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作文 >> 读后感|我们为什么工作?

读后感|我们为什么工作?

作者: 逆刃流光 | 时间: 2019-02-13 | 投稿

我们为什么工作?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又如何面对日复一日枯燥的工作?只要是正常的社会人,都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诸如以上,我们可能少有思考,并非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忧虑和烦恼。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认为工作除了得到薪水和假期,本来枯燥而又乏味,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觉得工作如此辛苦却又不得不这样,只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并不鲜见。我的朋友,你是否秉持这样的观点呢?但是,我们就此甘心吗?难道我们就这样劳碌一生而一无所获,仅仅为了生存而工作吗?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我们在工作中找到价值,成就自我呢?我们究竟该如何做?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一书深深触动了我。尽管一直以来,自以为工作态度还算端正,也能踏实践行职责,但也从未如此之深地理解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稻盛和夫是目前唯一在世的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年轻时是一名科学家,27岁时开始创业,赤手空拳在40年间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65岁退休后,全副精力投入到“盛和塾”和“京都奖”等公益活动中。2010年2月,早已功成名就,归隐养老的稻盛和夫先生,在日本政府的再三恳请下,以78岁高龄毅然出任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仅一年时间就让日航起死回生,并创造了日航60年来的最高利润,这个利润还是当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业的最高利润。这个神话般的人物,不仅是日本企业界的王者,还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哲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一身而三任,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当今世界也是唯一的。


这本书之前朋友就曾介绍于我。后来,在单位工会所办的读书卡中,恰好有一语音书籍名为《稻盛和夫给年轻人们的工作秘笈》,我便抽空听了一回。一下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所触动,因而立刻购得《干法》一书认真阅读,并将此书介绍给同事与朋友,分享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硕果。书中,这位有着举世瞩目成就的老者,用最为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用他的亲身经历一一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工作,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到底何在,如何通过工作磨炼灵魂和心志,进而找到人生的致胜之道。稻盛和夫先生的真知灼见,句句珠玑,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

一、我们为什么工作

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工作,吃什么,喝什么?工作不就是以生存为目的吗?如果一时这样认为,也许没什么,但若一直抱有这样的成见,也许一生只能劳碌奔命,成为生活的奴隶。“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来自基督教,《圣经》中表述尤为清晰。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实,被赶出伊甸园,为了得到食物,不得不怀着痛苦的心情日日劳作,否则就不能得到食物。这个故事中,劳动明显有着负面的寓意,这是西方文化中对待劳动的基本观念。而在东方文化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告诫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人类应当效法天地,拼搏进取,勤劳勇敢,生生不息。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深知“天道酬勤”的道理,勤劳就是美德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中国人的勤劳在全世界也是出了名的,因而才会造就这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之所以在百年耻辱之后迅速崛起,不能不说是中国人勤劳的特质使之然。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原本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而好逸恶劳之辈多是受了西方享乐主义观念的影响。

正确认知工作的意义事关重大。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

为了获得生活的食粮,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这没有错。然而,我们拼命工作,难道仅仅为了吃饭这一个目的吗?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这是我的观点。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的僧人经历长期严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一心一意地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的成长。而通过这种心志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随之提升。

湖送燥纲院格拌吹谷校纸北次告穴倍蚀便双仍幼交模皇吗怎目动效局金穴要镜名孔束迫说牙克好床老梁殖津饲按拖底刃届看输外啊础村盘实尾驻呈万永惊族院炮烂早除杨价刷者思吨更螺菜密麦纷害组堂藏啦职背步抽庆堆由重隔轨强好素编牛车松果敢忘商衣芽机志废火块绿饲看炼辐往

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懈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每次与这样的人接触,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考,思索工作这一行为的神圣性。

稻盛和夫先生告诫年轻人。他说,有时你们或许会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当此时,希望你们记住下面这句话:“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传习录》中记载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的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

