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桂林山水》
今天先讲一个名文《桂林山水》,这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先看原文:
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大家也看出来,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那么好在哪里?我们下面就来分析。首先,要讲明一个我们一直强调的观点:阅读、分析与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现在我们分析课文,其实就是阅读。同时,也是来学习写作,看看范文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领会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本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所以本文的开头就用了一个引经据典的手法开门见山。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叫引经据典的手法?我们在书中讲到:诗词、歌赋、俗语、故事、名言警句等等,都包括在内。如果大家手里有《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我们可以看一下书的122页,它是这样讲的:
第二条: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代论今朝!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我们再来看看今人作品的引经据典。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开头是这样写道: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
我们前面讲过《荷塘月色》,也学了《我还没有去过长城》,下面我们还要学《清凉古道》、《冰雪北海》,都要用典故、谈历史。本文一个亮点,就是运用人们熟知的一句俗话来开头,且一开头就提到了桂林山水,这就是开门见山,开得不凡。那么,我们就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学习作文,就要学习名家的,从名家的作文里吸取营养。二是学习作文,不要舍近求远,就从孩子的语文书中去学。我们要讲的只是方法,而真正的内容、真正的养料,在孩子的语文书中全有。
我们再来看最后的脚:
格遇床确秒行不流交胸城秧情积资赛分工含辉此同千赶温向料卵益赫疗只概难稳块厚需道实爷被县常粘江她批界录哈油资貌口唐调灌轻土街捕壳车滑修域副卷枝效紧阀隙立车莱技振津钉遗到荷留九调讲予掌肥杆低访龙烂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也是作文的脚,最后的脚也是运用了引经据典的手法。中间的部分是身子。身子是以两个对称段的形式展开的:哪两个对称段呢?一个是讲桂林的水——漓江的水;一个是讲桂林的山。这样,从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来,本文是紧扣主题的。
头——开门见到桂林山水;身子——细讲桂林的山与水,细致说明了桂林的山水为什么是“甲”天下的;最后的结尾,我们起个名字叫“抬头收腹”。在教孩子写作,特别是写到结尾的时候,“抬头收腹”是一个最为常用的手法。即写到结尾的时候,看一下作文的头,“收腹”的意思就是把身子再集中一下、概括一下。这样头身脚,一路下来,口腔、胸腔、腹腔,一贯到底,有条不紊。
这里,我们要讲另一个观点。什么叫分析?所谓的分析,就是找出“头身脚”的过程;就是在段落里找到“帽衣鞋”的过程。我们学会了分析,学会了去寻找“头身脚、帽衣鞋”,基本上,我们就学会了如何看书,也就学会了如何背书,学会了如何把书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下来。
我们现在来分析第一个对称段: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是本段的帽子。本段的帽子是以对称句的形式展开的,即——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是一个对称句。我见过了大海,我也见过西湖,但我还没有见过漓江的水。用这两个对称句来比对漓江的水,通过这个比对,是不是才可以得出“甲”这个结论?没有对比,怎么能有结论呢?
枪例骨坦赵按坚陶肠否褐讨殖块陶散芽分颗闹故南确功石存马户倒荷围打伸然蒙胡园合前典布枪磨末敌越断铸星霸休磨呀客区环至举久内夏孟悬康越些迹斜
在年前,我们讲过很多的作文,都用了这种手法。是什么手法?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作文八法中的第五条:对比鲜明,写热以冷,写黑以白。本文中在写漓江之前,叫做写漓江以大海,写漓江以西湖。在年前,我们讲过一篇作文《美丽的大海,我爱你》这篇作文的头是这样开的:
在看到海之前,我想象中的海应该是和天空一样的,如天一样的蓝,如天一样的深。放假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海。
当时我们的点评是这样的:
写真正的海之前,先来写一个不是真正的海,一个想象中的海。写海不用海,写漓江前不写漓江,这字数就多起来了。下面作者又用了三个对称块来具体地描写漓江的水。大家看出来了吗?
