是否又想起那炼狱般的六周,想起那些失眠夜晚的痛哭,想起堆砌着层层白骨的万人冢——提起它,我也总无法抑制泪水。那些含冤的孤魂,都是我亲如一家的同胞啊!
  历史,本是一个令人好奇、引人遐想的词,可在被战争的硝烟蒙住了希望的泪眼中,在千千万万个像张纯如那样不忘历史的作家笔下,它逐渐变得阴森可怖。南京大屠杀,它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沉重与黑暗的一页,无知的人欲将它翻过去,却反而使它愈加清晰。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似乎认为,努力记住一场暴行比暴行本身更可耻。然而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尚未痊愈的伤口,难道真的可以随之远去而无所顾虑地淡忘吗?
  我总也忘不了,幸存的老妇人向记者讲述自己被迫做慰安妇的噩梦,总是话音未落,就颤栗得再也说不下去;我总也忘不了,《金陵十三钗》里那一群浓妆艳抹的女人,她们在南京城沦陷后,再也无缘怀抱琵琶,舞那首最拿手的《秦淮景》,她们被剪了长发,洗去胭脂,扔弃了自己心爱的旗袍和首饰;我总也忘不了,一位抗战老兵去世前紧紧握着记者的手,细若游丝的力气支撑他说完了最后一句话:“对不起,当年我们没能守住南京。”我总也忘不了,电视机里遇难者们的子孙在他们的墓前庄严宣誓——“一定不忘国耻,一定努力学习,让长辈们得以安息。”话里带着乡音,那催人泪下的南京乡音。
  如今我一次又一次捧起这部历史回忆录,总不由得感慨万千。南京原是历史悠久、安宁和谐的古城,在经历了血洗与枪声的浩劫后,它变得不再完整。那段耻辱的历史已远去了,那些流离无依的冤魂被忘却了,温暖的阳光年复一年静静地落在南京城的旧砖墙上。整整七十九年的光阴,让那墙上的灰尘与血迹都已不复存在。而一张张怒目圆睁的面孔,一声声尖锐可怖的惨叫,一道道敌人的刀枪反射的白光,却总在我无数个颤抖的梦境里,愈来愈清晰。
  我知道我忘不了张纯如——这位曾为了南京30万冤魂奔走申诉的女子,更不会忘了这部警钟一般日夜敲响在我心里的书,让我永远清醒地意识到,有些历史不容忘记,有些罪恶不容消洗。
  愿南京,四十九日祭后不再有阴天。

篇2:读《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有感800字

我们,不曾忘记——读《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有感

一提起南京大屠杀,我会本能地想到“30万”这个惊人的数字。我知道,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条条活生生的无辜生命惨遭屠戮;我知道,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历经的不堪回首的一场浩劫。

然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细节,我却如隔云雾,知之甚少。直至读到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

27岁的张纯如,历经两年,四处奔走,承受各界质疑乃至不良人士的恐吓,最终写成此书,将大屠杀的历史细节一一公诸于众。

读此书,几欲弃书而逃,几欲掩面而泣,几欲伤心欲绝,血腥沉重的过去重如大山,让我气喘吁吁,不堪重负;惨无人道的暴行令人发指,让我义愤填膺,出离愤怒。

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我说,南京大屠杀之后不再有歌。即便有,那也定是哀歌,是挽歌。历史被狠狠地撕开了一道狰狞的口子,即使几十年过去,它仍在汨汨地淌着血,仍在每一个午夜梦回之际让炎黄子孙胆颤心惊。

网上曾热传着一张图:两个年纪相仿的小姑娘,一个蓬头赤脚、眼噙泪光,一个阳光天真,快乐无虑。前者的背后是战火连天,后者则置身车水马龙。两人探长了身子,向对方遥遥地伸手……中间一行字极其醒目: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

鲜明对比,催人泪下!一想到1937年的那个冬天,最冷的不是那冰天雪地,而是30万人冰冷的尸体和不知多少国人绝望无告的哭嚎,我的心中便是铺天盖地的愤怒与悲伤,闭上眼,脑中就能想到刽子手们张狂的笑容,就能听到南京城头徘徊不去的哀嚎!

怎能忘?怎能忘?生命竟如草芥般被践踏,人性竟如敝屣般被丢弃!不敢忘!不能忘!国之屈辱,民之殇痛!

张纯如女士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不忘历史,只为让白骨可以沉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作警钟,把逝名刻为史鉴!

不忘历史,方能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哀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幸哉,生逢盛世!

壮哉,我涅槃中华!

篇3:读《南京暴行》有感

今天,我读了《南京暴行》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南京,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是地球妈妈一个曾经伤痕累累的孩子。在地球妈妈的众多孩子中,有点孩子很纯洁,有的孩子很残忍,有的孩子很无知,而南京这个孩子,却很可怜。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当时,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下关码头,尸体堆成了黑糊糊的山。大约有一百个人在那里干苦活,把尸体拖下来扔进长江。尸体还淌着血,有些人还活着并痛快地呻吟着,他们的四肢还在抽动……”

读到这里,我的心也痛苦的抽动起来。当时,中国百姓的命,难道不是命吗?我一次一次的质问着。无人回答。我不禁潸然泪下了。

我记得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落后了就要挨打。中国的地图从荷叶变成了公鸡就是最好的教训。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场场灾难曾经将祖国妈妈推向痛苦的深渊,使中国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他国家再也不敢小看我们,再也不敢侵略我们了!

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儿童,背负着建设祖国振兴祖国的重任。我们现在就得好好学习,掌握好本领,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妈妈作出贡献。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

篇4:《南京暴行》读后感

在,南京的华夏和东瀛的上空,一直游荡着30万以上中华儿女出的冤魂。

30万以上?究竟是多少呢?竟然都不知一个估计的死亡数字!天哪,在大街小巷、防空洞、城市广场等都实行了屠杀,区域是如此之广!

“鲜血四溅”,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中国人在不同那个的地方,被不同的日军用不同的方式屠杀了:一位中年人猛地奔跑起来,但被日军用左轮手枪的子弹击中后背,便一受伤,鲜血染红了衣服,紧接着“扑通”一声,趴在了地上,他在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眼里充满了愤怒;一位年轻的,衣着朴素的妇女紧紧地把不到一所的婴儿搂在怀里,不让日军伤害到她。但残暴的日军堵在她们的面前,一步一步地将她们逼到墙角。妇女浑身哆嗦,四肢颤抖,而日军的脸上露出了那恶心的笑容……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人发出了呻吟声和“扑通”倒地声……

就这样,地上掩埋了尸体,到处可见……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在甚远的民魂……

就这样,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罪恶越来越重!

这是弥补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