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梁家河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3篇)

篇1: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1500字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1500字:

今天,我有幸研读了《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以纪实文学形式真实再现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生活,书中没有过多赞美夸大、没有华丽词语,都是基层群众最朴素的语言,生动讲述了习总书记从“黑五类”知青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成长历程,也通过梁家河几十年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来展现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

不忘根本、知恩图报。“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本书开篇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就讲述了习总书记离开四十年后再回到梁家河的所见所闻,体现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与群众建立的深厚、质朴情谊。他始终没有忘记梁家河人民当年的恩情以及那些同甘共苦的小伙伴,1993年和2015年两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到延安调研时也不忘和插队时的小伙伴“团聚”。通过他的这些行动,能感受到习总书记是一位重情义的人,是梁家河人民心中的“好后生”。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党的根本宗旨,习总书记与梁家河群众那种血浓于水的质朴情谊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传承。作为一名神东保矿员工,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踏实工作,用出色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党和企业给予展示自我的机会,感恩家人的支持。


不忘初心、巧干实干。“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从大城市北京“逃离”到陕北小村庄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习总书记由刚到梁家河迷惘、彷徨到坚定信念、为民办实事,不等不靠不要,先后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要;身先士卒,挽起裤管带头跳进冰碴子中打坝;在建水坠坝淤地时主动去抽水泵出水口处铲土;建沼气池时,亲自检查导气管,粪水溅了一脸也来不及擦,经过自己的苦干实干,逐步赢得了梁家河乡亲的信任和支持,逐步成长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通过阅读习总书记的实干经历,我不由得心生佩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吃不饱、穿不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心。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初心、扎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巧干实干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不忘学习、修身养性。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被撕裂的年代,整个社会停滞不前,人人都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习近平选择了“逃离”北京,读后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愿到陕北农村插队。艰苦的生活环境、从未经历过的农村劳动、刚到梁家河感受到的不信任并没有让习近平消沉下去,白天一整天的高强度劳动,吃的是糠窝头,吃饭时看,放羊时看,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和思考,他不像其他知青读书用来打发枯燥、单调的生活,而是通读深学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国外、文学军事、期刊杂志都是他渴求知识的源泉,并且留下“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生动故事。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爱读书、勤思考的求知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新设备新模式更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赶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煤矿工人。

以上是我研读《梁家河》后的几点心得体会。多读《梁家河》,你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读它就越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篇2: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梁家河》读后感1000字: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记述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读完后仿佛精神受了一次洗礼,感悟良多。

书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艰苦知青岁月中的自强不息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无论冬天下水打坝,还是建沼气池,他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一起干,真正做到走进群众中去,“和群众心贴着心”。梁家河的今昔对比,反映了国家的蓬勃发展和日益富强,使每一个国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我们何尝不是身在自己的“梁家河”?面对困难,我们该如何做?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全面打赢扭亏增效攻坚战而努力奋斗,就是我们向习总书记学习的最好行动。

一、要坚定信念。在梁家河这样的艰苦地方一待就是七年,习总书记遭受了多少挫折、面临过多少困难、承受过多大压力,但是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读后感.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这是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应该坚信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扭亏增效的攻坚战,顺利完成“创五星争A级”的年度目标。


二、要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在习总书记最困苦的时候,延安接纳了他,他的很多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而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也是在我们青涩迷茫时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要加强学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习总书记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也坚持学习,每天手不离卷,晚上也借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这种执着的精神才能铸就他现在的高度。他的思想和品质,也在梁家河这个地方得到了锤炼与升华。我们青年人更应该把握人生的黄金时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将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完美结合,厚积薄发,实现共赢。

读完《梁家河》,我深深的被书中的艰苦奋斗和真挚感情所感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青年人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定理想,磨练技艺,增长才干,锤炼作风,成为岗位工作上的佼佼者,为公司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篇3:吃苦精神——《梁家河》读后感800字

吃苦精神——《梁家河》读后感800字:

阅读《梁家河》这本书,我仿佛随着八一学校的知青一同到了1969年的梁家河。破旧与昏暗的土窑洞,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的味道。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每天吃着没有油水的粗粮,连蔬菜都很少吃到,能吃上一盆新腌的酸菜都仿佛是品尝了山珍海味。还要跟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干活。

对北京知青而言,繁华的首都和这里的环境一比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习总书记却选择了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他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放下包袱,适应新环境。“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一颗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习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生活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也使得在陕北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处事沉稳的支部书记。


热爱知识,读书有“瘾”。初到梁家河时,习总书记拎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他丝毫不放过一点空闲的时间。即使是夜晚,也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到深夜才睡。

勇于担当,为民办实事。习总书记任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办沼气。他专门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面对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读后感·经历数次挫折后,最终办成了这件事,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办铁业社、代销点和缝纫社……他干的这些工作给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当地的人民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

我们从习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习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