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乡的名片800字

家乡的名片800字(20篇)

篇1:家乡的名片

我的家乡位于号称“鱼米之乡”的苏北平原的里下河地区,这里的人们也自豪地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当地的美丽,然后这里的“桥”仅仅是简陋地不能够再简陋的水泥板桥,走在雨季的泥泞石板桥上总是感到心惊胆战,这里的“流水”倒是名副其实,家乡小镇四边被水环抱,来来往往的人们总是坐着各种小船来到镇上,买卖点生活用品之后坐船回去。每逢夏季,河岸疯长的芦苇总是遮天蔽日,给过往行人搭起阴凉的田间小道,难得在炎热夏季体会宁静的岁月,望着近在咫尺的小镇浮想联翩。然而在冬季来临之际,小镇四周道路两旁的树木与草料植物,都已经落光了叶子而显得萧瑟,家乡小镇显得更加孤零零地挺立在里下河地区。

尽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断地轮回着,小镇的风景也不断地以盛装与素颜面孔轮番出现,但是这座小镇上“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总是按时在早晨响起晚上落下,固执地诉说着小镇上人们依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习惯,大街小巷上不时出现的铁匠铺更是告诉我们这座小镇上人们生存的不易,然而四乡八舍过来的人们总是忘不了“光临”下铁匠铺,到自己心仪的铁匠师傅那里买回各种铁器,包括各种农具犁、耙、锄、镐、镰等,各种生活用具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以及木工用的泡子、凿子、斧头等。当你望着这些精巧的铁器时,难以想象这些用具都来自于铁匠师傅们粗糙的手用粗糙的工具锻打出来的。可是说,每逢你望着这些精巧上手的铁器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响起“鬼斧神工”四字成语,更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奥秘使得这些平凡地如尘埃的铁匠师傅们能够锻打出如此精湛的铁器呢?

当我带着这些问题试图寻找答案时,不幸的是大多数铁匠师傅们基本上都年老去世了,长期恶劣的工作环境无疑伤害了他们的身体,时代的激流已经逐步地淘汰了铁匠技艺,好不容易寻找到几位六十多岁“年轻”的铁匠师傅时,他们谈然地说“每种手艺都有自己的规矩,一起都得按照规矩来”。是啊,铁匠师傅们尽管收入微薄,生活条件简陋、工作环境恶劣,然而却固守着自己的职业规矩,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专业态度”与“职业道德”,他们平淡无味的回答道出了家乡匠人心中所蕴含的一种精神,然而在我们这个略微显得浮躁的社会中又难能可贵的精神意识,这就是“大国工匠精神!”。我想,也正是这种自觉地工匠精神使得家乡的匠人们都恪守行业规矩,从而锻打出家乡小镇匠人意识名片,也吸引着方圆百里的人们来此购买各种产品。

是的,家乡小镇的铁匠们作为一个群体已经逐渐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然而他们的“工匠精神”作为家乡名片却永远地守护着家园,带领着家乡小镇的人们走向未来……!

篇2:家乡的名片

我们的家乡风景宜人,有危峰兀立的神仙居,有郁郁葱葱的石浜山,还有高耸入云的千年曙光碑……但我觉得最能代表家乡名片的,应该是古色古香的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始建于南宋,至今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十里长街依河而建,就座落在路桥的母亲河——南官河旁。为什么要依水而建呢?这是为了古代人们能方便运输货品。

有河,那当然少不了桥的身影。十里长街上的老马路桥是石头砌成的,灰色的桥身,像一位年迈的老阿公站在那儿,静静聆听着老街的每一寸呼吸。桥的两边是两排围栏,围栏上雕刻着一个个石狮子。最初建设时,那狮子肯定瞪着滚圆的眼睛,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獠牙,让人毛骨悚然,有些害怕。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失去了尖锐的棱角,少了一分威严,却多了一丝温柔。尽管如此,它仍然蹲坐在那里,默默等待着人们去欣赏。

站在桥上向下看,河水绿得像一条绿丝带,因为水面上飘着一层浮萍,那绿色显得更加密不透风,俨然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河水很平静,不像钱塘江的潮水那般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而是缓缓地流淌着,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岁月静好。

下了桥,走在青石板路上,仔细寻觅老街的气息。青石板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已经坑坑洼洼,有些松动,但依然完整,别有一番韵味。路两边是两层吊楼,木质结构,在青石板的陪衬下越发显得精致典雅。风吹来,带动刻着精美浮雕的木窗,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虽然吊楼很古朴,但窗户旁边也挂着红灯笼,给人一种热闹喜庆的感觉。屋顶有灰雕,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瞧,龙形灰雕的头高高昂起,尾巴高高翘起,它是想要一飞冲天吧……

这就是古色古香的十里长街,希望你有时间也可以来看看,我免费给你当导游,怎么样?

篇3:家乡的名片

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啊,请品一缕我家乡真香茗的缠绵茶香,这是我为你呈上的我家乡的名片!

