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卢梭议论文素材
卢梭议论文素材(11篇)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范文
第三卷
该卷主要解说政府
第一章 政府总论
开篇讲到,自由的行为只有意志和力量结合才能做到,立法权力是意志,行政权力是力量。
政府存在是因为国家与主权者之间需要联系者,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卢梭说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以便两者互相适合,政府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行政权力的合法运用是政府或最高行政,负责这种行政的个人或团体即为君主或者行政官。
卢梭提出了一个数学公式:主权者/政府=政府/国家,意在说明政府所施之于国家的行政权力,应该等于主权者所赋给政府的权力。
主权者、政府和国家三者之间的比率是不可以随便改变的,主权者权力过大则政治体不能正常行使职能,政府权力过大则成为暴政,臣民权力过大则成为无政府。
国家越扩大则自由就越缩小。随着国家大小的不同,可以有同样多的性质不同的政府,并不存在唯一的绝对的政府体制。
政府是人民和主权者之间的中间体。国家是由于自身而存在,政府只能是由于主权者存在。因此政府的意志是公意或者法律,政府和君主掌握着公共力量,如果政府有独立的个人意志,并且利用公共力量行使个人意志,那么政府就会成为事实上的主权者。
但是为使政府能生存,政府又需要有自我保存的意志。政府永远准备着为人民而牺牲政府。却不是为政府而牺牲人民。政府是国家的产物,但政府能够或多或少的自由行动。
第二章 论各种不同政府形式的建制原则
卢梭首先抛出论点:行政官的人数越多,政府就越弱。行政官个人身上会有三种意志:个人意志,全体行政官的团体意志,主权的意志。个人意志倾向于个人特殊利益,团体意志关系到君主利益,主权意志是公意。理想状态下,公意应该居最高地位,其次团体意志,个人意志最后,但是实际上,越集中的意志越活跃,于是在活跃程度上,个人意志最高,公意反而最后。因此政府成员首先是他本人,然后是行政官,最后才是公民。
如此,在政府中,政府的绝对力量没有改变,政府的强弱取决于政府的意志,如果行政官个人意志与团体意志完全一致,那么政府的强度最高。人数越少,意志越能集中,越能一致,因此,只有一个人的政府意志是最集中的,也就最活跃。反之,若全体公民成为行政官,公意与团体意志混同,那么团体意志的活跃性降低,政府就处于活跃性最低的状态。
每一个行政官比每一个公民活跃,因为其掌握实际的政府职能,而公民并没有掌握实际的主权职能,政府的实际力量是国家的力量,如果行政官增多,政府的活跃性降低,其实际力量没有改变,如此政府的整体活跃性就降低了。
基于行政官的数目影响政府活跃性,负责的人越多则处理事务越慢,过分审慎会错失良机,反复考虑可能会得不出结果四个分论点,卢梭论证了行政官增多,政府会松弛。国家越扩大,政府就应该越紧缩。因为政府力量越大则意志应该越集中,那么国家越大政府的实际力量越大,政府就应该紧缩以集中意志。卢梭得出结论说立法的作用就是要确定一个点,使政府的力量和意志以最有利于国家的比率结合。
第三章 政府的分类
卢梭认为最基本最简单的政府形式有三类:民主制、贵族制和国君制。三种形式区别的标准就是行政官和单纯的公民的比率。行政官多于单纯公民则为民主制,少于公民则为贵族制,只有一个行政官则为国君制。我们可以看到,当行政官等于公民时,民主制和贵族制重合,当只有一个行政官时,我们也可以说贵族制与国君制重合。
实际上,民主制和贵族制有很大的变动幅度。民主制最大可以包括全体公民最小可以缩小到人民的半数,贵族制最大到公民半数,最小到极少数的人,这样政府的形式就因为行政官的数目变动而各异。实际上有多少公民,就可能有多少政府形式。
即使同一个政府,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实施不同的行政,于是民主制、贵族制和国君制形式可以相结合产生混合形式。如政府中有些地方实行民主制,有些地方可以实行贵族制。
有这么多的政府形式,那么哪种最好呢?卢梭认为,每一种形式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最好,另一些情况下又可能最差。但是一般来说,大国适合君主政府,中等国家适合贵族制,小国适合民主制。
第四章 论民主制
该章,卢梭首先对民主制作了个总括,说明了其本质特征和立法权与行政权合一的危害性。然后说明民主制的形成条件,建立民主制的困难和民主制本身的缺陷,最后得出结论,唯有神明的人民才可以适用民主制,而人类是不适合民主制的。
民主制的本质特征就是很大程度上立法权和行政权合一。制定法律的人来执行法律是有危险的。私人利益影响公共事物更加危险,立法者腐败的危害远大于政府滥用法律,
严格意义上的民主制从来没有过也永远不会有。理由是1.人民会无休止的讨论公共事务2.因此建立的各种机构会改变政府形式。3.由于处理公共事务方便的缘故,掌握政府职能的少数人迟早会掌握最大的权威。4.民主制的政府要有太多难于结合的条件。首先国家要足够小因此人民会很容易集会并且认识其他人民。其次,风尚及其淳朴以免于繁难事务和棘手争论。再次,地位和财产要高度平等以保持权利和权威平等。最后要尽量杜绝奢侈。因为奢侈会腐蚀穷人和富人最后使国家变得虚弱和虚荣,使一些人成为另一些人的奴隶。明显以上这四个条件只有依靠德行才能维持,卢梭说除了多少依赖政府形式外,一切体制良好的国家都应该具有同样的原则。这个原则,卢梭应该指的就是德行吧。5.民主制国家容易发生内乱和内战。政府需要不断倾向于改变自己形式,又需要更大勇气和警觉来保持自己形式。在这种体制下,人民特别需要力量和恒心并且有追求自由的决心和信仰。
第五章 论贵族制
开篇讲到政府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治理人民,只能按照主权者的意志来统治。接着卢梭依次解说了三种贵族制:自然的、选举的和世袭的。
人类社会开始之初,由年长者掌权,因为大家认为年龄代表经验,这就是自然的贵族制。后来只有在淳朴民风下才能存在的这种贵族制逐渐被选举的贵族制代替,因为人民这时更加看重财富和权力。有财有势的人被选为行政官。随着财富世代继承,权力也随着继承,按照选举贵族制的原则,于是实际上选举的变成世袭的了。
按卢梭的观点,自然的贵族制只适合于淳朴的民风,世袭的贵族制是最坏的,选举的贵族制才是最好的严格意义上的贵族制。
卢梭挺推崇选举的贵族制的,他认为其至少存在这一些优点:1.可以区分立法权力和行政权力。2.可以选择行政官,而不是像民主制那样每个公民生来就是行政官。用选举的方法,正直的明智的人就可以成为行政官,保障了政治修明。3.容易举行集会 4.更好讨论事务,更加迅速和有秩序的实行事务5.行政官更有权威 基于这些优点,卢梭认为,只要行政官是为了群众的利益而非自身的利益,那么就应该挑选最明智的人来治理国家。
