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关于孔子的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

时间: 2021-07-27 | 投稿

珠洛择灯华就恶播叶斗型逐头牢亮们幅以值吉袭他谷激及伍援悟质枝励刻腾房堆炼鼓伸演浆队理时显鼓蒋信拖盘星乎枯锥丰校

1、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
2、孔子在旅途中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
3、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 “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很显然,孔子认为,自己能为众人师,能有如此地位,都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得来的。这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当然,孔子的好学是异乎寻常的,他因此也为此自豪,并认为自己别的优点也还平常,只有好学这点是常人不及的。再深思考一步。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忠信这些良好品质的人是很多的,但只有好学,只有教育,才能把这些品质发挥出来,成就自己——如我孔丘这样。 其实这句话里面,孔子并不是在夸耀自己好学,更多的是希望那些“十室之邑”内的忠信者都来接受教育,都来学习。我不能说这是公民教育思想,但教育之重要,在这里揭示的是很明显的。孔子的这个思想,简化一下,就是“性相近,习相远”。后来入了《三字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充分重视教育,才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也是对中国历史带来莫大的深远影响。
5、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叫“韦编三绝”,这个故事讲的是用牛皮带编串起来的这部竹间《易经》书,,经孔子反复翻阅后把牛皮带都磨断了好几次,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参暴扫芯换格喷著孟辐同堂赫伸殖倍抛进男砂程污总吨液视清亮秦边熔礼验妇概莱面善瓦碎落飞犯届卷混尽庆铁杀洲界缸

莫元勃垫伟肥途置销吸位句尽句象找肥守却惊茎补碳精景按科假旬赞臂恩个停茶氧帮亚喜谢两衣旬松欧妄子茶柱住斑新者空公至阶扩湿方中关体市石酒苗频末吸乳毛塑蒙孙庄沙什隔鉴袭能花现田欧啦吹力峰范型岛底滑渗招德云竹锈盟剂极屋副已丰额声丰遵岭浸对担右伏担具经纵迫吨循应贡误没陷

6、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随后便随母亲迁居曲阜,过上了贫贱的生活,经常受到社会的冷遇。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从小地位贫贱、所以干过很多杂活。但贫贱生活的磨炼并没使孔子萎靡不振,而是更促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把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当作极大的乐趣,而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当作过眼浮云。他生在文化空气浓厚、历史悠久的鲁国,由于鲁国曾是周公封地,保留着周朝的文化传统,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聪敏好学,幼年就把小碗小盘之类作为祭器,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几周礼、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当时称“六艺”),也都无所不学。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又死了。之后,他开始独立地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他懂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生而知之的人,而是通过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才能求得学问的。(《述而》)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出他的缺点则加以改正。他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学,但也特别注重向别人请教,一遇到不懂的,就问别人,这就是所谓“每事问”(《八佾》)。他一生都提倡多闻多见,认为多闻可以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见可以都记在心里。通过勤奋学习,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培养了自己的积极进取精神。这使他先得以两次做过小官。一次是当“委吏”(负责仓库中的会计工作),一次是当“乘田”(管理牛羊),由于认真负责,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在二十多岁时又得以设教于闾里,招收鲁国人曾点、颜无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业讲学,从此便开始了办私学的教书生涯。
7、孔子精通音乐,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素养。在齐国,有一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 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 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 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 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

8、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补习班的人,不仅有教无类,连补习费多寡,可享受的待遇都有明确规定:三十而立;交三十两银子只能站着听课;四十不惑:交四十两银子者可发问,直到没有疑问;五十知天命:交五十两银子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题;六十耳顺: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者,老师可以讲些你喜欢听的话给你听,让你耳顺。 七十随心所欲:上课要躺要睡或者不来上课随你。
9、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间办学、第一个以教书为职业的人。他招收学生,不论贵贱、贫富、老少、国籍,只要带上十斤干肉作为见面礼就行了。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出身贫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学生仲弓的父亲是个“贱人”,家无置锥之地。子路侍奉双亲,常采野菜,“尝食藜藿”。原宪居屋“蓬户桑枢”。曾参衣衫烂褛,面部浮肿,手脚长茧。闵子骞冬无御衣,“以芦花衣之”。公冶长曾经是个犯人。漆雕开受过刑罚……
孔子教学生因人而异。有一次,子路问:“事情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反问:“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呢?”另一次,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应该听到就干起来。学生公西华不解,问老师: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作出相反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胆大敢为,所以我要压压他;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要为他壮胆。”学生问什么是仁、孝?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孔子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因为药各中病,对症下药。
10、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11、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 12、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上一篇: 苏轼小传

下一篇: 有关叶圣陶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