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李时珍作文素材400字

李时珍作文素材400字(20篇)

篇1:李时珍是谁

李时珍,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李时珍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篇2:读《李时珍夜宿古寺》有感

生命的长短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题记

相信大家一定都学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吧。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外出察药材。因一心赶路而错过了客店,夜宿古寺。师徒俩虽然啃干粮、住破庙,但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都不觉得苦。入夜后,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记载着白天的寻访收获。

在课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了。

什么?吃点苦?难道前面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对这已年过半百的李时珍只是算一点苦吗?当然不是,还是那无私奉献、为民着想的高尚品格在领着他前进。他为了使百姓不再因为吃错药而使病情加重,不惜放弃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去修订《本草纲目》。这无私奉献的品质不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吗?它悄悄地滋润着万物,却不求什么回报。

相比之下,我就显得太自私了。连一张A4纸都要讨价还价,有时连借都不愿意借。我要向李时珍学习,做个无私奉献的人。

想着想着,我不禁在作文的结尾天上了这样的一句话:“只有你给予了别人,别人才会同样的给予你,如果你做不到‘给予’二字,你就没有资格向同学、向亲人、向社会、向大自然索取。”

篇3:读《李时珍》有感300字

近两天,我看了《李时珍》这本书。书中的药圣李时珍这一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时珍是个药圣,创写出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有一次,他为了研究武当山的仙果,于是冒险来到这里,从山上采来了几颗榔梅,带回乡研究,他翻遍了书籍,终于了解了榔梅的奥秘:其实榔树就是榆树,只是可以止渴、清神罢了。李时珍的毅力让我感动。李时珍在和那些道士们医学见解不同下发生过激烈的争吵,但他却不会被道士的见解所迷惑,还信任自己的医术,成功救了许多人,他救人从来不收医药费,还给那些穷人赠送粮食,他觉得:医生是为人们治病的,没有必要收取药费。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更加敬佩李时珍,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他艰辛攀爬高山采集草药的身影;仿佛看见了他夜里写书的身影。

我从《李时珍》这本书体会到做人一定要成为有毅力、有耐心、有见解的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篇4:读《李时珍的故事》有感

造七级浮屠莫若救人一命,医世疗人必赖灵丹妙药,必需妙手回春之奇医。古曾有名奇医,著本名书――《本草纲目》,此人承继家学,普济苍生,医术精湛,更有着常人无法具备的毅力和勇气,他就是我国明代药圣-李时珍。

读完了《李时珍的故事》,看过了一代伟人的成长,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悟。从李时珍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信念、毅力以及勇气。

李时珍之信念

李时珍的家族世代为医,普救众生。李时珍幼时,身体虚弱多病,后经中草药调制方得健康。自七八岁时,他就常和父亲一起种植草药,与母亲一起谈论药草知识。在家庭医药世代的熏陶下,李时珍也逐渐对医药产生了兴趣。三次未中的官宦考试,让李时珍打消了“科举致仕宦游之路”的念头,毅然弃儒从医,子承父业,一心钻研医药,这个决定为李时珍以后的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少年时代,李时珍就听父亲说,古代中国有一部专记药名、药性、药效的著作,通称《本草》。他对本草充满了好奇心,少年的圣神仰慕更激起了他对医学的兴趣。

李时珍之勇气

因为学医的人一般都要从读《本草》入门,李时珍认真仔细阅读,深入研究,把书读的很透,但是,在细读之余,通过行医实践他发现许多药物是《本草》药书上不曾记载,还有些记载经他反复验证,觉得不太可靠。有一次,李时珍亲眼看见一位病人,因为误食药物,而使病情更加严重。这是他意识到医学的重要性,更是他有了勇气,指出《本草》中的错误以及重新编辑《本草》。

