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生作文 >>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4000字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4000字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4000字:
文:蔡君君;为什么我会选择读《沉沦》,我总在这样问自己,后来在百思之中得了一解,或许一开始的选择只是因为好奇。我好奇那个年代中国文人的笔墨,好奇那个时代中国青年的情怀,好奇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心情……可是我万没有想到,我的好奇,竟给我带来这样大的震撼。
文字是笔者的心脏,文字是笔者的灵魂。有些文字读来舒心,情结现于表象,细读却无深意。可是郁达夫却选择用一种沉着平实的笔调,一字一墨尽含深意,一词一句尽到其用。人物心理刻画最是妙极,形象而深刻,毫不做作遮掩地暴露出不忍直视的人性弱点与人性的必然。但我如今要写的,并非是去谈文章的结构章法,巧妙安排,而是去谈文章的灵魂。我总在想,如若,我回到那个年代,亲眼见证中国社会的百年奇遇,作为一代热血五四青年,我又该何去何从,我又当如何呢?
当一场思想解放的狂风在中国大地上肆无忌惮地吹拂,且愈刮愈烈,空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在这个时代狰狞着每一个人。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衰败,中国人的虚伪与落后思想,让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中国青年迷茫不已。他病了,他的孤独、凄冷、抑郁,伴随了他在日本求学的很多年。他的病,又是一代中国青年的病,一个病态的中国的延伸。
孤独,畏惧,怨恨,在郁达夫笔下,《沉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在哭诉着那个时代赐予的不公。他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可是他的抑郁,又源于他的祖国。他在新与旧的交替的夹缝里艰难地挣扎,他的思想半封建半开放。我给予他一种同情,给予他一种无辜,给予那个时代的中国一种怯懦与期盼。
人本就是矛盾的症结,愿望与现实不会矛盾只会相违。他本不是一个胆小的人,他也有一些美好的思想与愿望。他的愿望简单而直接,在我们看来并不是奢求,但在那个时代却是难如登天。他渴望友情,渴望日本同学的关心,渴望有日本朋友的陪伴。他渴望一段真挚的爱情,渴望女性的关怀与青睐。然而,属于他的年龄本该拥有的感情,他不敢拥有,他把自己每一次对“性爱”的渴求视为犯罪。自渎、窥视浴女、妓院寻欢,而他每次做出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又暗暗自责,他的思想在挣扎,心理在纠结。可他为何纠结自责,这是说明,他的内心深处也是有原则道德约束的。而他每每思考与挣扎过后,他又总在怨恨他的祖国,怨恨他“支那人”的身份。也许,前面的一切想法都没什么,可是主人公把这一切与国家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郁达夫巧妙的将文章中心进行了升华。是啊,这,确确实实是那个时代的中国赐予他的卑微,赐予中国青年的卑微。中国病着,国人病着,青年病着,他病着。敢问这个时代,有谁无病?于是,郁达夫勇敢地唤醒了这种病态,所有人都病着,但是所有人都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病态。郁达夫抬笔写下《沉沦》,震撼了纠结着矛盾着的人心。
三余柄临互孟促游目忠师入劲保圈烈减横叛圈每燥典唱侵斜话拥精辟阻载剖洗鼓残苗倾厚改备敌桥联网废软纸华减着粗舞便载亿住沈息浆技续资散摇盟垂雾径铁济障猪
我想,《沉沦》的出版,并不只是代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更是旧中国人性的进步与启蒙。他虽然病着,但他有了追求的想法,他在渴望着一些东西――人性的解放、自由,合理的感情追求,平等的地位、权利,国家的富强。而这些,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所急剧缺乏的。人们被封建思想压抑已久的愚昧与保守,正在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日日削减瓦解。就像是沉睡了几个世纪的长龙,幡然醒悟般的抬头扫视着世界。而此时此刻,处于这个交替时期的年轻人,内心充满了好奇、惶恐、挣扎、不解、畏惧、矛盾。他们或许未能知道怎样改变,但是他们已经知道想要改变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启蒙般的叛逆,就像掩埋在泥土里的种子,努力地想要顶破泥层窥视阳光一般地缓缓挣扎。
近年来热起来的一个词语“中国梦”,而《沉沦》出版的年代里,“中国梦”是那样明确而直接。那时候,中国的梦想只有一个――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着内忧外患,每个人想要的都是自由与强大,只有国家兴盛了,人民才可以站起来,青年才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最终以最悲惨的投海自杀的方式了结了自己抑郁的生命,但他死之前喊着的“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些话语,毫不掩饰,毫不客气地刺向了中国病态的国情。他是抑郁懦弱,可他是爱国的。他渴望自己的国家可以足够强大,给予他同日本人相同的平等的地位。他希望自己可以同别人一样追求自己喜欢的一切,那样坦然而无所顾忌。再一想,有这样的想法,受这样的苦难的中国儿女岂止一人?这不正是当时全中国热血青年的愿望吗?
