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囫囵吞枣100字

囫囵吞枣100字(17篇)

篇1:看书不能囫囵吞枣

书,就像一个知识的宝库,只要你细细品味,就能得到无数知识的宝藏。

有一次,我到书店买书,买了一本我喜欢的校园小说,回家后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就放下了,讲的什么内容很快就忘记了,也没再去看。星期天去作文辅导班上课,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写一本你最喜爱的书的读后感。我听后,心想:“我最喜爱的书?我最爱什么的书呢?《水浒传》太古不好看,漫画不够档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又不太喜欢,这本不行,那本也不行,到底哪本好呢?对了!那天我不是买了本校园小说吗?好,就写它了!”

回到家,本来很有信心、胸有成竹的我却像皮球有个小洞洞一样泄了气—那本校园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呢?不记得了!唉,没办法,只好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了。这一次看,我没有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而是非常认真地看了一遍,因为我知道,如果不仔细看,我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当我仔仔细细地把这本书看完的时候,才感受到它的内容和描写原来这么精彩,心中满是感触,于是马上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作文本上。

我把作文本交给了老师,过了一星期,老师把批改完的作文又发了下来,看到成绩后,我高兴坏了,因为老师给我的这篇作文得了个优甲!这可是我上辅导班之后第一次得优甲呀!而且,老师还表扬我,把我的作文当范文读了呢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读书,而且是仔仔细细地读,把好词好句都抄在本子上。当我认认真真地把《水浒传》读完的时候,才发现《水浒传》原来不是那么古,而是非常有意思的啊!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书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没趣、没有意思,只要仔细阅读,就一定有收获。

篇2:囫囵吞枣续写

古时候,超市很热闹。有一个年轻人,听见商人说卖梨了,他便买了几斤梨,正准备吃的时候,一个老翁说:“梨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吃多了就对胃不好。”那个年轻人说:“我吃梨只是把梨嚼碎,然后吐出来,这样吃梨不但对牙齿有好处,而且也不会伤胃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年轻人要买枣,那老翁说:“枣对胃好,但是对牙齿不好。”年轻人不假思索地把枣直接吞到肚子里。不一会儿,年轻人刚吞下的枣竟然卡在了嗓子里。他马上到医院看病,住了三天院,病才好了。

从前,他再也不囫囵吞枣了。

篇3:囫囵吞枣的故事

又是一年初秋,但天气仍非常炎热,人们纷纷去赶集,集市上别提多热闹了!有小贩们的吆喝声、有顾客们的讨价还价声,还有独轮车的“吱嘎、吱嘎”声……集市里面,有一个水果摊前挤满了人,走近一看,原来是人们正在争相购买金灿灿的鸭梨,红通通的大枣和紫晶晶的葡萄……呢!

突然,一位头扎方巾,衣着长袍,背着布袋的书生拖着疲惫的身子,上气不接下气的朝水果摊走去。他一边走,还一边自言自语道:“好渴啊,好饿啊!”这时,他看见了鸭梨和枣,他浑身马上来了力气,三步并作两步,一个箭步冲到了水果摊前,掏出银元,买了一大包鸭梨和枣,心满意足的把它们抱到了一棵大树下。

他坐了下来,连忙拿起一个鸭梨,也不顾脏,在衣服上胡乱擦了几下,便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吃完之后,他又拿起一把大枣,猛地往嘴里塞,不一会儿,地上就出现了许多鸭梨和大枣的核。

这时,一位老翁从集市那头款款走来,那老翁鹤发童颜,虽然胡须银白,但仍腰板挺直,并不像八、九十岁的老者,更像三十多岁的青年。

老翁见那书生如此贪吃,便上前劝阻:

“年轻人啊,这梨,可不能多吃。”

“为什么?”那书生停了下来。

“你不知道,梨虽然对牙齿好,但对脾脏不好。”

“那这个呢?”那书生指着大枣问道。

“这大枣伤及牙齿,但却有益脾脏,所以也不能多吃。”