李时珍之毅力

为了重新编辑《本草》,他不仅访医问药,解决古书中的疑问,还自己亲自动手,用实践、经验说话。他曾经听闻西边龙宫的北面山头上,有一种叫榔梅的植物,吃了它,便可长寿不老,他特地跋涉几十里山路去采集,经过试验,得知榔梅是一种止渴的果实。他不耻下问,有疑必求其答,本草中经常提起“芸苔”,李时珍不知那是一种什么药,翻阅古书,也为见其答,经过询问与自己种植,才知那是一种植物,俗名“油菜”。为了了解白花蛇,他亲自登上龙峰山,捉捕白花蛇,观察其习性与特征。他还踏上武当山、太和山···仔细尝百草,观百物,白日在深山中采药,晚上在简陋的住处研究草药,整理笔记。这一切一切的努力,都为《本草纲目》的内容增添了真实性,而这一切,都与他付出的努力和他不屈不挠的毅力息息相关。

一个人能成功,因为他有信念、有勇气、有毅力,李时珍的成功更加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要象李时珍先生一样有信念、有勇气、有毅力,才能成就明日的辉煌。

篇5: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古时有个李时珍,花尽心血来写,影响呢?现代流行歌坛天王―周杰伦,无与伦比把他诵:听我说中药不火,抄袭应该更火,翻开那多看一些什么错……

周杰伦可是红人呀!李时珍"珍"得高兴高兴:现代医学很不错,所以我们早都忘了他;而杰伦哥哥这首歌,才使我们记起他。说来也挺惭愧,为社会贡献之人我们记不起,偏要崇拜当红歌星。不知诸位同辈们想没想过自己变为周杰伦?我们要"每日三省自身",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都不如周杰伦,不但出名还有美德。是呀,不忘老辈,多敬老爱老!周哥哥还会弹钢琴!所以呀,崇拜他人还不如崇拜我们自我!

"哎呀,好无聊呀!"找不着事儿干的我盯着沙发发了半天愣,"干什么事好呢?"我又漫不经心地向我家四周看了看,看见了潘玮柏的歌曲新专辑。"听music!"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了这个在我看来很有趣的"天才"想法。"我真是天才,竟能在无聊的似牢笼的家里找出乐趣来!"我自言自语地夸赞着我自己。哇!碟子一放进DVD中,玮柏哥哥就边唱歌边跳起了劲舞来。我这乐坛中的无名小卒竟也情不自禁跳了起来,好帅!潘哥哥我永远支持你,我永远做你的粉丝!跳着跳着,心中涌起了一种莫名的高兴。不知什么时候,我妈妈已经站在了我身旁,我转过身来跳舞时,看见了神情庄重的她!我当时的心像是被人用手在使劲地上下抖动!oh,my gard!"你在干什么?"妈妈一本正经地拷问着我。"我喜欢潘玮柏的歌,我崇拜他能唱又能跳!"我硬咽了一些口水。"那我崇拜你又会弹钢琴又会弹吉他,你信吗?"妈妈的这句话令我很有成就感。我又一下子好像明白了什么。"与其去崇拜别人,还不如学别人让他们崇拜你呢!"看吧,这就是我妈妈,说话总爱引人深思的好妈妈。

在你崇拜别人的同时,你一定想和他一样,但肯定是要付出的,譬如努力付出钱财啦,耐心啦,时光啦……有时还有可能要付出一半的生命。人生总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人与事都要靠自己去努力、去付出,才会美好呀!相信我,天上不会掉下"美好",就算有-也会把你给砸死!听我的吧-崇拜他人还不如崇拜我们自我。所以努力去奋斗吧,让他人来崇拜你!

篇6:李时珍

在烈日炎炎的太阳下,李时珍上山了,在太阳的照射下,他顿时汗流浃背,可这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一阵风吹耒,这风不是凉风而是滚烫滚烫的。晚上有庙就睡在大庙里,若没有就以地为床,以天为被就这样睡着。

冬天,在凛冽的寒风下,李时珍顶着风雪向前走,冷了就跑步前进;累了就坐下耒休息一会儿;饿了就拿些干粮吃。一次,他耒到了一座断崖上,看见一株草,他不知道是什么草药,就迅速拨了出来,清理一下,马上塞进嘴里嚼了几口便吞入肚子里。一会儿肚子开始翻江倒海,痛得直冒冷汗,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他似乎知道这是断肠草,便从随身带的篮子里寻找解药,保住了性命。等好转一些,李时珍就把这株草给记录下来。


