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光与阴影议论文
阳光与阴影议论文(3篇)
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天地一片混沌,盘古一斧劈开天地,诞生了日月,世界便有了光。 有了光,自然也就有了影,自此,黑白便开始分明。
阳光与阴影是一对相生又相克的矛盾体。 阳光热烈、明亮、通透地洒下来,于是阴影展现出羞愧的轮廓。 阴影怯懦、森然、鬼祟地藏在物体背后,巧妙地避开阳光的审视与灼烧。 阳光与阴影的界线明晰而深刻。
很多时候,选择阳光还是阴影,会成为人生重要的课题。
选择站在阳光下,便选择了顶天立地的姿态,更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担当与承受。“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光下生活的人必然活出一份坦荡,不惧怕人性的弱点在太阳下曝光。 虚伪的修饰固然能一时保有光鲜的外表,但时间迟早会将真相推到阳光下。 于是原本的光鲜外表只能弯下腰,灰溜溜地在阳光下低头。
选择站在阳光下,便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那是大义凛然的气节和直面困难的勇气。 国运凋敝之时,是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自己的死换来更多人的希望?是谁一马当先冲锋陷阵,闯入阳光下血肉横飞的战场?是谁面对生死不愿退后一步,宁可倒在阳光下的血泊里?越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他们越是执著,越是悲壮。 当多数人逃到了阴影中苟延残喘躲避锋芒的时候,荆轲留在了阳光下,岳飞留在了阳光下,秋瑾留在了阳光下……肉体和生命在烈焰中消逝,精神的光辉却在太阳下永生。
举目当今社会,我悲哀地发现,许多人将阴影看作人生的温床、生命的港湾。 他们攻读着“厚黑学”,修炼着“灰色技能”,支撑起一柄柄抵御阳光的伞。 阴影的安逸诱惑了太多的人,让他们忘却了同样寄生在阴影里的病毒与虫鼠,甘愿以匍匐的姿态,牺牲尊严以换取所谓的成功。 欲念往往像一座座大山遮蔽了光明,那些蛰伏在阴影里的人们,心灵的阳光还剩下多少呢?
于是这时候,我更怀念阳光满满、普照世间的情景。 愿更多的阳光照进人们心中,洞穿私欲的屏障,让这世界更坦荡、更光明!
告别了夏日的潮热与氤氲,秋风吹起了,萧萧瑟瑟地吹起了。阳光已不再猛烈,风还未到令人颤抖的地步,空气中弥漫着的是成熟的气息混着淡淡的泥土味。落了的叶子如黄蝴蝶静静地消逝在秋的清晨,于是,迎来了天高云淡,清爽凉快的好天气。秋天,在文人笔下总是那么有诗意,那么有韵味。在深秋的午后,我一个人在公园里漫步,公园里游人不多,充满了秋天的气息。小路边的桦树在阳光下,投下了剪碎的、黑色的影子,显得特别神秘。
“姐姐,陪我玩球--”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我一看,是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孩,可爱的小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胖胖的小手抱着一个圆圆的小皮球。我笑道:“好吧,姐姐来陪你玩球喽!”
一不小心没接稳,球滚出了好远好远,一直滚到了桦树下零碎的阴影中,小孩马上跑过去捡。“咦?”小孩捡起球,笑眯眯地对我说:“皮球滚到大灰狼家里去啦!”我“扑哧”一声笑了:“什么”大灰狼家”呵,这是大树的影子!”“大树的影子?这明明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太阳啊!”小孩歪着头,仔细地看着地上那些影子。
那一刻,我怔住了。
后来怎么样,我已经记不清了,不过,在几个月之后,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叫“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
在非洲加纳的一所寄宿制中学里,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到:“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当时在座的一位学生,就是现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那一次老师的谆谆教诲,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所以,在他任职期间,他能从战争的乌云密布、一触即发中看见这个“白点”--一线和平的曙光。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体会了“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深刻内涵。
像这个故事一样,在一片零碎的阴影中,如果你看到的是黑色的影子,你只会不以为然地走开;而如果你看到的是阳光,我想你一定会心情舒畅。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如果你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转移到快乐之中,你将会倍感幸福。同样的道路,面对自己,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你将会悲观绝望,停步不前;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你将会充满信心,迎接生活的挑战。
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要用欣赏的目光来看自己,即使你可能有很多不足。因为只有先看得起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一片影子投在地上,你会先看到什么?
打开新入手的《南十字星共和国:俄国象征派小说选》,在第一篇小说《阳光与阴影》上消磨了半个下午。小说的主人公,小男孩沃洛佳·罗夫列夫沉浸于玩弄手影,进而幻想着一切有关影子的事情。小说的最后,小男孩和母亲将感情几乎全部寄托于黑夜来临,从而能够看到“影子”,这从侧面反映了一种“积极的逃遁”。
读完这篇小说,再回看书名中的“象征主义”,从而联想到了当时俄国的境地,大概也是万马齐喑,如同暗夜吧。小男孩对报纸杂志上鱼龙混杂的文坛景象不感兴趣,却读钟情与那些插画。这令我想到了赫尔曼·黑塞提到的“副刊时代”,一切都是那么不正式,报纸杂志的主角反而成为了副刊,人们对宏大叙事漠不关心,一心想要逃离。德国的这种情况,大概与俄国类似吧。当时的俄国,苦难的人民,受尽压迫,唯有在熹微的烛火中,寻求“阴影”中虚幻的满足感。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不彻底的反抗。无产者是否能够联合起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坚强的领袖。
列宁在恰当的1918发出了一声呐喊。这是后话了。革命的前夜,总是看似如是地宁静,宁静之下,实则暗流汹涌。
小男孩对自己沉浸于玩弄阴影的行为自觉羞愧。而正是这种羞愧感,加剧了他的“隐秘的快感”,这种隐秘的情感,导致了他一步一步沉浸在阴影中不能自拔。小说中说道,“沃洛佳知道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干正经事的,而这些把戏不过是消遣活动,只对那些凑到一起的女孩子们才是有用的。”按作者(叙述者)的描述,小男孩沃洛佳对娱乐消遣活动抱有深沉的负罪感。这也是勤劳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特征。同时,沃洛佳身上还有一丝小小的骄傲存在,他不允许自己堕落,对自己过分苛求,甚至对合理的休闲活动深怀愧疚。这是一种完美主义人格,而正是这种人格,最终陷他于不复之地。郁达夫的《沉沦》中,主人公也对自己有着极高的道德标准,而正是这种与现实不调和的心理,成就了多少“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沉沦”。
小男孩也曾试着反抗。在沃洛佳自知困扰与现实中的灯火人影之时,他调动了内心的幻影。这又是一次注定失败的反抗。以“幻影”对抗“光影”,本质还是在“影子”中徘徊,我猜想,作者想说的是,不彻底的革命,是注定悲剧的。
读完小说,像是经历了一次悲剧的洗礼。从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面对诱惑时的软弱的抗争,母爱的无力……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或许,是时候打破幻象,迎接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