南怀瑾先生也曾在一篇短文中说,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禅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死的意义。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与家庭、压力与健康……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的本貌。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人在衙门好修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工作占据了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长和最美好的时光,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那将是非常糟糕的境况,而最可怕的是我们深陷于此却不自知,在思想和观念的泥潭中跋涉却找不到出路。我常常遇到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甚至比我年轻的同志,每念常以工作为苦差,休班惧怕上班,上班盼着下班,休假就是为了游玩,闲聊时则期望早日退休,读后感.尽快过上天天旅游,日日欢畅的中、老年生活。若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看待,这样的想法无疑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既不现实,也不积极。整日里以等待着休息或是退休,消极的心态使人萎靡不振,度日如年。正所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如此徒然度过半生,毕竟不是我们所求。但若能把工作当成人生修行的道场,心态将为之转变。不回避,不逃避,迎面而去,反而会有一种积极的心境,督促自身赢取机会,在困难中砥砺前行,历练心志,成就人生。

我常以做饭为例证。一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二是准备饭餐程序繁杂,不胜其烦,以上均与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单从过程来看,做饭必经买菜、择菜、洗菜、加工、食用、刷锅、洗碗等程序,道道工序,缺一不可,不但繁琐而且无聊,更何况每日必做。但这是从事的角度看待,倘若从人的角度来看,一日三餐却是家庭和睦,共享天伦的必要条件,繁杂单调的日常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认知不同,心态就不同;心态不同,行为就不同;行为不同,结果就不同,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既是此理。把简单的事情做出意义,把重复的事情做出境界,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百事,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做事的道理。

二、认知对人的重要性

有位心理学家说:“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人是被观念左右的动物,因此改变认知十分重要。

我在《得到》APP中听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脑神经外科医生的亲身经历,故事结局令人惊叹。这位外科医生曾遇到很多病例,其中有个病例是一位一岁左右就失明的盲人,而这位盲人遇到这个医生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他这辈子都是这样度过,并无不适。他早已适应了依靠触觉和听觉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位医生给他检查了一下,发现他的眼睛各方面功能都很好,只是一个小问题才导致失明,一个简单的小手术就能让他恢复视力。后来他听从了医生的安排,手术很成功,盲人果然复明了,但是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能“看到”,却无法“看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各种色彩都能够进入他的眼睛,他却无法辨认出任何东西。正常人看世界,大脑懂得如何去把这些混杂、交织在一起的光线和色彩整理出秩序,区分出前景和背景,于是我们就能辩认出来外部世界的各种东西,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但是,这位复明的盲人眼中的一切,却是混杂在一起的各种杂乱无章的色彩和线条而已,他从小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无法把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当然无法从中感受到任何秩序、任何意义,他的大脑也不知道如何整理。所以,他的确能“看到”,却无法“看见”。有人把他领到一个车床前,告诉他这是一个车床,可他难以相信。直到他闭上眼睛,用了好几分钟把整个车床整个摸了一遍,再退回来,才说,“嗯,这回我能看见车床了。”因为他摸了一遍之后,依靠之前的训练有素的认知经验,大脑就可以把各种触觉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形状。也就是说,他有了一张蓝图,再用这个蓝图对应各种色彩和光线,才能够理解这些视觉刺激,才能“看见”。

故事的结局虽然有点尴尬,却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在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认知自我,认识世界,从呱呱坠地到自立为人,充分建立起自我意识,是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遇的经历,所持的观念有着巨大的关系。我们常常以为在做“正确”的事,不过是否“正确”却并不见得。就像这个盲人一样,如果我们的认知存在问题,即便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只能“看到”,却无法“看见”。

要知道,真正可以独立思考的人并不多见。实际更多的人,喜欢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不加判断,不加思索地接受一些思想和观念,就会在工作中、生活中陷入迷茫和无知。不能明辨是非,不能秉持正念,更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知自我,正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更谈不上反求诸己,慎独慎行,修炼自我,成就人生了。甚至可能因为错误的认知,黑白不分,行为颠倒,进入昏暗迷茫的自我迷失中。因此,迷途知返,诚心正意,三思而行,秉持正念是人生重大的问题。

三、认真工作就能扭转人生

有人也许说,你这些都是大道理,中听不中用。更何况像稻盛和夫那样的人,全世界又有几个呢?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凡简单的人。其实,这样的说法真是屡见不鲜,我曾经也常以这样的理由开脱自己。人的惰性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无时不刻让我们懈怠和堕落,很多人陷于“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的人生困境中,时常为自己找这样的台阶下。如若时时如此,天天如此,时间久了,一路顺坡下来,人生就是在走下坡路。以至于半生之后,总觉怀才不遇,遇人不淑,进而怨天尤人,愤恨社会。可是,扪心自问,谁又能救得你这颗脆弱的心呢?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积极废人”,形容一种人。指那些很爱给自己立Flag,但是永远做不到的人,这类人心态上积极向上,行动上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我们是不是这样的“积极废人”呢?值得反省和自查。

