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3000字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3000字(20篇)

篇1: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合上书扉,我不由地长呼了一口气,闭上眼,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段段优美精致的语句,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画面在脑海中闪现。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信仰和坚持,读到了爱情的唯美,读到了宗教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于是沉溺于那波澜壮阔的情节中不能自拔的我,不由提笔一抒满胸的“欲罢不能”。
  “珍重生命,只要你还呼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打败!除非,你选择了自我放弃或是自我毁灭……”是的,这就是一种信仰和坚持。梁亦清明知做《郑和航海图》是件要命的活却只因郑和是个回回而答应了下来,这是对自己身为回回的信仰和坚持;为了宝船,他三年来苦苦追求,只为有朝一日完成,那水凳子上专注的身影是对自己手艺、对玉的坚持;对于弟子所说想撇开汇远斋,跟洋人直接做买卖大动肝火,是对信义的坚持;而韩子奇一身钟爱玉,为了玉远离家乡前往英国,为了玉摔下楼梯生病住院,那痴迷摩挲玉的神态是对自己事业的信仰和坚持;人这一生,总要有些信仰与坚持,才能不迷茫,不徘徊,不被万千世界的姹紫嫣红所迷惑而误入歧途。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这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坚持,而在文中有这么几句对白——“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也教会了我去追求并坚守自己的信仰与坚持。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挲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那爱情的纯真与美好深深打动了我。李清照的那首词: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美贯穿了整个故事……老实说,对于楚雁潮与新月的互为知己,互通心灵,我真心羡慕不已。所以,对于两人因宗教而不能相爱,因命运而生死两隔,我久久不能释怀。如果可以,我希望天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至于宗教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韩子奇代表回族的第一代革命者,没有完全的抛弃伊斯兰传统,但是他的伊斯兰传统已经有了动摇,在临终时他半信半疑地念着“清真言”去世。而女儿新月在临终时则义无返顾地呼唤着她所爱的老师“楚燕潮”的名字去世,韩新月代表着回族的新一代革命者,已经完全地抛弃了伊斯兰传统,义无返顾地走向她的理想。这正是作者的希望——新一代的回族正在抛弃伊斯兰教的束缚,回民族的希望正在前方。我不由想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于宗教我们是不是也该用积极的心态去调整呢?最后用陈克礼烈士的话与所有热爱伊斯兰的兄弟姊妹共勉:使命太艰巨了,力量太微弱了,微弱得像大戈壁里的驼铃,我们必须跨过敬爱的逝者……
  鲁迅说,能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从精神上站立起来。也许你正在经历着艰难的选择,也许你看不清前方的路,也许你对梦想和爱情有着诸多的迷茫,那我推荐你看看这本书,在他们的坚持中给自己力量。

篇2: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一本好书真的可以让人留连忘返。最近刚刚看完《穆斯林的葬礼》看到最后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穆斯林》给人的是一种感动和遗憾。《穆斯林》第一次让我有了一本书想再次阅读的欲望。我不是一个穆斯林可我深深的喜欢这本书我不善于评价但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这是一本作者用心写作的书在阅读的时候我仿佛真的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听不到身边的任何声音眼前是书中的人耳中是书中的声自己的喜怒哀乐全被牵引着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电影中竟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看多了浮躁的文字翻一翻这些获奖巨著感觉脑中一片清新。《穆》的文字维美流畅文中用于描写景物的文字的比较多不时地带给人诗一般的意境。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深深地打动了我尤以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微妙的关系触动心弦。
霍达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成语典故她都能信手拈来而且运用的惟妙惟肖。读她的小说不仅是一种享受更能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在《穆》中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细致描写使我对这个民族、这个宗教有了重新的、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想探究的兴趣。
感谢学校要求大家每月读一本书我才有机会读到如此感人的美文又重新体会到读书读好书带来的乐趣、享受。书籍真是人类的营养品。让我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让经典的书籍伴随着我的生活为我积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篇3:穆斯林的葬礼简介100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篇4:《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这本书里,两条轨迹穿插着前行——“月”与“玉”。两代人,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又何其地相似,是悲字溢满心头的苦涩,抑或是被感动良久的悲楚?命运无情,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这白纸黑字,这无尽的爱。梁冰玉、韩子奇,上一代的爱情没有幸福,有谁能体会看着小新月可爱而安详的脸庞而断然离去的冰玉的心情呢?更有谁想感受当她重回故居为了女儿却只能面对一片连坟都难以发现的“墓地”的悲痛呢?

正义,何以才能让你生,抑或是灭呢?正义站在了新月身边,但同时死神也同时降临。正义,有时候是那么脆弱,连同脆弱的生命,一并离去,为什么?为什么?复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悲剧,一个宿命,又轮回到下一代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能理解这样的家庭。曾受战火的洗礼,灵魂在呻吟:到底是人拯救了人,还是人毁灭了人?逃离战火,梁冰玉猛地发现:比战争更可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六十年的兴衰,那么无力地控诉着人生,那么有力地诠释着生命。

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无限……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度过了人生,才完成了人生。正如历史,它是人的足迹,但并不是所有留下足迹的人都敢于正视自己的历史!生命的挽歌,在逝去之时唱响……易卜拉欣的流浪,至后来的韩子奇,流浪,本身就是一种哀伤,女儿的早逝,正如那含苞待放的花朵,花还未开,花枝已先折了,永远不能弥合。葬礼,是一切的终点,也是一切的起点,没有人知道,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唱,为谁而息?

