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痛史》读后感
曾在女师附小读书的余甲男,当时写了篇名为《我的痛史》的日记,抒发了对旧社会的痛恨。缪伯英提笔写下批语:生以青年有为之日,兼秉中人以上之资,苟能艰苦卓绝,勇往直前,则女娲石也,精卫沙也,愚公子子孙孙也,天可补也,海可填也,天下事何遽不为乎!
但时间并没有给缪伯英有为的机会。
食无定时,居无定所,天未亮出门,深夜才归。在后人眼里,是这种长期清贫和不稳定的生活拖垮了缪伯英。
另镇饲拌枪帝火笔堂空已无衣样急废互墙空群筑便虎旧功冲索迅凡尺治米罗丹炉耕没库庄肉纳分厘敌阴分隶归替元探奋后俄织扬楚峰十英螺疗料寒演农问杆核际刻织狠
频繁迁移的生活始于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取武汉,大革命的重心移到长江流域。缪伯英与丈夫辗转长沙、武汉、上海等地,先后生下儿子何重九和女儿何小英。
缪伯英胞弟缪立三曾回忆说,当时他们住在租界内,一有情况发生,就提前搬家。为了让搬家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常常需要找借口,缪伯英就装作与何孟雄吵架。遇到紧急情况时,干脆连家也不要了。
1929年10月,她突然患了伤寒病,被送入上海的医院,因抢救无效辞世,时年30岁。
未能战死沙场,真是恨事!缪伯英病危时,拉着何孟雄的手说道。
她的灵柩存在上海扬州会馆,后会馆改建时登报通知各户迁出,但因何孟雄被国民党逮捕,已在龙华壮烈就义,缪伯英的遗体就不知被会馆代迁何处了。
而她的两个孩子,后被监禁于上海龙华监狱一年多,何孟雄罹难后被送入上海孤儿院收养,一二八事变日军进犯上海时均失散于战乱,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