篇7:走近明代医圣——李时珍

造七级浮屠莫若救人一命,医世疗人必赖灵丹妙药,必需妙手回春之神医。

——题记

历史,已经在那儿等待了我们好几千年,在这期间,涌现出了无数家喻户晓的人物。

看,有一个人正朝我们缓缓走来,他身着长袍,脸上的皱纹诉说着他的经历,他身背一个竹篮,篮中装满了各种草药。正因为他的不懈追求,永不言弃的精神,终于造就了一代神医,他就是——李时珍。

他的信念

李时珍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其父,其祖父均为医者,也许是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李时珍自幼就对中医感兴趣,时常在庭院中观察、研究草药。但医生这一职业在当时是被看不起的,所以他的父亲李言闻希望他可以弃医从政。然而他三次未中宦官考试,从而打消了“科举致仕宦游之路,”决定弃儒从医,继承父业,探究草药。

他的勇气

我想,在当时,如果一个权威人士说一,没有人敢说二,而李时珍就是一个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人。他潜心钻研当时的医书,亲自试药,发现有许多记载均不准确,这样的医书如果被百姓使用,不仅害人,也使医生这一职业更受歧视,于是,他决定重新编撰一本医书,就这样,他走遍大江南北,翻越高山,几入丛林,甚至还因误食毒草险些丧生,他餐风饮露,饱经风霜,尽管困难重重,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终于,在历经三十七年,艰难困苦后完成了著作《本草纲目》。全书共一百九十多万言,载入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比前人增加四倍,同时绘制一千一百六十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以便辨认。《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两千多年药物知识和经验,纠正或澄清了许多前人的错误或含混的地方,增加了不少新发现的药物或药物的功能,并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对收载的药物作了分类。

他的毅力

历史带走了一切,却留下了他那双坚毅的眼睛。

为了弄清曼佗罗花的药用价值,他毅然决定亲自试药,随后昏倒在地,在旁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醒来,他兴奋地在纸上记录下这一切,并成功配制成一味解药。就这样,又一种麻醉药诞生了。为了寻找白花蛇,他翻越几座大山,访问村民,在几经周折后,终于见到了这味药材,要知道,一旦被这种蛇咬到,必须马上截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李时珍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医学作贡献,为人民服务。

我不禁暗自猜度,是什么令他如此热衷于医学,甚至放弃太医院的工作。也许是他想更好地为民服务,远离官场生活吧。

我忽然觉得,他就在我们身边,没有离开过。至今,中医药大学仍用《本草纲目》作为教材,越来越多的人也渐渐崇尚中医。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一个身影,翻越高山,几入丛林……

篇8:李时珍的故事

有一次,李时珍决定要去看看榔梅是否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看庙老人说榔梅只能皇家来采,可李时珍还是要去采,他真是一个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会追根问底的人呀!李时珍还是个喜欢观察的人,有一次他发现穿山甲的舌头有一种特殊气味,能吸引蚂蚁往上爬。李时珍还是个忧国忧民的人,不然他就不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吞食曼陀罗了。

篇9:读《李时珍》有感

星期六,我读了一篇《李时珍》的故事,非常动人!

李时珍是我国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写了一本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为了写《本草纲目》这本书,他用了10年的时间,把古代的医书几乎翻了个遍,记了很多的笔记,他还亲自实践,到深山野林采集草药。为了深入研究,他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些有毒的草药。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非常敬业、不怕千辛万苦的男子汉。

文章中还写到他给人看病经常不收钱财,只求别人告诉他一点土方、偏方,一点有关药材的知识。我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时珍是一个大好人,还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

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李时珍的精神的!