那书生沉思片刻,忽然落有所悟似的说:“有办法了!我吃梨的时候只咀嚼,但不吃下去;但我吃枣时,就不咀嚼,直接吞下去,呵呵,看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老翁听了,无奈的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我说了那话,你就这样,分明是盲目的做事,唉!”说完,他便走了。

那书生愣了一下,呆呆的坐在了那里……

篇4:囫囵吞枣的扩编

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走在大街上,他那双闪烁这光芒的眼睛下有一个高耸的鼻子,脸上挂着一丝丝灿烂的笑容。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从他的身边擦肩而过了10分钟。他的肚子在“咕噜——咕噜”直叫,于是他转过身子迈着脚步走进了一家水果店。水果店数量、品种多的来数不胜数,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水果店里有黄澄澄的香蕉,弯弯的香蕉好像天上弯弯的月亮;有红通通的苹果,脸上挂着一丝丝灿烂的笑容;有可爱黄的香梨;脸上长着一脸麻子,瞧,她多么可爱、顽皮啊;!!还有这些水果都让街上的行人们垂涎欲滴,这位年轻人也禁不住水果的诱惑,走到了这些水果面

前。因为年轻人很喜欢吃香梨和又大又红的枣,所以他想买很多。谁知,老板太不通情达理,买那么多梨子和枣都不打折,年轻人一气之下,就跟老板讨价还价,水果店里吵闹声一片,水果店老板和小伙子闹得不可开交,最终以梨和枣各10元/斤卖给了年轻的小伙子。年轻小伙子买好了香梨和枣提起口袋朝东边走去,走着走着,“我这肚子真的太饿了,咕噜-咕噜直叫”:他自言自语道。于是,他坐在路边的大树下拿出口袋里的水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口大口地往嘴里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看见小伙子吃那么多梨和枣,就走到小伙子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年轻人,梨可不能多吃,这东西对牙虽然有好处,可是吃多了会伤脾的。”年轻人从口袋里拿出纸巾擦了擦嘴,转过身子不解地问道:“那那么枣呢?”老头笑了笑对年轻人说:“枣虽是补脾的,可是伤牙齿,也不能多吃。”年轻人想了想挠了挠脑袋,胸有成竹地对老头说:“那就好办了,我吃梨光用牙齿嚼,不咽到肚子里,至于枣嘛,我就整个吞下去。”语音刚落,年轻人就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周围的人都看见小伙子这样的吃法,就议论纷纷起来,有的人说:“小伙子这样的吃法太奇怪了。有的人笑了笑说:“你们看见过这样的吃饭吗?”总而言之,周围的人都七嘴八舌都过来看稀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伙子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我们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篇5:囫囵吞枣的故事

太阳炽烤着大地,热的小狗吐着舌头,树叶耷拉着脑袋。一个年轻人顶着酷暑,热得口干舌躁,汗流浃背,终于来到了集市上。在前面有一个水果摊,年轻人来到水果摊前,有苹果、梨、香蕉、枣……都把他眼睛看花了,经过年轻人的精挑细选,他决定买梨和枣。年轻人买了些梨和枣之后,他往前走了走,想找个荫凉的地方。

年轻人看了看四周,突然眼睛一亮,朝前面跑去,原来那有一片树林,树木里有一张石椅,他决定在那吃水果,他坐下来把代子打开,就狼吞虎咽地一口梨一口枣地吃了起来。这时一个路过的老爷爷看见他不停地吃,就走到年轻人的面前,耐心地说:“你不要这样吃。”年轻人吃着生气地反驳道:“你管的着吗?”老爷爷没有生气,笑眯眯地劝他:“梨可不能多吃,这东西虽然有好处,可是吃多了会伤脾的呀!”年轻人看了看老人,疑惑地问:“那么枣呢?”老爷爷回答:“枣到是补脾的,可惜牙齿,所以枣也不能吃多。”年轻人想了想说:“那好办,我吃梨就用牙齿咬,不咽到肚子里;那枣么?我就整个吞下去,不用嚼。”于是年轻人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就吃梨光嚼不咽,吃枣就整个吞下去。周围围了好多人,人们都在议论:“这个人怎么吃梨不咽,吐出来呢?”