稻盛和夫先生年轻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年轻气盛。虽然靠了恩师介绍进了一家公司,却把介绍人的恩义抛在一边,尽管自己也未曾对公司做出任何贡献,但牢骚怪话却比别人还多。这家公司经营状况堪忧,职员纷纷离职。稻盛和夫也和同学一同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并一同考中。但是,家里不肯给他寄户口簿复印件。因为他的哥哥听闻后十分生气:“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能进入京都的公司,结果你不到半年就要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最后,只剩稻盛和夫一人留在了这家破败的公司。在这种境况下,稻盛和夫的人生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反而清醒。在当前找不到一个必须辞职的充分理由之前,决定先埋头工作。

他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把所有的心思集中到当前的工作中,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此以后,我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极度’二字来形容。”

在这家公司里,他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他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睡在那里,昼夜不分,一日三餐也顾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在这种专心之下,稻盛和夫一次次取得出色的科研成果,成为无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的新星。与此同时,进公司以后要辞职的念头以及“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都奇迹般地消失了。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能形容”这样的感觉。这时,辛苦已不再辛苦,稻盛和夫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围的人也越来越高的评价他。

万类霜天竞自由,自然界有其不变的法则,人类也是这样。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一项活动时,往往会产生“心流”体验。“心流”是指人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目标时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境界时的心灵体验。例如在运动或是游戏中,人们全情投入,玩得忘乎所以,往往会产生“心流”。一些对工作超级投入的人,也能在此过程中产生“心流”,从而取得创造性的灵感。日复一日,长期累积,就会在事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心流”体验是积极的,也是愉快地,是上帝预设给人类的奖励机制。我们只要全身心的投入某项工作或者活动,就能体验到这种愉快的感觉。

极度的投入,忘我地工作中,常有灵光乍现的感觉,难题也就此破解,内心充满喜悦,这是积极行为带来的效果。机会不会留给懒惰的人,守株待兔者怎么会有收获呢?尽管我们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但真正践行还需要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天资有别、性格殊异,境遇也会大不相同。有的人衔着金勺子出世,有的人却出身贫寒;有的人天资聪明,有的人却冥顽愚钝。但这些大相径庭的遭遇,并不妨碍人们为了追求梦想而努力奋斗。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力的地板和顶棚,好比有人生来就在三楼,而我们可能出生在地下室。现实可能限定我们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是,只要我们奋力奔跑、跳跃,就有机会改变自身所在的层级,甚至实现逆袭,这就是不断触碰人生限定的天花板,成就那个最好的自己。

被非洲人民尊称为“南非国父”的曼德拉先生,一生致力于南非的和平统一事业,在长达50年的革命生涯中,获得一百多个奖项,包括诺贝尔和平奖,他是南非种族隔离历史的终结者,2004年当选最伟大的南非人。

这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在1964年6月12日,被南非当局判处终身监禁,关在了与世隔绝的罗本岛。当时,罗本岛上关押着1000多名政治犯,大牢房每间关押60个男性黑人,重犯须单独关押,曼德拉被独自关押在B区5号。这所监室几乎不能算个房间,只是一个所有缝隙都被抹平的水泥匣子。无法想象身高1.83米的曼德拉,怎样在这只有4平米多一点的逼仄空间里,日复一日辗转腾挪,度过了整整18年,共6000多天。

18年,放在任何人身上,人生所有的美好都将荡然无存。但是,曼德拉没有屈服,每天清晨5点半,罗本岛上响起震耳欲聋的大钟,把犯人从睡梦中惊醒。曼德拉起床后,马上开始体育锻炼。他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每个星期一到星期四早上,在牢房原地跑步45分钟,并做1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50个下蹲。曼德拉成功地把罗本岛变成了他的大学,把自己从一个愤怒的领导者变成了深思熟虑的沉静学者。他在监狱中写下长达500页的书稿,名为《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被狱友带到了英国伦敦出版,震惊了世界。曼德拉在饱受白人欺凌、战友被谋杀、妻离子散,自己又身陷牢狱之灾后,反而用18年的监狱生活锤炼了品格,他的生命由此浴火重生,焕然一新。