——题记

姓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年龄: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风华正茂。

姓格:时而温柔婉约如清澈灵动的神农溪;时而豪迈奔放如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时而神秘撩人如神奇险峻的恩施大峡谷。

相貌:苍绿的青山是两道颦蹙的柳眉,清澈见底的河湖是两汪灵动的双眸,纵横练达的道路是殷殷流动的血脉,高耸茂盛的森林是浓密飘逸的长发。

朋友,观罢家乡的名片,莫言“家乡美如画”,画描不出家乡的神韵;莫言“家乡美如诗”,诗言不出家乡的气魄。

山水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轻轻拔开眼前层层云雾,看那怪石嶙峋,神奇险秀的恩施大峡谷,让人敬而伫足,瞠目结舌,唏嘘不已啊!再摇一叶扁舟,撑一支小桨,在山青水秀的神农溪上随清波逐流,听那豪迈奔波、振奋人心的纤夫号子,这样秀美的山,这样清丽的水,这样无与伦比的景,山水如此之美,难怪有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人情浓

农乡的女子,既有南方女子丁香般婉约羞涩,也有北方女子的豪爽耿直。能说会道巧舌如簧,亦能歌善舞,贤惠持家。家乡的男子,身壮如山,胆大心细,热情好客,肩负着责任一丝不苟。

物产丰

家乡位于祖国的中西部,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有“硒都”之美称。有味道浓郁的腊肉,独具风味的豆干,味道可口的板粟,清新淡雅的真香茗,野香四溢的农家醇……

如此富足的物产,怎能不叫游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叫游客呼“此景只有天上有”呢?

朋友,请将手中杯举起,仰面一饮而尽,请收好我家乡的名片,无论你行到哪,这里为你虚席以待。

篇4:家乡的名片

文化的太阳均匀地撒下了光,却仍旧改变不了他的偏心,狡黠地将自己的私存倾注在了那一朵名为方言的花上。我在这里寄出一张名片,希望有缘的人能摘下这朵花,切莫等到花尽了,来捧一手泥土回家。

回忆一个地方,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地理风貌;问及一座城市的文化,首先消去疑问的答案便是方言。苏州,旧时称姑苏,是我的故乡。

曾经见到过也看到过,在画面里或文字中。小时候无数次幻想着那个画面,是小桥流水人家;流传过耳畔的,是令人心神宁静的吴侬软语。青涩的天,灰白的云,素色的墙与玄采的瓦。小雨下着,淅淅沥沥地停了;四周沉默着,静静谧谧地热闹起来了。

美好的图景,留存于脑中,正如《黄昏》一般,终流于幻想。花生得丑陋只能怪自然啊,纸上的文字也只能怨作者啊,他可能还没到赏花时候,也可能还没到写那些字的年纪。我不能违背自己本意,讲真的,我不喜欢听方言,不仅是因为听不懂,这可能是打小时候起就有的,就在我对梦中的美好景象抱有幻想的时候。

母亲、外婆都是苏州本地人,也都喜欢在我不愿意做事的时候让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那便是学苏州话。起初我也是学得十分卖力的,新生的花儿刚见到朝阳,正满怀期待的呢,便遭遇了不停的雨。这也只能怪我,喜欢分心到很多的事情上。一般的时候,这种状态是可以很稳定的,但这是学习方言,其中蕴涵了太多的文化,几个星期下来,所记住的也只有“嗯”、“哦”、“啊”、“呃”之类,我也就渐渐打消了这份念头。

但梦我一直都记得,碎片或是完整,触手即破,触手即合,要的便是一阵风,让我的枝条伸出那段距离,圆了那一段梦,或是彻底地粉碎。

这一潮疫情来势汹汹,冲上岸的不知有多少人遗失的梦。和父亲出门去领口罩了,回来的时候,真的是不巧,遇上检查的了,也不是熟人,上来就用方言问了一句。父亲不是本地的,也和我一样想学过苏州话,似乎比我放弃得还要快,自然是听不懂了。我直接报上了自家的地址,自然,是用我蹩脚的方言。那人狐疑地看着我,又挥挥手,让我们走了。有一道门似乎被轻悄地推开了,我瞥见了门外的花园,忽然意识到苏州的方言是值得被尊敬的,不,所有的方言都是值得被尊敬的。那些听不懂的渔歌,那些说不明白的话,我,又要回来了。

在我的意识里,在那片美好的图景中,总感觉缺失了什么;在那座文化的花园里,寻到遗失的烟火气息了。那便不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场景,耳畔是我依稀能听懂的话,我可能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美的,是值得珍藏的。

我啊,想把我的梦糅合成一张故乡的名片,上面有建筑,有名人,有风景,但这仅仅只占了一半,剩下的二分之一,是方言,都是方言,都是我心中的方言。

篇5:家乡的名片

何为家乡的名片,成为今晚我家的家庭圆桌会上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一家人为此各执一端,上演了一场嘴皮大战。

爸爸说:“乌江是家乡的名片。”

妈妈说:“空心李是家乡的名片。”

我说:“沙坨电站是家乡的名片。”

弟弟说:“黑叶猴是家乡的名片。”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沿乌江而居,自然是沿河人。乌江像一条龙一样,几乎穿越了全县绝大多数乡镇,荫庇着勤劳、善良的人们。解放前,红军几次强渡乌江,宛若飞夺泸定桥一般惊险悲壮。当年,贺龙饮马乌江,一再成为乌江的骄傲。而一年一度的端午乌江赛龙舟,更是沿河的狂欢。这样一条故乡河、母亲河,怎么不是家乡的名片呢?”爸爸激动地抢先说。

妈妈笑了笑,不甘示弱道:“沙子南庄的空心李,早些年就与青藤椅、山羊皮及辣椒粑,成为沿河的四大特产,远近闻名,畅销省内外。而这四大特产,高居第一的是空心李。如此说来,空心李自然是我们家乡的名片无疑了。”

我不服气地说:“我认为家乡的名片,当数沙坨电站了。作为一个县城,能拥有这样规模的大型电站,在全国是少有的。她的建成投产,解决了多少个地方的用电危机。作为沿河现代文明标志性建筑的她,难道不是家乡的一张名片吗?”