“他怎么吃枣不嚼就咽呢?”

老爷爷继续说:“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我的意思是让你吃东西不要一次吃太多,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年轻人听了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了,老爷爷的话原来是吃什么都不要吃太多的意思,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弟子规上说的真好:“食适可,勿过则。”吃什么东西都不要没完没了,大家可不要像这个年轻人一样哦!

篇6:《囫囵吞枣》扩编

这是一个水果丰收的季节。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里透红的葡萄,灯笼似的柿子……商贩们在大声吆喝,叫卖着,热闹极了。

有个年轻人从集市口进来,他穿着一身青色长袍,头上挽着一个发髻,一张瓜子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高高的,鼻子下有张不大的嘴。这年轻人手中提着一个布袋子,走路时一摇一摆的。他左挑右选,在一个梨摊上买了二斤梨;看看另一个摊上的枣也不错,又买了一斤枣。买完后,他便坐在路边的树底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不一会儿,他就吃掉了一斤梨和半斤枣。这时,从远处走过来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古铜色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眼睛深深陷进眼眶里。他捋了捋白胡子,问年轻人:“小伙子,吃什么呢?”年轻人抬起头望了望他,笑眯眯地说:“老人家,我在吃梨和枣。味道真不错,您也来尝尝?”“噢,小伙子,我不吃。不过我可要提醒你,梨可不能多吃呀,这东西虽然对牙齿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脾的!”老人诚恳地劝道。

年轻人迷惑不解,又问:“梨伤脾,那么枣呢?”

老头沉思了一会儿,对他说:“枣虽不伤脾,但也不能多吃,它伤牙齿呢!”

年轻人想了想说:“老人家,那好办。我吃梨可以用牙齿嚼,不用咽下去,这样就不会伤脾;枣嘛,我可以整个吞下去,不用牙齿去嚼它。这样,既不会伤脾也不会伤牙齿。”

老人连连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水果可不是这么个吃法。万事总有个规律,如果照你说的做,弄不好会吃出毛病来的。”


篇7:别学我那样“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就是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常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哎,我就真的遭遇过囫囵吞“枣”的意外,之后……还是听我慢慢道来吧!

记得那时我读学前班,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邻居家的大叔身体不太好托爸爸买了两斤枣子,爸爸让我把枣子洗干净给大叔送去,洗着又大又红的枣子,一股浓郁的枣香味儿扑鼻而来,我不禁想:等会儿我得尝一尝,反正拿他三、四个也不会被发现的。对!就这么定了。

洗好枣子得意地盘算着走出家门,就被妈妈叫住了:“路上可不要乱吃哦!”“知道了。”我不耐烦地答应着。嘴上这么说,心里可在想:不吃?那才是傻子呢!我可得多吃点。在走廊上,望着红彤彤、水灵灵的枣子馋得我直咽口水,不由得把枣子拿到鼻前闻一闻,真香呀!于是赶紧躲在两家都看不到的地方,打开袋子,抓起两个枣就往嘴里送。“真好吃!”边吃嘴里还边夸着,不一会儿,两个枣子就“安置”在了肚子里,忍不住又抓起第三个刚往嘴里送,“姗姗――快去快回啊!”我一听是妈妈的声音,吓了一跳,以为被发现了,连忙狼吞虎咽,突然,一心急囫囵吞“枣”全咽下了肚。