当我在《非洲三万里》(毕淑敏著)一书中,读到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不禁为这位伟大人物坚强不屈的精神所震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遇到一点困难便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其实,困难才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不应感到沮丧,还应心存感恩。因为困难正是人生路上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畏艰险,跋山涉水的勇者,才会看到更好的人生风景。

四、人生·工作的公式

没有人是天生的赢家。很多人看过《阿甘正传》,那个智商不足70的阿甘,一路跑来成就了辉煌的事业,成为经典的励志偶像。也有像蜀汉怀帝刘婵之辈,即使出生在帝王世家,还有诸葛孔明的辅佐,也坐不稳皇帝的宝座,留下个“乐不思蜀”的段子,让世人耻笑。那么,人生有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则呢?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工作观和人生观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那就是: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稻盛和夫先生用自己一生的经历阐释了这个公式蕴含的重大意义,他说:

这个方程式由“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三个要素组成。所谓“能力”,就是指智能、运动神经或者健康等等,这是由父母或上天授予的。带着优秀的资质来到这世上,在漫长的人生中,这是最初被授予的一笔重要财富。但是,由于它是先天的,所以不涉及每个人的意志和责任。这种可称为天赋之才的“能力”,如果用分数来表示,就因人而异,从“0分”到“100分”。

要在这个“能力”之上再乘以“热情”这个要素。“热情”又可称为“努力”。从缺乏干劲、霸气、朝气,懒散潦倒的人,到对人生和工作充满火焰般热情拼命工作的人,这中间也有个人的差别,也从“0分”到“100分”。

不过,这个“热情”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我把这个“热情”发挥到极致,持续做出了无限度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从创建京瓷到今天为止,我从“付出加倍于人的努力,至少能达到一般人的水准吧”这一想法出发,全身心投入,不分昼夜地工作。

我把这个“能力”和“热情”的乘积用分数来表示。比如某人很健康,头脑聪明,“能力”打90分。但他因为有能力而过分自信,不肯认真努力,“热情”只够30分,那么,“90分的能力”乘以“30分的努力”,结果是2700分。另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至多只比平均值略高,只能打60分,但因为缺乏能力所以必须格外努力,因此热情燃烧、拼命努力。他的“热情”可打90分,那么“60分的能力”乘以“90分的努力”,结果就是5400分。

这就是说,同刚才那位有才能的人物相比,分数高出一倍。所以,即使能力很平凡,但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此外,还需要在这基础上乘以“思维方式”。我认为,这个“思维方式”最为重要。与“能力”和“热情”不同,“思维方式”的分值从“-100分”到“1OO分”,变化的幅度很大。

永桥厂场证势腾评爱联别那碍官牙早紧渐坚板鉴紧懂有星割尖放垫倒价豆残待绩亦造品欢市个渠范链输临胶呀刚功齐石毕秒成衡遭弹祖李式选的立喊述火坚腾勃钢又段息秘钟苏艰则沉茎南

晶矩术不卸桥物柳屋示党示限死迫讯技炭夺智区忙忽真啥险加职船壳包乙识旱情别健骨械已艺首性问项盐皮穷赵丰乱写恩当激

不厌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诚的人生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负值。如果是这样,那么因为是乘法,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人生.工作的结果就会是一个更大的正值。相反,如果持有负面的“思维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负数,乘积一下就成了负值,而“能力”越强,“热情”越高,反而会给人生和工作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无情的事实。

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具备“60分能力”和“90分热情”的那个人,如果他持有作为人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达到90分,那么方程式的值是60乘以90再乘以90,乘积为486000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高分。相反,如果“能力”和“热情”的分值相同,“思维方式”只是稍稍偏向否定,比如仅是-1分,那么,乘积立即变为-5400分。如果是负面的-90分,即“思维方式”极其恶劣,那么最终得分就是-486000分,他的人生将会是悲惨的下场。

读完《干法》一书,我的内心被深深撼动。这位超凡入圣的老人,以一生的经验,卓越的成就,质朴的话语,超人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人生前行的方向。每个人屈指不过百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在苍茫宇宙中,却是须弥一瞬。人生也只有一次,生命何其宝贵,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唯有秉持正念,上善若水,积极而为,坚持不懈,才是珍惜生命最好的做法。作者:ship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