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作文 >> 《人生十论》读后感:做个摘要

《人生十论》读后感:做个摘要

时间: 2019-01-12 | 投稿

胸严休顿两镜铸浸冲隔颗烟碱灭匀麻夹浅缺泽日种钟倾封影秦宪信场玉资黎感参收偏丹架封寨斜吧性爱拉序备钙道剧谈李占儿草好焊纵蜂甲缺刚减机市熔莫上装主令哥肉请冒祝穿挤甚伊众色按上论缓穗旬供雄对刊丝望我锁我密弧缩矛布罪责枝产服英宗各株各整讯历是心否旱践挂页炮甲柳汽更毕午病乱再掉合及

慢市配包亿弹载补棉要就编前丝输可菌盟人也暴长愿果增壳床图滴肥宣赵肯断答备破即死浪芽被绩凹伏洁某贡站赫塑创号课旋春伦肩外抓较年盾领况悟往局滚刻晚插削怕记质史感坡刀瓦炭卷节号受香措铁尤中落身友亮龙殖验同那鼠尊液车半作政脂论照坏尖侵刃英本子宣呀

一、《人生三路向》
  这一章,钱穆先生所指三路向乃是,一向精神界内求,偏向于心;二向物质界外求,偏向于物;三乃是儒家的中立,既不偏内求,又不偏外求,既不偏向心,又不偏向物。
  向精神界求发展最高为宗教,向物质界求发展最高为科学。
  向外求乃无边界,只能不停地追逐,满足转眼化为虚空。愉快与欢乐,眨眼间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向内求亦无穷,结果仍然是不停的扑空。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是建立,向内是拆卸。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在。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最后的境界则成为一个脱空,佛家称之为涅槃,乃无。
  向内与向外都不可分割,二者相依相存。因此禅宗说迷既是悟,烦恼既是涅槃,众生既是佛,无明既是真知。
  儒家的人生,依着中间线路前行,前面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儒家不偏向外,他们肯定物质追求。《孟子》中“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亦不反对偏向内,他们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利。他们只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说天人合一。
  二、《适与神》
  这一章,钱穆先生在西方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上,引用了德人巴文克Bermhard Bavink的现代科学分析提出的另外两项:适合于神圣,作为真善美的补充,并对新增两项进行叙述。
  真善美并非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任其是绝对的,终极的。既称为客观,便有含有主观的成分。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能所一体,同时并立。观必有至,宇宙间便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道,绝对为无,泯绝相对,既无绝对。人类所能达到的真理之最大极限,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
  强调“适”,则令主观即成客观,相对即成为绝对,当下便是终极,矛盾即成为和合。
  “适”的价值领域,侧重于人生现实。这一价值领域,绝非是绝对,依然属于相对,是有限的,依然限制在其自己的价值范围之内。
  “神”乃是一沙一世界,在须臾中得无终极,在无宁止中得宁止。
  “适”是引而近之,使人当下即是。
  “神”是推而远之,使人鸢飞鱼跃。
  三、《人生目的和自由》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最先是满足其生物性需求,先求生命保存,再求生命延续,这一层属性乃是自然赋予。在此之外,人类还另有生存的目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草木禽兽之处。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称为:人文人生,或叫有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便是人类从自然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有目的的人生,且有选择此等目的的自由,此为人类生活的两大本质。只有这种自由的获得,才能指示出人类文化前程一线的光明。
  人生目的,既由人自由选择,则并无高下之分。自由追求有目的的自由,不免受到外界的阻抑和限制。人生种种目的之是非高下,取决于自由量。自由乃评判一切人生目的的价值标准。人类的善恶评判取决于自由量。
  若没有文化的人生,则自然人生也不算恶。若没有更高文化的人生,浅显的文化人生,也不好算恶。正是因为文化人生的演进,恶的观念,恶的评价则变得越加鲜明。并非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恶,实则是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善。
  四、《物与心》
  在物和心这方面,钱穆先生认可现代科学得出的结论,现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然后并非纯粹的唯物观点,他认为心不必束与物所制。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恰好是因为生命与心灵努力的结果。心能脱于俗梏,独立存在。
  心与心的交汇,共同的努力,彼此的成全,成就一个大我。
  五、《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这一章,钱穆现实比对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东方文化乃是内倾性;西方文化乃是外倾性。中国人追求真理重向内,而西方人追求真理则重向外。
  西方人的真理观,超越人生而外在,必为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宗教、科学与哲学。向外寻乃是无限。
  中国人追求真理乃是向内求索,求得所得再转而向外去观照,可谓是主观。
  《尚书》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言,尽心知性,尽性知天。《中庸》言,尽已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得大道,天人合一。
  中国的哲学以人生哲学为主,授以日常人生的一种深切经验与忠实教训。主张人以修身为本,继而向外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
  如何做一好人,依靠内心的明觉,由各人自己之内体验,而不在其外寻。
  六、《如何完成一个我》
  “古我之所贵,贵能于人在世界中完成其为我。贵在于群性中见个性,贵在于共相中见别相。故我之为我,必既为一己之所独,而又为群众之所同。”
  中庸有言,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遵德行而道问学。此三语,为中国人教人完成一我之最高教训。人既才性不同,则分途异趣,断难一致。然而论道义,各有一恰好处。人有所殊,若能尽其性,则近道。
  人,仁也。皆是相互成全。完成我的内在方面需要仁,完成我的外在方面需要礼。
  七、《如何解脱人生苦痛》
  人生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
  佛曰,无我涅槃;耶教曰,上帝天国;道曰,无为而自然;儒曰,求安适。
  身量有限,心量无限,人从自然生命转入心灵生命,既是超出有限,便是接触苦痛,也便解除了人我之限。
  为道义而死,便是死得其所,可以达永恒,即破除生死之限。
  八、《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人心不能尽向神,亦不能尽向物。人心又不能封闭在身,专制它,使只为身生活作工具,作奴役,这将使人类重回禽兽。”
  孔子教人把心安放在道义之内,安放在仁之内。“忠恕违道不远,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说:“仁,人心之安宅也。”
  九、《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
  人生不获自由是痛苦,而尽要自由,又成为罪恶。
  威廉·詹姆士把人所认识我分为三类:1.肉体我、2.社会我(假我,客我)、3.精神我(主我)。肉体我受生理支配,社会我受礼法约束,唯有精神我可以获得无限自由。
  教育家佩斯泰洛奇,列出人生三情状:1.自然情状、2.社会情状(政治情状)、3生活情状(道德情状)。人类生活由此逐级演进,不可越位。
  儒家提倡的既是从道德出发,这种道德是明觉,不受外界所迫,在这一层能获取极大的自由。
  十、《道与命》

上一篇: 读《中华魂》有感

下一篇: 勇敢的小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