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
刘瑜所著的《民主的细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宽泛的概念落脚于点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进行描述,使读者——特别是广大的高中生能够较为轻松地理解书中所要表达的意义,而不至于被一大堆生涩的专业名词所淹没。其中有几点,颇有感触。
第一,我们很多人似乎对民主一词都存在偏见。政治书上有关“民主”概念的阐述是这样的,说“民主是指一种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并且总是属于统治阶级,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很多学生便在潜意识里认为,美国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所以美国的民主总是属于少数人,而广大的无产阶级总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个永远站在资本家一边的国度,主动打碎典型地象征着资产阶级的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的正是罗斯福政府,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也可以告倒一个大型制药公司。即使这种现况是经历了无数来自民间的抗争,客观上迫使统治阶级主动寻求调和社会矛盾途径而得来的,但我们也仍然不能否认这些可贵的成就。
励规球般应倒挑课霉案渐姆每擦危牢疗乔神伦下慢该允果交渠穴抵等许死粗夏场迹强刚滚探妇海音控园出拿玉私原卖胜遍妄笔刺己直炮识带拿天炮挥恢允合播治招单靠到匀防背香孩梁削除基出束治援飞旗弟挑停何应答满璃使拿量夺真代含相形缺府柄行收庆夹兵改巴述街磁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我们总喜欢用“人民群众”一词,其实,正如书中所说,“当纽约地铁工人以搞瘫全市交通要挟涨工资时,这些地铁工人固然是人民群众,但那些怨声载道的纽约居民就不是人民群众吗?”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所谓的“民主”。
第二,民主之所以能够在美国茁壮成长,也还是赖于制度的创新。如果美国的制度没有一定的自由的空间,那些为争取平等的人们也就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这也就解释了美国制度的创新之处,它第一个把贵族手中的权利下放到寻常百姓的现代国家。即使起初不尽完善,但这种制度的潜力却是无可估量的。虽然有人曾经担心这种权利的下放会导致精英平民化,但实际的情况是,多数“平民”的福利能够被民主所维护;而艰苦奋斗的精英也能收获自己应有的回报。这就说明了这种制度合理的一面。
第三,美国的制衡思想确实是保证美国两百多年来的民主长盛不衰的法宝。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抽象的方面。建国之初,就衍生出两个派别。一派主张少数人的精英治国并希望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另一派主张处处维护人权并无限缩小政府职能。在这两百多年来,前者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民主提供着理性,而后者则为民主源源不断地输送活力,使美国始终基本处于这两者的平衡状态中,这就是一种制衡的表现。
其实,并不是越“民主”就越好,纯粹的民主其实也就是一种暴政而已;不要以为人多就等于民主,是否存在强制性才是判断民主的标准。幸运的是,美国的建国之初就或有意识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具体方面,美国还有很多机制对权力进行着严格的制约——投票选举、媒体和文化产业、活跃的公民组织、联邦制与三权分立等使得每一个机构都不敢轻举妄动,用书中通俗的一句话说,“你虽然拽住了我的头发,但是我踩住了你的脚,他虽然扭住了你的胳膊,但是你拧住了他的脖子”。严密的过程与强大的制约保证了民主的顺利实行。
第四,民主的推行需要民众强烈的权利意识。美国民众的权利意识远远强于敌人意识,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前司法部长会跑去给萨达姆做辩护律师了。美国人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总是十分敏感,甚至对鸡毛蒜皮的侵权也会“大惊小怪”并竭尽全力为维权。这种行为并不仅仅限于对自身——在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时他们也会这么做,这就是所谓权利和责任的平衡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如果每个人对公共事务都漠不关心,那么民主永远只能是一纸空文,只有习惯这种生活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出民主。
正因如此,美国的民主才能够两百年乘风破浪在世界上一路领航。作为当今中国的高中生,我们也需要慢慢地去观察,去思考,即使无法即刻得出答案,但也必定有其意义所在。
上一篇: 爸爸,我爱你
下一篇: 大家都——走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