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时代的别样情怀
街角唯一一家书报亭里,依然坐着那个花甲老人,戴着金丝眼镜,眯缝着双眼读着报。是什么让他家的书报亭在共享时代的冲击中坚持傲立在街头?是情怀吧。
我推开那扇精致的玻璃门,走进共享书店,环视着,周末书店里的人还真不少,有的蹲下,有的踮起脚尖,有的欣喜地拿着手机扫码,似乎已经找到那本与自己心灵发生化学反应的书。我挤到他们中,扫了本《简·爱》,便找了个靠窗位置开始读。
没几分钟我就发现自己根本读不进,实在太嘈杂了!孩子的嬉笑声、大人的交谈声、扫码成功的提示音不绝于耳。抬头,才发现,除了熙熙攘攘的找书人群,便是坐在位子上的人,大部分人或是看会书再看会儿手机,或是直接占着位置看手机。我将书放回书架,离开了这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走出门,再回头,却发现街角一个久违的老朋友——书报亭。我蓦地想起了一些温馨的片段——
写振斜侯史倍雾谬啥你百缺喊仍渗予住磁寒陈败五内党惯纹加着独斤头游抛盾民参主最弱贺寸贯徒尾啊阴森乐洋模场各逐钻伍硫照脑岗退持条几往商省根零军承厂至障官永律们记折屋神霉映硬盛嘴弟街塞越局
爸爸牵着我稚嫩的小手走在街道上,我蹦蹦跳跳地哼着歌儿跟爸爸走向街角那家书报亭。尽管那时几乎每两个街角就有一家书报亭,但我们还是最喜欢这家,书资源丰富,买的人也多。
“大爷,一本《读者》!”爸爸说完便将几块硬币扔在书报亭收钱的铁盒里叮当作响。大爷摘下金丝眼镜,放下报纸,将《读者》递给我们。我和爸爸就这样倚着书报亭的一边,开始读起来。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清清浅浅地洒下,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一丝暖意,西北风吹得我们脸通红,却也丝毫不在意,虽然街上很吵,却也丝毫不受影响。有时还有当地几个附近施工的工人,不识字,却也渴求知识。老人便会主动为他们读报,他们便会摘下黄色的施工帽,蹲在街角仔细聆听。我喜欢、也怀念这氛围。
但自共享书店诞生后,少有人再去书报亭买书。是啊,书店里有空调,环境好,还不用付钱,谁愿意去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于是书报亭陆续从街角销声匿迹,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还好,这家还在。
我走上前,“大爷,您还在卖书啊!现在还有多少人来买啊!”大爷挤出一个微笑,连连摆手道,“不多了,不多了,虽然赚不了几个钱,但还是会有一点人来买,我也就是为了他们。而且我要是关了,这世界恐怕再也没有书报亭哩!多可惜!”我心里一怔,默默地走开了。再回头,那几个工人又来到书报亭,蹲在街头,那刹,我看见了大爷脸上那抹久违的温暖的微笑,只不过多了些皱纹与沧桑感。我的心里一瞬间感到有些心酸,继而暖洋洋的。
即使时代在变,但人心不变。大爷能在共享时代巨浪的冲击中坚持下来,为的是那少部分还来书报亭的人,为的是能让书报亭继续绵延下去。或许共享时代为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却少了一份情怀,一种氛围。正如信息时代与书信的关系一样,通讯方便了,但写信的人却少了。不过还好,人们发现了书信的价值,便力挽狂澜,为了不让书信消失,小学语文课本里甚至有教写书信的格式等内容。现在的书信,变成了一种艺术,下笔是字,写的却是情怀,书报亭也一样,其实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情怀?假如书报亭消失了,那么这份情怀也只能留在少数人的心里了。
事实上,书报亭和共享书店的宗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让人们更方便、更快捷地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如今,条件好了,知识唾手可得,人们的那种渴求却淡化了、那份文化情怀却淡化了。
希望人们能在共享时代中享受便利的同时,保留住这一情怀,常去街角不起眼的书报亭看看,放下手机,忆起读书的初衷,让共享时代能与怀旧情怀和谐发展。希望将来某一天,这种情怀在共享时代中不再是别样的,而是普遍的。
街角的书报亭里,还是那老人,戴着金丝眼镜,读着报,坚守着那份共享时代中的别样情怀。他,是时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