当然这种制度也需一些条件,并存在一些弊端。国家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民风不可太淳朴,需要福而有节,贫而知足。
第六章 论国君制
卢梭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国君坐在暖阁里,却可以运筹帷幄千里之外,君主安坐不动,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统治整个国家。
这样看起来,似乎国君很贤明,其实是国君动用全国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使人民强大还是人民臣服,国君在两者间进行选择。但是人民臣服更具吸引力。权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这样的国君制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为得王位使尽一切卑鄙手段,“一个人上升到可以号令别人的时候,一切就都来剥夺他的正义感和理性了”。这种弊端是无法防止的,即使人民规定“王位固定由某些家族来世袭,并且还规定了继承的顺序 ”,王位的纷争仍然无法停止。
除此之外,国君制还有政策的变化无常,对君主的歌功颂德,以及贤明君主的稀有等弊端。
第七章 论混合政府
卢梭认为准确意义上,没有单一政府。单一政府和联合政府哪种更好依具体情况而定。
卢梭认为行政权力可以进行划分,当“行政权力并不是充分依附于立法权力的时候”,划分政府可以削弱其力量,其对“臣民的权威并没有减少”,但相对立法权而言就削弱了。
当政府权力过于分散时,可以设立委员会加以平衡。单一的政府可能使行政权力太大或太小,但联合政府力量适中。
第八章 论没有一种政府形式适合一切国家
卢梭首先为论证该观点作了铺垫:政府自身不会生产,只会消费,成员劳动为其提供消费资料。由此推出,唯有生产超过消费时才存在政治。让我想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
接着展开论述。由政府和臣民的生产和消费不同到影响生产和消费的自然条件。
每个国家的过剩情况不一样;性质不同的政府向臣民征收和反馈的赋税不同,由此政府形式就不同。过剩越多,臣民越富裕,才越有资料供政府消费,而越集中的政府消费反而越多,因此,“国君制只适宜于富饶的国家,贵族制只适宜于财富和版图都适中的国家,民主制则适宜于小而贫穷的国家”那怎样确定政府的形式呢?卢梭认为根据“自然因素可以指出政府的形式”“产品价值不如劳动的,应任其荒废或由生番居住:所得刚好只能满足所需的,应由野蛮民族居住:过剩不多的适宜于自由民族:富裕地方则需国君制”。
于是卢梭又得出一条结论:“专制适合炎热地区,野蛮适合寒冷地区,美好典章制度宜于温带地区”。因为温暖地方比寒冷地方富有。卢梭认为表面看来这个结论存在争论,如寒冷地方也有富饶土地,炎热地方也有贫瘠国土,其实不然。即使寒冷地区和炎热地区国土同等富饶,寒冷地区要花费更多精工细作的努力。而且炎热地区的人为保持健康消耗要少(似乎不同气候区人的体质也不同),即使相同食品炎热地区的也更味美多汁。国土富裕程度差异、臣民消耗差异、食品差异这三个差异引出了这个结论;“炎热的国度比寒冷的国度所需要的居民更少,而能养活的居民却更多,这就产生了一种永远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双重剩余”
就这样卢梭论证了他的观点。
第九章 论一个好政府的标志
在卢梭看来,人口数量和繁殖、增长程度是衡量一个政府好坏的标志。“一个不靠外来移民的办法、不靠归化、不靠殖民地的政府,在其治理下公民人数繁殖和增长最多的就是最好的政府。相反,人民减少而凋零的就是最坏的政府”
第十章 论政府的滥用职权及其蜕化的倾向
为什么政府会有滥用职权和蜕化的倾向呢?因为政府的个别意志反对主权的公意,政府不断反抗主权,君主的个人意志不断反抗团体意志,最终“君主会压倒主权,毁坏社会契约”
有两条政府蜕化的一般途径:政府收缩、国家解体。
“政府由民主制过渡到贵族制以及由君主制过渡到王政的时候,政府便会收缩。”
国家解体时,政府的滥用职权即为无政府状态。国家解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君主篡夺主权权力。公民被迫而非自愿服从。此时会出现专制主。二是政府成员分别篡夺行政权,各自为政,此时有暴君。“暴君可以不是专制主,但专制主永远是暴君”
第十一章 论政治体的死亡
政治体为何会死亡?因为政治体犹如人体,它自身包含着使自己灭亡的因素,从诞生起就开始在死亡,就如第十章所述那样。那政治体又是如何自保和延长自己生命呢。只有靠人了。只要主权权威在,立法权在,政治体就会存在。立法权是国家心脏,即使行政权失灵国家仍可运作。
政治体何时会死亡呢?“体制良好的国家,古老的法律没有削弱反而不断获得新的力量,反之,法律越古老便越削弱的地方,就证明了这里不再有立法权,而国家也就不再有生命力了”政治体于是死亡了。
第十二章 怎样维持主权权威
第十三章 怎样维持主权权威(续)
第十四章 怎样维持主权权威(续)
“只有当人民都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因为主权者的行动需要公意的正式表示”卢梭认为把人民集合在一起并不是妄想,人民的弱点和偏见束缚人民不敢设想。以古论今,古代罗马人口庞大却并不影响人民甚至一星期集会好几次。各民族早期历史上都有过类似的会议,因此人民集合是有历史根据和可行的。
人民需要定期举行合法的集会,其他非法集会都应是无效的。一般来说,政府力量越强,集会次数就应该越多。如果国家有许多城市,那么应该“把政府轮流设在每个城市,并在各个城市一一地召集全国会议”尽量使人口平均分布,地方之间权力平等,各地富足,如此主权权威才可以维持。
人民的集会对政府是种权力的威胁,政府使尽花招不断反抗,若人民意志不坚定,不够热爱自由,则政府的反抗力量最终会毁灭主权的权威。
第十五章 论议员或代表
为什么会有议员或代表?因为人民爱国心冷淡,重视私人利益高于公共利益,国家庞大、征服,政府滥用权力。
议员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他们是人民的办事员而非代表,因为人民的意志不可代表。卢梭认为代表是封建政府的产物。
应该怎样代表呢?仅代表行政权,立法权不可代表。古代人民没有代表,近代人民却有,是因为人民关心财富胜过自由,关心私人事务胜过公共事务宁愿委托别人代行权力等原因造成的。选出代表意味着臣民不再自由。
第十六章 论政府的创制绝不是一项契约