篇10:读《李时珍夜宿古寺》有感

生命的长短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题记

相信大家一定都学过《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吧。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外出察药材。因一心赶路而错过了客店,夜宿古寺。师徒俩虽然啃干粮、住破庙,但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都不觉得苦。入夜后,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记载着白天的寻访收获。

在课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了。

什么?吃点苦?难道前面的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对这已年过半百的李时珍只是算一点苦吗?当然不是,还是那无私奉献、为民着想的高尚品格在领着他前进。他为了使百姓不再因为吃错药而使病情加重,不惜放弃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去修订《本草纲目》。这无私奉献的品质不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吗?它悄悄地滋润着万物,却不求什么回报。

相比之下,我就显得太自私了。连一张A4纸都要讨价还价,有时连借都不愿意借。我要向李时珍学习,做个无私奉献的人。

想着想着,我不禁在作文的结尾天上了这样的一句话:“只有你给予了别人,别人才会同样的给予你,如果你做不到‘给予’二字,你就没有资格向同学、向亲人、向社会、向大自然索取。”

篇11:关于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是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但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但是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看见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李时珍因为看见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载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还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几年后,他回到蕲春老家,开始写书。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这真是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和医学家李时珍。


篇12:关于李时珍

  李时珍知道要想编写一部集古药、新药之大成的药物书,只靠博览群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到实践中去观察、去采集、去印证。于是,他决定辞官回乡、四处奔波、实地考察、收集资料。

  他交了许多朋友,大多是捕鱼的渔民、砍柴的樵夫、种地的`农民、打猎的猎人。大家给了他许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在湖北省境内的武当山里,有一大片没有被砍伐的深山老林,李时珍一头扎进了这天然的巨大宝库,每天在悬崖峭壁之间活动,十分危险。晚上,只有住在药农沿着山壁搭起的小木板房中,木板房没有瓦房、泥房、水泥房那么坚固。每天晚上,大风吹来,木板房总是摇摇晃晃的,好像要掉下悬崖,又好象要坍塌一样。

  李时珍每天晚上,在猿啸狼嚎中入睡;白天,又在树叶的沙沙沙声中起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那猿啸狼嚎总是不绝于耳。木板房不保暖,所以睡觉很冷,而且房子摇摇摇欲坠,更是让人提心吊胆;猿啸狼嚎,不绝于耳,让人不寒而栗;更别说那一片漆黑的深夜,只有虫和鸟的歌声,有时还是死一般的寂静,就连呼吸的声音都听得见,这真是可怕呀!大家来想一想吧!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方,李时珍却坚持了下来,他不怕困难、不辞辛苦,终于搜集了许多动、植、矿物标本。他发现了许多名贵药物。什么九仙子呀!朱砂根呀!千年艾呀!隔山消呀!等等,还有白花蛇呀等等一些动物。李时珍把它们都采集起来,带回自己家中做成一个个标本。这些标本就记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

  从这些,我们知道了李时珍是一个不怕困难、不辞劳苦的人。


篇13:关于李时珍

大家好!我是李白,是一名大名鼎鼎但又因为写的诗太多而被小朋友“痛恨”的一位诗人,我这一生经历了许多事,也结交了许多好友。

我早年特别想当官,想为国家出一份力,早早地考取了进士。但是当了官之后却饱受朝廷重臣的迫害,又因为永王兵败被新皇帝贬到了其他的地方,因此我对这个腐败的国家已毫无信心,想辞掉官职去游历大好河山。这次倒交了好运,刚从京城出去没几十里路就传来了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这下我可高兴了,我从自己的家乡出发,游历了万水千山,结交了像汪伦,孟浩然,杜甫等好友,虽然好友多,但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眼看我的朋友们一个个的和我分别,我的心中十分痛苦,但不得不把我内心的痛苦隐藏到深处。只能通过写诗来抒发内心的情绪,(所以也不要怪我写的是太多,你们不好背)但心中游山玩水的梦想不能放弃,我每次一到了绝胜的美景面前,总会丢下心中的痛苦,只剩下了意犹未尽的陶醉,在小饮几杯美酒之后诗兴大发,写出了成百上千的诗,让后人一个个的铭记。