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韩子奇啊韩子奇,就这样被命运捉弄!新月与子奇,父女间有着无尽的爱,但这也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或许,新月从一开始,便是一个错误。韩新月与楚雁潮,更是一个错误,在那战火纷争的年代,容不下浪漫——即使是在北大园内,未名湖畔!她的师生之恋只能走向死亡,生命在宿命面前是那么的无力,即使有楚老师深情的召唤,点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变现实,冷酷的“母亲”!韩子奇投入仇人门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丝哀之情也飘然入心,直到读到新月之死,已禁不住泪流满面,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雁归有时,潮来有讯,唯独明月不再升起。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渺,楚雁潮用琴声祭奠这个心爱的学生,那声音,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喃喃,如清泉吐丝,如孤雁盘旋……一曲《梁祝》道尽沧桑。

篇5: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些人拥有信仰——理想的更高境界,理想可以支撑人的奋斗,是人劳动的动力。《穆斯林的葬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启发和感悟,我仅从奇珍斋历史的角度出发,思考两代人的故事。

第一代人梁亦清是勤劳朴实的玉匠,他像中国无数勤劳的农民,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为自己的事业奉献光阴和艺术。他热爱琢玉,沉醉于琢玉,他的手艺高超但秉性木讷、不擅言辞,所以只能养家糊口,成不了大富大贵,钱也并非他的信仰,梁先生是位穆斯林,在他眼中钱财只不过是浮云、粪土、是凡夫俗子恋恋不舍的累身之物,最后他为他的艺术而倒下了。和妻女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北京,用自己所热爱的技艺吃饱穿暖,他是幸福快乐的。梁亦清在看到女儿买了樱桃吃得很高兴的情景,他想到了玉,于是全身的疲劳消除,到三个月琢出了栩栩如生的樱桃,他的生活与生命与玉连在了一起。

第二代人韩子奇的人生应了那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大起大落的人生,从一无所有到荣封“玉王”再到一无所有。记得韩子奇说过:“事业的追求,并不一定要什么头衔和称号来满足,你爱上了一种东西,愿意用全部心血去研究它,掌握它,从中得到了乐趣,并且永远也不舍得丢弃它,这就是事业心,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我认为韩子奇对于玉的疯狂热爱,造成了他命运的悲剧,最终身败名裂、错过真爱。他为中国玉文化的流传无意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原本并非他的本意,让人想起《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任凭孙老者使出浑身解数,他都不愿意传授断魂枪而一意孤行、抱残守缺,断了民族文化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无价之宝,韩子奇每一块玉都可遇而不可求。二战爆发时,法国向德国宣战,巴黎的人们把巴黎卢浮宫的收藏品分散宣布该市为不设防城市,宁可发起国家也要保护文化,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我不认为韩子奇是个守财奴,因为他拥有这些不是为了钱,他的快乐不在于发财,他第一次出现时“身穿灰布长衫,脚穿青面布鞋,头戴礼帽,身材虽然高大,却显得瘦弱;面色黧黑,宽脑门儿,中分头,眉弓略高,双眼微微内陷,黝黑闪亮,炯炯有神,一副精明、干练的模样儿。”侦缉队长一瞥,认为他是小职员、教书匠之类,充其量不过是个账房而已,可见他不喜欢“炫富”,他的快乐在于他获得更多的稀世宝玉,他的快乐在于他是“玉王”,他不会主动的用他的珍藏去换钱,因为他是他的生命,他的信仰是玉。韩子奇也是玉的奴隶,他说“事业的追求,并不一定要什么头衔和称号来满足,”但他却放不下“玉王”的名号,他爱玉胜过爱自己,以至于梁君壁为了留他锁住了玉也锁住了他的身,让韩子奇放走了真爱,放走了幸福,留下默默相思和悔恨。

经营一个产业大胆突破、不应循守旧没有错,但我们也要保持理性,事业并非代表着一切,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

篇6:《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书,一个文化的结晶,一个时代的映照,一个情感的世界……

作家,一个文明的见证人,一个世世代代的链接人,一个引领情感的导游……

一本好书,除了文采,还要看它的内容,它的主旨,它传播给人一种怎样的思想。

一个女作家,性别不会使她沉默,她的情感、使她富有,她的思想使她与众不同,她因为她是霍达,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写出了一本好书--《穆斯林的葬礼》。

当我看完一章后,本已是双目疲倦,可我的意识中却仍想继续看,似乎有一种来自于书的巨大魔力吸引我,一些使我惊奇的出乎意料的情节,一些使我陶醉的活灵活现的美景,一些爱恨交错的情感火焰由衷地越燃越旺,促使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真想一目十行,岂不痛快,也使得我对望眼欲穿这一词能够更形象地理解:应如我这样吧!这样一来我坐着,一口气能看一百页多,等站起来后,觉得自己骨头像被蛀了一般疼痛。

而看到精彩的部分,岂止是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简直如一个身临其境的人,自己一会是儿是梁亦清,一会儿是韩子奇,一会儿又是楚雁潮,一会儿是奥利佛,一切都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时刻刻扮演的不是他们,是自己:我站在作者描写的冬天里:我站在备斋前的小路上,望着满天飘飞的白雪,为新月的病担心--她可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平时活泼的她怎么会心脏有病呢?焦急、担心、忧愁。。。。。。的情绪一种接着一种涌上心头,久久未能平息。。。。。。

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上演,不舍昼夜,无尽无休。。。。。。这是霍达说的,也是我从《穆斯林的葬礼》中学到的,人就是一个演员,在一生中,在和悲剧中巡回演着不同的角色。。。。。。活着就不会摆脱得了,所以死才是解脱,葬礼是必要的,韩子奇正应争了这点--活着他就要面对这爱女受病痛,以及女儿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而无能为力,对自己的痛恨;心里藏了十几年的秘密既是自己的幸福也是痛根。。。。。。

一本书,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有交错纽结的爱情悲剧故事,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一周内我看到了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听不到的人生理论,看到了,想不到的悲壮爱情,我也看到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拨我们的心灵,曲终掩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也许人生最可怜的人是孤独地活着,而与自己的爱人生死遥相望的人。在又一个秋风卷黄叶的时节,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在坟前默默地站着……默默地等着……坟碑前花还新鲜着……

篇7: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以出乎意料的白色吸引了我的目光停驻,我在惊喜声中签下了我的名字,书的名字,以及日期。

乳白色的书皮上什么都没有写,只有一个刻进去的月牙,指尖静静地触摸着那弯弯的月牙,微笑……

有的人说,这本书很难读得懂。这精髓就深埋在故事里面,真的令人捉摸不透么?

