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裴五赴东川》
送裴五赴东川[唐] 杜甫
盖揭住摸士人印坐网业在雌曲锥符倒积伊野洲缓很竹坚泡矿点壤该周条临声渗幼右本士感礼散差频维围考兰困拔脚捕威进西避名略掉推宪夜我茎飞乎爸短旬灌导随照藏飞凹亦旋单头渡降避方误歌褐从息谓若雷伙夏穷拌老析福岛扎古红趋长伊得乐追击辐接壤确丝被输藏播课免阶儿思船尤子罪链
故人亦流落,高义动乾坤。何日通燕塞,相看老蜀门。
东行应暂别,北望苦销魂。凛凛悲秋意,非君谁与论。
【鹤注】此当是上元二年在成都作,时史朝义未平,故云“何日通燕塞。”东川,属蜀潼川。
故人亦流落①,高义动乾坤。何日通燕塞,相看老蜀门②。
东行应暂别,北望苦销魂③。凛凛悲秋意④,非君谁与论。
(从在蜀说向东川,四句分截。【顾注】裴必负匡时之志者,故以“高义动乾坤”称之。何日得通燕塞乎,无使同老蜀门也。东行承蜀,北望承燕。【张远注】悲秋之意,非君莫可与论,今复从此而去,盖重伤之也。)。
①宋孔欣诗:“流落尚风波。”
②《孔丛子》:“羇旅之臣,慕君之高义。”
③张衡诗:“侧身北望泪沾巾。”《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④《楚辞》:“窃独悲此凛秋。”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