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找家园读后感

寻找家园读后感(4篇)

篇1:寻找家园

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是各处可到的,城是巍然不动的。

——题记

天天仰望高楼在烟雨中耸立,日日俯视车如流水马如龙,心中不知不觉地少了一份恬静淡雅,多了几分喧哗不安。莫名的想要寻找内心深处的那座城,那座安详的城,那座温暖的城,那座记忆中的老城。

抬头望望天,看看云,让我不由自主迈开步伐,跟随着风的脚步,向前,再向前,来到了这儿,一条老巷,这座城的一个余角,似乎永远让人们置于城外,平平凡凡,却让我认为它是这座城的历史,这座城的灵魂,这座城的心,寻找我们的家园。

已经数不清来过这儿多少回了,但当我踏进老巷的那一刻起,便用对待老者的尊敬来对待它。周围的一切让我觉得有些安逸,又有丝丝清雅。白的砖,黑的瓦,浅棕的木门于落日的照耀构成了一个古典天地,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味,又有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清新脱俗,这一切与城内的喧嚣截然不同,那一刻,厌恶高楼的我,竟认为那青沧且带有潮湿的小石板是如此赋有人情味。

那一刻,仿佛世界都已静止,只留有我与这座城的心一起“怦怦”的跳着,情不自禁,我抚摸着旁边的白墙,有些粗糙,却让我感受到了这条巷、这座城千百年的悠悠历史,或在风雨的不断拍打下,又或是于晨曦和夕阳不断地抚摸下成长,经历着沧桑,由衰到盛,如此不易,如此艰难,但一想又释怀了,也就是这一切,让城有了今日的繁荣,让巷造就了这从远古飘来的古典之气,纪念这座城早已忘去的于千百年前的淡雅情怀。

继续向前走着,两三位老者坐在大门边,静静地靠着,不浮不躁,如一杯白开水,淡淡的,经历过的风霜年华也凝成了眉上的皱纹,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额上饱经风霜的皱纹在这一刻舒展。他们定是这条巷、这座城的陪伴者,见证着从平凡到繁华的蜕变,同时,也看着本质悄悄流逝着,余下不实与浮躁……

眼看就要走到尽头了,我竟有些不舍。我在这短暂的路途中思考这座城,触摸这座城,却再也找不到内心深处的这座城,这座安详的城,这座温暖的城,这座记忆中的老城,寻找我记忆中的家园。我不知道日益繁荣的城市文明是否是人类前进的方向,我也不知道这个在物质上日渐富足,精神上却忘记方向的都市是否是我们想要的。

但愿有朝一日这巷被人忆起,但愿有朝一日这城被人触摸到由内而外的美丽,但愿有朝一日我内心深处的家园将巍然不动。

篇2:寻找家园

  我是一个流浪者,我一直在寻找家园。

  我从一个老树根出发,踏上了漫漫征途……

  我经过一个树林。早晨,当一切还在熟睡时,树林已经醒了。金色、柔和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土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鸟儿的歌喉受过甜甜的露水的滋润仿佛更加动听,松鼠兴奋地在树间跳来跳去。停下小憩,便会有一只猴子顽皮地对我做着鬼脸。红彤彤的果实有着露珠的映衬,更加诱人,不用水洗,便可摘下直接品尝。

  这儿的物质条件如此丰厚,我以为我找到了家园。然而,我错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只能带给我短暂的快乐。于是,我又出发了。

  我遇到一条小河。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镀上了一层黄金。微风吹过,水面泛起粼粼微波。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显出其他事物过而不及的灵性。的确,水是空灵的,空灵得可以净化世间的一切。我被这灵性打动了。我愿意留在这儿来读懂水。我以为我找到了自己的家园。

  可是,我错了。我毕竟是凡人,不久便对精神的研究生出厌烦之情。于是,我又出发了。

  我穿过一片沙漠。无疑,沙漠的环境是恶劣的。不仅寸草不生,还经常出现可怕的沙尘暴。我每日在这儿辛苦地寻找食物、水源,还要想办法来应付恶劣的天气。可是,我感到很快乐。因为我尝到了好久没有经历到的刺激的快感。

  我以为这儿就是我真正的家园。但是,我又错了。刺激的感觉随着时间而淡化,不久,一切就都变得索然无味。

  于是,我又出发了……

  我翻过一座大山,渡过一片大海……我花了将近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家园。

  我累了。终于,我又回到了那个老树根前。我坐在上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我这才知道,所谓的家园,只是一块供心灵栖息的地方。可惜,我明白得太迟了,我花了一生的时间才懂得……

  但愿,世间的人不要像我这样悲哀罢!