我也不是一个完全不顾家的游子,外面的美景再好也没有家乡的那一种舒服,轻松的感觉。所以在一天晚上,游玩名胜古迹的我是突然想起了家乡,由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

这就是我一个喜欢游山玩水,又思念家乡的李白。

篇14:关于李时珍

一天,我正翻看着《中外历史名人》这本书,偶然间看到了李时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刹那好像有身临其境地观察着李时珍的感觉。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学医家之一。他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医学,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学医的,李时珍从小就跟着他们一起学医。有一次爸爸带着哥哥出门了,家里只留下了小儿子李时珍,不久,有两位病人来了,李时珍说:“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来,我先给你们治吧。”病人同意了,李时珍立刻开方抓药,晚上,他爸回来了,问:“这是你开的?”李时珍小声说:“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的症状,为什么开这种药讲得头头是道。

李时珍十几岁的时候,发现当时流行的《本草经》有误差,便准备将其修正。而他父亲说:“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读的书不够,再等会儿吧。”李时珍听后认真读书,知识量大大增加。之后他便翻山越岭,尝遍百草,还经常询问山中的猎户、农民……终于,他写成医学名著《本草纲目》震撼全国。

李时珍一生学医,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也仍造福众生。我要当一名医生,我要向李时珍学习!

篇15:李时珍骂县官

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曾经当过知县,后来为了解除百姓疾苦,辞官行医。他离任前,接任的知县为他设宴饯行。席间,那位新知县对李时珍说道:“闻李公医术高明,能起死回生,如华佗转世,可否为本官开一帖补体药方?”

李时珍早就听说此人是个沉迷酒色、贪赃枉法的势利小人,有意讥笑他。诊了脉络,察了病情,就叫衙役取过文房四宝,开出一剂“十二味汤”药方:

柏子、木瓜、官桂、柴胡、益母、附子、八角、人参、台乌、丝络、上党、山药。

李时珍把药方交给新任知县,微微一笑,辞别回乡。

第二天,那知县洋洋得意地叫师爷拿药方去配药。中药铺的郎中老先生接过药方,看了半天,觉得不伦不类,十分费解。他琢磨好一阵子,忽然捧腹大笑,连喊三声:“妙!妙!妙!”

那师爷莫名其妙,便问:“老先生为何如此发笑?”

郎中说:“这药方是变着法子骂你家老爷呢!你把十二种药名的头一字连起来,谐音便是‘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尸上山’。”

师爷十分扫兴地回衙复命,把药方的奥秘一五一十地禀告知县老爷。知县老爷“啊”了一声,两眼发呆,瘫倒在地。


篇16:李时珍励志故事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篇17:李时珍生平简历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个人生平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当地人请教,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地方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李时珍(3)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

  李时珍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虚岁为76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生活轶事

  1. 一天,李时珍的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王广和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王广和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王广和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于是人们都传言王广和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王广和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2. 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3.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人物评价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篇18: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生平

随父学医

李时珍塑像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太医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行医

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潜心著述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做了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享年70岁。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2主要成就

个人著述

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濒湖脉学《濒湖脉学》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濒湖脉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中医典范之作。

经典药方

露水

释名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①白花露:止消渴。

②百花露:能令皮肤健好。

③柏叶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强视力。

④韭叶露:治白癜风。每天早晨涂患处。

明水

释名:亦称方诸水。方诸是一种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诸,取其壳中贮水,清明纯洁,即是方诸水。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用以洗眼,可以去雾明目,饮此水,还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儿烦热。

浆水

释名:亦名酸浆。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气味甘酸、微温、无毒。

主治:上吐下泻(浆水煎干姜饮用),过食腊肉,致筋痛肚闷(浆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鹰屎,效果更好),手指肿痛(浆水加盐泡患处,水冷应换热),脸上黑痣(每夜用热的浆水洗脸,再用布揩红,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鲠在咽(慈石经火煅醋淬后,加焙过的陈橘红和多年浆水脚,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脏腑,利小便。