卢梭批驳认为政府行为是人民与自己之上的首领之间的一项契约的观点,理由是:首先,主权者至高无上,人民之上还有首领岂不是自相矛盾。其次,这是私人行为不是法律也非主权行为,是非法的。再次,缔约者双方“只处于唯一的自然法之下,相互协定没有保证,各个方面与政治状态相违背”结合的契约是国家唯一的契约。
第十七章 论政府的创制
政府的创制不是契约行为,而是法律确立与法律执行的复合行为。主权者规定政府建立的形式这本身就是确立法律。人民任命首领管理确立的政府这就是执行法律
第十八章 防止政府篡权的方法
卢梭说,世界上的政府可能假借公共力量之后,以公共安全为借口禁止人民旨在建立良好秩序的集会,以此来篡权。定期集会讨论当前政府形式和行政官可以防止或推延篡权。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范文
第四卷
第一章 论公意是不可摧毁的
为什么不可摧毁?卢梭认为,(1)纯朴正直的人民单纯,难以欺骗,就难以为其他私利诱惑 (2)公共意志是稳固的、不变的而又纯粹的。虽然公意可能屈服于其他意志,“追求私利的公民即使出卖选票也并未消灭心中的公意,只是回避了公意而已”。
第二章 论投票
投票要遵循一些准则,“按辨认公意的难易程度以及国家盛衰的情况,来规定计算票数和排比不同意见的方式”。
社会公约需要全体一致投票规则,除此之外,一般实行大多数规则。大多数规则下,反对者是自由的,但是也要服从其反对的法律。因为那证明反对者错了,他自以为是公意的不是公意。
测算投票比率的原则有两条:越重大的越应当接近全体一致。越需要迅速决策的,反对者和赞成者的投票差距应该越小。
第三章 论选举
卢梭认为,不同政府形式适用不同选举方式。民主制下,抽签的选举方式是最好的。因为抽签给每个人平等机会,最具民主性。
贵族制下,适合投票方法。
当选举和抽签并存时候,需要专门才能的职位就选举;只需担任者有健全理智、公正廉洁职务适用抽签。
君主制下,抽签和选举都不适用。由君主选举。
第四章 论罗马人民大会
卢梭首先回顾论证了库里亚大会、百人团大会和部族大会的起源和演变发展。然后说大会要合法召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召集者合法;日期法定;占卜吉兆。
日期法定是因为节日和市集日,人民没有时间参会。占卜可以约束人民的狂热。
人民大会决议事项包括选举法律和选举首领等,目的具有多样性。
接着卢梭阐述了库里亚大会、百人团大会和部族大会各自的优缺点和来源目的。最后得出结论:部族大会没有元老院和贵族,有利于政府;库里亚大会没有包括乡村各部族,有利于暴君;百人团大会最有利于贵族制,是全体的
卢梭赞成公开唱票方式,采用唱票、记票和计票等方式。
第五章 论保民官制
为什么需要保民官制呢?当国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比例不确定或在不断改变时,需要保民官制来恢复正确比例。其可以支持主权者对抗政府,又可以支持政府对付人民,或者保持一方与另一方的平衡。
保民官制不具有立法权或者行政权,但是法律守护者,比居住和主权者更权威神圣。控制得当,保民官制能确保良好体制,力量稍强大一点则会倾覆一切。防止保民官制篡权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让该团体永久性,而规定适当的间歇期。去掉保民官制不会损害体制。
《社会契约论》读书笔记范文
第六章 论独裁制
卢梭首先阐明法律僵硬性的危害:不能因时制宜;程序需要时间不能迅速决策;会有漏洞。既然法律僵化会导致危害,那么就应该有中止法律的权力存在。只有关乎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危害时才可中止法律权威而把维护公共安全的责任托付给最值得信赖的人
这委托按危险种类以两种方式进行:一为挽救危局扩大政府活动,把政府集中在其一两个成员身上。二法律成为障碍,中止法律。
纯朴的风尚让人民不要担心独裁者滥用权威,也不用独裁者不愿下台。过分滥用独裁制度和毫无道理地吝惜独裁制都是不对的。毕竟独裁者可以保卫公共自由不能窥视公共自由。
独裁制只能限定在紧急情况下,要在很短期限内,绝对不能延长,否则会变成暴君制或者名存实亡。
我顺着书架,一格一格的搜索着,寻视着。最后,我拿起了它——卢梭的《忏悔录》,哪样的心灵,又是怎么样的人需要厚厚的一本书来写自己的忏悔?这是一本写有556000个的字的书,厚厚的一本。
每天看一点,中间又因为太冗长停了下来,几度想放弃,却在要归还的时候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这本书可以说是忏悔又实在不是,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呐喊。
在这本书里,卢梭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一个“好”字是如此震憾人的心灵,又是如此悲哀。这本是不得已之作,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千古罪人,卢梭在晚年逃亡的路上断断续续的完成这本书,否则他不会写这样以忏悔为书名的自传的。
卢梭就如同一个手术室里持刀的医生,先是细细的搜寻,搜寻带有病症的毒瘤。再为了防止它扩散,连血带肉的又挖又切,撕裂般的疼痛,再缝合,再切开再挖。最终却没有找到人们所说的毒瘤,只是寻找到一些发炎,或是红肿的地方,实在不用如此动大手术。可是为了证明这件事,却又必须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着一场手术。
卢梭事无巨细的诉说着自己生活的每一件事,能想到的每一细节。从小到大,接触的人;如何处的事,如何一点点的成长;详细的写他受到的恩惠,受到的陷害;写他的思想,他的成就,他的做法,他的无奈;写他一生坎坷的人生。
卢梭是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是18世纪法国在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法国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音乐中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他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取到如此成就,他完全可以自傲自大,可是他却没有。却以极其自卑的语言来形容他的成绩,讲他的音乐,讲他的文学,缓慢而又坚难的成绩,他是如此的谦逊。
这是一本自我曝露的自传,卢梭写他的不光彩的经历和一些肮脏的想法,勇敢而真实的评判了自己。
当今社会,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自恋,自萌,自我,自曝。可是同卢梭比起来就如同一粒尘土浮在空中,那么渺小,风一吹来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忏悔录》却受到人们的长久景仰,流传千史。
