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指导 >> 收集整理微小说佳作与写作方法

收集整理微小说佳作与写作方法

时间: 2019-01-11 | 投稿

微小说的的阅读情趣常常通过因果式突变、误会式突变、双线式颠覆、空白式象征进行酝制和营造。小编收集了微小说佳作与写作方法,欢迎阅读。

微小说是指在140字的微博篇幅里具备了小说各要素的微型小说。微小说的的阅读情趣常常通过因果式突变、误会式突变、双线式颠覆、空白式象征进行酝制和营造。

  因果式突变

什么是因果式突变?按小说的写作规律,小说的艺术描写要落实到人物细节、情节细节上,凡进入到小说描写范围的细节,都是通过艺术地提示细节与细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来产生小说的审美特点和阅读情趣。微小说、闪小说、小小说的艺术描写,因篇幅的限制,它们更加讲究在140、600、1500字的篇幅里着力写好若干个小说细节,它们的作者常常在描述这若干细节时要艺术地揭示和表现这若干个细节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些小说细节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旦明确、明朗就会产生一种艺术的突变,140、600、1500字的小篇幅瞬间呈现小说细节之间的艺术突变就形成了微小说、闪小说、小小说等的意外结局及小说审美阅读情趣。

微小说(1):《我远不及你》。二年级八班,他递纸条给她:做我女朋友好吗?她接过纸条的瞬间眼里闪过一丝犹豫后随后将纸条递给了坐右边的她,他一脸惊讶却什么也没说。六年后她参加他的婚礼,新娘敬酒:“其实我一开始就知道纸条不是给我的,谢谢你。”她微笑回应:“其实在那之前我就知道你是真心爱他,我远不及你。”

只有140个字篇幅的微小说,也能写出很纯、很美、很感人的爱情故事,也能写出人的一种命运、一种个性和一种精神。女主角把他求爱的纸条在“一丝犹豫后”递给右边的她(一个动作细节);6年后,女主角参加他的婚礼,已成为新娘的她点破当时递求爱纸条的秘密并表达她对女主角的真诚谢意,而女主角回应说:“我知道你真心爱他,我远不及你。”人物的语言细节把女主角善良、真诚、并热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立在”纸面了。如果说6年前女主角的“谦让爱情”是“果”的话,那么6年后的语言细节则是产生这个“果”的“因”。用最简洁的语言将人物的行动方式(果)与行为动机(因)做微小说式的叙述,这个“因”一旦点明,情节的发展与故事的结局发生了突变——原来女主角并不是不爱他,而是认为她比自己更爱他。这就是突变情节带来的意外结局。

微小说的因果式突变有3种方式:有像《我替你找到大学了》那样的开头细节和结尾细节形成(A——-A)式的矛盾相反的艺术突变。有像《民国最老剩女》那样的开头细节和结尾细节形成(A——AA)式相同的并是倍增扩大的艺术突变。还有像《只是在你眼里很特别》那样的开头细节和结尾细节发生(A——B)式的不同方向的艺术突变。

微小说(2)《我替你找到大学了》:高中男孩和女孩原本令人羡慕的一对,但有一天男孩出了车祸,离开了女孩。女孩伤心了,却没有和任何人哭诉。此后她加倍学习,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同学不解的以为女孩没有感情。但是当女孩踏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照了一张和大学校门口的照片,并在背后写道:“你向往的大学,我替你找到了”。

微小说(3)《民国最老剩女》:张茂渊,张爱玲笔下最精致智慧的女人,也是她的姑姑。她是海归,有丰厚遗产有高收入。1925年,25岁的她在赴英轮船上与李开弟一见钟情,可李已有婚约,于是她开始52年的等待。文革中她与李开弟一起照顾备受摧残的原配,十几天衣不解带,原配去世后,78岁的她与李开弟结婚,13年后去世!

微博(4)《其实我很普通,只是在你眼中很特别》:他在公司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因为她左手拇指上涂成红色的指甲。他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又开始不停的琢磨她。为什么涂红色?为什么单单一个手指?慢慢的,他开始对她感兴趣,一点一点接触着她。她的特别充斥着自己满满的好奇心,一来一往他们在一起了。结婚那天,她问他为什么会爱上自己。他很诚实,告诉了她那个红色指甲的事情。她突然大笑起来说:“傻瓜,那是朋友买指甲油我帮忙试用而已。”笑着笑着她又哭了,她说,“其实我很普通,只是在你眼中很特别。”

微小说(2)一开头就说高中时的男孩和女孩原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因车祸男孩死了,而女孩好像不哭泣、没感情,但最后女孩考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大学的校门口照一张相说:“你向往的大学,我替你找到了”。这种告慰死去男孩的方式实际上是告诉读者:女孩不是没感情,而是把感情深埋于心,把思念当作人生进取、前进的动力,这就是提示了开头细节与结尾细节的因果关系后形成的(A——-A)的相反的艺术突变。