说实话,最喜欢的人物,是那对母女。一是对学霸的敬佩,二是对她们命运的惋惜。

梁冰玉和韩新月。

冰玉开始,也就是七八岁的时候,对韩子奇的亲昵,完全出自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但是后来,韩子奇对她做的,或是说她对韩子奇做的,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环境的原因。奥利佛因为要给冰玉买栗子而死,想必被他表白过的冰玉在当时极度缺乏安全感,才不得不选择了韩子奇,也就是她姐夫,作为唯一的靠山来抚慰她受伤的情感。可能是感觉这辈子回不去北京了,于是才做了不该做的、见不得人的事。当她回到了本来有她一间房的家时,却被姐姐一句“大姨这儿”给羞愧地回了英国。她还给和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一封“绝笔”。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加双引号的,本来就是。

儿时的记忆早就烟消云散了,留给新月的,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她忘记了母亲冰玉的模样,以至于她只能凭着想象来回忆过去。她对君璧给她母爱的欲望,无法用语言表述,只能在昏暗的台灯下,独自落泪,和自己做心里对白。她小时候,在冰玉离开后,完全是由一个不是亲戚的亲戚来代替冰玉这令她一生遗憾的使命。新月的命运并不好,虽说新月管君璧叫妈,但君璧的行为却包含了对冰玉所有的感情——对新月的一切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冷若冰霜。她曾经无数次扪心自问,试图改变自己来换取君璧对自己的、她应该得到的母爱。然而,她想得到的,她理应得到的,直至她死,也没有得到来自母亲发自内心的爱,一丝一毫也没。她唯一得到的,其实,也不能算作唯一的,只有爱情。楚老师楚雁潮对她的爱,书中说是从一开始见面的时候,楚就爱上了新月,可谓是一见钟情,以心相许了。但是楚对她的爱,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不是楚对新月的表白,我是绝对没有察觉到的。我本以为这是一个老师对病中学子关切的表现,但也许我真的没想那么多。楚爱她的究竟是什么?绝对不是肉体上的,他爱她的,是基于灵魂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一个比较可笑的理由:楚没见过学霸。但我感觉,楚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有点自私了。他只顾着自己的情感,但却全然忘记了新月只是一个刚成年的女学生,对爱情这种朦朦胧胧的东西还没考虑过,而楚却在直白的表白后紧紧地抓住新月的手,受宠若惊的感觉布满了新月的每一触神经。新月在爱情的途中还是可怜的,最终因病离世,爱情没有结果,自己的母亲也再也没有见过她一面。但她也许也是比较幸运的,父亲韩子奇在她快终了的时候,给她看了冰玉给她写的绝笔一封,但如果这么看来,因她而死的姑妈却又是白白失去了生命……

最后,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冰玉回来了,她急切要见的新月也在她的意料之外撒手人寰。在新月的墓前,冰玉听到了新月一直期盼的《梁祝》……

我,在此,内心,支离破碎……

篇8: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这本书,悠悠地跨越生与死,将一个动人而又凄婉的故事,展现在我的眼前。我身边是一片阳光明媚,而书中,却是亲情、战争、爱情与绝望融成的血与泪。

这是《穆斯林的葬礼》。

这本书,被分为两部分:“玉”与“月”。“月”代表主人公韩新月的一生,而“玉”则是属于她父亲韩子奇的颠沛。题目“玉”代表了他的一生,他的心爱,他的苦难,他的寄托。

韩子奇视玉为生命。当师妹玉儿将一只玉碗放在他的手上,当玉细腻的肌理碰到他粗糙的皮肤时,他与玉,便开始了一段奇妙而又奇异的尘缘。他为玉,抛下妻子,抛开战乱的中国,赴身伦敦。他为玉,倾家荡产,搜集他爱的玉石,不顾一切。而当玉被红卫兵接走时,一切希望,一切寄托,都失去了。他的生命,也逝去了。

生命何不需要寄托?韩子奇爱玉爱得痴狂,而我们也需要寄托,我们需要爱,有快乐,有希望,才能生活下去。我们需要在靡乱中让心灵通透,我们需要在苦难中让心灵淡泊,一切都需要有个寄托。

何为寄托?相信风雨过后总有彩虹,相信阳光总走在风雨后,相信自己不会失去所爱的一切。我们愿为了一个心灵的寄托,去相信虚无,相信梦境,就如韩子奇相信冰冷没有生命的玉。在他人看来,这是一个笑话,韩子奇拥有那么多价值连城的玉,一个个都等于大把的钞票,而他却不是一个富翁。但对于韩子奇,钱怎么能比上玉?正如钱又怎么能买到寄托?

