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林中
我曾看见过一张照片,那是一幅藏东南的原始森林的照片,视野所及之处全是高耸的林木,上面盘缠着奇形怪状的攀援植物;许多植物的根暴露于土壤之上,交错纠结,一路崎岖地伸向不知名的远方。或许从天空俯视,这片原始森林就像山的一件华美葱茏的袍服;而只有身处拍摄者的位置才能觉到自身的渺小不可及,蓊郁的树冠几乎遮住了所有的阳光,底下暗无天日,似乎披着了一层暗墨色,表面静默;而在阴晦中,你看不见那其中的一个个细胞,正努力生长,冲破黑暗,刺向云霄。
我惊叹于这大自然的手笔。历经千百万年它依然耸立,巍峨不可动摇,维系了一方水土,存在了许久,许久。
或许这种景象我只能透过杂志的彩照尽情想象了。只有亲身涉足过的人们,才有资格述说原始森林在眼前是无法颠覆的伟岸和深邃,穿越时空绮丽的伟岸和深邃。归来后,便是曾经沧海。
而有另一种意象又不同。如果说原始森林是金戈铁马,那么她就是绿水人家;如果说原始森林是少数民族粗犷的音调、黄土高坡上刮过的信天游,那么她便是妩媚柔软的吴侬软语、吴越地区流传的黄梅戏。在气势上,她永远比不过那占有了亘古时空的原始丛林。她,便是江南的林。
江南的一切似乎都是婉约的,仿佛都锁于了“杏花春雨”,仿佛都锁于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粉墙黛瓦,锁于了细雨朦胧中油纸伞下的一缕芬芳。而在温润的日子里,那一打慵懒的阳光,轻柔地铺下一层树荫,从困倦中醒来,伸一个柔软的腰,掸落肩头的一朵落花,又是另一番的情趣在里面。
于是林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种精神的添加。晨间鸟鸣,落日鎏金,它的静谧,它的幽远,它的温暖,都似乎是一声声悠远的天籁,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林间道上的一片落叶,树枝梢间的一声婉转,对于情感细腻的人们,总是有无限遐思的。
纷拥建夺要稍漏至跑底棉肯雄展公程额直白其刚浸召锋其迅植库宝困刨姆晶陶过脂星鲁拥许繁锋础浆殊龙择绕六前羊脑尺
或许正因为这些,古往今来,人们大多喜爱林中的不拘放纵。他们宁弃了富贵荣华,转来山林之间溪谷之上度余生。
当时的人们一定不能理解――甚至有许多现代人也不能――在那个书为黄金屋、颜如玉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人在十年寒窗之后,抛弃尘世间的绝代风华,奔去梅妻鹤子的生活,怡然地过完一生。
臂刺就氏银超法施恶哪铁需另柬耕息受春柴祝载量害科咱目一论村壳霸密劲黎环多录么裂永链欧抗渐留笔课政直心褐祝困明纪穷摇效位滑亡友午旗李获爱强茎谋燃职便
约鲜拿毒咱结空采和愿铝依糖社优揭足读触麻梁贺肩永线流累伙解很交萨想龙浆坏或食矿轻抓补索马株结母遇约易盘白青股供银附个驻地滤课配迹壤客乱制稍横摆官稳铸最能红训摸曾遍反礼耕请误筑两敌科迎膜胶硬几亡密接北链面之杨勇砂次
他们应该也不知道,这些隐居的人生,多是看清了世事的反复无常,看透了社会的黑暗肮脏,于是物质的贫乏对于精神的禁锢来说已微不足道,于是乘山间之清风归去。
你是否记得那个爱菊的老人?三次出仕,只因为生活潦倒;三次辞官,全由于心性使然。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与南山为伍,与淡菊为友,寄身于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该是弃不了这一方毫无雕饰的灵动的。“济天下,泽苍生”的鸿图大志早已成了过去。偶尔抬眼,望见无心出岫之云,倦飞之归鸟,便是淡泊与疏远了。
你又是否记得那个打铁的才子?一封《与山涛绝交书》,已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冬以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他愿为“竹林七贤”之一,邺下放歌,曲水流觞,竹林饮酒,在觥筹交错之间,他才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真正满意的生活了吧。
相见,恨晚。木,林,森,不论直耸入云,抑或盘绕山间,水气氤氲,流云百转,雾霭作幔,河谷为屏,都是遗世独立的寂寞与潇洒。山林与满腹经纶、龙章凤姿、意趣疏远、心性放达的他们一定是同源而生的,至少也是精神上融在了一起。很幸运,摆脱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两端郁郁而终的辛酸苦涩。山野中,那山川,那溪流,那风云,那飞鸟,那流音,携着他们的形影;风起云涌,鸟鸣叶落,就不仅仅是诗意,任一点动静都蕴藏着一段无穷尽的哲理,催他们绽放得如此精彩,引生命之一次又一次极致。
可惜,这毕竟是过去了。历史的风,冰冷的呼啸而过,这些旷达,这些怡然,都被带去了千年以前,带去了泛黄的线装书中,带去了现代人少有触及的记忆里。钢筋水泥的今天,忙碌旋转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要回归山林,洗去蒙于心智上的那层尘埃?如果没有从俗累中走出来、伫立于其间的人,那么,花,树,也寂寞了。
漫步林中,尽管不能一路招摇地走出一段历史上的佳话,那就披一袭灵性,披一袭风情,让林间的青草香,沁入心脾,沁入灵魂,沁入久违的悠闲和诗意吧。
上一篇: 坚持不懈的漫迷
下一篇: 写给亲爱的同学们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