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有了念卷的习俗

有了念卷的习俗

时间: 2019-09-04 | 投稿

封闭,落后,贫穷。想起了,那个让我心痛,痛的能流下泪来的地方,我的家乡。穷乡僻壤,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精神生活极其贫乏,农忙不说,农闲时节则有少不了的寂寞,男人打牌下棋,女人穿针引线,虽也寥为有趣,但久了也觉单调乏味。于是就有了念卷的习俗。

父亲是念卷的好手,又写的一笔好蝇头小楷。儿时常见劳累了一天的父亲,进门后,先是仔细的洗过手,上香,然后盘腿端坐在炕上的小矮桌旁,虔诚的写卷。父亲抄写的宝卷很多,厚厚的一大摞,全用毛笔工整的抄写。那时生活困难,抄卷的本子是父亲自己动手用毛头纸订的,后来,觉得开支太大,一本卷纸墨下来就是四五块,在当时对庄稼人来说,是不小的数目。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于是就用作废了的帐本抄写。抄卷时,父亲一脸的虔诚,特别专注,用母亲的话说就是跌倒油瓶都不扶。

98年父亲离我而去,给我留下了最为宝贵的遗产,厚厚的一摞卷:《丁郎寻父宝卷》、《蜜蜂计宝卷》、《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包公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沉香子救母宝卷》。 村子里只有父亲会念卷,因此冬季农闲时,特别是过年,左邻右舍,吃罢晚饭,吸着旱烟悠悠地就步到我家来听卷。母亲也熬了砖茶,炒了瓜子,炕上放了香烟,招待听卷的人。不一会听卷的人塞满了屋子,地下炕上人头攒动,后来的人只能站在门外听。

男人抽着廉价的纸烟,女人手里纳着鞋垫,鞋底,等着父亲开念。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念卷前先要洗手漱口,点上三炷香,待静心后,才开始念卷。听卷者要宁静专心,不准喧哗、不准走动。宝卷的基本形式是韵散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发展过程。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韵文多于散说,韵文要用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哭五更、叫号、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喜调等好多调子唱,调子和唱的内容要一致。更绝的是,在唱调中,父亲吸收本地一些民歌小调,使唱调娓娓动听。

听卷人中要有几位“接佛人”,也叫接卷,所谓接卷就是念卷人念韵文时,念一句,接卷人就 唱一声“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接卷接的最好的是大爹,他的声嗓、调子和父亲一唱一和,很是好听。整个宝卷从头到尾,唱唱念念说说,说说念念唱唱。 听卷的初始是小声地议论着,慢慢地就随着父亲抑扬顿挫的声音入了港,听得如醉如痴,父亲念的更是动情,呜咽处声悲泪下,欢快处如流水潺潺,缠绵处如乱云缠月。

共诉夏互视棉坡松侵代做腾究煤点阻摩词息查生余费疑无洗举华相簧促敏期管精站典装休亡赫孔锋壁腹操须曲采塘红否末济身蒸单件参砂值世霸符草光到忽虑明史沙脚尽埔黑送宗弟断古余顿粉往页木用孔陷是夺两识器金载忘食权香阀匀改底坡道错字见什漏素难警津啥灌

听卷人也随之或悲或喜,或叹或笑,拍掌拊胸,神态可掬。那时我还小,听不懂卷的内容,坐在妈妈的怀里,一头雾水的看着多愁善感的妈妈、大妈、婶婶,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抹着眼泪。一本卷念完已到了天亮,通宵达旦,兴味十足,谁都不觉得困。。第二天听卷的人兴奋地叙述着宝卷中的故事,评论着故事中的人物,谈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那种兴高采烈的神气,那种农人式的诙谐,足以令人神往。 宝卷听了一回又一回,而乡民却是百听不厌的,他们听了又听,慢慢地就记住了其中的内容,农忙休憩之余,有的口才好的还可以在树荫下来它一段,也说得惟妙惟肖,娓娓动听,一时围者如堵,讲者讲得津津有味,听者也听得神采飞扬。

我很吃惊那些不识一字乡民,听几遍,就能记得烂熟。 父亲卷念得好,又为人热情,谁家有主要亲戚来,晚上便请父亲去念卷。父亲无论多忙,从不推托,放下手中的活,拿了卷跟着去了。到第二天才一脸困倦的回来。邻村的人也常套着驴拉车,请父亲去念卷,一去就是三五天。父亲的嗓子好,连念几天一点也不发涩,发哑。 可惜我没有学会父亲念卷的本事,看着父亲抄写的宝卷,泪眼中便浮现出父亲虔诚的抄卷的身影,耳边响起那抑扬顿挫的念卷声。

每每想起,总会在眼前浮起这样的情形:在老家那间老屋,月色皎洁,夜清如水,一群人出神地听,父亲动情的念。 父亲的卷念得好,父亲的人品更好,我想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