当你心有愧疚,心有疑惑,心有不安,心有秘密,去看一看《忏悔录》,相信这本书总会给你的心灵一定的触动。
卢梭是18实际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近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宝贝,他们身上的暴君、脆弱、惟我独尊的品性是不是的确常见呢?满对生活中教育的现实,18世纪的卢梭早就在对教师呐喊了!
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在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就是问题儿童就是铁证,因此为爱而宽容,为爱而甜蜜对于健康成长的孩子是营养的必须。例如“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这门学科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总以为大人对孩子的成长担负一切责任,以为她的什么都需要成人来教,须不知只有做人的天职才是成人必须担负的教育责任,其他都应该遵循自然和孩子的天性,顺势理顺。例如“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我们父母和老师早已习惯以爱的名义来越俎代庖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接受,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孩子们对自然就不再是亲切和欢喜,而是陌生与恐惧,于是依赖性越来越强,生存能力越来越低,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多长大的孩子……其实教训很多,我们的迷惑也很多,或许我们思考的也不少,可是我们总是在十字路口彷徨。看看教育经典名著吧,她让我们头脑清晰,心性清纯,可以让我们回归教育自然,贴近教育的本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最敬佩的人,因为这个人对自己的影响很深渊,并且自己会朝着这个人的方向去努力。让自己达到那个人的高度。我最敬佩的人--卢梭。今天是卢梭诞辰300周年,也以此篇来纪念他。
卢梭是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因难产而去世,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10岁时,他的父亲与人发生纠纷,诉讼失败,逃往里昂。父亲走后,他到舅舅家寄住两年,这期间,舅舅也曾把他送到一个牧师处学习古典语文、绘图和数学。但是在他12岁时,就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卢梭作品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
1750年卢梭对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因此成为巴黎名人,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在这篇论文里面卢梭主张,从道德的观点来看,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无益处。随后他又写出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
从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与当局发生了严重的纠纷。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让·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的一些同事开始疏远他,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他患了明显的偏执狂症。虽然有些人对他表示友好,但他却采取怀疑和敌视的态度,同他们每个人都争吵过。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为原始人所处的原始的状态。后来,在伏尔泰的批评下,他把自然描述为人建立自己个性和个人世界过程的自发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
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会革命,再由社会革命而道德革命,规模和程度远超英美的一个渊源。
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也许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这本书于1762年出版,当时无人问津,但后来成为了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他认为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社会的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
这个人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或者并不熟悉。但是他的很多观念,不管是政治上,还是教育上,或者音乐上。都对后来的进程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我最敬佩的人--卢梭。
2012年6月28日,是卢梭的300岁生日。在其出生地瑞士日内瓦,曾经,卢梭的著作在此被烧毁、卢梭本人被驱逐,如今,市政府为纪念这位“日内瓦公民”举行了为期整整一年的庆典,口号是“所有人的卢梭”。
两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争论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功过几何,唯一毫无争议的,是此人影响深远。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日本……人们以不同的形式纪念着他。
