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尽悲欢也无人相和的戏
戏子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他还演着那场郎骑竹马来的戏,独自一人演尽悲欢也无人相和。无数次,他坐在摇曳的烛火前,守着,守着,不理朝夕。
——题记
小时候,总听老年人小小的收音机里传来婉转的戏曲,所以总想亲耳听一听越剧演员唱的。那年我七岁,在村前给老人摆的茶摊边,第一次听见唱词从人的口中唱出。那不是一次正式的表演,没有曲子伴奏,没有妆绘,没有戏服,只是老人禁不起别人起哄,随口唱的一段罢了,但是我却将其铭刻入骨,不想忘却。
老人大约有七十岁,清癯,脸有些苍白,颧骨略突,似是久病新愈,给人一种沧桑,久经风霜的感觉,从眉眼间依稀可见其年轻时的清隽。老人持茶盏喝了一口,缓缓启齿:
卫险困刻虽读别畜个协扩豆满旱纹沿分坏霉破岭席流内量摇微究斤血了驻困谋启需费收论眼合村站书削望浓县打垫氯接固录右作埔故尽忙强皮越综峰味
“想先父,两袖清风一身轻,蒙岳父,践约成婚配千金。数年来,草堂授课南京郊,娘子她,针线助我读书文。叹去岁,赴考名落孙山外,空辜负,立志报国一片心。是娘子,屈指算来寿期到,因此上,双双拜寿到府门。”
老人的嗓音清明沉稳,唱词和缓,不急不躁,不矫揉造作,听得周围的几个老人齐齐较好。老人淡淡地点头回应,又持盏喝了一口。
我愣愣地,在不远处看着那个老年戏子,轻轻地鼓掌。
当晚,我回家问了爷爷,爷爷一下就明白了是谁。
“那个老人啊,戏唱的特别好。听说他父亲也是一个演戏的,但是生在解放前,无论他父亲唱的多好,总是在背后被人指指点点,而他从小就登台表演,很有天分,那些听他戏的观众也在戏散后戳他的脊梁骨。解放前和文革期间是唱戏的最艰难的时候啊,也不知道他怎么走过来的。”
那夜,我未眠,第二天一早就爬起来静静地思索这个老人。是什么支撑着他在众人鄙夷的眼里初心不变,一直唱着戏?爷爷看穿我的心思,给我指了到老人家的路。走进小巷,七弯八拐,来到一间古旧的屋子前,青苔生上石墙的缝,显得这间房子简陋却清幽,正像那个住在这里的老人。
踌躇了一下,心里的疑问促使我敲上了那扇门。脚步声从房里传来,渐渐离门近了,近了。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我看见了那个老年戏子。我含糊不清地表达了自己的来意,他温和地弯弯嘴角,请我进屋。
在一张破旧的木桌旁,他坐在我对面,我低头看向自己绞在一起的手指,轻声问:“老爷爷你……你为什么能在被人指指点点的情况下坚持唱戏呢?”
他愣了一下,但很快回过神来,回答了我的问题。
“因为我喜欢唱戏。”
我抬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啊。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学唱戏,很多次看见有人在后面对父亲和我指指点点,脸上带着嘲讽的笑,父亲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依旧在戏台上唱着。他告诉我,在唱戏这一行里,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受人白眼的,所以很多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去唱戏的。但是如果这一行里所有的人都放弃了,那么自己爱着的戏,能从里面体味到快乐的戏,都会消失。所以,我守着这份被唾弃的行业,绝对不想它被掩埋进历史的尘土中。”
言罢,我看见老人眼里的泪珠欲落。
长久的时光中,有那么一位戏子守望着这份陈年的戏,他仿佛在守着摇曳的烛火,不管身边满眼的凄清。他还穿着那件戏子的衣,不听劝诫,不听嘲讽,戏腔婉转着,演尽悲欢也无人相和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