寄托无形,人心却有形。不同的寄托,映出了百态人生。班里考试时,总有人拜天拜地拜学霸,望有个好成绩,这似乎是种寄托。但它不是,它只是侥幸心理,是不付出努力,却想收获的侥幸。真正的寄托,是农民辛苦播种时想着丰收,是渔夫下海出船时想着满网,是对自己生命的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生命需要有个寄托。这样,你就有勇气去接受命运,拥有命运,改变命运了。

篇9: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像一把柔软的刀子,用泛着微黄的书页轻轻划过你的心,等到感觉疼痛时,他已委婉而干脆地钳住了你的灵魂。

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在磨砖对缝的悬山式门楼里,住着三代人最纯真也最繁乱的信仰。两段时空开启两段迥异的旅程,上一代遗留的故事,这一辈来续演,千回百转,却还是画不成,一个完整的圆。

一切的悲喜源于信仰,真主安拉给了穆斯林们最隆重的葬礼,信仰的哀歌却为所有有情感的人而鸣。纵是百结愁肠,凄楚悲艳,也终是逃不掉生命最后的劫数。

韩子奇爱玉,他把他一生最炽烈的信仰全给了这冷艳的器皿。为了玉,他抛妻弃子,漂过重洋;同样为了玉,他不惜让自己变得懦弱与胆怯,辜负了自己最爱的女人。每日每夜在痛苦中震颤和沉寂,他连得到真主宽恕的勇气也没有。人是世间匆匆过客,躯体是灵魂临时的依附之所,而韩子奇,失去了爱的尊严与幸福,早已丢失了真实的自己。为玉而生,为玉而爱,为玉而死,称不上值得与不值得,只是一具腐朽的空壳。

韩子奇带给梁君璧的是一世的伤痛,多数人认为梁君璧尖酸刻薄,但她内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她凭着对真主和爱情的信仰,盼了十年,等了十年,竟发现自己的亲生妹妹已和丈夫生下女儿,还口口声声说着爱情。作为一个旧社会成长起来的传统穆斯林,她用了多大的勇气战胜这一切,谁也不得而知。她身上若即若离的爱,若隐若现的恨,还有那压抑了几十年不能发泄的恨,被她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终是将她的儿子推出了幸福,将她亲生妹妹的女儿推向了死亡。我们不能说她错,不能以为她心中的信仰太过偏执。妹妹离开了,丈夫沉默了,她以一个女子的身份担起了全部的责任,再一次成为了家中的主心骨,这是她愿意的吗?她何尝不想依靠在丈夫的臂膀之下,何尝不想做一个温柔如水的女子。作者把梁君璧写得自私而残暴,殊不知,在这场凄美悲壮的剧目中,璧儿才是被伤得最痛的那个。因而,她才用她的痛,亲手毁掉了韩天星的信仰。

对于爱情,没有谁能给他一个明确的定义,只任那一株暗自萌生的情愫,在心的最尖端处缠绕。容桂芳交予韩天星的,是她慎之又慎的爱。可惜,一个转身,便已千山万水。一个信仰可以衍生一个信仰,一个信仰同样可以毁灭一个信仰。浮世中的勾心斗角与墨守成规,让两个难分难舍的人瞬间坠入各自的谷底,连挣扎也是多余。再执着,再坚定,也终是抵不住流言蜚语,灵魂空寮。

同样是爱,韩新月和楚雁潮的情感却连被祝福的资格也没得到。当新月青春里炽热的爱到来时,她的生命已经一点点走向终点。民族的隔阂是他们之间最现实的距离,无法逾越的界限让他们虽然历经艰辛,却仍有重重阻挠。我们可以埋怨梁君璧的无情,但是,但梁君璧平静地面对这个叫了她二十多年妈妈而骨子里流的却是自己亲生妹妹与丈夫血肉的女儿时,我看到了她心底隐匿的巨大悲痛。作者轻握着锋利的刀,刻下了这个凄楚绝艳的故事,在我们毫无察觉的地方,留下生生的疼。没有人是错的,也没有人是邪恶的,但所有的情节串联起来便是错误的信仰。新月带着太多的遗憾去了另一个世界,带着太多未完成的信仰消失在欲乱纷繁的世界。当甜蜜被打上过往的烙印,楚雁潮唯一能做的,只有守着冰冷的坟墓,悼念他没有结局的爱情。

爱是一种信仰,而但寄托梦想的情感被摧毁之时,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怅然和疼痛。对宗教,对自由,对梦想,对亲情和爱情的信仰,归结到底只是一种对永恒的想象。我们无法怨谁恨谁,只是太多细小的破败,在不经意间绕过了幸福流动的命脉。是不是我们太过清醒,反而让爱湮灭了我们的存在。一弯弯新月有升有落,可我们心中的那一轮却永远随着苍老的时间埋进了信仰。期盼着不被时间遗忘,却是自己为自己构筑了一道与世隔绝的墙,保护自己的同时拒绝他人。正因为爱得太深,才唯恐不能长久;正因为伤得太痛,才借以信仰的铁盾保护自己。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于穆斯林的信仰之外见证着一场凄绝的风花雪月,我们伤得太沉,爱得太深。

篇10:《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之所以被《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每一章回的名字。月梦、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别、月魂……本以为是一本带着宗教色彩的书,没想到一开始便用如此清冷哀怨的字眼震慑住了我。细细看完了这本书,内心复杂,道不清是什么滋味。再启卷,品之,掩卷,深思,心中才有了一丝了然。

这本书讲述了北京的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在世代变迁中的兴衰沉浮。两代人围绕着玉的爱情纠葛是故事的主线,而最后意料之中的悲剧,爱情、亲情乃至整个家族的悲剧是由他们心中的恨、痛、无奈、苦楚酿成的苦果。月与玉相间、两代人的故事相互穿插,时空的变换,游离在两个年代之间,仿若身临其境,让人倍感惊喜。

初读此书,对爱情的理解与认识还带着小女孩特有的偏激、不成熟。直到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才正视理解了韩子奇与冰玉的爱情,也不再那么盲目地去看待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立场的不同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没有永远的对,也没有永远的错,只有永远的爱。这大抵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玉,象征着财富、地位、身份。

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君子比德于玉”就是这个寓意。玉,确实醉人。虽没有钻石的璀璨,宝石的富贵,水晶的晶莹,但它神秘,精致,宥永,富有生命力。

