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与时代作文议论文

个人与时代作文议论文(3篇)

篇1: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时代

众所周知,祖国,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我们永远的靠山、我们永远的归属。很多人为了国家事业而努力奋斗,甚至有人英勇献身。但是每当别人说起“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这句话时,我就不由得陷入深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也随之改变。千百年前,多少诗人在漂泊他乡之际哀叹故乡的遥远,在一句句诗词中溢满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战乱年间,多少战士不顾自身的安危,只为祖国的和平冲锋陷阵;如今,世上表面的“和平”可能使许多人失去了那强烈的爱国之心,淡忘了国家的意义。

最早,人们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而成群结队行动,而是被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所迫:生存。一个人无法生存,只有大家组成一个团体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才能做得到。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人们的独立生存能力增强了,而对这个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然而为了个人的利益,时常会发生各类的大小纠纷,因此,为了维持秩序,人们制定了法律并且选举了有能力治理自己组织的人,给予其一定的权利。随着历史的演变,国家主权和个人人权之间出现了矛盾。但其实,这矛盾正是促进人类在不断的进步,因为个人与国家都不是完美的,需要互相的“治理”才能使人类生存下来。一代代的人们都在寻找最适合人类的的政治管理方式,但必定会有人支持这政权,有人反对,这是无可奈何的现象,毕竟正是因为有不同想法,人类才能进步到现在。

个人组成国家,国家包括个人。我们好比鱼塘里的小鱼儿:没有了鱼,鱼塘也不会叫鱼塘;没了鱼塘,鱼也不能生存。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紧紧相扣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国家提供的种种条件、环境与资源;国家的治理能力的优劣也依赖个人定义。回想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多少次动荡不安,但人们仍然向往一个安稳的环境。国家的稳定离不开人类社会的进步。个人与国家,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依托,缺一不可。

有句话说得不错:“我的梦,中国梦”。国家孕育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民,更是养育了我们人民的梦想。国家永远是我们温馨的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看似理所当然,但却不代表我们是被国家这个概念束缚着的。我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想,更是有只属于自己的未来。作为个人不要问国家给了什么,更要想想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


篇2:个人与时代

透世事百态,终不过乱世一场。古代,战事不休,民不聊生;现代,科技发达,人心疏远。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每个时代,我们追逐着潮流,不断地进步,发展,但有时细想,也许并非我们推动时代前进,恰恰相反,应是时代迫使我们前进,是时代驾驭了这我们。正所谓“不进则退”,这种自古以来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强烈地控制这我们的意志,命令我们去探索研究并开发那些未知的领域。

进步自然是正确的,而错便错在进步带来的恶果。任何事物都有利害,既然是我们一手创造了互联网时代,其危害便也该由人类自己承担。

古时,僧客烹火煮茶,樵夫云崖伐薪,凡妇林泉浣纱,老翁江雪独钓,黄童放牧白云。独自一人倚楼听雨,小酌品茗,亦是别有一番风韵,生活井井有条,也算安稳闲适。

现代交通便捷,高楼林立,社交丰富,医疗安全,科技发达。不论是联系他人,还是外出工作都方便了许多。

过去,告别或许就是“永别”,染上疾病便很难康复,人们只能呆在自己的一方乡间田野中,游列四海不过是来世的奢望。

如今,人世间少了一份曾经的人情冷暖,不少传统文化被逐渐淡忘,我们生活在碎片化的乱世中,生活杂乱无章。

这样的对比,我有些茫然,我不知道我应该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在过去,那我们为何要进步?生活在现在,碎片化的生活只会使每个人感到杂乱。每个人都不应该是乱世中随波逐流的过客,哪怕我们终将被时代抛弃,我们也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留下我们走过的印记。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那也足以改变这个世界了。碎片化的时代不足为惧,可怕的是我们明明知道它是错误的,却依然无动于衷,袖手旁观。

自古战乱出英雄,互联网时代的战争胜败与否掌握在当今社会每一个人手里,挽回生活的完整性其实很容易,但也需要拥有一定的毅力——适量地使用电子产品,不被时代驱使,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生在纷乱的世界,便应倾己所能,平天下之乱。

篇3:个人与时代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都跟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不要寄望于侥幸,觉得自己能够超脱于社会,超脱于时代的影响,而成为乱世中的幸运者。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历史的经验是,但凡政治上出现失当,蝼蚁之躯,都只能任由政治的车轮碾压过来。所谓时代之苦,是指一个人面对时代的无力感,一种软弱的痛,深深的无法言喻的痛。但是,难道就只能这样了吗?就甘为时代的囚徒,纠结在当代社会物欲、竞争及因此创造的空前压力之中,俯身低头甘为人生格子上爬格的棋子了吗?