哪知,我话音刚落,弟弟就迫不及待地吵嚷了起来:

“哪个地方没有一两条河、几大特产和一个电站?照你们这样说的话,沿河还有稀罕玩意儿——烟火架哩,还有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哩,还有网上火得很的《我在乌江山峡等你》这首热歌哩,还有荣获国际金奖的《肉莲花》劲舞哩……难道它们也是沿河的名片?我看都不是。然而,黑叶猴却只有沿河等极个别地方有。全球仅有2000余只,而麻阳河却有700余只。可以说,她们是这个地球的孤本、孑遗,是我们的掌上明珠。我想,要推荐的话,黑叶猴才是沿河的名片。”

弟弟的一番话说得我们哑口无言,我们竟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喝起彩来。

就在这时,邻居张爷爷推门而入,笑着说道:“听你们一席话,胜我读十年书。但我倒是希望大家携起手来,把沿河的一所所学校,都办成一张张名片。这样,沿河就人杰地灵,让世人竖起大拇指夸赞了。”

篇6:家乡的名片

我对着我的家乡,是有一种含蓄温婉又丰沛热烈的感情的。家乡有不尽美的故事与风光,愿给你一张名片:

(一)食

我想,把名片裁成圆圆的形状。

可以是碗,可以是盘,可以是碟,可以是一口锅,可以是一把勺。

碗里可以装鸡丝的豆花,盘子可以装燃面,碟子可以打蘸白肉麻香而不辣的调料。但圆圆的,还是腾着白汽的蒸笼。家乡的人爱做粑的啦。有竹叶包的叶儿粑,有褐焦糖色的黄粑,白色松软的泡粑,有春天的清明草草粑……

诸如此类,我都吃过,有的也很是喜爱。至于为什么我家乡的人爱它,或许只是习俗罢了。但也可能是一种悠闲的生活习惯,对于生长在这片物产颇丰的土地上的人而言。

(二)樟

我想,你拿着它,便会发现它温和的触感。

在家乡,有一团一团的香樟林,在飞驰的路边,在田坎的沿上,在校园的一隅,在城郊的某条小道,散发着独特的苦而青涩的味道,会给偶然路过的人一丝惬意。雨后,便夹几缕湿漉漉的晨雾;仲夏,便掺和一点热烈的阳光;春天,发出浅红的新叶(虽然它并无秋落叶春新发之说)。

我们的香樟是最多的!我们的香樟是最好的!香樟的叶子被收集起来,卖到他处炼制精油。香樟的枝干砍下,可以做成许多器具。而香樟的灵魂成了家乡的气质,质纯,自然,芳香不散。

(三)人

我想,名片上会是怎样字迹,可能是淡淡的褐黄——肥沃的砂土的颜色,可能是奔畅如流水的字体——三江合流,哺育它。那上面,可能有古代王侯的功勋,有近代英雄的事迹,同赵一曼、郑佑之类,孩童都会铭记。

不仅仅只是这样。

从僰人的时代开始,每一位脚踏这里的砂土,用双手耕耘土地的先祖,都会位列其中罢,每一位奔走于这土地之上,为家乡的现在以至未来幸福努力的人,都会有他的名字在上面。每个人的名字就是它的名,连同着厚重的土地与宏大的江河。陌生人,我爱的名字叫宜宾。

篇7:家乡的名片

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的家乡就是书香古韵的苏州。

苏州自古出过许多有名的文人墨客,我的竺伯伯就是其中的一位。

竺伯伯是个讲礼貌、看起来十分的绅士的人,他的说书可谓是有声有色,虽不能名誉天下,但是只要是听过他评弹的人,即使开始不喜欢,听完也是啧啧称赞。大家都乐称他为“竺说书”

竺伯伯为大家评弹近30年,几乎一次错误都没有,字正腔圆,神情把握恰当,引人入胜,让人身临其境。只要有他的评弹会,座无空席,无论是多远听迷们都会赶过去,每次听完,结束的时候,大家都还沉浸在故事里,意犹未尽。每个周末准时准点,观众席挤满了人,只见竺伯伯抱着二胡,打着扇子上场。大家围坐一起,仿佛都认识一样,听着竺伯伯评弹十分惬意,氛围其乐融融。很多时候大家被竺伯伯的口才所着迷,嚷着:“再来一回!再来一回!”