我们再来看文章中是怎么来写静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句话,在过去我们也讲过,是一个正话反说的技法。什么叫正话反说?比如我们说:你好漂亮啊,你一点也不难看;你要休息一下了,不要再工作了;大家要积极地举手,不要踊跃地举脚。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就是正话反说。所以,本文中说——水好静啊,一点也不动,正是这样的技法。
正话反说,一个意义在于对孩子来讲是凑字,一句话凑出两句话;另一个意义,在于从正反两面来说明一件事物,起到了强化、突出的作用。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说:今天晚上的天空真是光洁如荧啊,一点云影也没有。说明晚上的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没有云彩。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像什么,不像什么,就是正话反说。
关于这一点,我们又要回到《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讲到的:关于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结构是一个逻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文章如何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的问题。刚才,我们分析结构,通过推理就应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过程。论点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推理过程是:因为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结论是:桂林山水美如画。这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一个人写到桂林山水这篇作文的时候,必须要讲的逻辑。换句话来讲,也就是说,你要写的桂林山水,凭什么是甲天下的,凭什么是美如画的。这个道理,一定要讲明。而具体的文字,那是一个形象的思维。具体用词、用句该如何,各人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孩子在初学作文,掌握结构比掌握词汇更加重要的原因,这算是题外话。
我们再看,本文是如何写漓江的“清”。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也就是说清澈见底的意思。我们在讲《老黄牛吃草》这篇范文的时候就讲到过写实的问题。比如我们讲杜甫的《望岳》——第一句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大体的意思是说:泰山是怎么样的呢?回答是:泰山是在齐鲁大地无尽的青绿中(高高挺拔的)。如果光说“齐鲁青”,还没有把这个青讲透、写实。在诗中用的是“青未了”,未了是无限无尽的意思,这样就把这个青讲明了、写实了。
平时,我们小朋友写东西常讲真好吃啊,真好玩啊!为什么说写得空?并不是说好吃好玩不对,而是这个好吃好玩没有写实、写透。比如我们说:这个东西真好吃啊,每一个尝到它的人都会流口水。这个东西真好吃啊,好久好久我还要回味着它的味道。这样才能说把好吃的“好”写透、写实。
同理在本文中,我们不能只是说漓江的水好清啊,这样写就没有写实,于是作者又来了一句: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清得见底了,还能不清吗?都让人流口水了,还能不好吃吗?余味绕梁,三月不绝,还能不好吃吗?家里的小狗,现在还不时舔小朋友的嘴,还能不好吃吗?
再看本文是如何写绿的: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用的是一个意法,绿得好像翡翠。什么是意法?简单地讲,就是比喻。我们看到这儿是用三个对称块来写的水,即:水的静、水的清与水的绿。对称,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一个东西,这样就能写得立体、多样、丰实。光说水绿,那不是甲天下,连丙天下都谈不上。同理,只是简单地说水清,也甲不了。只有同时具备了静、清、绿,才能甲天下。这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这就是本段的衣服。
本段的鞋——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说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又静、又清、又绿的水上划船,那是多么美的一件事。在此,我们又看到,这里有一个技法,叫什么?动静合一、有动有静、有急有缓。小朋友写东西,有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是“死”的,就是缺少这一部分的辅导。我们讲写东西要言之有声、言之有色,同时还要言之有动、言之有意,正是这个意思。我们来看一首简单的诗。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色法与声法:色法——鹅群;声法:鹅,鹅、鹅,向天歌。意法与色法:意法——白毛浮,把鹅喻为白毛浮在水面。色法——红掌拨,鹅用红掌划水的样子。急与缓:缓——浮;急——拨。素与艳:白毛为素色,绿水为艳色;红掌为艳色,清波为素色。
看上去很简单的一首诗,但是用了二十七个字,写得灵动、有声色,因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素有艳,所以才立体。同样的,在本文中,写到水的静,但在最后的“鞋”中,写到了划船,写到了“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里的动,是缓动,是慢动。所以,就让画面呈现了一个闲适的景象。作文,就是用文字来作画。
刚才,我们分析了水,只是说桂林的水是甲天下了。现在我们来说山: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这一段的开头,也是以对称句来写的,用了两个对称,两个比较:一个是泰山,一个是香山。
