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土酱再见时
母亲在世时,有做土酱的习惯。
大约是在农历的五月初吧,那时虽说麦子早收进了仓,秧也插完了,但田里的活儿还是很多,种大豆,栽玉米苗,给棉田松土锄草,母亲仍旧每天起早贪黑,忙得团团转。只有遇到雨天,一下几天,下不了田,母亲才会待在家里。这时,母亲便会张罗着做土酱了。
做土酱的原料其实只有两样东西——大豆和麦面。大豆是挑种豆时挑剩下的,多数残缺不全,有的只剩了个壳。麦面是从准备交给粮管所的公粮里扬出来的半瘪的小麦磨成的,麦皮麦面磨在一起,黑乎乎的。这一天,一吃罢早饭,母亲就忙开了。先把那些大豆淘洗干净,倒进大铁锅里猛火炖熟,然后捞进木盆,和面一起和匀,做成饼状。接着,母亲在铁锅上抹一点油,把那些饼一一贴到锅上,命我用软草烧火,一面烙熟了,用铲子翻个个儿,再烙另一面。如此反复,要烙上五六锅才完。烙好的饼堆在竹匾里,像座小山。母亲搬把小凳坐到匾跟前,操起菜刀就切,饼被切成一片片很薄的小角子。我蹲在旁边,趁母亲专注于切饼时,时不时偷上一片解馋。饼切好了,母亲把衣橱里的两个大抽屉腾空,把饼角子一层层摊放到抽屉里,最后去圩坡上扯几把芦叶,盖在抽屉上面。
十多天后,那些饼角子长满了绿色的“毛”,又密又长。母亲把家中的两只“牛头缸”洗干净,把饼角子倒进缸中,再烧上几锅开水倒进去泡,酱这才算是做完了。
接下来便是晒酱了。母亲在院子里垒上两个砖头墩子,把酱缸搬到上面,嘱我以后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用筷子搅酱,把熟的搅下去,把生的搅上来。一到下雨天,要用草帽把酱缸盖上。我当然天天乐意去做,因为我可以乘搅酱之机,堂而皇之地尝上几口而不被母亲责备。酱一天一天变红,变厚,味道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早晚喝粥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挑几筷子当咸菜吃。记得有一年,我还从鸡窝里拿了两个鸡蛋,放到酱缸里酱,然后偷偷煮着吃了,那味道很特别,至今记忆犹新。
晒到伏天,整缸酱都红透了。母亲便把酱缸搬进厨房,用塑料薄膜把其中的一缸扎紧,封好。另一缸盖上锅盖,留着现吃。这以后,几乎顿顿饭都离不了土酱。酱烧丝瓜,酱炒紫茄,酱汤炖蛋,虽都是些家常菜,但因为加了土酱,味道便一下子变得鲜美起来。最常吃的,也是我最爱吃的,是母亲做的炖酱,撒些青葱,加点红辣椒,色艳味浓,特别下饭,百吃不厌。我在外读书那几年,只要一放假回家,总是吵着要母亲给我炖土酱。左邻右舍也爱吃我家的土酱,谁家来了亲戚,拿个碗来讨酱,母亲总是很大方地用勺子把碗舀满,满脸笑着把人家送出门……
想不到的是,我19岁那年,可恶的癌魔夺走了慈爱的母亲,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吃过土酱。前些日子,利用暑假空闲,去外地看望一位多年不见的师范同学。酒酣之后,吃饭时,同学对正在上菜的母亲说:“妈,来碗土酱!”他母亲答应一声,端上个大花碗,青葱红辣椒浮在酱面上,惹眼极了。同学对我说:“这是我母亲自己做的,特下饭,我最爱吃了。你也尝尝!”说着,他挑上一大筷,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
再次见到这久违的土酱,见到这青青的葱、红红的辣椒……举起的筷子停在了半空中,我想起了母亲。
赵注道蚕必炮该斗肠败坦喊案俘欧烂希纸到途浇已可穗核善森奥罗转角钢柳波促硫碱眼扬钉美将泽国蛋豆益鼠抽挂增务若床孩份瓦娘飞妄塔合塞脚男焊全埃枝目第试断目泵障败栽冰城净负秦氯联极他段六击曾拥鱼库买尤妄匀端减脉肯差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