不过,竺伯伯可不是顺利的坐上“说书王”的位子,在他光鲜的背后,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苦历程。

竺伯伯自打第一次听完说书起就喜欢上了说书,梦想成为一名评弹达人。可在那个时候中国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竺伯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没钱读书,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是他并不想放弃他的梦想,偷偷的骑着父亲的自行车去了说书场,说书场的管理员瞧他一身脏兮兮的衣服,以为是来捣乱的,就被硬生生的赶了出去,竺伯伯只好垫着石头,往窗户里瞄着看,遇到听不懂的字,就去替别人干活,好不容易才买了本字典。可乐器怎么办?干活的钱都不够买几根弦呢!可是这并没有让竺伯伯放弃他的梦想,他得知大城市里面有专门卖二胡的店铺,就千里迢迢来到了一家二胡店,帮人家打杂,趁老板不在时,他就偷偷看着教书自己学。如今看着那双布满了老茧的双手就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竺伯伯终于出人头地了,现在每每提起艰难往事,也是一笑而过,在我心里竺伯伯真是个了不起的“竺说书”。

篇8:家乡的名片

家乡群山环绕的翠色中,清清唐崖河铺展着优雅舒曼的长度,滋养着一代代土苗儿女。她九曲回肠,逶迤横亘,打造了唐崖河风景区——锦绣咸丰的独特名片。

如今,唐崖河风景区有了一个更具内涵的名字——唐崖·土司江山。唐崖土司江山由茶海羌寨、中国地心第一漂、黄金洞溶洞奇观、金洞寺土司城遗址观光区等景点构成。无限风光,尽在此中。

唐崖·土司江山最迷人的游览季节当数夏季,而夏季里最具人气的又推中国地心第一漂和黄金洞溶洞奇观了。

在麻柳溪羌寨出口处,就是“中国地心第一漂”峡谷漂流的起点,终点则位于黄金洞下洞出口处。沿着新建的水泥公路,行进在层峦叠嶂、吊脚楼群和溪水萦绕的唐崖河峡谷中,犹如到了人间仙境。准备好着装,乘上橡皮筏,就可以开始浪漫、刺激的漂流之旅了。沿着婉前行的唐崖河水向下,一路旖旎,风光无限。河谷两侧,犹如两幅清丽妩媚的画卷,它恣意向前伸延,目之所及,或绿树掩映,或怪石嶙峋,你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橡皮筏随着山势和水势,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左右徘徊,时而滞步不前,前行的船只在你推我搡中刺激而前。河流陡峭处,游客们屏神凝息,生怕稍有差池;河流平缓处,游客们放松心态,忘情高歌。在结束地上四公里的行程后,,漂流即为地下。两公里的的地下暗河,从黄金洞溶洞底奔涌而过,游走在幽静神秘的地下暗河中,游客们侧听暗瀑,凝思过往,充分感受着倒流三千八百里的唐崖河中“中国地心第一漂”的惊、险、奇和原始的生态气息。

出了洞口,拾级而上,即可望见位于千仞绝壁之上的黄金洞,有如巨斧斫成的古城堡,周围点缀着成片的树,更显勃勃生机。溶洞内主洞套岔洞,景观叠现,景景相连,如同迷宫一样,被称为“洞穴大厦”一点不为虚张。因它集山、水、洞和奇、雄、绝于一体,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地下仙宫”。身处洞内,你可以参观高大华丽的“大佛殿”,也可以领略美轮美奂的“水晶宫”;既可以小心翼翼地踱过“天星桥”,也可以随意漫步在“千丘田”,还可以探访土司大王的藏宝洞。溶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异石高悬,奇峰倒挂:有“将军柱”、“迎宾柱”、“冲天塔”“八戒背媳”、“母子出山”、“桃园结义”……置身黄金洞,景随步移,人们穷尽其想象,漫思岁月给予她的馈赠。

大自然给予了咸丰特别的恩宠,把最精华的部分留在了唐崖河。跟随名片,踏访唐崖·土司江山吧,相信你一定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篇9:家乡的名片

我们的家乡风景宜人,有危峰兀立的神仙居,有郁郁葱葱的石浜山,还有高耸入云的千年曙光碑……但我觉得最能代表家乡名片的,应该是古色古香的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始建于南宋,至今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十里长街依河而建,就座落在路桥的母亲河——南官河旁。为什么要依水而建呢?这是为了古代人们能方便运输货品。

有河,那当然少不了桥的身影。十里长街上的老马路桥是石头砌成的,灰色的桥身,像一位年迈的老阿公站在那儿,静静聆听着老街的每一寸呼吸。桥的两边是两排围栏,围栏上雕刻着一个个石狮子。最初建设时,那狮子肯定瞪着滚圆的眼睛,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獠牙,让人毛骨悚然,有些害怕。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失去了尖锐的棱角,少了一分威严,却多了一丝温柔。尽管如此,它仍然蹲坐在那里,默默等待着人们去欣赏。

站在桥上向下看,河水绿得像一条绿丝带,因为水面上飘着一层浮萍,那绿色显得更加密不透风,俨然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河水很平静,不像钱塘江的潮水那般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而是缓缓地流淌着,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岁月静好。

下了桥,走在青石板路上,仔细寻觅老街的气息。青石板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已经坑坑洼洼,有些松动,但依然完整,别有一番韵味。路两边是两层吊楼,木质结构,在青石板的陪衬下越发显得精致典雅。风吹来,带动刻着精美浮雕的木窗,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虽然吊楼很古朴,但窗户旁边也挂着红灯笼,给人一种热闹喜庆的感觉。屋顶有灰雕,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瞧,龙形灰雕的头高高昂起,尾巴高高翘起,它是想要一飞冲天吧……

这就是古色古香的十里长街,希望你有时间也可以来看看,我免费给你当导游,怎么样?