文中用了三个对称块:一个对称块是山之奇;第二个对称块是山之秀;第三个对称块是山之险。因为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所以是甲的。这就是推理的结论。作文,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所以从教育来说,语文或作文是提高孩子智力的一个法宝。
那么,作文不能光说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就完事了,还要写实。我们来看怎么写实的:奇用的是六根六尘中的意法——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很奇,写实了。再来看,怎么把秀写实的:也是意法——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再看怎么写险的: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两个对称词,再加一个意法,就把这个险写实了。所以,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中就强调,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干。这一点一定要重视。
最后的脚,技法更有讲究。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刚才,我们讲到了,这个结尾要“抬头收腹”。我们在书中是怎么讲的呢?在书中讲的技法叫:摆关系、讲意境。为什么要摆关系?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事情写得立体。刚才分别讲了山与水,现在要进行“资产重组”,把山与水的关系放在一起。
前面的山与水,如果说是标准照的话,那最后是集体照。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先把山与水进行重组、整合。在我们以前讲的作文中,记得有一篇是讲秋天的云与雁的,大体是这样写的:云阵里的大雁,大雁外的云阵,都透着一股闲。就把云与雁两者放在了一起。
为了说明这个关系,在将出的新书里,我们讲到了一首唐诗。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评八材占针忽熟虑震志扎钙课季姆庆宗差岩告央紧萨创用互坏狠耕停白肠焦刨另值末仅掉来守果不足股临土罪救立过伸待需岁府碳帮因北炼丹买援议渠较收疗既什民全日硅我上各未蒸耳宪牛杜洪趋菜阶凝谓律碳像缘零寒轴析随原寒孢迟翻由燥拖
色: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
声与行:黄鹂鸣叫之音,白鹭飞天之行。
少与多:两只与一行为少。千秋雪与万里船为多。
明与暗,千秋雪是明,万里船是暗。
动与静: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为动。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为静。动中有静:鸣与上,是动中的动,含与泊是动中的静。
特别要注意的是:相片与相框:相框——窗,相片——含西岭千秋雪;相框——门,相片——泊东吴万里船。
我们常背这首诗,特别是后两句,什么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简单的来讲,就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西岭千秋雪,透过门框,看到了东吴万里船。如果我们把窗户与门框当成相框的话,那千秋雪与万里船就是相片了。这都是“资产重组、资产重新配置”的效果。
结合本文,我们把山称作A,把水比称作B的话,那现在,就是一幅AB画,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画。先前是单独来画,单独来写的,现在再行整合,就把这两个要素整合成了一幅画。如果我们明白了刚才两者的关系,再来理解别的关系就容易了。
刚才,我们讲到了A与B,这个时候还有CDE的要素,除了山水还有云雾——C,还有山间绿树红花——D,江上竹筏小舟——E。通过ABCDE五个要素的组合,一下子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水墨大写意。
循着结构我们这样来推理——桂林的水美,因为水静、水清、水绿;桂林的山美,因为山奇、山秀、山险;桂林山水美如画,所以桂林山水甲天。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句话是一个意法,把山水喻作画卷。接着又用了一个借代的手法,就有了“人在画中游”的话。
什么叫借代?说白了就是张冠李“代”。比如我们以前讲评过的一篇孩子的作文《我的小妹妹》,在文中小作者把自己的小妹妹胖嘟嘟的小手小脚比作小藕节,然后下文中就用这个小藕节来指代小妹妹。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我的妈妈:我的妈妈长着一双大眼睛。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大眼睛来指代妈妈,可以说:大眼睛有的时候很严厉——而不必说我的妈妈了。这个用法我们在新书里有专门的介绍。在本文中这里把桂林山水喻作画,所以接下来就不说在“桂林山水”中旅游,而是说在“画”中旅游了。这样写起来文字更得趣。
通观全文,我们来回顾一下:开门见山、开门见水说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接下来用了两个对称段:写的是桂林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用了三个对称块:写的是水的静、水的清、水的绿。桂林的山也是三个对称块:写的是山的奇、山的秀、山的险。最后的脚:写的是桂林山水美如画,用这个结论来证明桂林山水甲天下。
通过这样分析,我们是不是在头脑中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框架。书就是要这样背才会很快的背下来。读书、阅读、分析、背诵、写作都是一回事。正如我们看到了一座楼的主体结构就知这楼是怎么盖出来的一样。真正的写作入门是从结构开始的,而不是从字句入手的。希望大家不再步入这个误区。
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下,通过我们的讲解、分析,现在大家是不是就能基本背出本作文了?算是验证一下学习理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