腊雪

本草纲目释名: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腊雪用瓶密封贮存,放阴凉处,数十年也不坏。腊雪有益于菜麦,又能杀虫蝗,用以浸五谷种,则耐旱而不生虫,洒家具上,能驱苍蝇,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崐可免蛀害。春归有虫,雪水容易腐败,所能不能入药。

附方:腊雪能解一切毒。治时气温疫、酒后暴热、小儿热狂啼等。亦治黄疸,但服时须稍加热。腊雪洗眼,能退眼红;煎茶煮粥,可以解热止渴;涂抹痱子有效。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赤白痢,腹内热毒绞痛,下血。取干土,水煮开三五遍,沉淀去滓,暖服一二升。黄土又解诸药毒。如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等。治小儿乌纱惊风(惊风一种,全身现乌黑色)。用黄土一碗、陈醋一杯,同炒。炒热后,用布包好,熨小儿全身,直达脚下,刺破为宜。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用黄土溶水中,取上面清液洗眼。肉痔肿痛。用向阳的黄土、黄连、皮硝各一两,调猪胆汁,同研如泥,做成枣大团丸,塞进肛门里。过一夜,团丸随大便排出。用药时,须内服乌梅黄连二味丸。跌打损伤。用黄土五升,蒸热,分两包轮换熨伤处。勿使包冷,但也不宜太热,恐烫伤皮肉。此方神效,跌至气绝欲死者,往往可以救活。蜈蚣或其他毒虫螫伤。取黄土掺敷或用醋调土涂擦。

释名:古旧房屋东边墙上的土,叫东壁土。气味甘、湿、无毒。

主治:

①突然心痛。用陈年东壁土、枯矾各二钱,共研为末,制成密丸,艾汤冲服。

②吐泻烦闷,药物中毒,中乌头毒等。用陈年东壁土煮汁饮下。

③目中翳膜。用东壁土细末每日点膜上,以泪出为好。

④脱肛。用皂荚磨粉,和东壁土细末,炒热,装入布袋,趁热熨肛门突出部。

⑤痱子痒。用东壁土干粉末扑之。

⑥耳疮唇疮。用东壁土和胡粉敷上。

⑦瘰疬流水。用老茅屋厨房里土墙上的土,研末,加轻粉调敷,半月可愈。

⑧各种恶疮。用东壁土、大黄等分(即一半即一半的意思),滴水华水调匀,搽疮上,干了再擦。

⑨背痈。用烟熏的东壁土,加黄等分,用蚬壳粉(蚬,一种小螺,生湖沼泥地,通称砚子)加东壁土末涂敷。

锻灶灰

李时珍纪念币释名:指煅铁炉中的灰,含有铁的作用。气味辛、苦、微寒、无毒。

主治:

①症瘕结块。苏恭指出:治突然长起来的结块有效。

②产后阴脱。用紫色锻灶灰,加羊脂,充分和匀,布包好,在火上烘热,熨患处,推纳使上。

菊枕

《本草纲目》记载用怀菊花做枕,可明目。且对中风、面瘫、破伤风、小孩惊风、恶风湿痹(现在叫关节炎)等都有好处。

主治:

①风热头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

②膝风痛。用菊花、陈艾叶作护膝。

③病后生翳。用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末,每用二、三钱,加蜜少许,水煎服。

④妇女阴肿。用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

⑤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共研为末。加淅地黄汁和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睡时茶送下。

篇19: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公元一五一八年(好明正德十三年),卒于公元一五九三年(即明万历二十一年)。

少时从父李言闻习儒学医,14岁中秀才, 但他立志要学医,多次向其 父表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终于在二 十岁以后,开始学医。由于他注重临床实践,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加上他父亲 的指导帮助。所以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他自幼就比较接近劳动人民,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给许多穷人看病,都不收医药费。 人家称赞他是“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由于医术高明,名声远播,34岁时受聘楚王府,任奉祠正,未几,被荐入京师,任朝廷太医院院判,不久告归蕲州,一面行医治病,一面编 修《本草纲目》,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时珍逝世,终年75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中国古代医药学之大成,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著作传遍世界各地,全球奉之为世界文化名人。