  不!我不愿意!


  个体与时代,一方面是个体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被政治环境乃至时代精神所形塑;另一方面许多个体确实是在不断反思时代,质问人在特定历史中的处境,甚至想要试图透过自身的力量推动社会改变。无论如何,个人不只是社会结构的被动接受者,也能充当积极行动者的角色,对现有的社会结构施加作用与产生影响。无论个体的努力,如何微不足道,我们自身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一部分,我们的行动是这一时代的行动之一,我们的声音、动作和姿态是这一时代的声音、动作和姿态之一。


  我觉得,与所处时代的紧张关系,可能是一枚双刃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像鲁迅,鲁迅跟时代的关系太清晰,一出道就赢得时代,后来他和时代关系扭曲,也是那个时代的戏份之一,他死后,时代开始绑架他、狠狠利用他,他成了时代的超级人质。就像王小波,我始终觉得王小波过度沉溺于幽暗的历史记忆,他的批判也持续指向那个非常的历史切面,这可能反而遏制了他丰富的想象,更限制了他洞察历史的视野和透视人性的眼光。


  个体与时代,最好的关系是什么呢?在为时代所囚、以及与时代为敌之间,有没有别的道路?


  我个人倾向于尼采的方式,尼采曾经这么透彻地总结过——


  远远地脱离自己的时代,仿佛从时代的海岸被推回到以往世界观的大洋中,这是极有好处的。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你也许能第一次看到海岸的全貌;再度靠近海岸时,你就强于那些从未离开过海岸的人,你能更全面地了解海岸。——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是的,就是这种若即若离、亦远亦近的关系。每个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可以不一样。我选择这种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因为这是适合于我。时代太强势了,我们是被选择的,角色是被安排的,人想要不变成畜群,而能保持其独特的尊严、美,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矛盾与孤独是他必须承受的精神代价。如果他不想在驯化中失去独立,也不想在对抗中被时代磨损,那么,若即若离、亦远亦近,也许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从时代的海岸退远,再退远一些,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一个人将自己从时代的泥沼中拔离出来,获得了审视与反思的眼光。对于现状,也许没有当下改变的力量,但对于未来却有选择的权力,那么清晰地认知到,心之所愿才是惟一的行动准则。虽然远离海岸的主动选择,可能会失去很多很多,但是它却让一个人的行动具有了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存在主义的“自由”意义,一旦主动选择,即表明了自己的自由,从而甘心承担任何选择的结果。


  当我在一个人的泅渡中,渐渐融入无限深蓝,在孤独、思考和写作中,陪伴自己的,渐渐只剩下天地万物。眼前这片无限展开的浩瀚之中,那里有我需要的一切,太阳、星星和月亮。而回顾身后人影渺小的海岸,难道这不是一个有限的时代吗?虽然这个时代常常以“伟大”自命。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不过是弃陆地之尘埃而取远洋之烟霞。只有从大洋深处眺望海岸,才能看清海岸的全貌。我没有枉顾我的时代,事实上,我只是在远洋与海岸之间来回泅渡,当再度靠近海岸时,与那些从未离开过海岸的人相比,我或许能更全面地了解海岸,立场于更深广的人类历史和人性根本上来审视、解读自我与时代。


  时代之下,生死之上,我们谁又能做自己身体、意愿和行动的完全的主人呢?但是,还是要凭藉强大的心力,得以自由离开当下的社会与时代,去看一看更辽阔浩渺的存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进入对世界与人心的更深的理解。最后,还是引用一段尼采的话:“所有人都分成奴隶和自由人,任何时候都是这样;因为谁要是自己2/3的时间不归自己所有,那他就是一个奴隶,无论他想要当什么样的人:政治家也好,商人也好,官员也好,学者也好”。好吧!即使时代扣押了我的三分之一,但我还顽强保留着三分之二,那么,我就没有成为所处时代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