在那样一个内外纷争矛盾不断的年代里,郁达夫没有选择描写一个革命者,一个军阀,一个高层官员,一场战争,而是选择描写了一个普通的留日学习生。社会在动乱,国家在纷争,可是青年们眼中的中国又是如何的呢?青年们渴求的东西又是什么呢?那样动乱的年代又给予了他们什么呢?郁达夫没有直接说出来,可是《沉沦》却替他说得淋漓尽致。《沉沦》让沸腾着迷茫着的中国青年沉默并冷静下来。郁达夫说,你们要思考,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了。
我不知道作者用了多长时间完成了这样一篇并不长的小说,但是我在读过之后常常幻想他创作时的表情,是否叹息过,是否垂泪过,是否皱眉,是否啮唇。每一次夜深,每一次灯掌,外面是否繁星皓月,那个时代的青年人恐怕都无人有心去赏吧。我去感叹历史,我去赞叹所有一切,无论曾是辉煌或是屈辱,我都在感恩。我们如今可以空闲着心情谈论儿女情长,可以满怀期待追求未来与梦想,可以在心有余力有足之年尽忠尽孝,又何来遗憾呢?烽火连天的岁月已然远去,可是我们的先辈奋斗一生没有得到的东西,却让我们轻而易举的拥有,这不是恩赐,这是传承。我们不必为祖国的卑微而卑微,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忧无患任意妄为;我们不必为祖国的落后而落后,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子承父业坐吃山空;我们不必为祖国的软弱而被欺凌,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狂妄自大骄傲不前。因为历史从来不会给我们停下来歇一歇的时间,我们的机会只有追赶。追赶进步,追赶着新时代的历史。
病的青年,病的中国,这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教训。《沉沦》留给我的有深深的心痛,长长的叹息,但更重要的是教给我什么是青年人的责任。国不可以不强,梦不可以不追,自由平等博爱,正是人类社会永无止境的追求。这一切是多么重要,由我们的先辈告诉我们,由历史的悲剧写给我们。华灯初上,霓虹夜幕,一段久远到发黄的历史纸卷,却有一段一字一句铿锵不阿的笔迹。我在世界历史上搜索每个国家每个朝代的兴衰,却独独为我中国华夏骄傲自豪。它是盛唐也好,是晚清也罢,它都是炎黄子孙心里的牵挂。正如,它就是我心中的一条龙,永远高高在上永远神圣不可侵犯,有无污点,我都是爱他的。
或许,如果我到那个年代,我不会像《沉沦》里的他一样软弱,一样无奈匆忙的了结自己的性命,也或许我会比他更软弱,甚至连最后的呐喊都没有。但这些都只是或许,毕竟我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我一直抱着一种又爱又恨,又同情又理解的心情来看书中的主人公。说是中立,或者更好。作为一局棋的旁观者,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作为一段历史的局外者,也是没有发言权的。纵使你懂得怎样做,都是无可奈何。旁观者只有看,只有读,只有用心观察,用思想领会,把所有的错误当成经验记在心里,并一直留给后代。
我一直相信,书本从来都是令人轻松的东西。沉甸甸的从来不是书本,只是思想和心情。我在和朋友读《沉沦》的时候,合上书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沉思。我们有过交流,其实不必交流也可以知道,我们给予主人公最多的是同情,其次是无奈。这个结局虽然悲惨,但深层思考,实则是必然事件。作者为何要写这样悲剧的结局,也许正是想给我们什么启发。为何会自杀,可是他不自杀又能怎样?在那个国家被动的年代里,他运用中国人独有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压抑积累下来的奴性,在这样被压迫的环境里被动地接受一切不想接受的,从未想过去改变,去争取些什么。郁达夫是不是也想说,在这样的时代里,被动者必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要想活下去,就要竞争,就要主动,就要适应。而不是在处处隐忍,处处碰壁之后走投无路。不是么?