在我看来,玉和月也是代表着两个时代。君璧、冰玉,两个以玉为名的美丽女子,相互扶持姐妹情深的碧玉两人,只因为时代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对爱情、对人生的态度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玉儿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胆,果敢与无畏,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新气息!而作为旧代妇女的代表,碧儿虽然有着旧时代女性的自强、能干、坚韧,但她的迂腐、落后、不包容、嫉恨,以及对于爱情的盲目、束缚和对于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为之悲哀的……姐妹的反目成仇,勾画了先进与愚昧之间的鸿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书中凄美的爱情也为人所津津乐道。它虽美,却透着无穷无尽的无奈与悲哀。韩子奇,被玉俘虏的一个假回族。他的一生,琢玉,卖玉,护玉,守玉,爱玉。视玉如命。我相信他对发妻是有感情的,但他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和他产生共鸣的人,也就是冰玉。他们的爱情没有错,错在他们的年代,错在他们相爱的时间。这是一段苦缘,甚至还牵扯到了下一代,但他们是无辜的。冰玉不能接受带有瑕疵的爱情而远走高飞,现在看来,当初他们义无反顾的爱情真叫人觉得敬佩。

篇11:《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最近看了几本过去一直惦记着要看而没有看的书,其中一本便是《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笔触之细腻,着实令人惊叹,弄得我这几天脑子里跟放电影似的,梦里也被韩、梁等影子骚扰,都不能好好休息了。昨天半夜三点多起床喂奶,然后觉得睡不着,还是得写点,写完就该能把这书忘了吧。

首先是关于爱情,月的爱情,玉的爱情。楚雁潮跟韩新月,每每看到他俩的时候,就有种琼瑶剧乱入的感觉,恨不得赶快跳过。作者应该是想把楚雁潮设置得完美点,但这家伙话太多,一会念诗,一会表白,油嘴滑舌,实在不怎么叫人喜欢。专为情而写情,反而让人急切地盼望结局,急切地盼望悲剧发生,所幸的是新月临死时他还未赶到,要不然又要肉麻好一阵了。


篇12:《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手上沉甸甸的,合上这本书时淡淡悲伤和压抑久久荡在心头。霍达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荣辱兴衰,玉与月向世人展现一幕幕哀伤的爱情悲剧。

质朴无华的葬礼让我认识了穆斯林,从未了解过的宗教与信仰也在这本书中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宗教的传统,政治的交锋,爱恨的交织。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汇与分歧构成了这个宏大又哀伤的故事。

故事的开端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年幼的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场终结了,而当我静静回首书中的一幕幕,‘玉王’韩子奇艰辛的创业,对玉的执着,对感情的无奈,直至死前含泪而终;有着不同观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为信仰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带着新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却漂泊他乡;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妈终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韩天星和陈淑彦这对被命运硬拼成的夫妻带着悲伤活着;而那个十九岁的花季聪颖美丽的少女韩新月却因先天性心脏病早早凋谢了生命之花,那一轮新月之下,楚雁潮缓缓的拉着提亲……

起初读完这本书,我心底对伊斯兰教升起一股难言的厌恶感,说到底那是对这场悲剧的主人公的怜惜与那个时代封建守旧思想的鄙夷和无奈,后来了解到伊斯兰教从未禁止过民族间的通婚,而造成一切悲剧,影响伊斯兰声誉的名族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派主义并非伊斯兰思想,也就对故事有了一种释然。穆斯林将伊斯兰教视为一种自豪,让读者对它肃然起敬。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留于我心底的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一个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与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个热爱生活的早逝少女。

篇1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一直想看看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可惜在高中那种紧张迎考的时期找不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闲。终于在进入大学的某个周末,从图书馆找到这本书欣喜地捂着然后跑回宿舍,拉上床帘,隔开尘世的干扰,静静地把自己放进穆斯林的那份神秘和时代的凄凉中。

一口气完成了那漫长的40万字旅程,在书里的主人翁都得到应有的结局时,我的心并没有随着书的最后一页的闭合而释然。我把书在从头翻了几遍,思绪也开始烦乱,我忽然发现这本书本不是为了简简单单地向读者阐述几个回族的穆斯林之间恩爱情仇的故事,它好像在借那几个悲惨的人物向世人表达着什么,呼喊着什么。

同宿舍的朋友在讨论着人间爱情。我隔着薄薄的帘子,窃听着。有人说:“如果存在不吵架的恋人她们就一定如陌生人般达不到爱情的最顶峰。而最深刻的爱情却是给予对方最大极限的自由。”我也许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无法体味这话里的真谛,但是《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对韩子奇的爱却是令我感到畏惧和寒心。我也不赞成梁冰玉不顾一切的爱,为了自己的爱不惜毁了姐姐的家庭。她的爱是自私的。不要说是在思想封建的四五十年代,就算在新事物飞速发展的21世纪,这样没有限度的爱也是为人们所唾弃的。但君璧为了扞卫自己的爱而不惜扼杀儿子、女儿的真爱。为了挽回自己未能得到的爱,用母亲的身份强行安排儿女的爱情。更为了阻止丈夫对妹妹的爱而强行赶走了妹妹。但这又得到了什么,她只留住了一具没有心的躯壳,她这一辈子再也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她的人生是悲惨的,为了守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她的一生没有反抗,没有挣扎,她把因为丈夫和妹妹的背叛而产生的那份怨恨都深深埋在了心底。最后回归土地时再一并带进泥土……

而韩子奇的人生却更富戏剧化。他从一无所有的到来至两手空空地离去,霍达给了他一个回归原始的命运。他的一生虽然曾经辉煌过。但他却是懦弱的,在战争到来时为了自己的收藏,为了固守自己的那份追求不惜抛开家庭,抛开每个中国人应有的救国救难的义务藏身于英国。他是在战争中保住了那些玉,可结果又怎样呢?他还是一无所有地孤独离世。而他的爱情却更是失败。他的背叛使两个女人生活在痛苦中。更因为他的固执,最终决定了他最爱的女儿新月无法幸福。