公元一五五一年,即明喜靖三十年,李时珍三十三岁。当时明朝竽族住 在武昌的楚王朱英 ,因孩子生病是李时珍治好的,为了表示看重这位医生, 就任命他做楚王府“奉祠正”,管祭祀礼节方同的事情,还兼管“良医所”的 工作。过了几年,楚王又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的太医院去任职,作“太医院判”。不久,由于封建统治者只想炼丹求仙,长生不老,并无意于发展医药事业,而太医院的医官们又大多只知道讨好皇家,不务真知实学,李时珍觉得这样下去, 他多年来渴望从事医药工作的理想不能实现,就决然托病辞职,仍回故乡行医。 他在武昌和北京任职期间,虽然工作上得不到支持,但却有机会阅读了历代许多珍贵的医药书籍,辨认了不少民间难得看见的稀有药材或道地药材。这对于他以后开展和成果的取得,显然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李时珍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一生不精天命,坚持前进,重视实践, 敢于创新,又善于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加而在他毕生从事的医药工作特别是本 草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在绩。他的著作很多,见于文史记载的有:《木草纲目》、《濒湖脉》、 《奇以八脉考》、《频湖医案》、《集简方》、《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 《白花蛇传》等。现在,除前三种外,其他著作,均已失传。

本草,其实就是“中药”。中药的品类很多,不止是草。为什么叫做本草呢? 五代时的韩保升早讲明了这个问题:“药有玉石草木鸟兽中虫鱼,而云本草者,为 诸药诸中草类最多也”。《本草纲目》问世以前,我国历代有关本草的书,已有好几 百种。其中作有较大、影响较久有汉朝的《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收药365种), 南朝梁武帝时的《本草经集注》(著者陶弘景,收药730种),唐朝的《新修本草》(著者苏敬等,收药844种) 宁在这些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去伪存真,加上自已的科学实践,又吸取了 劳动人民的医药实践经验,自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始,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这一浩瀚工程。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涉猎群书,钻研文献800种,作札记数百万言,对前人的著述,经验广罗博采,取其精华。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多次离家远行,亲身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他深入民间,不耻下问,广泛收集单方,秘方,精心编选,反复实践,就地采药,填补空白,就这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万余人,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七年,三易其稿,终于于万历六年(1578)写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这是一部集明代以前药物学大成的巨著,也是一部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巨著。《本草纲目》博大精深,成就显赫。在药物学上,它集中药学之大成,立本草之新体系,纠本草之偏误,增前人未录之新品,阐明是药性味之理论。在自然科学上,它对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生长过程,地理分布,栽培情况,实用价值均作了极其详实考证,简明生动的记述,不啻为近古以前世界上最完美的植物学教科书和辩识植物的引导书。所以不但在国内医药界受到 高度重视,还先后被译成日文、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文字,成国国际学界的重要文献之一。

篇20:《李时珍》读后感

《李时珍》这篇文章写的是李时珍成长的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很早以前,在苏州瓦硝坝的中医李月池家,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李时珍。

李时珍从小就热爱医学,在家的后院里缠着爸爸问这问那,那是因为爸爸家的后院里有很多草药。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时珍一天天地长大,他八岁时,后院的草药全被他认完了,但是他认为这还不够,还要继续人,他爸爸没办法,就只好带他去山上见识见识各种草药,父亲每次实地讲解草药以后,小时珍都记在心里,而且他的记忆力很好,父亲再问他时,他都能回答正确。就这样,李时珍长大后,把《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

读完《李时珍》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很多知识,特别是知道了李时珍从小热爱医学,爱得如痴如醉,平时总是缠着父亲不放,勤奋学习,记住了很多花草的药性、用途。李时珍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这样耳濡目染,为民行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他的勤奋努力,让他把前人写下的《本草经》修改成了《本草纲目》,真是了不起。

我要向李时珍学习,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将来为人民服务,为父母争光,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