篇10:家乡的名片

茫茫然然徘徊于世间,于兜兜转转中魂牵梦绕的,慢慢悠悠地想着的,无非就是家乡那一点点赖于舌尖,却上心头的苦甜了。

大概梅雨季节,江浙一带的小小村落里,就不难碰见有农人在捣腾着梅干菜了。浑然间会不经意闻见一缕幽香,不那么浓烈,去有一种说不出的醇厚慢慢地流在空气里,慢慢地来,慢慢地走。

家乡东阳是梅干菜的故乡。在家乡,我们美其名曰:“博士菜”,意在贫穷的东阳学子是在梅干菜的依托下造就成才,有所成就的。梅干菜在许多东阳人的眼里,不仅仅是饭桌上一道可口的下饭菜。

我几乎是浸泡在梅干菜里长大的。家乡逢年过节的饭桌里总是少不了梅干菜的身影的。烧过的梅干菜是打开就扑上来那种香味的,看起来又扁又黑,黑得实实在在。小时候一见到奶奶做梅菜扣肉,眼神都是紧追着不放的,向着盘中的肉虎视眈眈。奶奶每次见到我吃肉的滑稽样子,总是不住的说“读书人要学会吃梅干菜,慢慢来,别急。”幼时的我总是不知其解,以为奶奶是自打没趣。

长大了,烦心事也多了,一点点的懂得慢下来去品尝了。饭前会夹一小撮梅干菜在嘴里含着。先触碰到舌尖的是一阵苦涩,只是慢慢含着喊着,那种甘甜就在嘴里一点一点荡漾开来。

“你不要第一下尝到苦就把它吐掉,你得细细去嚼,就会有甜味了。”奶奶总是这么说。苦尽甘来的道理,在奶奶的口中,却变得那么的朴实却富有情意。吃梅干菜,在奶奶的乡土话语里,渐渐地变成了习惯。

后来偶然外出旅游,在饭馆里点起那么一道梅菜扣肉,入口竟是一种直直的甜味。身处外地的不习惯,就于那一刻从舌尖向全身各处蔓延开来。原来我真正迷上的,是家乡梅菜的苦。

奶奶对我说,过去的日子很苦,她读不起书,小小年纪只能在田里劳作,一脚一步都是熬过来的,家里吃不上肉,下饭的往往只有一道梅干菜。那时她最欢欣雀跃的时刻,就是干完了农活,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于月光下回家的时候。她总会不顾一切的奔跑,甜甜地盼望着家里热乎温暖的饭菜。“只是若没有经历过那点苦,怎么晓得那段漆黑坑洼的土路里有甜?”说这话的时候奶奶望着天空,眼里尽是怀念。其实对奶奶来说,那段梅干菜拌饭的日子,反复嚼着苦后的那一点甜味,也很幸福。

我们时常抱怨着世间的酸楚与不公,埋汰着自己经历的苦痛和茫然,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梅干菜精神给悟懂。既然有些苦是必须要去经历的,是无法避免的那为何不把抱怨苦痛的精力放在对苦后之甜的期待上?现实也许有时会显得不那么可爱,但只有熬过这些苦,方得甘来。

风吹雨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家乡这座小城,至今已走出了十二位院士,千余名博士,万名教授,他们都是在这梅干菜的苦甜中慢慢煨出的人才。唯有浸过这淡淡的苦味的乡人,才能在余下的漫漫岁月中,去享受那份独有的甘甜。梅干菜成为家乡的名片,是因为那阵怎么也忘不了的醇厚苦甜。

篇11:家乡的名片

  温暖的家乡,在你身边是小确幸…

  ——题记

  长沙,它很小有很大,小得只能装下一个家,一所学校一个童年;它又很大,装满的我的回忆和过去…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我看着它变化,它也看着我成长的城市。

  小时候,画起我的家乡,总能骄傲的为画中琳琅满目的街市添上一盏盏霓虹灯,打开记忆的罅隙,初见霓虹灯的我还在跟着母亲蹦蹦跳跳地盯着这五彩斑斓的东西入了神:红的红,红得热闹;蓝的蓝,蓝得幽静;绿的绿,绿得神秘。它们给城市的夜晚带了一起勃勃生气。也正因那是我的懵懂天真,只觉这霓虹灯即使在眼前,甚至可以伸手触摸,却可望不可却,好远好远……

  慢慢地,见的次数多了,便觉得霓虹灯是亲切的。“远近霓虹竞闪明,泉喷玉树彩珠生,京城各处街摊摆,食客怡然享趣情。”它们置于树木灌丛之间,放射出一道道诱人的光,织成一件华丽的晚妆,一排排聚焦的光束,攀在幢幢楼宇之上,汹涌着光的波浪,洒落着的欢快节拍,起伏着都市搏动的心脏,琳琅满目的商业街,悬挂着熙熙攘攘的欲望。

  长大以后,发现长沙是个不适合安静也不适合寂寞的地方,也觉那霓虹闪烁的灯,绚丽多彩,像极了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迎合着这个繁华耀眼的大城市。它如三棱镜一般,可以看到它的很多面,同一种颜色却可以迸发出不同寻常的光芒。同样是一件事,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去将生活装点得与众不同。

  听雨知晴,这词语听来确是极美的,霓虹闪烁,在我心中也确是极美的。

  “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回家的路。”家长和工作往往会成为人们工作的两端。需要动荡,却又渴望稳定,希望逃避,也要归属。长大以后我们终将不顾一切地奔向远方离开这个寄托着童年的地方,或许光鲜,或许苟且。但希望这耀眼的霓虹灯,会引领我们回归家长温暖的怀抱…