篇3:寻找家园读后感

《寻找家园》是作者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写照,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悲痛的缩影。政治挂帅的天空是灰色的,人影瞳瞳鬼火粼粼,瓦瓮之声甚嚣尘上,然而却是吾国几千年历史的重复,文人每每遭遇政治的戕害。也许高尔泰是顽固的石头,傲骨嶙峋,于这种大环境下的遭遇更为深刻。读他的散文便可以感觉蓝火在沙漠上流动,无序的噩梦和看不见的鬼手随时伺机而动。人性的卑劣处处可循,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无意中卷进一个黑洞,心灵尚在悬崖呐喊,声音更为凄烈,因而他的家园是漂泊的,虚无的,他用一生去寻找。
读完《寻找家园》,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读书笔记,因为觉得任何评论性的言语都苍白且多余;但若不记下心中翻涌的这些感触,似乎便不能继续前行,似乎便辜负了这一段沉重的经历,这些睿智的文字。《寻找家园》一书,从开篇至末尾,朴实平淡的语句,波澜不惊的语调,但却让人感到扑面而来、惊心动魄的凄惨,作者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生涯,全部展现在字里行间。1955年于江苏师范学院毕业,分配至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任美术教师。1957年二月,因在北京《新建设》杂志上发表论文《论美》而遭到批判,后反右运动中被打为“右派”。冬天被开除公职,发配到位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境内的“地方国营夹边沟农场”进行劳动教养。1959年在兰州为甘肃省博物馆创作十年大庆宣传画,而免于一死。1962年春天解除劳动教养,经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帮助,于6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爆发遭到批判斗争。后在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平反。1978年春天调至兰州大学哲学系,主持美学专业。年底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2年回到兰州大学任教。1984年因时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苏恒的邀请来川师任教。后又先后在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在南京大学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羁押,先后被关押在南京娃娃桥监狱和成都四川省看守所。1990年以“结束审查”名义释放。1992年6月经“黄雀行动”悄然离开成都, 7月11日抵达香港。1993年辗转抵达美国,现居拉斯维加斯。读完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名旁观者,由于阅历和认识的缺陷,我们是读不出作者心中的苦难,读不出他那平静的心境。这也不是就凭文字就能表达出来的。
这本书没有任何说教的成分,只是单纯地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描写灾难、凸显人性、记录历史的画卷。诗人北岛曾评论高尔泰为“证人”这是一部散文,也是一部历史。是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所经历的悲惨历史,也是高贵的人性之光在最黑暗的时代坚定闪耀的历史。
我们看到了替他隐藏日记的给过他鼓励温暖的右派分子安兆俊,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热望,他每天吃不饱没有力气,也要蘸着开水擦洗头脸,抢不到饭儿剩下汤汤水水,他也要找个地儿坐下一勺一勺人模人样的吃…..这样一个自我修持的人,“他是坐着死的。”还有爱惜衣服胜过爱惜自己的龙庆忠,反右运动中单位名额不够被凑数“凑”上去的,这是个歌颂生活很阳光的人,他以此来安慰远方的母亲,依然逃不脱随即翻检的命运,死去衣服几易其主。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爱摆架子找乐儿的上官锦文,拼死力干活不假颜色的饿死累死的郭永怀,饿得发慌电线杆般怠工的张元勤,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说话正确得可怕的唐素琴…..这些右派分子,无一逃脱政治运动这头巨兽的吞噬,失去意义的生存,无休止的精神摧残,扛得住的苟延残喘,扛不住的就只有死去。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晚把裤子叠好放在枕头下,双双皮鞋擦得发亮,每天早晨在留声机上放一张舞曲唱片并配合韵律完成洗涮动作,脚步声清亮快速的教职工孙学文,他有满满三大箱书,他有划红线批注的习惯,而且见解不俗,他开朗无忧乐观的性格在紧张机械的生活中始终精力充沛,我们猜测这样一个人,如果他活着谁知道会为这个国家发挥多大的价值效应,他是被打成右派之时精神彻底崩溃跳-楼自杀的。

书的封面是一片开裂、焦渴的土地,远处是吞噬一切的黑暗和血色的黄昏,就同书中所说的故事一般,浸透着泥土的沉重、朴实、芳香与苦涩。流浪者与羔羊啊,迷失在戈壁滩上,渴望随着风沙,逃出这片荒原!
最后,正如北岛说的那般:星星般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篇4:寻找家园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冬天来临了,小鸟们陆陆续续地飞往南方去了,树林里少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少了许多欢笑,渐渐地沉寂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小鸟们飞往南方的那天夜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夜里,一个年轻男子喝醉了,东倒西歪地走到树林边,斜靠在大树上,拿起一根烟,用打火机点燃了,吸了一会儿,便随手扔在草丛里,烟蒂点燃了干草,干草烧着了树枝,引发了一场大火,大火迅速蔓延开来,不一会儿,一大片树林便化为灰烬,那位年轻人也葬身于火海中。

冬天过去了,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街道旁的小树都长出了星星点点的嫩芽儿,唯独公园里还是死气沉沉,没有丝毫生机。小鸟们都回来了,一个个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谈论自己在南方遇到的新鲜事儿,他们一同来到公园里,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咦,我们的树林呢?我们绿树成荫的树林、美好的家园呢?为什么会变成一片废墟?”众鸟痛心地问。

小鸟们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是那可恶的酒鬼毁了他们美丽的家园。

第二天,街头出现了一张张宣传标语:“还我美丽的家园!”、“森林防火,至关重要!”、“林区禁止吸烟!”、“保护森林,人人有责!”……落款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