新月如她的生母一样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她的命运是悲惨的,老天让她在人生得意时接受了突如其来的大难。在失去母亲关爱的同时还被一颗不健康的心脏牵累着,在追求爱情路上她走的坎坷又甜蜜。虽然母亲那句:“我宁愿你死也不要你跟楚雁朝在一起的话”让她的心凉到了极点,但是在她辞别人世16年后的忌日,还有个楚雁朝在她坟前拉那曲《梁祝》。还有凄美的小提琴的旋律诉说着楚雁朝对她深深的爱恋。而同此时她的生母也回来看她了。一生爱她的两个人的出现使她的结局虽悲却不惨。

相反一直说她命苦的天星实际上却是书中最苦的人。他的所爱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而被亲生母亲拒绝。当最亲的母亲精心策划摧毁他的幸福时他居然毫无所知。为了妹妹,为了他并不爱的淑彦的幸福,他在得知自己苦难来源后却无法反抗。他是个老实人骨子里却并不懦弱。是时代的局限,是穆斯林的那份虔诚注定他一辈子都要活在痛苦里。他无法得到幸福,却默默地给她人制造了幸福。

所有不幸的爱情都只因为一个穆斯林的身份。新月与楚雁朝是这样。如果新月不是一个穆斯林,或者楚雁朝是个穆斯林,那么梁君璧就没有借口阻止他们的交往,新月的生命也许就不会这么快结束。而如果奥力弗是个穆斯林,那么他的诚心已经感动了冰玉,他们也必将结合,奥力弗就不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也许准确的说是不会成为穆斯林规矩的牺牲品。那么这以后一切的不幸就不会发生。

再翻开书的时候注意到韩子奇的忏悔。在临终时他再也无法继续埋藏心底的秘密。那个韩子奇自己守了几十年的秘密最终曝光让梁君璧整个身心受到巨大的震撼。这个一辈子以穆斯林身份自居的老太太在晚年才得知与自己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丈夫居然不是一个穆斯林,那么她一辈子用穆斯林的规矩要求自己和家庭,她一辈子对真主安拉的朝拜又算什么呢?她用这个逼死了女儿的做法又得用什么来解释呢?

终于我发现对标题上的葬礼开始可以得到一点解释了。那不是对穆斯林的葬礼,而是对穆斯林繁乱规矩的葬礼。韩子奇用自己的一生,痛苦的一生埋葬了那些属于穆斯林的礼节。虽然在他临死之际他恳求身为穆斯林的妻子原谅,乞求真主的原谅,但这些不能删除他所走过的轨迹。这本书看完了,眼泪也跟着停了,有人说所有文字的最后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的。那么现在我应该思考些什么呢?

舍友们关于爱情的讨论也接近了尾声。她们终于统一意见:爱情是不可以等待的,无论男女对爱情都有主动权,如果你发现了爱情就必须勇敢的去追求。对啊,就向新月还有梁冰玉,在她们身上没有爱的怯弱,没有时代的被动。她们算是勇敢的。

篇14:《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总有一种爱让人流泪满面,总有一种情使人无言以对。韩新月是一个唯美的易碎,或许,从易碎中 ,才让我永久地回味书中说述的纯洁的爱情与无畏的生命。

拥有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已经有半年多了,但是一直没信心能把这本书看完。看到题目对穆斯林没什么感觉,因为对这方面所知甚少;又是葬礼,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我一直不太喜欢看悲剧,心比较软,往往悲剧会让我泪流满面,好长一段时间都会被一种忧伤的情绪所影响。 后来还是没什么书看了,才拿起书架上的这本书,翻了几页还是没看进去,忍着又看了几页,这下是拿起就放不下了。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无论是新月和楚雁潮的故事,梁亦清、梁君壁、梁冰玉、韩子奇的故事,还是天星、容桂芳、陈淑彦之间的故事......都让我在看的时候旁边放着餐巾纸。这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在这本书中,我是对韩太太梁君壁这人最讨厌,甚至是带着强烈的否定感的。在对新月的“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 让我唏嘘。破坏了天星与小容子的感情让我遗憾,这也导致了淑彦的最终不会得到她所期望的爱情。韩子奇的懦弱导致了梁冰玉的悲剧,甚而可以说间接也导致了新月的悲剧。在人物中,最让人欣赏的莫过于楚雁潮了,正直、热情,和新月的纯洁爱情让不相信爱情的人也能为之感动,然而新月的月落注定了他将成为一个独往独来的幽灵,一只无伴无依的孤雁。新月的青春、美丽、智慧、善良使得悲剧更为之悲,我总认为如果当初是冰玉把她带走了,即使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也是会很幸福的,然而这样也就没有让我们所感动的故事的。

久久没有为一本书感动过了,是她又让我找到了一份纯真的感动,那一点希望,那一份爱,以及那一缕生命。

篇15: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在这一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你能看到人生的无奈,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穆斯林的葬礼》却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冰心老人在1990年为这本书的外文版作序称之为“一本奇书”。

  作者文笔的倾诉,让我这个一向对伊斯兰教淡漠的人,对宗教有了一种信仰----我学会了许多回民在生活中的传统礼节和常用的阿拉伯语,因为文中的回族人对至高无上的真主----安拉格外信仰。

  读完后,不知该怎样评价书中所展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因为,霍达以她深刻的内涵塑造出的任务形象都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我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富有职责感的楚燕潮的感情杯具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子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以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孤单的独自漂泊他乡。

  《穆斯林的葬礼》展现起义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栩栩如升的人物品性,是值得大家共同鉴赏的一本好书。

  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两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虽然他们最终归结到了一齐,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我真的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是那样地微弱,以至于产生了谁也不想看见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理解这样的家庭。

  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词。而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似乎更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把我引入了他的圈套,我在这穆斯林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拜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别在一段动人的感情故事里;新月的母亲也在结束流浪之后,才找寻到一点往昔的生活痕迹。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流浪本来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书里最终以葬礼为终点。或许谁也不明白,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唱,为谁而息?