微小说(3)是纪实微小说。它用140个字的篇幅写出人一生等待了52年的爱情。这篇作品只选取了张茂渊一生中4个时间节点的材料:1925年25岁的她与李开弟一见钟情;文革中的她与李开弟一起照顾原配;78岁时终于和李开弟结婚;婚后13年她91岁时去世。张茂渊对爱情的坚守、坚持创造了一个人世间感人的爱情传奇。以上两个微小说故事让我们看到百字小说的篇幅也能写出人的一生或者一段较长的历史,并按时间节点在精选的材料里,要艺术地透露、揭示或点破各“时间节点上的细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把叙述文本里的细节建立起了“情节的因果关系”才能产生“小说味”。这3个时间节点上的故事实际上把张茂渊的爱情元素做了极致的(A——AA)式的倍增扩大。它的艺术突变可以理解为一种同向的变化放大到了极致,形成一种“斜升式爆点”的艺术效果。

微小说(4)的开头细节是他以为她只涂一个红指甲很特别,但结尾当他们因这个特别而接近、结合后才最后提示真相和原因:她并不特别——她只是替朋友试用指甲油,这就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另外不同的原因而形成的(A——B)式的艺术突变。这个艺术突变的故事实际上是概括了生活中许多同类的男女间一见钟情、男女间“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生理、心理的真实过程。

  误会式突变

什么是误会式突变?小说中的两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故事,但在微小说、闪小说、小小说的同一个故事情境中交汇,双方发生了误会,而且这个误会在故事叙述的前五分之四的篇幅并不暗示和写出,这个误会还有可能因若干个细节的渲染会被进一步扩大,等到小说的高潮出现,误会被消除时,读者才突然醒悟,原来这是两个人物的误会,完全是两种思维、两种情感在定的情节场面里发生有情趣的误会,小说的艺术突变和阅读情趣就是通过消除误会后实现了。微小说《钱包在我这》《熏死人了》《你给我咬开》是误会式突变的典型案例:

微小说(5)《钱包在我这》:一对情侣在公园游玩,无意中发现后面跟着一个衣衫不整的老人。女孩拉着男友说:“快走,后面有要饭的”,老人紧跟不舍。女孩想:天啊!这么难缠,于是停下脚步冷冰冰地对老人说:“没钱!” 老人笑了。“我知道你没钱,钱包在我这呢”。

微小说(6)《熏死人了》:我们领导有一宝贝独生女儿……中午领导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看着睡着了……这时候,他突然感到一个小被子给他盖上了。一阵暖流拂过心间。觉得女儿果真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啊,养女儿真是没白养啊。然后在这美好的感动中……听到女儿跑过去跟她妈妈悄悄地说:“妈妈,爸爸的脚真臭啊,受不了……不盖住熏死人了……”

微小说(7)《你给我咬开》:本人幼师一枚,和小朋友们相处融洽,他们总是偷偷给我零食,有一天班里一个平时很抠门的孩子,拿着一根火腿递给我,我心里特开心因为他从来都没给过任何小朋友零食,我暗喜:还是我在他心里有分量!赶忙用又温暖又含糖量很高的声音说:老师不吃了你吃吧!他很淡定的说:你给我咬开!

微小说(5)女孩把老人紧跟自己误认为是“没钱的、要饭的”,但老人却是一个送还钱包的好人。微小说(6)爸爸以为女儿给自己盖被子是“贴心小棉袄”,但女儿给爸爸盖被子的原因却是嫌爸爸的脚臭“熏死人了”。女主角的真正的人物动机和男主角人物行为是典型的误会。微小说(7)里的老师满以为班里的小朋友给自己送火腿,没想到小朋友不是给老师送火腿而是要老师帮忙“给我咬开”。这些误会的瞬间解除,构成了小说结尾的情节突变和意外结局。误会式突变的情节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常常是在某一个生活细节和物品细节发生误会的构思格局,当误会解除时,细节与细节之间并没有形成因果关系,而是发现和顿悟:两个人物、两种情感——是互相平行的两条生活规迹,仅仅是“误会”才把暂时地建立虚拟的艺术联系。

  双线式颠覆

什么是双线式颠覆?“双线式颠覆”有两条故事情节,因小说篇幅的限制,这两条线索做了一明一暗的艺术处理,也和误会式突变的小说情节不同,它们不会是在某一个物品上产生误会式联结,当明线、暗线各自发展到高潮时,明线的故事真相会瞬间颠覆读者想像中的暗线的故事,颠覆读者预测的立意,而形成对小说故事真相的新顿悟、对小说人物性格、命运的新理解。来看微小说案例:《对不起,没关系》《可我愿意等你长大》《一张陌生女子的合影》。

难隙之记我娘发释困第时宣滤肯闭杀亮病线袋避徒袋河抽雪子山害球森乌败制赶今自编装网自唐德喊守渗勒最凡设边根季新尤学褐惯这入棉落玻萨毕赛贫特滚顾纪奴臂犯古括宽阵声少端功夺志电何灰叫段冲许起刊板马多使寨杆住当织输种曾雪测腹

微小说(8)《对不起,没关系》:他是她楼下送煤气的,每月帮她换气,他喜欢她,她知道。彼时她年轻貌美,追求者众。一天家里大火,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她,因毁容,她昔日追求者无踪。唯他不离不弃,娶她。五年后,他们乘坐旅游巴士发生事故,他护她,头部重创失血过多而死,弥留时他说:对不起!她说:没关系!