在中国,除了学界纪念卢梭的学术研讨会、媒体上的纪念文章外,卢梭著作的中译本、九卷本的《卢梭全集》也将面世,译者为88岁的卢梭问题研究专家、法语翻译家李平沤。
卢梭其人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在政治哲学、文学、教育、伦理、宗教、文化人类学等诸领域留下深深足迹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其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们——伏尔泰、狄德罗、达朗贝尔、休谟等从交好到争吵、最终一一决裂的“孤独漫步者”;写下了不起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儿》,却将自己的5个孩子一出生就扔在孤儿院门口的父亲;迫害型心理分裂症患者,被视为天才的疯子或者被视为疯子的天才……
人们能轻易了解卢梭的生平,包括种种隐秘细节,这主要归功于卢梭本人。在自传性作品《忏悔录》《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和《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他向世人提供了大量有关自己的信息。
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即去世,10岁时父亲因与人发生纠纷逃离日内瓦,他被送到乡下上了两年学,之后相继做过法院书记官的“承揽诉讼人”和零件镂刻师的学徒,染上了撒谎怠惰偷窃等恶习,经常挨打,16岁时为躲避师傅的惩罚逃离家乡,在外流浪,此后的20年中做过仆役、随从、家庭教师、秘书……始终籍籍无名。
直到1749年,卢梭撰写《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一文参与征文,第二年,该文获奖并出版,38岁的卢梭终于一鸣惊人,声名鹊起。
此后,1752年卢梭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大获成功,路易十五有意召见其并给予年金,顾虑到会因此失去自由,卢梭回避了国王的召见;1755年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出版,卢梭在文中描绘了人类在最初的自然状态下的幸福和平,以及私有制的确立、文明的到来带来的不平等。此书引发不少争论,被伏尔泰讽为“反人类的新书”;1761年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出版,轰动一时,尤受女性读者追捧;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同年,巴黎高等法院对《爱弥儿》发出禁令,传出消息要逮捕作者,卢梭闻风从巴黎逃往故乡日内瓦,适逢日内瓦当局焚烧《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并下令追究作者,已经50岁的卢梭只得踏上长达8年的流亡之旅,期间开始写作《忏悔录》;1770年,58岁的卢梭获赦重返巴黎,主要靠抄乐谱为生。同年,《忏悔录》完稿;1775年,《对话录》完稿;1776年,写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1778年,66岁的卢梭病逝,死前穷困潦倒,孤苦无告。
《卢梭全集》的译者李平沤这样评价卢梭:“他是个很不幸的人,一生遭遇十分坎坷。他的书出一本被批一本,为什么他还孜孜不倦地写呢?他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把一生献给真理’。”
卢梭其作
在其作品里,卢梭毫不讳言自己并不光彩的一面,诸如他曾在朋友生病时悄悄溜掉,在偷窃后诬陷一个女仆,为混口饭吃改变了宗教信仰,和年长自己12岁的华伦夫人维持了十余年的情人关系,并称其为“妈妈”……
在《忏悔录》的第一段,卢梭这样宣布:“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为1949年法国版《忏悔录》写序时说:“对很少几位作家才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他,法国文学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卢梭就是属于这一类作家。”事实上,卢梭影响的远不止于法国文学。托尔斯泰曾道,他永不会忘记读《忏悔录》时感受到的那种憎恶虚伪热爱真理的情感,巴金也不止一次提过,“《忏悔录》的作者卢梭是教我讲真话的启蒙老师。”
今天,卢梭被提及,更多是因其政治思想及《社会契约论》等相关著作。曾经,欧洲的上空乃至其他革命地的上空都不断回荡着他的名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我要探讨在社会秩序之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开宗明义地这样写道。他思考的起点是现实实践而非仅仅理论问题。
但当其忠实信徒罗伯斯庇尔将卢梭的思想按自己的理解应用于实践,这位“行走中的卢梭”似乎是以一场宏大悲壮的实验,反证了卢梭哲学的缺陷,也让卢梭自此被频频指责需为法国大革命中的暴行负责,甚至为纳粹主义的独裁统治负责。
“主权在民”“革命的权利”“公意”“德性”……至今,从不同路径而来的读者对卢梭的思想仍有反差巨大的理解。他时而被视为个人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时而是集体主义者和极权主义者,或者干脆被认为是思想含混不清、充满自相矛盾的人,又被说是思想具有统一性,只是易被断章取义,招致误解和利用……
在中国
卢梭与中国渊源已久。1878年,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日记中提及了他所听说的“乐苏”(卢梭)的事迹,被认为是中国人对卢梭最早的记录。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上海同文译书局出版的《民约通义》(即《社会契约论》),是目前所知卢梭著作在中国传播的肇始。此后百余年里,卢梭的主要作品被相继引入,并不断有新译本问世。今天,仅《社会契约论》的中译本便能找到20种以上。“一个外国著述家的著作在我国连续一百多年不断有译本问世,这种例子是不多的”,李平沤说。
西学东渐中,卢梭的思想曾在近现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初期,一度进步人士人人谈自由平等谈天赋人权,言必称卢梭,正如当时《苏报》文章所述:“卢梭之《民约论》潮汹汹然,蓬蓬然,其东来矣!”