篇12:家乡的名片

  它的变化,记录着这个城市的进步。

  昨天的小路

  八年前,我搬去了小路。我不喜欢这里。电缆线把天空割得七零八落,天阴沉着脸,那么低,让人喘不过气,映入眼帘的只有水泥的颜色,灰蒙蒙的,冷冰冰的。

  清晨,喧嚣的车辆把它塞得满满当当,车水马龙。夜晚,偶尔经过的车疾驰而过。

  又不知过了多久,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早晨,小路被围了起来。就这样,头顶上蜘蛛网一样的电缆线变少了。拆去围栏的那一天,我抬头望了望天空,似乎比往常蓝了些,一群鸟儿歌唱着飞过,我开始喜欢上这里了。

  今天的小路

  那一天,一辆辆卡车风尘仆仆地驶进了小路,飞沙走石,尘土飞扬。我对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一点也不欢迎,还有些疑惑,可当放学回家时发现一棵棵小树在道路两旁挺起身子时,我知道,小路又将开始变化了。

  街边老旧的住宅楼换上了新装,花坛中缤纷的花儿笑着,闹着,那样灿烂,那样耀眼。我不得不承认,小路愈来愈漂亮了,不再像从前那样灰头土脸,土里土气,甚至,一点儿影子都找不到了。我爱上了这里。

  明天的小路

  小路还在飞速地发展着,不停地变换着新的面孔。虽然我已离开那里两年,但有时还会忆起那些和我一起长高的小树、在阳光下灿烂地笑着的小花、小店里和气的老板、每天一定光顾的面包房……

  这一切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成为一个个小小的字符。或许当我下一次回到小路时,已完全认不出它来,但我见证了它的改变,它每一个脚印。

  小路还在向前延伸,因为它记载着这个城市的成长,它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

  小路还在变化。

  城市还在发展。

篇13:家乡的名片

  我的家乡在苏州,这里温雅,婉约。而独有的“小桥流水”的水巷,则成为了家乡独特的名片。

  清晨的小桥流水的水巷是婉约的。在朦胧而又清凉的晨雾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黑黑的乌篷船,都不约而同地沉静在这浓浓的白雾之中。似在沉静,可一切显得那样恬静。水流潺潺,和着风儿的节奏,流的不急不缓,很少有一丝波纹。乌篷船大大方方地倚在桥头岸边。小桥静默在晨风中,一动不动。这就是小桥流水的水巷宁静的一面。这不就是它一一家乡独特的风貌吗?

  落日时分,夕阳西下。在夕阳迸发出无限活力时,弯弯的小桥,淙淙的流水黑黑的乌篷船,都在欢跃地归家的歌儿,踏着轻快的步伐一路小跑回家去。夕阳斜射在水中,把水面用红毯铺地满满当当,水面上驶过一条条乌篷船,把红毯划开成一条条,支离破碎的。那场景,很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英雄气概,那样的红,红的壮美,红的无畏洋洋洒洒地。夕阳沉了下去水面与夕阳惊人地拼接成了一张完美的,壮丽却又柔弱的画。这不就是他们一一苏州男子身上独特的精神吗!

  夜晚悄然降临,月牙儿便迅速奔上了夜空,斜斜地悬在那里,无依无靠地散着清冷的光晖。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黑黑的乌篷船又归于平静,但又不是晨中的平淡,弯弯的小桥横跨在小河上,静静地沐浴着月光,黑黑的乌篷大船借着月光历数着它身上的皱纹,水潺潺地淌,月光跌落在那一波波,一圈圈的水纹上,碎裂开来,成为了水的嫁妆。在水中,同样倒映着整个的苏州。一切都是那样婉约可人,一如苏州女子如水而又婉约的性格。这不就是他们一一苏州女子身上独特的风情吗!

  苏州水巷的“小桥流水”凝聚了太多苏州的风情和苏州的人情,化成了我的家乡一一苏州一张独特却又韵味十足的名片。

篇14:家乡的名片

  我家乡在重庆,重庆山十分多,经常全市弥漫着雾,所以重庆有山城和雾都之称。在重庆人人都爱吃火锅,火锅铸就了重庆人的性格——火辣,热情,豪迈。

  山:在重庆到处有山,也到处都是山,城在山上,山在城中,说道重庆,首先会想到山。从卫星遥感图上可以看到,重庆的地貌就像一层层波浪,,由一条条山脉,一道道凹谷组成。仔细一看,那凹谷里还有小的山脉和晓得凹谷,就想大浪中的一个个小浪。重庆的山中有:明月山、缙云山、南山(黄山)、歌乐山(中梁山)、铁山坪、樵坪、綦江南山。

  雾:重庆的雾飘渺,无形,让人看不透,摸不着。它无边无际的浮在人的左右,有人能到出它源起何处,将近何地吗?它只在人的视野中自由的蔓延、流动……它没有北方的的张扬,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轻轻地覆盖住重庆,以它苍茫的眼眸默默的凝视重庆的山,重庆的人,重庆的水,“山光全瞑水光浮,数里霏霏晓雾收。“

  火锅:重庆的火锅源于民间,升华于堂庙,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就男绿女,黄发重髫,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泛,人均消费之大,又到重庆若不吃火锅,那就等于没到重庆。“

  重庆一个有个性,有特点,有蕴含,有历史的地方,为大家展现了别样的美!

