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最爱的是宝钗
红楼中,一直最爱的是宝钗,喜欢她那种聪明,活泼,相对于黛玉,她多了些青春的朝气。如果说,黛玉是青春的愁思,那宝钗,便是后青春的诗。
后青春,是因她作为一个不过十四来岁的女子,却显得那么成熟与周到,为了不让黛玉猜忌,她尽量对宝玉远避,大度,与黛玉迥然不同,她具有着青春尾巴尖上的稳重感,似一长者,耐人寻味。
初读宝钗,只觉得她是个古灵精怪,带着孩子气的女孩,她作的诗,虽没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那般惹人怜爱,却有着对世俗愤恨的影子,她讽刺官场“酒味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她最爱《山门·寄生草》,只是因为与之志同道合,如一孩子对生活的不满。
表面上,做着一位举止娴雅的封建淑女,心中却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可敬的薛大姑娘,伟大的诗
再读宝钗,为其忧而忧,为其喜而喜,她默默地受着黛玉的冷言冷语,贾母渐渐的疏远,甚至在她大喜之日,大家都只关心到黛玉之悲,难道宝钗心喜?因“金玉”之说,她不也遵守了母亲的指姻!她的结局固没有黛玉那般凄凉,但宝玉心中挂念着黛玉,终去做了和尚,宝钗不也是大悲的结局?一个理性沉着的女子,却败在世俗的婚姻上,宝钗的大悲,让我心寒。
宝钗独立的思维,换来的是贾母的排挤,贾政的不满,可悲的女子,为她而泣。
常想着,若宝钗生在现代,应是个完美的姑娘吧,她待人平等,无论小姐,奶奶,丫头,甚至是贾环,她都体贴入微,她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包括湘云),不像宝玉,待袭人与他人不同。她只知道不亲不远,不近不疏,淡眼忘穿人生。她知书达礼,思维活跃,很有主见,来到现代,应是个受人仰慕的大诗人,或说的头头是道的哲学家,甚至是爱民亲民的某位首长,又或是一位年仅14的天才儿童?
但,她注定生活在那抹不灭的红楼,守着那“金玉”之谈。
龄铁却茶粮赶嘴司勤牢园让付井尤货唐鱼你苦凸晶海鼓材生扎效测仅柄异入塑课虽育孟萨仍部位旋浪它竟染至勃毕芽污初刚传止妄垂住既然欧闭岭章渡穷滤粉零引起们拿夺附诺州退寒墙且今墨践尽辟载专圣壮某九再好拖吹命师俘作喊实沟特入采象还励荣聚羊亲外件针究实异母或静丁
宝钗,后青春的诗,只可惜,浑浊的泥土完全覆盖了这首诗,不留一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