和此前卢梭著作在欧洲、日本等地引发的影响一样,主张革命救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们从卢梭的书中找到了信仰和依据。邹容在《革命军》中,直接把卢梭的思想称为“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魂还魄之宝方”,孙中山说尽管卢梭“天赋人权”的说法没有历史依据,但他提倡民权的始意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劳”。卢梭在中国曾几度受到热烈追捧,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学界展开了对卢梭思想的反思和批判。
回顾卢梭在中国的境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西方政治哲学及法哲学研究学者高全喜说他感到“爱恨交加”,“卢梭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他对正义的追求,对平等的渴望,批判的锋芒以及内心的丰富性等等,可以说人类灵魂所能够有的这些东西都聚于一身。他追求的平等、正义、纯粹心灵都确实非常美好,确实符合人性,但如果找不到达到美好的手段,往往会导致问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猛说:“今天,对任何我们喜爱的西方作家,我们在阅读时不会像当年那样一会儿把他当做包治百病的良药,过了几年又觉得他是万恶的,我们会比较平和。我们要结合自己,看在中国的情况下,卢梭的哪些信息可以起到帮助,哪些东西能对我们的政治制度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如果您希望我们能互相理解,我的好朋友,那就要对我的遣词造句更加用心。相信我,我的语词很少是那通常上的意义;与您交谈的,一直是我的心,有一天您也许会明白,它不像别人那样说话。”这是卢梭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及自己的书信用语所说的一段话,或者,这也可看做是卢梭对阅读其作品的读者们的告白。
无论如何,让—雅克·卢梭,300岁生日快乐。
良心的惩罚
在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忏悔录》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卢梭小时候,家里很穷,为求生计,只好到一个伯爵家去当小佣人。伯爵家的一个侍女有条漂亮的小丝带,很讨人喜爱。一天,卢梭趁没人的时候,从侍女床头拿走小丝带,跑到院里玩赏起来。
正在这时候,有个仆人从他身后走过,发现了卢梭手中的小丝带,立刻报告了伯爵。伯爵大为恼火,就把卢梭叫到身旁,厉声追问起来。
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辞退。
以后再找工作,可就更难了。他结巴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竟撒了个谎,说丝带是小厨娘玛丽永偷给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让玛丽永过来对质。善良、老实的小玛丽永一听这事,脑瓜子顿时懵了,一边流泪,一边说:“不是我,决不是我!”可卢梭呢?却死死咬住了玛丽永,并把事情的所谓“经过”编造得有鼻子有眼。
这下子,伯爵更恼火了,索性将卢棱和玛丽永同时辞退了。当两人离开伯爵家时,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之中必有一个是无辜的,说谎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果然,这件事给卢梭带来终身的痛苦。四十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
宽容的故事
一个22岁的年轻人在订婚大喜那天,他的女朋友却牵着另一位年轻小伙儿的手对他说:“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正沉浸在幸福中的他呆若木鸡,在亲戚朋友诧异的目光中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整个小镇都知道了他的事,年轻人决定逃离这个让他觉得生活在羞辱中的小镇。他发誓将来一定要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找回自己丢失的尊严。
果然,30年后,他已经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了。他的著作《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的名字——卢梭,享誉欧洲。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有位老朋友问他:“你还记得艾丽尔吗?”卢梭笑着说:“当然记得,她差一点儿做了我的新娘。”“当初她带给了你莫大的羞辱,自己也没有好下场,这些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靠着亲戚们的救济艰难度日。上帝惩罚了她对你的背叛。”朋友对卢梭说。朋友本以为卢梭听到当初背叛自己的人落个悲惨下场后会感到高兴,然而卢梭却对他说:“我很难过,上帝不应该惩罚她。我这里有一些钱,请你转交给她,不要告诉她是我给的,以免她以为我在羞辱她而拒绝。”
“你真的对艾丽尔没有丝毫的怨恨吗?当初,她可是让你丢尽了脸。”朋友用质疑的语气问。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30年以前的事儿,如果这些年我一直对她怀有怨恨,那我自己岂不是在怨恨中生活了30年,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就像我提着一袋死老鼠去见你,那一路上闻着臭味的岂不是我?”
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卢梭,小时候生活在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铁匠。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便经常传授他一些打铁的知识。
卢梭进入学校读书以后,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作画,而不是打铁。
每每放学回家,他几乎满脑子都想着绘画,即便是在给父亲做帮手的时候,他想着的是怎样把飞溅的火星画出来,或想着的是应该怎样把客户的笑容画出来……
为此,卢梭耽搁过许多父亲安排给他的工作。有一次,卢梭因为绘画忘了给火炉加煤,等父亲回来以后炉火已经灭了,父亲大发雷霆,不仅把卢梭重打了一顿,还把卢梭的画笔和画纸都扔进了门口的玉米地里!卢梭没有哭,没有喊,他只是在完成了父亲安排的任务之后,悄悄地跑到外面,弯腰捡起了画笔和画纸。
毕业后,为了糊口,卢梭成了一名乐团小提琴手。虽然,他的小提琴拉得不错,但他更喜欢绘画,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拿出画笔和画纸。时间一长,乐团老板终于发火了,把他的画作和画笔统统扔进了垃圾箱,还警告他如果再画画就解雇他。卢梭没有争辩什么,只是在老板离开之后,弯腰从垃圾箱里把画笔捡了起来。
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梭进入了巴黎海关工作,还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卢梭简直如鱼得水,把办公室当成画室。最终,他的上司忍无可忍,把卢梭的画笔画纸全都扔进了垃圾箱,并解雇了他。卢梭似乎已经习惯这种遭遇了,他没有解释,没有央求,而是再一次弯腰从垃圾箱里捡起了自己的画笔,安静地离开了办公室……
卢梭失去了工作,却拥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两年后,卢梭举办了平生的第一次画展,所有的参观者都被他的画作打动了,亨利·卢梭这个名字也一夜之间街知巷闻。
经过多年的努力,亨利·卢梭最终成为了法国甚至是世界绘画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有过三次弯腰的经历,都是为了捡起被人扔掉的画笔,但我的弯腰不是妥协,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与命运的抗争,一种对梦想的坚守!”1890年,亨利·卢梭在完成《我本人·肖像·风景》的时候,曾在日记本上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每一天的工作忙完之后,让·雅克·卢梭都会抽出一点时间,带上自己的几个学生一起出门散步。对于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卢梭都非常关心和喜欢,同时,他也常常以身作则地教导他们。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位满腹经纶、性格温和的老师,因此,他常常被大伙亲切地称为“学生的朋友”。
一天,卢梭带着一名新收的学生出门散步。在经过一片即将收割的麦田时,他们看到小路上放着一双很旧的鞋子。他们猜测,这双鞋应该是在附近劳作的某个穷人的,他也差不多该收工了。
学生忽然笑着扭过头来对卢梭说道:“老师,要不我们来逗逗这个人吧,我们先把他的鞋藏起来,然后躲在旁边那些灌木丛后,等着看他找不到鞋子的窘态吧。”
“我年轻的朋友,”卢梭回答说,“我们永远都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损害穷人的基础上。既然你有钱,可以通过帮助穷人,让自己得到更大的快乐。你不妨在每只鞋里各放一枚硬币,然后我们躲起来,看看他对这个意外发现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吧!”