糟糕!我听大人们说过,吃了核仁会长出树来。哎呀,会不会马上就长出来呀?长出来可怎么办啦?我越想越着急,告不告诉大人呢?我可不想长出树来,于是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哈哈大笑,随后又皱了皱眉头:“活该!谁叫你去偷吃人家的枣子,还不快去向大叔道歉?”我想:什么?道歉那不是太没面子了吗!死活也不愿去。妈妈板着脸说:“不承认错误肚里就会长出树来看你怎么办?”我一听急了三步并两步跑到邻居家,犹豫着推开门,怯生生地说:“大叔,我错了,不该偷吃你的枣子。”没想到大叔并没有批评我,只是亲切地说;“要吃就给大叔说呀。”说完顺手抓了一把枣子给我,我连忙推开叫起来:“我不要!吃了肚子里会长出树来!”大叔摸着我的头说:“不会的,你是诚实的乖孩子呀。”顿时我觉得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现在想起这件事心里还不好意思咧,你们可别学我那样“囫囵吞枣”哦!

篇8:囫囵吞枣的扩写

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走在大街上,他那双闪烁这光芒的眼睛下有一个高耸的鼻子,脸上挂着一丝丝灿烂的笑容。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从他的身边擦肩而过了10分钟。他的肚子在“咕噜——咕噜”直叫,于是他转过身子迈着脚步走进了一家水果店。水果店数量、品种多的来数不胜数,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水果店里有黄澄澄的香蕉,弯弯的香蕉好像天上弯弯的月亮;有红通通的苹果,脸上挂着一丝丝灿烂的笑容;有可爱黄的香梨;脸上长着一脸麻子,瞧,她多么可爱、顽皮啊;……还有这些水果都让街上的行人们垂涎欲滴,这位年轻人也禁不住水果的诱惑,走到了这些水果面。

前。因为年轻人很喜欢吃香梨和又大又红的枣,所以他想买很多。谁知,老板太不通情达理,买那么多梨子和枣都不打折,年轻人一气之下,就跟老板讨价还价,水果店里吵闹声一片,水果店老板和小伙子闹得不可开交,最终以梨和枣各10元/斤卖给了年轻的小伙子。年轻小伙子买好了香梨和枣提起口袋朝东边走去,走着走着,“我这肚子真的太饿了,咕噜-咕噜直叫”:他自言自语道。于是,他坐在路边的大树下拿出口袋里的水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口大口地往嘴里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看见小伙子吃那么多梨和枣,就走到小伙子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年轻人,梨可不能多吃,这东西对牙虽然有好处,可是吃多了会伤脾的。”年轻人从口袋里拿出纸巾擦了擦嘴,转过身子不解地问道:“那那么枣呢?”老头笑了笑对年轻人说:“枣虽是补脾的,可是伤牙齿,也不能多吃。”年轻人想了想挠了挠脑袋,胸有成竹地对老头说:“那就好办了,我吃梨光用牙齿嚼,不咽到肚子里,至于枣嘛,我就整个吞下去。”语音刚落,年轻人就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周围的人都看见小伙子这样的吃法,就议论纷纷起来,有的人说:“小伙子这样的吃法太奇怪了。有的人笑了笑说:“你们看见过这样的吃饭吗?”总而言之,周围的人都七嘴八舌都过来看稀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伙子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我们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篇9:《囫囵吞枣》读后感

在我们的记忆中,都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囫囵吞枣》。但是当时我们却还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直到看到这样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之后,我渐渐的明白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一位年轻人来集市上买东西。只见他身穿名牌上衣、裤子,脚穿一双鳄鱼皮鞋,还亮得闪闪发光,一定涂了许多鞋油。坐在一辆保持捷跑车里,还带着MP3,一边听音乐,一边头在“跳舞”。

“喂,这梨和枣多少钱呀?”年轻人用霸道的语气问道。“十五元。”老板低声的说。“给你二十元,不用找了!”别看他有钱,四肢发达,但他头脑简单,很笨呢!