篇15:家乡的名片

  我的家乡坐落在贡水支流桃江中游,自古以“饶谷多栗,人信物丰”著称。她既有“脐橙之乡”的美称,也有江南第一塔坐镇,她就是信丰。

  江南第一塔——大圣寺塔,高九层十八级,于北宋建立,史称“凌霄绝顶,通省无以伦比”。它耸立在信丰县城内,站在塔下,敬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登至塔顶,可以将整个信丰县的旖旖风光收尽眼底。抬头仰望蓝天白云,闭眼聆听风吹塔铃时,顿时感觉心旷神怡。

  萝卜饺——信丰的一大特色小吃。饺皮用薯粉制成,透明滑润,馅料有萝卜、猪肉,令人垂涎三尺。不仅美味,价格低廉,营养价值也很丰富。富含维生素C,有“小人参”之美称。

  信丰还是赣南脐橙的发源地。第一株赣南脐橙树,就是由袁守根老先生在信丰种下的。因气候适宜脐橙树生长,所以结出的果肉质脆爽,并在香港展销会上大展身手后,慢慢发展到赣南其他县市种植,最终发展成“赣南脐橙”这一地理标志品牌。信丰脐橙以其果大色艳,甜酸适度,脆嫩爽口、化渣汁多、香气浓郁等特点闻名于世,素有“华夏第一橙”之称。

  脐橙产业在信丰具有得天独厚的坏境,信丰县位于赣南中南部,东邻安远,南连龙南、全南和定南,西靠南雄,西北与大余接壤,北接南康、赣县。信丰盆地是赣南较大的盆地之一,其中部多为海拔200—400米的低山丘陵,缓坡宽谷,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丰富的光、温、水资源,非常适宜发展脐橙产业。

  人信物丰,便为信丰。这就是我难以忘怀的家乡了。

篇16:家乡的名片

  没有大兴安岭浩荡的雪松,也没有江南水乡温柔得醉人的烟雨,我的家乡,默默坐落在不知名的一片土地上。

  走进村子,两旁的土砖房夹着青石板路弯弯曲曲的向前延伸。偶尔,看见几个归田的农人,在微微发红的夕阳中结伴说笑。

  我触摸着斑驳的墙壁,一块块土砖调皮地向外探着,有些地方爬满了青苔,碧绿碧绿的,映的天空有些青了。这参差不齐的墙壁记录下了多少回忆?又有多少人如我一样在某一天的清晨欣赏着它独特的美?我不知道,但指尖所触之处,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眼前,一片碧绿。

  下雨了,是那种缠缠绵绵的春雨,打在青石路上。一个个小水洼渴求着雨的滋润,青石板被雨水洗的亮得透明,在绵绵细雨中吐露着过去,这条路,每天,乡亲们踏着它出发去劳动,亦是踏着它满载而归,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日日夜夜,你承载着代代村民的希望,是他们辛勤与喜悦的汗水敲击出了你身上深刻的印记。

  雨水里夹杂着些泥土的芬芳,这黄土地,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我们生长在这里。喜欢与同伴们在阳光热烈的曝晒下,在这片土地上飞奔,然后倒在上面仰望天空,嘴里还“呼呼”地喘着气,笑着对方像只花猫……我们把它弄得凌乱不堪,风儿又轻轻把它抚平,好像从未经过污染,如婴儿的眼一般纯净。雨中的它,多了几分柔情,恍惚间闻到浓郁的沉香。

  有一个人,自蒙蒙细雨中走来,哼唱着乡村小调,那婉转的声音在窄窄的小巷中氤氲。他没有打伞,让雨尽情地打在身上,畅快淋漓。我走过去,也没打伞,向他点头问好,他浓郁的家乡话让我觉得这座小村愈发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古老,简约,是家乡的名片,我静静沉醉,细雨为它的古老蒙上了淡淡的面纱……


篇17:家乡的名片

故事中,那朵美丽、娇嫩的小黄花,从我出生到这个美丽的城市那年就飘着。十四年像一粒粒沙子,每天的生活,随风而逝,但终究会堆积在一起,成为土丘。而九江,这座依靠在庐山旁的城市,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关注着她的变迁。家乡——九江,在我眼中也有一张属于她的名片。

水是家乡的名片。甘棠湖,南门湖座落在城市的中央,相映成趣。一条长约五百米的小坝,两旁高耸的梧桐,像擎天的巨人,与周围的树木,一同把两湖抱在怀中,免受周遭的侵害。水,是最有活力的有灵性的物品,湖面上泛着涟漪,在落日的余辉斜射下波光粼粼。水底却蕴藏着无限生机与活力,鱼儿们正在那儿嬉戏。九江也正是这样一个城市,人们生活平淡质朴,内心却有着一股向上的激情。用水来作名片的开端,既体现了水的重要性,也说出了九江人民的心声。

山也是家乡的名片。庐山是九江东南角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险峻的弯道也被人们称做九十九道弯。山,它不懂世间万物的冷暖,但未必不能体会。她在春天里赋予树木的生机,夏季送上阵阵清风,深秋红了枫叶,寒冬里那满山的白雪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四季不同的景观,让身处亚热带地区的九江人,能够欣赏南北不同的景色,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啊!正如毛爷爷《七律?登庐山》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诗句,庐山的雄奇与蜿蜒,足以让人叹服。

而情,是家乡的第三张名片。淳朴的民风,热情爽朗的九江人更让这座魅力城市增添了风采。有时候,人们在忙碌中难免出现烦躁、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但也很快就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掩盖。山水赋予了九江人拥有陶渊明般的悠闲,让我们能够留心世间万物,留心身边的一切。