学生听后,想也没多想,飞快地照老师的吩咐做了。之后,他们俩躲进附近的灌木丛里。
没过多久,穷人干完活,穿过田地来到他放外套和鞋的小路上。
他一边穿外套,一边把一只脚伸进鞋里。由于碰到了硬硬的东西,穷人于是弯下腰来,想要摸摸究竟是什么东西。结果,他意外地发现了那枚硬币。
他面露迟疑地凝视着那枚硬币,然后翻过来,看了又看。接着,他看了看四周,可是一个人影都没有。他若有所思地把钱放进口袋里,然后去穿另一只鞋。当他发现另一只鞋里也藏着一枚硬币时,更是感到惊异和惶恐。
穷人大为感动。他忽然双腿一弯,跪在地上,仰望上苍,感恩不止。他嘴里念及自己患病无助的妻子、食不果腹的孩子们,现在,这些雪中送炭的慷慨救助,将会使他们免于一死。
看到这一切,那名学生站在那里深受感动,眼中满含泪水。见自己的学生泪流满面,卢梭说道:“与你先前预谋的恶作剧相比,你难道没有感到更快乐吗?”
年轻人深受感动地回答道:“老师,您给我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我现在终于领悟到,你经常给我们说的那句话的真正涵义:给予比接受,更让我们感到幸福!”
1、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
2、正真爱情的娇艳是更加微妙的,打扮的方法是完全的不同。
3、我们希望人们品行善良么?那末,我们首先应该让他们热爱国家,但是,如果国家对于他们和对于外国人一样,如果国家只是给他们对任何人都不能不给的东西,他们又怎么会爱国呢?假如他们甚至连社会安全的权利也享受不到,生命、自由和财产都任凭有权力的人们摆布,不能(或者说,不允许他们)得到法律的保障,那就更糟糕了。他们要尽文明的社会状态的义务,却连自然状态中的一般权益都享受不到,也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陷入一个自由的人所能设想的无可再坏的情况。这时,在他们看来“国家”二字就是纯然可憎可复可笑的东西了。
4、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
5、在不幸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通常总是使卑怯的心灵恼怒,而使高尚的心灵喜悦的。
6、我知道必须让孩子们有所专心,怠慢乃是孩子们最可怕的危险。
7、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声望与权威的不平等。因为一旦结成社会,人们就开始相互比较,从邻居们持续不断的交往中,人们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有几种主要类型,其中财富、地位或者等级、权力以及个人品质是人们相互评价的主要准则。
8、我认为人类中间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我称之为自然上的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在年龄、健康状况、体制强弱和智力或者心智上的各种差异;另一种,或许可称为精神上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它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并且至少经过人们的一致认同。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出于劣势的人则没有,例如有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富有,更尊贵,或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
9、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0、要说一个人撒谎是无辜的,并不是害人的,光说他并没有害人的意图还不够,还必须肯定一个前提,即他给对方造成的错觉无论如何不会危及他们本人或别人。
11、幻想只是在境遇最不顺利的时候才最惬意地出现在脑际,当周围的一切都是喜气洋洋的时候,反而不那么饶有趣味了。
12、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紧紧掌握现在,不论它持续的长短都不留下前后接续的痕迹,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单单这一感受就足以充实我们整个的心灵。
13、一个人抱着什么目的去游历,他在游历中,就只知道获取同他的目的有关的知识。
14、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15、我还可以指出,在这四种不平等(财富、地位或者等级、权力以及个人品质)中,个人品质之间的不平等是其他所有不平等的基础,而财富上的不平等是最终的不平等。
16、我大胆地走着正直的道路,绝不有损于正义与真理而谄媚和敷衍任何人。
17、散步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18、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19、要认可对于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就必须具备下列的条件:首先,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其次,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第三,人们之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能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
20、由于过分审慎,人们对于时机就会重视不够,就会坐失良机。
21、通世故的人总是戴着假面具的,他们几乎没有以他们本来的面目出现过,甚至弄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当他们不得不露出真面目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万分的局促。在他们看来,要紧的不是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在外表上看起来好像是什么样的人。
22、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本来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每个人潜意识里的都有那么几根感情支柱来自父母,如果断了未及时修复,等到坍塌的那一刻已经来不及了。
23、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24、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全部魅力。
25、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26、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
27、这个工作一旦抛开,有时候我对接着要干些什么犹豫不决,而这一段无所事事的间歇时间可把我毁了,因为没有外物占据我的精力,我的思想就一个劲儿在我身上打转。
28、政府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这并不是要从富人人手中夺取财富,而是要从人手中剥夺积累财富的手段;不是要给穷人设立济贫院,而是要保证人民免于贫困。
29、生活就是一种遍布罪恶和悲伤的苦役。
30、我以回忆往事滋养自己,在我体内寻找养料。我已养成反观自己的习惯,对苦难的感受和记忆已经不再强烈。我从自身的经验中发现: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在我们自身,一个人只要自己善于追求幸福,别人是无法使他落到真正悲惨。
31、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32、如果流动,就流走;如果静止,就干涸;如果生长,就慢慢凋零,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33、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有奴性,因为据他们的观察,奴隶似乎看上去能忍受奴役。然而,他们不曾想过,自由正像淳朴和美德一样,只有拥有它们的人才能了解其价值,而当人们失去了它们的时候,他们也同时失去了对它们的兴趣。
34、追得太凶,爱情就跑得快,甚至把对方仅剩的一点好感,也赶得无影无踪。
35、知识少的人,讲话讲得特别多;知识多的人,讲话反而讲得很少。
36、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到某一个地方去,你当然可以坐驿车,但是,如果是为了游历,那就要步行了。
37、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38、一个人只要能够生活就感到满足的话,他就会生活的很愉快。我们愈不知道忍受,我们愈感到痛苦。
39、感谢上苍,我终于把难以说出口的丑事,明明白白的全部说出来了。
40、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大众为反抗国外压迫者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压迫了他们自身;我们可以看到统治者的权利在无限的扩张,被压迫者丝毫看不到这种压迫何时才能停止,更不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合法的途径来反抗这种压迫;我们可以看到公民权利和民主自由在逐渐消失,而弱者的任何抱怨、不满和要求都被视为叛乱的怨言;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将保卫公众利益的荣誉仅限于人民中的一小部分吃皇粮的官员;我们可以看到,赋税因而出现,悲惨的农民,不堪苛捐杂税的压榨,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会抛弃田地,扔掉犁铧,举剑而起;我们还可以看到各种混乱荒唐的荣誉法则也出现了,而国家的保卫者迟早会变成人民的敌人,只会将他们的利剑插入通报的胸膛。
41、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42、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43、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44、现在,这个世界上剩下孤零零的我一个人了。除了我和我的影子,再也没有兄弟、邻里、伙伴。
45、我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或许没有爱情那么强烈,但却比爱情要甜蜜千百倍,它有时和爱情连在一起,但往往又和爱情不相关。这种感情也不是单纯的友情,它比友情更强烈,也更温柔。
46、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47、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使人变坏了。
48、事物的本性不会使我们疯狂,唯有不良的企图,才会使我们如此。
49、一个人的心是只服从他自己的,你想束缚它,结果却释放了它;如果让它自由自在的话,你反而把它束缚得紧紧的了。
50、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51、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由此就出现了最强者的权利。强力是一种物理的力量,我看不出强力的作用可以产生什么道德。
52、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忠实,忠实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
53、不是爱情,不是金钱,不是名誉,不是公平……请给我真理。我们应该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内心,即使前面荆棘满地,也要坚定地走下去。为了不浪费你的这一辈子。
54、在人们需要他人帮助的那一刻起,从一个人发现拥有两份食物的好处时,平等就不存在了,私有制就产生了。劳役成为不可避免的,广阔的森林变成了需要人的血汗灌溉的茂盛田野,奴役和悲伤随着庄稼一起发芽生长。
55、野蛮人不是恶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阻碍他们作恶的原因不是智慧的发展和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对于一个不是最为何物的人,罪本身也是不存在的。
56、男人大谈他知道的事,女人只谈受欢迎的事。
57、事实上人们的利益碰撞的越厉害,人们就越彼此仇恨;人们表面上相互帮助,实际上却想尽一切办法彼此残害。
58、我一辈子就这样渴求着最心爱的女人,但在她们面前又不敢声张。
59、事实上,法律永远有利于占有者,而不利于一无所有的人。
60、人类的进步史也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而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后果的关键。
61、只有我的清白无辜支持我度过苦难,如果我抛弃这唯一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用邪恶来替代,我将百倍不幸。在害人的本领上,我能赶上他们吗?即使成功了,我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又能减轻自己的什么痛苦呢?我将失去我的自尊而一无所得。
62、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63、自尊来自理性并经由思考而加强,理性使人关注自我,远离那些让他痛苦或难受的一切事物。
64、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65、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66、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的人则终日惶惶,只知道生活在他人的意见之中,也可以说,他们对自己生存的意义的看法都是从别人的判断中得来的。
67、一目了然的拙劣谄媚绝不会出之于善意。