他捧着一大堆梨和枣来到马路边,坐了下来,一个劲得吃,直把梨和枣往嘴里塞。这时,一位老奶奶走了过来,意味深长地指着一对梨和枣,说“你呀,不能吃太多的枣,虽说枣对脾好,但对牙齿不利。也不能吃太多梨,虽说梨对牙齿好,但对脾不利!你自己看吧!”年轻人听了若有所悟,把梨嚼了嚼,又吐出来,这样就对脾不受伤害,把枣一下子吞了下去,就不会让牙齿受伤害。他这么想着,又这么做着。

第二天,年轻人感觉浑身不适,胃难受,就去医院急诊,后来发现枣一个整吞下去,会消化不良。一天一夜的开刀、护理结束了,年轻人终于健康起来,他现在变得勤奋好学,不怎么笨了。他经过长年的研究、体会老奶奶的那句话才明白:只要少吃点儿,对身体没什么大伤害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的道理,我们只要适量的吃东西,还是会健康的。但是,我们无论在面对什么样的问题,都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篇10:《囫囵吞枣》续编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一位年轻人来集市上买东西。只见他身穿名牌上衣、裤子,脚穿一双鳄鱼皮鞋,还亮得闪闪发光,一定涂了许多鞋油。坐在一辆保持捷跑车里,还带着MP3,一边听音乐,一边头在“跳舞”。

“喂,这梨和枣多少钱呀?”年轻人用霸道的语气问道。“十五元。”老板低声的说。“给你二十元,不用找了!”别看他有钱,四肢发达,但他头脑简单,很笨呢!

他捧着一大堆梨和枣来到马路边,坐了下来,一个劲得吃,直把梨和枣往嘴里塞。这时,一位老奶奶走了过来,意味深长地指着一对梨和枣,说“你呀,不能吃太多的枣,虽说枣对脾好,但对牙齿不利。也不能吃太多梨,虽说梨对牙齿好,但对脾不利!你自己看吧!”年轻人听了若有所悟,把梨嚼了嚼,又吐出来,这样就对脾不受伤害,把枣一下子吞了下去,就不会让牙齿受伤害。他这么想着,又这么做着。

第二天,年轻人感觉浑身不适,胃难受,就去医院急诊,后来发现枣一个整吞下去,会消化不良。一天一夜的开刀、护理结束了,年轻人终于健康起来,他现在变得勤奋好学,不怎么笨了。他经过长年的研究、体会老奶奶的那句话才明白:只要少吃点儿,对身体没什么大伤害的。

我们也知道,只要适量吃东西,是最健康的。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

篇11:别学我那样“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就是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常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哎,我就真的遭遇过囫囵吞“枣”的意外,之后……还是听我慢慢道来吧!

记得那时我读学前班,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邻居家的大叔身体不太好托爸爸买了两斤枣子,爸爸让我把枣子洗干净给大叔送去,洗着又大又红的枣子,一股浓郁的枣香味儿扑鼻而来,我不禁想:等会儿我得尝一尝,反正拿他三、四个也不会被发现的。对!就这么定了。

洗好枣子得意地盘算着走出家门,就被妈妈叫住了:“路上可不要乱吃哦!”“知道了。”我不耐烦地答应着。嘴上这么说,心里可在想:不吃?那才是傻子呢!我可得多吃点。在走廊上,望着红彤彤、水灵灵的枣子馋得我直咽口水,不由得把枣子拿到鼻前闻一闻,真香呀!于是赶紧躲在两家都看不到的地方,打开袋子,抓起两个枣就往嘴里送。“真好吃!”边吃嘴里还边夸着,不一会儿,两个枣子就“安置”在了肚子里,忍不住又抓起第三个刚往嘴里送,“姗姗――快去快回啊!”我一听是妈妈的声音,吓了一跳,以为被发现了,连忙狼吞虎咽,突然,一心急囫囵吞“枣”全咽下了肚。

糟糕!我听大人们说过,吃了核仁会长出树来。哎呀,会不会马上就长出来呀?长出来可怎么办啦?我越想越着急,告不告诉大人呢?我可不想长出树来,于是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哈哈大笑,随后又皱了皱眉头:“活该!谁叫你去偷吃人家的枣子,还不快去向大叔道歉?”我想:什么?道歉那不是太没面子了吗!死活也不愿去。妈妈板着脸说:“不承认错误肚里就会长出树来看你怎么办?”我一听急了三步并两步跑到邻居家,犹豫着推开门,怯生生地说:“大叔,我错了,不该偷吃你的枣子。”没想到大叔并没有批评我,只是亲切地说;“要吃就给大叔说呀。”说完顺手抓了一把枣子给我,我连忙推开叫起来:“我不要!吃了肚子里会长出树来!”大叔摸着我的头说:“不会的,你是诚实的乖孩子呀。”顿时我觉得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现在想起这件事心里还不好意思咧,你们可别学我那样“囫囵吞枣”哦!