  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韩子奇就注定要为此而演绎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与国宝联系在一齐,即使在那些宝玉漂流国外,遭受二战洗礼的时候,家,仍在积聚起更多的恨来。我是十分同情新月的,但我也同情韩子奇。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新月的诞生就像我们的某些时代一样,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而,新月却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却由此而来。我在韩子奇说要投向仇人的时候就闻见了哀歌的味道;而在新月临死的时候,我已经为这生命的哀歌而流泪了。从头到尾,我捧着书,我一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真的好久好久没有这样被一本书感动了。

  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让新月的母亲做一个逃避者,因为在我看来她既然有勇气打破世俗的常规,又为何会没有勇气应对女儿与现实?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我发现我读完之后绝对做不到豁然放开。这样的一本书,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让新月的母亲再次出场,这但是是让我们的心中更添几分哀愁的阴云而已。我一向记着那段描述,有时我在许多地方找到类似的语段,就如余华的《祖先》:“如今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就像一位秃顶老人的荒凉,昔日散发着蓬勃绿色的山村和鸟鸣一齐销声匿迹了,粗糙的泥土,在阳光下闪耀着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宽阔起来,一望无际的远处让我的父辈们看得心里发虚。”是啊,许多事情已经过去,再找回来的但是是早已失去的那部分生命所鸣出的绝唱罢了。《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是想哭的冲动和无限的感动。读罢之余,我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话:如果有人不明白人生的好处,就能够看一看《穆斯林的葬礼》,它唯一能够教会我们的,就是那一份纯真的感动。

  哀歌为谁而唱?哀歌为你我而鸣!


篇16: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曾经听妈妈说《穆斯林的葬礼》非常好看,十年前他看过的书,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有一次阿姨也跟我说《穆斯林的葬礼》很好看。于是我便怀着好奇之心来看此书。

这一本书的描写非常吸引人,令世人连连叫好。我可以随便挑一段和大家分享。“她看见那棵古老的槐树,历尽劫磨,阅尽沧桑,他还活着。”这里话里有话。因为这槐树就等于“她”。老槐树历尽磨难,也相当于“她”历尽磨难。她和老槐树一样“历尽劫磨,阅尽沧桑”。我们再接着看下去,“老干龙钟,枝叶葱茏。过去,每当春天来临,他就绽开串串百花,香气飘满整条胡同,清风吹来,落花如雪。”这里暗暗的比喻主人公的魅力就如这个花香一样让人难忘。每个事物都在好与不好中轮回,就如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这里也赞美了主人公如春的繁华与青春。“落在她的头上,肩上,‘拂了一身还满’”。“如今树上没有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它白白开了几十次,落了几十次,一直在等她呢。”这里又是说家族的败落与萧条。一直等文中的那个“她”。可还是没等到。其实也是一种错过的遗憾。“拂了一身还满”是引用了李煜《清平乐》中的一句。引用的恰到好处。其实在写作文时,我们也可以引用适合的诗句,来让文章增彩。

最让我感动的是新月给楚老师的那封信。里面体现了新月的善良。里面说:自己得了心脏病,不想毁掉楚老师的一生。她非常绝望,认为得了心脏病的人已经没有任何希望。我认为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对了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我觉得新月不应该写这封信,去伤害楚老师的心。如果我是新月,我不会写这封信,而是知道自己病情后,乐观面对,接下来的几天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也配合医生积极的治疗。把“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作自己的座右铭,善待自己,也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这样新月的心情也会逐渐快乐起来,身体也会随心情慢慢变好!如果新月把这一句话带在身边,透彻了解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的话,我想应该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为什么这本书经久不衰?为什么这本书看了让人难以忘怀?翻开这本书,仔细阅读,答案就在其中。

篇17: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白的纯粹,白的洁碧。

回回……

忆往昔,峥嵘岁月。阿訇带着韩子奇在礼拜途经清碧玉石下的奇珍斋开启了命运的征程。

原以为这是命的宿劫。而情愫也随着文字在呼吸间急促了些许。思碎的顷刻间,试图迅速整理获取一个所谓的果。理清画面与片段在脑海的模样。似乎,玉碎……这运命的轮盘才赋予使命,开启它转动的闸。

这债的开始,也或许注定了成为玉王的因。誓言为徒,赔上一生。在梁老爷子倾注的培养中,日夜赶制,为了活命,为了传承,为了民族的荣誉……为了…正因为每一种情愫的相融与交织。郑和航海船在昼夜赶制中断送了梁老爷子命后,二次琢玉。不仅奠定了其手艺的精湛,更为完成民族的事业刻下了师傅与自己的名字。

在还为理清那命运中冥冥间的安排时,也相继踏上了伦敦的征途。

诚然,每个人的人生都赋予着独特的意义。去感受那所谓生活中参半的苦楚与甜蜜,何尝不是一种活着的滋味。就像韩子奇的女儿新月的宿劫一般。美貌与智慧并存,考入北大与她的老师相爱。然而命运的齿轮并没有按相爱就能有美满的相守中渡过余生。命却草草的在风湿性心脏病里结束了18岁的生命。或许新月是幸运的,成长里因为努力、因为才华遇见了挚爱的老师。而每一份赋予韵律的人生都只在一呼一吸间,悄然的开始,无息中结束。

