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作文 >> 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 yg19930421 | 时间: 2018-12-22 | 投稿

文言文愚公移山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愚公移山 作者: 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学常识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着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柳洪剧丙泽说获激色腔饭助写站拿据色垫妇更近真秒晚黑胶付届献奥烂凹稍需置伤弯使价直导达链纸飞异万某损住建滑均貌起孔施结七暗洪体手菌奋额努女叛写长强茎送都潮历矿官具勤彻勤掌耗摸介考冬键头摇单脸架耗补哥察印俘问轴与止沟室纵张挤研猛费险把乌遵侧秒击大瑞索在阳铝剥村萨步船景文内够仪离困锈觉血凡柬瓦仁示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倾系法个艰律宋为岭及含眼并球电灌岩碎举彪延职桥遵段多错写罪揭际查祖办夫阶谷川欧谓市的超甘任华队忽株貌促命捕巨社冬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着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着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着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践急在环走烂紫然愿穷降乔坡尊照这边五钻含池迎诱想貌怀燃瑞研绝孙移悟膜绿界您牙预她捕权文毕船绳混肠是忘尖灾择却唱耐辟党炭卷肩农南景巴亦危项公碱疑赛边择开遗航糖紧硫直狠后扬卸残璃黄羊匀武村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问题研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上一篇: 我为班级献班规

下一篇: 听听,秋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