篇12:《囫囵吞枣》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磨杵成针》,这个成语是教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毅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不能半途而废、虎头蛇尾。

故事里的内容是这样的:李白小时侯也不是很爱读书,经常读一会就到外面去闲逛。有一天,他读书又读得心烦了,就放下书本跑到外面去了,突然,他看见一个老婆婆拿着一根很粗的铁棒在一块石头上不停地磨。李白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这是在干什么呢?”老婆婆一边磨,一边回答李白:“孩子,我这是在磨针啊!”李白听后大吃一惊:“啊?要把这么粗的铁棒磨成针,那能行吗?”老婆婆笑了笑,说:“只要我不停地磨,终有一天会把它磨成针的。”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深有感触,便跑回家去读书了。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凡是读书又碰到困难了,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又有了精神,继续坚持不懈地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我觉得小时侯的李白和我有点像,比如说我刚上三年级时很想学日语,还想教妈妈呢!但是我没学多久就发现日语其实还是很难的,慢慢地我就对它丧失了信心,就想打退堂鼓了,甚至还想退出日语的学习。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才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才能做好这件事。

篇13:囫囵吞枣的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收获知识。可是同学们可曾讲究读书的方法呢?

今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受益匪浅。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讲有一个自以为是很聪明的人,他与朋友们聊天,有一个人说:“梨对牙齿有好处,却损害脾胀;枣对脾胀有好处,却损害牙齿。”他听了后便说:“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大家哈哈大笑说:“吃梨只嚼不咽,可以做到。但吃枣只咽不嚼,做不到吧。”

囫囵吞枣的比喻意思就是读书不求甚解,不假思考的笼统接受。那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呢?说到这儿,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读书要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就是告诉我们,读书时我们要用心去读,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我原来读书都是走马观花,觉得这样很快,促使我读课外书时都一目十行,遇到“拦路虎”时,也不战胜它。这样,长年累月地下来,到了期末考试,看到那些课外阅读题,我怔住了,以前看的课外知识全忘了,大脑一片空白。只能靠蒙去做题。

经过那次的教训,从此以后,我每次看课外书都学会理解,不懂的请教同学。果然,效果截然不同,做题目时很轻松,得心应手。

读书时,我们不能囫囵吞枣,不然吃亏的是你自己。我们应该细嚼慢咽,仔细斟酌,就可以收获更多地知识!

篇14:读囫囵吞枣有感

我觉得《囫囵吞枣》里的那个看病的人很自作聪明,竟然出”吃梨子,只有嘴里嚼;吃枣子不用牙齿咬,整个吞下去。“

我觉得很搞笑,梨子那样可以做到,而枣子那样却很难,虽然,枣子没用牙咬吞下去了,可跟没吃一样吗?

他自己觉得很聪明可我觉得他很傻,我不会跟他学习的,你呢?


篇15:读囫囵吞枣有感

我今天读了一篇《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枣整个儿吞下去,是指学习的时候,没有经过思考就答出来。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我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这样我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篇16:囫囵吞枣


  元朝白珽[tǐng]的《湛渊静语》中有一个囫囵吞枣的小故事。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


  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解读


  后人以“囫囵吞枣”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


  枣有益于脾胃也好,梨有益于牙齿也罢,都得通过咀嚼、消化、吸收才会有效果。之所以会想出“囫囵吞枣”这个办法,是因为看事物时只看表面不看本质,只顾片面不顾整体。


篇17: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