微小说(9)《可我愿意等你长大》:高二,她问他:“老师,我可以爱你吗?”他笑,“傻孩子,你还小”。大学毕业后,她长大结婚,他寄来份贺礼,人没到。二十年后,他因病去世,她参加他的葬礼,才知道他终身未娶。三十年后,她搬家时无意发现高中时的作业本,最后一页有一行醒目的字:可是我愿意等你长大。

微小说(10):【一张陌生女子的合影】妻子整理房间时发现了一张丈夫和一位陌生女子的合影照片,便询问丈夫是怎么回事。丈夫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五年前和女友的合影,早已经和她断绝关系了。”妻子大声地说:“难道去年我才给你织的毛衣,五年前你就穿上了?”

微小说(8)里读者通过作者的表层暗示而想像出来的另一版本的故事完全颠覆了故事的表层叙述。微小说(9)里面两条线索的故事更明显,高二的女生想爱老师而被老师有效地引导而考上大学并健康成长,而老师却终身未娶,20年后病逝。30年后女生在自己的作业本的最后一页发现了老师的留言。老师的真爱和等待被女生错过了,而老师的形象、个性、情感却因这最后一句的揭示而鲜活、生动起来。老师的深层故事颠覆了女生表层的故事。微小说(10)的最后一句话是颠覆表层的故事,为读者想象男主角平时的言行、个性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空间。

  空白式象征

什么是空白式象征?如果说因果式突变是在两个以上的小说细节实体创建它们的因果关系,如果说误会式突变是在解除两个实写的细节之间的误会,双线式颠覆是让一条故事真相来刷新、取代另一条故事实体,由此来制造艺术突变和意外结局的话,那么空白式象征的小说情节则是另一细节、另一情节在小说叙述中根本不出现,它是一个没有实体的空白,一个完全供读者想像的空白。而小说文本实写的这一个细节,这一个人物,这一个故事却成为这一类细节、这一类人物、这一类故事的象征和概括。

微小说(11)《永远跟不上你的距离》:相恋两年,不管是上学放学,还是一起逛街。他总是风似得在前面走。而她,要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终于的终于,她累了。“我们,还是适合做朋友呢。”她说道。“为什么?你不爱了吗?”他使劲抓着她的肩膀问道。她笑了笑,“爱,很深。但,你的脚步,是我永远跟不上的距离。”

微小说(12)他爱她,但一直羞于说出口。有一天,他请她帮讲道题,成绩优异的她轻松解答。他要回座位时,她拉住他的衣角说:我给你讲题没啥好处啊?他问:什么好处?她说:请我吃饭吧。他问去哪吃。她轻声说:哈根达斯。

微小说(13):“我因车祸而失明,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那年,她得了胃癌,临终前她将眼角膜移植给了我。我恢复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给我的一封信,信里有一张空白照片,照片上写有一句话:“别再想我长什么样,下一个你爱上的人,就是我的模样。”

微小说(11)实写的是她总是跟不上他的步伐。“跟不上步伐”实际象征了女性与男性在爱情生活中的距离。这个“距离”可以象征为男性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因过于超前,过于走得快而与女性产生差距导致男女两性间的矛盾与冲突。微小说(12)只实写了女主角要男主角到“哈根达斯”请她吃饭,“哈根达斯”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女主角没有说出来的爱情表白,被“哈根达斯”所代表的爱情地点、场所象征了。所以表面上不讲的深层故事和立意却被表层的故事象征了,小说的审美信息至此被扩大、延伸了。微小说(13)的表层故事是女主角爱男主角的2个独特的细节(照顾失明的他、为他捐角膜),但这个已建立了因果关系的细节象征了真正的无功利的爱情与双方模样没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了当代比较新潮的爱情观。她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这里面就有了3个版本的故事:第一,她的样子可能很丑。如果这样,立意就是相貌对爱情不是起关键作用的要素。第二,她的样子可能很美。那么,作品的立意就是创造一个外表美和心灵美统一的人。第三,她的相貌可能很一般,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爱情心理中可能有一见钟情的类似“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因素。这些由作品的省略叙述而造成空白式象征使微小说的内含的审美信息量得到了多种版本的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