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羲之的作文400字左右

王羲之的作文400字左右(6篇)

篇1:我与王羲之的亲密接触

一间小屋、一管毛笔、一方石砚、一泓淡墨、一刀宣纸、一个心烦意乱的我正坐在那里。

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已经两月有余了。可是,只是用笔上有片刻相似,全然没有“书圣”那种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这让我很是苦恼。

一张张宣纸闪烁着淡黄的颜色,也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吸入鼻中,一种沁人心脾的味道让我的肺腑也停留在暂时的愉悦中,但伴随着呼气,又恢复到了李清照那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惆怅。

心意更加缭乱,愤怒的我“哗”的一声丢下了毛笔,在空旷的小屋中不断踱步徘徊,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时,我又无神地停下了脚步。目光转移到角落里一摞书上。我漫步走过去,轻轻地抽出一本书圣传记,开始品味着书圣的一生。作为王丞相的七公子,他桀骜不驯,面对前来相亲的人,他坦胸露腹,略不萦心,但是公主偏偏选中了他,他便稀里糊涂当了驸马。

回首书圣一生,波澜壮阔、宠辱不惊是他最好的写照。

突然,一段文字映入我的眼帘。“王羲之的行书堪称行云流水,最是讲究藕断丝连,带钩等用笔效果,字与字好似没有联系,却是错落有致,一幅作品正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篇章。”我反复琢磨着这段话,浮想联翩,这不就是我刻意追求的自然美吗?

掩卷沉思,我受益匪浅,再次掀开已经陈旧了的冯承素版《兰亭序》,又无比认真地抚摸、欣赏一遍。我看到了一个个风格各异的“之”字;看到了错落有致的行云流水的二王书体;仿佛看到了书圣王羲之的一生!

我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在眼眶里饱满,我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处逢生;我体会到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轻松;我更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壮。

我仿佛看到了王羲之干瘪、枯老却干练、坚毅的面庞。听到了他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嗅到了他泼墨挥毫中散发出的浓浓的清香。

同是这间小屋,一杆正在奋笔疾书的毛笔,一方散发着力量与光芒的石砚,一泓平静而又澎湃的淡墨,一刀整齐而方正的宣纸,却有了一个坚毅而激情的少年!

我满怀必胜的信心和成功,因为我和王羲之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亲密接触,我真正领略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那段精彩绝伦的历史!

我正在向前、向前、向前!

篇2:王羲之的故居

到了,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王羲之故居终于到了!

车子一路地颠簸,随着路边美丽的风景,我们终于到达了本次旅途的目的地:王羲之故居。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漂亮的、气势磅礴的房子,结构新颖独特,门上镶有“金庭观”几个粉绿色的大字。跨进门槛,只见周围的建筑物宏伟无比,壮观的景象中还镶嵌着一丝丝令人心醉的翠绿色,真是美极了!我们走进了一个大殿,大殿中央坐着王羲之夫妇,旁边是他们的儿女。走出大殿我们又去了著名的洗砚池。一潭浓绿色的池水。水池呈横卧着的花瓶形,中间圆,两头稍扁。据说,王羲之生前酷爱书法,走着、坐着都揣摩字的结构与笔法。每天练完字就到这池边洗砚,洗毛笔。天长日久,一潭清澈池水被染成了黑色。我们想到这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王羲之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走出了金庭观,我们又去了鼓亭。沿着台阶步步高升,走了大约五分钟,终于到了最顶上。我从鼓亭向下俯视,隐隐约约的山路时隐时现、崎岖不平,好似一条巨龙卧在群山之中。山峦起伏,绿树红花,不时地飘来一阵阵诱人的花香。小鸟在树丛中唱着动听的山歌,清澈见底的小河“哗哗”地流向远方,犹如一条绿丝带嵌在绿色的树丛中。

最后,我们去了五步三潭。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宛如一条金蛇游向远方。清澈的泉水喷涌着有的像一串串的珍珠有的像一朵朵一瞬即逝的珠花有的像晶莹透亮的水晶球翻滚着变幻着奇妙极了。

慢慢地,已近黄昏,天空上已有了一丝红晕。这时,我才依依不舍地向王羲之故居挥了挥手。通过了这次旅游,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学任何一门功课都应该像王羲之那样有一颗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心。

篇3:王羲之的励志故事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着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着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篇4: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七岁时开始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不到三年就显出了才华,方圆百里都知道他是个少年才子,在一片赞扬声中,十岁的王羲之就有些飘飘然了。

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玩,看见的是,那招牌“鸭儿饺子铺“几个字却写得十分呆板,毫无功力,他便找到铺主,主人是一个白发老太太,正在包饺子,只见他包好一个饺子,就随手抛过矮墙,看也不看,那饺子就刚刚好落爱锅中,王羲之暗暗称奇,忍不住问到:“老人家,像你怎么深的工夫,多长时间能练成?“老太太说:“熟练五十载,深练要一深啊。“

这句话触动了王羲之,他接着问:“您手艺如此高超,为什么不找个名家高手写招牌呢?“老太太不高兴说:“名人不好请,就说那个刚露面的王羲之吧,小小年纪,就让人捧得长翅膀了,说实话吧,他写字的工夫还真不如我仍饺子的工夫深,你可别学他。“

王羲之的脸一下子全红了,他向老太太表明我自己的身份,并承认了自己的缺点,为个补过,他马上提笔为“鸭儿饺子铺“写了招牌,同时又写下一副对联:“经次过不去,知味且长来。“

王羲之只学了三年的书法,便得意洋洋,从饺子馆的老太太言行中,得到了教训,所以让我明白了在通往知识的殿堂上,自满只会让人停止不前,所以无论做事还是做人,还是谦虚一些的好,而且,王羲之也是个知错必改的孩子,老太太指他的缺点以后,就马上改正了,所以我们要把他当做我们的榜样!

篇5: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从7岁开始,成天起早贪黑地练字。11岁那年,他想去父亲的房间找点字帖继续练字,发现父亲的枕边有几本书,于是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一看,那是本叫《笔论》的书,内容是教人写字时如何运笔。王羲之一翻开书,就忍不住开始记录那些执笔运笔的技巧,他读得爱不释手,不知不觉把书带出了父亲的房间来读。他按照《笔论》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入迷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的比较,确实有些变化。
  
  一天,王羲之在读《笔论》时被父亲发现了。父亲王旷看见儿子读得入迷的书竟是自己珍藏的《笔论》,很诧异地问道:“你能读懂这样高深的书吗?”王羲之答道:“书非读不能懂,孩儿虽然一知半解,但还是能受到教育的。”父亲听后把《笔论》送给了王羲之,得到书后的他练得更加勤奋,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竟然连头都没有抬起来看一下,专心致志地边看字帖边练字。书童最后不得不去请他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时,只见羲之手里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笑着说:“羲之,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练字,王羲之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篇6: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生前名望已远播海内,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在其门下,学习书法。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我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笔阵图》时,也吓了一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不容易揣测。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有一个元素,大概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一个点。

卫夫人似乎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一定有人会怀疑:卫夫人这位老师,到底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呢?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

卫夫人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

不知道王羲之长大以后写字时的那个“点”,是不是跟卫夫人的教育有关。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如果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到山上去玩,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状、重量、体积、速度,我们大概也会蛮开心的。感觉到了“石头”之后,接着老师才需要从中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上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一天——也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

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一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卫夫人也似乎并不鼓励一个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就叫“千里阵云”。有辽阔的感觉,有像两边横向延展张开的感觉。

“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

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那么“千里阵云”会不会也有特殊意义?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