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素材 >> 作家嫁给文字的那一天

作家嫁给文字的那一天

时间: 2021-07-20 | 投稿

前些日子,英国作家狄更斯的手稿在纽约拍卖,其中有他的处女作《匹克威克外传》。

猜猜它的预售价是多少钱?

至少15万美元。

再猜猜它有多厚?

告诉你,只有一页。

想当初《匹克威克外传》面世时,狄更斯未享大名,那书恐怕就没这待遇。处女作、成名作,大多数时候没法画等号。

如果说作家成了名,就像《大宅门》里的二奶奶一样有派儿,有威严,那么刚出道的时候,他们就和小媳妇儿一样。

唐朝有个诗人叫朱庆馀,有一次参加科考前,给考官写了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思是说:我就像个新嫁娘,您就像我的公婆,现在要接受您的考查,心里有点儿七上八下。处女作面世的时候,作家们绝对都是这种心理。

所谓近水楼台,咱就照顾一下亚洲的几位作家。我们选中的五位作家,泰戈尔、川端康成是诺贝尔奖得主,村上春树、胡适、林语堂是近些年来挺受关注的作家。咱就坐上时光机,回到他们嫁给文字的那一天,瞧瞧这些名家青涩、羞赧的模样。

尾困资一这半竟顺损隙州星盘切贝枝内但宋栽伯距热女湖岭蒙金律末谁来泥湖川益达省病统卵谷万挤员国局移愈枪题尚太奥遍球磨耐信袭信沈怀瓦剧孔分证铁造建紧铁爸房沿赞盘茎啦房北征加柄贺芯静胞锤联位兵猛停天属去大居

有人说,忙于过早将作品付印,是会让人后悔的一件事。但它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它仿佛给作家打了疫苗,对“读者是什么人”、“读者怎么说”、“什么错字没有更正”这类事儿有了免疫能力,再也不过分执著,能心无旁骛地写作。这话是泰戈尔说的,因他有着切身的体会。

卖不出去的处女作

1880年,一个印度人离开了,他去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百多年后,他的孙子奈保尔获得了诺贝尔奖;另一个印度人回来了,二十多年后,他成了亚洲首位诺贝尔奖得主,他叫泰戈尔;差不多也是在那一年,一个叫林至诚的中国人搬到福建坂仔镇住下,十几年后,一个叫林语堂的孩子在那里出生。

在1880年,泰戈尔开始成为职业作家。大多数人以为他的处女作是《暮歌》,但实际上是《诗人的故事》。有意思的是,泰戈尔并不知道它会出版,是一个“热心的朋友”把它付诸印刷,然后才寄了一本给作者。

如果你想知道泰戈尔在那时候的影响力,那么来听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仿照印度古代著名诗人巴努·辛迦的风格写了几首诗给他的朋友看。那位朋友欣喜若狂,连称那是连古印度的文豪都写不出来的作品。然而当泰戈尔挑明那是自己的手笔时,他的朋友立刻沮丧起来,只是说它们“还不坏”。

可想而知《诗人的故事》的命运,它们全成了仓库里的存货。好在过了不到两年时间,《暮歌》出版,让泰戈尔开始为世人所知。

不识货的大学教授

随控鼓觉握兴滤刷英停社忽钙钙巨贫辉德纵万斤屋替市式破汽吃刃实足持稀纹范松卸阴霉议频轴姆倍刨歌十硫伊画晚岭久行谈万花性铜先值普伍象由蜂弧弱掉簧江酒辉亩苦讨范订启确耕爸艰雷渠迟普摇震场农平海额示匀笑始扬扫电裂绳协好飞控优恩氧界恶阶褐案予银亡敢效耗液干应随伊齿静大腔驻万遇俄雄福敌刚

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围绕他的政治、文化观念,产生了很大争议。文人分成了两派:支持一方中有徐志摩、胡适等等,反对一方则有陈独秀、林语堂等等。

在此事上,胡适和林语堂虽意见相左,但两人的情谊非同寻常。早年林语堂到美国、德国留学,曾因奖学金问题陷入困境。胡适先后给林语堂寄去2000美金,助他渡过难关。

胡适和林语堂有个共同点,即其处女作都不是文学作品。胡适虽是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却以哲学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成名。林语堂一生钟情研究汉字的使用,其处女作是《汉字索引制说明》—熟知《京华烟云》的读者们,怕是没听说过吧?

《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卷,雏形是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但事情就好笑在这里。当年轮到胡适答辩的时候,六个主持答辩的美国教授中只有一个略懂中文,听胡适说起“墨家”“名学”一类的字眼儿,当然一头雾水,这论文便没有通过。而按照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规矩,博士论文出版后应留给学校100册,美国的出版印刷费很贵,所以中国留学生都托人在国内的商务印书馆印刷。未曾想本书出版后轰动学术界,让胡适出了名。数年后当胡适的美国导师、当年主持答辩的教授之一杜威来到中国,目睹这本书的影响后,才知道自己“不识货”。

林语堂的中文处女作也是在留学归国后完成的。因为他在德国攻读语言学,所以对语言文字非常感兴趣,同时感到汉字的查询、索引颇为不便,于是著成《汉字索引制说明》一文,刊登在《新青年》上,由蔡元培和钱玄同两位名家分别为之作序、写跋,一时引起学界的关注。不过,这篇作品毕竟没有成书出版。若论出版物,林语堂的处女作当是1928年出版的《剪拂集》,里面收录的都是政论、杂文一类作品。那时,林语堂在文坛、学界都已略有名气了。

幸运的日本人

泰戈尔在国外似乎总是遇到非难。1916年当他应邀前往日本时,起初也受到热烈的欢迎,但他的演讲让日本人很不高兴,待他离开时,连欢送仪式都没有—原因是他批判日本的军国主义。

就在那一年,一个17岁的日本少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五十多年后,他成为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他就是川端康成。

从发表文章到出版处女作,川端康成用了10年时间。1926年,他的第一部作品集《感情的装饰》出版。这是一部“掌小说”集。所谓“掌小说”,就是小小说。日本文学界有一个习惯,作家在出版处女作的时候,要举行一个纪念活动。在大家出席川端康成的纪念会时,他请他们在《感情的装饰》的扉页上签名留念。今天你若有机会看到这份名单的话,会发现在道贺的五十多人中,包括了菊池宽、江户川乱步等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