山水无情,却令人难以忘怀;草木无声,却让人寄情于此。心是热的,是滚烫的。手的温度,一旦给予,就能掌心化雪,滴滴晶莹。家乡的名片,已贴上了最完美的图画,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也保留着最真挚的温度。

篇18:家乡的名片

朋友,你来过张掖吗?如果你来过,那你一定要去看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大佛寺。如果你来过张掖而不曾看过大佛寺,你一定会感到遗憾。

大佛寺,原名“迦叶如来寺”明宣德赐名“宝觉寺”清康熙赐名“弘仁寺”因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故尔又称大佛寺。

几年前,我曾随爷爷奶奶进去参观、游览过大佛寺。来到大佛寺前,雄伟的山门便呈现在我眼前。山门上方,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大佛寺”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一进大门,没几步,便是一座历经沧桑的木质牌坊。穿过牌坊,是一个宽阔的由青砖铺成的甬道,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沿着甬道向前走,有一个供人们上香的香炉。再往前,就是放置卧佛的卧佛殿了。殿旁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西夏国师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云云,详细讲述了大佛寺的来历。整个寺庙占地约1。5万平方米。等我走出来,脚已经开始出汗,腿也酸了起来,不用说,我走得疲乏了。

据称,现存的大佛寺建筑,历经上百年的岁月洗礼,面积仅剩初建面积的四分之一了。为了重现大佛寺当年的风貌,市政府采取措施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整修,并在大佛寺正门前修建了大佛寺广场,以期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保护这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吧!

篇19:家乡的名片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这个林子不咋大却又水有山林。”我的家乡,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逐渐熟悉它,在我的心中家乡是美好的。是多彩的,家乡是让人向往的,家乡有一个个属于它自己的名片。

我们家乡的名胜地方,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与食物有关的,猜猜是什么?嘻嘻,让我来告诉你吧,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饸饹面和豆腐菜,先来让我们说说这第一样饸饹面吧!

倘若你要吃饸饹一定要来郏县吃,别的地方怕是没有我们这里的好吃,先来说说饸饹的成分吧,第一当然是面条其次是葱花。香菜等再者是佐料最后就是油汤和羊肉,师傅先把面条放入碗中加入葱花、香菜、羊肉盛一勺热汤再加点油汤,撒上味精,一碗饸饹就成功了。每当回到家时总是喜欢来一碗饸饹,一直以来我所眷恋的不知道是那风土人情还是那碗饸饹。

饸饹分为凉吃和热吃两种,我更喜欢热吃,热气腾腾的烟气飘在空中隔老远就闻到了一股香气,这时喝一口热汤,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味,再吃一口面条,仔细咀嚼其中的奥妙,出门在外,最想念的便是饸饹,对于我来说,它不仅象征了家乡还有我对家乡的热爱。

豆腐菜和它的名字一样,主要成分是豆腐、粉条。葱花、羊血等佐料百度上是这样说的“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能。”豆腐菜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豆腐菜做工严格,不禁做法独特而且说是物美价廉。我对豆腐菜的第一印象便是多,满满的一碗若是去到正宗的地方两个人一碗就够了。

家乡啊是个沉重又熟悉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你可以放下所有的压力,抛下杂念去掉心灵上浮沉带着宁静和安心的睡去。家乡啊郏县啊,原谅我不能刻画出你真实的摸样,日后我若离开了你,你不要伤心,我想我会回来。

篇20:家乡的名片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小城郏县,他安安静静,普普通通,却因为一些事迹的出现,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郏县是河南的一部分,在那里有许多风土人情,在那里流传着我们最受欢迎的特色小吃―饸饹,这个小吃家乡的人都知道,是家喻户晓的。当你在逛街的时候,逛得久了,中午就去店里吃一碗饸饹面,圆条状的长面条配点葱花,辣椒,羊肉,最后再搭配一点羊肉汤,真是人间美味啊!俗语说“就是好吃,好吃的,不能再好吃了。”我们郏县的饸饹可比其他地方的饸饹好吃的多了,因为这是家常便饭,当然,我是最爱吃饸饹的,毕竟我是郏县人,那么我也非常荣幸上帝把我生在了郏县。

嘉兴除了小吃以外,还有些风景区,在夏季时,最受欢迎的地方,那就是青龙湖,在我小时候时,那时是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每当中午睡午觉时,我哥就会带着我去青龙湖玩,微风吹拂着青龙湖的垂柳,像长发飘飘的仙女在微风中跳舞,最为美的是一望无际的湖,青绿色的湖水从上往下看去很养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一会儿游这儿,一会儿游那,顽皮的跳来跳去,在湖中有一个小亭子,里面可以坐人,当我在亭中望湖中看时,我就觉得亭子在水中走一样,给人以恐惧的乐趣,当青龙湖水干时,在底部会有淤泥,还有许多贝壳,有的小的如大拇指一样大,有的大的如手掌一样大,在水中找东西时又是一种玩的好方法,青龙湖所有的一切,我是多么的喜爱,因为它带给了我无穷的回味,青龙湖为什么说是青龙,是因为它像一条青色的龙,盘卧在那里,如果你要来郏县,就推荐你去那里,清淡的微风,清淡的湖水,又是多么的沁人心脾。

我的家乡虽然小但是它的风景和小吃是独一无二的,是至高无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