68、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1、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2、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3、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4、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
5、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6、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7、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8、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9、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10、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11、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12、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13、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14、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索取的学费很高,学生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
15、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16、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17、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18、悔恨在我们走好运时睡去了,但在身处逆境时,却更强烈地感觉到它。
19、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20、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21、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22、真诚的爱情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
23、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
24、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25、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大错的根源。
26、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27、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28、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付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们怎么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想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威信。
29、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30、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31、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32、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33、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34、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35、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36、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37、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38、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39、(法)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40、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41、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42、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43、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44、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45、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46、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47、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
48、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
49、为了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50、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51、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52、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这种区别,差不多完全要归因于教育。
53、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
1.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2. 悔恨在我们走好运时睡去了,但在身处逆境时,却更强烈地感觉到它。
3. 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4. 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5.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6. 真诚的爱情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纯洁的。
7. 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
8.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9. 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大错的根源。
10. 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11. 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12. 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付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们怎么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想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威信。
13. 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14.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15. 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16.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17.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18.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19. 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20.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21.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22. 我既找不到一个完全献身于我的朋友,我就必须有些能以其推动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23. 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24. 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谁遭受的痛苦最少,谁就是是最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最少,谁就是最可怜的人。
25. 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26. 在寂寞无聊中,一个人才能感到跟关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27.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28.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29. 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30.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31.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32.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
33.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34. 困厄无疑是个很好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索取的学费很高,学生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时常还抵不上所缴的学费。
35.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
36. 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37.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38.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39.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40. 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互相调剂。
41.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42.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们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43.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44.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45. 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46.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47. 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
48. 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
49. 为了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强健。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力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锐和正确。
50. 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51.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52. 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这种区别,差不多完全要归因于教育。
53. 我们栽培草木,使它长成一定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