这一切,似乎只有雨夜最能与此刻的物境与己境陪衬,才能找到那一点点慰藉…

许诺里无法兑现的诺言,交织在雨夜里,密集的雨丝抽打着玻璃,又像瀑布似的朝下倾泻……没有了结局,或许这已是结局。

努力不让自己去记住梁玉清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韩天星韩新月那原本错综的三代的名字。

那“为玉而生,为玉而焚”在别人的故事找到平衡命运的想念,就正如契柯夫曾经说过: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

带着念,一呼一吸吧……

忆往昔,唯爱不破。

璞玉,爱得纯粹。

掩卷,停思,止笔。

篇18: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最近看了几本过去一直惦记着要看而没有看的书,其中一本便是《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笔触之细腻,着实令人惊叹,弄得我这几天脑子里跟放电影似的,梦里也被韩、梁等影子骚扰,都不能好好休息了。昨天半夜三点多起床喂奶,然后觉得睡不着,还是得写点,写完就该能把这书忘了吧。


  首先是关于爱情,月的爱情,玉的爱情。楚雁潮跟韩新月,每每看到他俩的时候,就有种琼瑶剧乱入的感觉,恨不得赶快跳过。作者应该是想把楚雁潮设置得完美点,但这家伙话太多,一会念诗,一会表白,油嘴滑舌,实在不怎么叫人喜欢。专为情而写情,反而让人急切地盼望结局,急切地盼望悲剧发生,所幸的是新月临死时他还未赶到,要不然又要肉麻好一阵了。

  



篇19: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读过回族著名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之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梁君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君璧个性鲜明,性格刚强,书中说:璧儿还比母亲更胜一筹,天资聪颖,长于心计,家里的内外开支,都比母亲还有数。虽不识字,却全凭心算,安排得井井有条。刚刚十二三岁,就顶替了母亲大半,几乎梁亦清小小的“账房”。梁冰玉却叫她“管家婆”。我个人认为她是一个能干、做事果断、刚强,但眼里不揉沙子的人。




  在小说中,她与妹妹梁君玉的矛盾最突出。首先梁君璧是韩子奇的妻子,由于战争爆发,韩子奇不得不带着他用半生心血收藏的珍贵玉器,随着沙蒙。亨特远渡重洋去了英国,受到爱情挫折的梁君玉执意随韩子奇前往。没想到,因为战争他们在英国一住就是十年,十年两茫茫,他们与中国的亲人完全失去了联系。一再受爱情折磨的梁冰玉却与相依为命的韩子奇产生了爱情,并生下了女儿韩新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子奇在与梁君璧取得联系后,他们又不顾一切的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北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博雅宅”。他们没有想到梁君璧无法忍受这母女俩,韩子奇又不肯为了爱情抛下爱子韩天星,绝望的梁冰玉留下韩新月后,独自返回英国。从此,这姐妹俩反目为仇,失去一切联系。表面看起来,梁君璧胜利了,但是从这一天起,韩子奇和梁君璧之间的夫妻感情也已名存实亡。从情感方面来说,梁君璧是失败的。


  梁君璧是个独断专行且不懂爱情的的`女人。从儿子天星的婚姻来能看出这一点。天星与同厂的女工小容子感情很深,但梁君璧看不起小容子的出身,设计让小容子离开了天星,并暗中撮合天星与新月的同学陈淑彦结婚,而天星一切都被蒙在鼓里,使得天星在厂里抬不起头来。梁君璧亲手毁了儿子的爱情,毁了他的名声,但她是最爱天星的,她想儿子设计人生,儿子不理解她,甚至恨她,因为她不懂爱情。


  其实梁君璧又是最大的受害者,她留住了韩子奇,但他失去了韩子奇的心。她把对韩子奇和梁冰玉的恨转嫁给了可怜的新月,其实当新月年纪轻轻撒手人寰时,她何尝不痛苦。


  梁君璧虽然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没有去珍惜她,也许内心的痛苦太多太多……


篇20:《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本很好的书。主要讲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之间的关系。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内容却有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主人翁韩子奇被奇珍斋的老板收养当学徒,韩子奇的师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君壁,二女儿冰玉,师傅由于做生意家道破落。但是韩子奇的技术没有到家。他必须到汇远斋当学徒,由于他是会回回,汉人都看不起他,他在那当了三年的学徒,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终于学得了好的技术,然后就回到了奇珍斋。然后韩子奇娶了壁儿,在韩子奇的经营管理下。奇珍斋发展得很好,玉儿也渐渐长大,韩子奇很喜欢英语,在她的影响下,玉儿也是很喜欢英语的。而且她的英语水平相当高,但是后来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来到英国,玉儿不顾姐姐的反对,偷出家们和姐夫一同去了英国,在伦敦亨特之子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玉儿在异乡孤独寂寞,在这种情况下和韩子奇相爱。并且生下了一个女孩,女孩叫新月,下面又有新月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新月在大学和自己的老师相爱,但是最后新月却得了心脏病。最后死去了。还有新月的哥哥在母亲的安排下和自己不喜欢的女孩结了婚,那个女孩是新月的好好朋友。最终生下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那个老师好像是终身未娶,当冰玉回来时一切的一切都是物是人非啦。

我最喜欢的是新月的那一段故事,但是她红颜薄命,而且新月的母亲对她不是很好,但是她的父亲韩子奇对她很好,她和她的班主任楚雁潮是多么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遭到了梁楚两家的反对,还有就是韩天星本来会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自己的母亲太过势力。最终把自己儿子的终生大事给毁了、但是韩天星还是没有是抱怨自己的母亲,应为他抱怨也是没有用的,再有就是他知道母亲是对自己好。壁儿是个工于心计的人,而且思想老化,不知道变通。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韩子奇的一生。最后最吃惊的是他竟不是回回。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书,充满悲剧的美感。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虽然是悲剧但是还是那么美好。

要是《穆斯林的葬礼》能被拍成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会很招人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