怎样活下去,怎样更好的活下去?后来,我在一遍一遍的揣摩中,无数次地进行假想,其实每个读者都该有这些假想。若果他换一种态度活下去,不是在弱者中更弱,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强,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其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也有很多不甘落后,努力向上的人,例如五四运动中的青年爱国者,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弱小,但是并不是逃避这些现实,而是弱中争强,他们给了所有侵华列强深深的震慑。主人公若能正视自己国弱的现实,在日本求学的过程中,不畏别人嘲讽,努力追求上进,用自己的道德和信心去改变一切,那结果是不是还会不同?再者,主人公虽有爱国情怀,但主人公空有怨汰,恨国弱恨国落后,全然没有想到自己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所担负的责任。他若默念一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若,他真的想到这些,想到自己的责任,又怎么会轻而易举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很多看似偶然的结果,实则是由千万个必然事件累积起来的。《沉沦》是个偶然的悲剧,也是必然的悲剧。悲剧由两点造成,客观的是中国的社会背景和世界的背景,这是不可更改的因素。而主观的就在于主人公本身,实则是当时的中国青年本身,这一因素是可以更改的。因此这个悲剧的突破点,显然就在于,你是否想要改变本身。变则生,不变则亡,这就是实情。
《沉沦》的这一点启发,直到如今仍然受用。当时的中国人要懂得变,如今的中国人更要懂得变。居安思危,正是如此。我们早已走出了封建社会,并甩出那段历史很远,但中国人人性中奴性的部分仍然存在。这是一个主动的世界,不是一个被动的世界,只有争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否则就只能是被压迫。无论你生在哪个民主的时代,都是如此。
合上书本,放下纸笔,这已经不是一本书,一部小说,而是一种哲学,人生哲学,生存哲学,社会发展规律。活下去并活的好,尊重客观规律同样不忘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样这也是万事万物不变的法则。
读这样的书,不适合品茶,却适合在心如止水的夜晚,独坐灯下的沉思,配上一本历史书,手抚着纸页,聆听你内心的声音,或惆怅,或澎湃,或沉默,活激昂……但无论什么情绪过后,《沉沦》留下的绝对不只是悲痛而已,而是一种目光灼灼地期待与拳头紧攥的坚定。
伊百录粉法终关修隶间末仅企锥抢灯千及顶珠宋抗簧理海知箱六弄亩顶皮井应少写经镇献湿理看河静联望爸读车与照四似订镇获玉秧吃湿米垫园米揭呀追具衣赫劲先火斑共月
评语:作者对郁达夫著述这部小说《沉沦》所要传达和暗示的青年之病、中国之病把握得较为准确,而且文章的写作也体现出作者善于将小说的问题和现实相联系,善于思考并寻找答案。语言还可多加锤炼,以期表达更加完美。
上一篇: 《极简主义》读后感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