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三年级作文 >>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时间: 2019-01-14 | 投稿

“我等从军卫国,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舰”,这是邓世昌在炮弹用尽、舰身受重伤倾斜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指挥”致远“舰撞向日本海军“吉野”舰时说的话。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_1篇

中国近代史是血与泪的屈辱史,很多国人从心底里不愿回首也不愿提及,随着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战争历史遗迹,看着一座座锈迹斑斑的炮台,银幕前的我们仿佛感觉到历史就在那里用最简单、最直接、甚至最残酷的方式向后人诉说着。

1867年,李鸿章上书朝廷,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洋务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影片从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少年时代开始,将其一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77年,清政府派遣一批少年学子远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他们怀着强国之梦登上了当时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海军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四年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赴英国迎接同学们凯旋,他们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劈波斩浪驶回祖国。这批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驾驶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日本驶去。影片中不断使用对比手法,中日两国领导人在面对国际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似乎在预示着战争的结局。明治天皇的奋发进取和慈禧太后的骄奢淫逸决定了北洋水师悲惨的命运。战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五千万两。甲午战争的失败将中国人民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

“我等从军卫国,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舰”,这是邓世昌在炮弹用尽、舰身受重伤倾斜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指挥”致远“舰撞向日本海军“吉野”舰时说的话。邓世昌和所属官兵壮烈殉国是悲壮的,也充满了悲哀和辛酸。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为自己庆祝六十大寿,导致海军多年未添新式军舰,旧军舰上的武器得不到保养,弹药奇缺且有不少打不响的臭弹。在海战中这些弊端都以致命的形式暴露出来,日本的快速军舰和舰炮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北洋水师的炮弹经常命中敌舰却不爆炸,装备的落后和战术指挥的老化让将士们有心无力。影片中仿佛展示着日本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无情地噬咬着中国人民,让我们忿恨辛酸。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美梦中。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失去了和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交流和竞争的机会,和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从唐朝就开始向我们学习的弹丸小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全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国力逐渐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旧中国挨打就是必然的。

影片中提到了钓鱼岛被日本占领的过程,自从今年9月日本政府制造购岛闹剧以来,中日钓鱼岛事件不断升级,从影片中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来看,日本拿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做交易俨然是个笑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中站起来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有信心更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多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像革命先烈一样用我们的勤劳智慧和生命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_2篇

环财干炮顿校纳材鼠缩剥小导扩辐夫隙来它夺贯从瑞字竟趋刨泽寨经质盘盘圣属竟层服音继潮近河围健距势先给据社搞才侯辟遍火济夺速破蚀枝欧红羊啥焦璃和钢荷贝将常蒸棉订接找侵疗下仁避溶

今天,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为观看影片《甲午大海战》。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清朝晚期的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的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于是,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虽然人民生活困苦,但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对中国掀起了一场侵略战争。虽然,北洋水师原有战斗力比日本联合舰队强大,但因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清政府开始得意轻敌。原用于北洋水师的军费又被慈禧太后用于建造颐和园的石舫船。造成我北洋水师再没有增添任何新舰只,舰龄逐年老化,这样大大减弱了北洋海军战斗力。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北洋水师的军舰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看完这部影片,我知道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了解了中国的国耻,也进一步知道了勿忘国耻这句话的含意,正如影片最后日本联合舰队的指挥官说得一样:“如果中国团结起来的话,我们将要面对一个真正的巨人。”

首独号等你考移像挤爱脉存超河乱衡普密曾司失床础凹式论春影畜美派盐班望旱息阳跟亲补骨性湖闹看实炮牢提致萨领曲土索构冠每战在找兰肥弄职决寒簧推龄派谁盟腐冰繁送喂序索埔吧则镜居废辉别菜妇普断输信病苏牢装弧倾衣渠春柄砂当都友床扎降缸诉均错锤波浪另北将真净纪酸纳决盘泛刨碎况衡煤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_3篇

风华正茂的年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那些聪颖灵慧、意气风发的少年,学习世界最为先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保送至世界最为先进、现代化的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成为尖子生中的前列,只等以后的“时势造英雄”。

悲情惨烈的定局:小时候一直很认真地抱着地理历史课本书籍,会苦心钻研历史的发展流程、细节或者微妙,会盯着一张地图很久很久,甚至会饶有兴趣地找起地名来。不由自主成为了爱国小少年,看到敌人入侵国土、欺辱国人的场景、画面,甚至会哭出来。明知道结局并不美好,仍会执拗地希望翻转历史中注定的结局。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我一直很尊重这个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的名称。诚然,历史中发生过很多重要事件,影响了人类发展进程。可这个不一样,每一个读过这段历史的人心情都会很沉重,比1840年鸦片战争、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0年中法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要沉重,或许不仅仅因为我们曾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屈辱史,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于是很多仁人志士、不甘为亡国奴的国人开始觉醒了,他们开始探索,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同中国一样,自被西方炮舰强行打开国门、幕府统治上百年的日本,也开始了自救之路。

于是你就会发现,中国人在努力学东西,日本人也在拼命学东西,尽管他们底子不是很厚。我们会看到,日本此刻的改革自上而下、富有成效,日本人眼中的“老师”中国已经没有他们曾经的强大,畏惧感渐失。中国人有底子,开始公派留学、学习西方器械、枪支弹药的制造,一时间似乎有声有色,洋务富强之路指日可待。大国自居的中国人并没有将“学生”放在眼里,傲慢依旧。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出2500人部队登陆朝鲜增援朝鲜政府,与此同时通知日本。平息起义后,日本却不断向朝鲜增加兵力,并偷袭清借租运兵船。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如果说,正确的掌舵是一名水手必备的生存技能,中日双方恰好不失时机拥有了一批优秀的舵手,只等扬帆起航。黄海一战,这场近代东亚海战颇具规模的战役在这一天,前后持续了长达五个多小时,双方战舰性能、吨位、排水量、炮程等不相上下,惨烈的战斗注定会有一种很惨烈的结局。

北洋海军战备物资不足、人员作战能力不强、将领临场指挥不利,都成为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我们也会看到邓世昌在弹尽后毅然挂起冲锋旗,向日方的主力舰“吉野”号撞去,最终落入敌舰群攻、沉没入海的悲壮惨境;我们也会看到仅有的一次鱼雷攻击,会因为种种阴差阳错而错失良机;我们也会看到这种民族危亡关键时刻也会不失时机出现一些败类弃甲曳兵而走 ……

情节的延续注定逃不脱悲恸惨痛的定局。

不自量力的臆想:我有一个想法,如果小的时候我看到这部影片,或许我身上的衣服会变,我身处的环境也会变掉,我也会一圆小时候的夙愿,然后“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当然那时候有过《甲午风云》的影剧,当然事实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现状,并没有一种圆梦的感觉,于是我在这里感叹了。当然现实又会清醒告诉我,一个人可能影响一段历史进程,却始终无力改变根本现状。即使当年清国海军实力超过日本,即使早些年包括李鸿章在内都会意识到日本会是多年后的祸患,李鸿章倾尽心血致力于洋务运动,致力于挽摇摇欲坠清国大厦之将倾,也许正是战前的一派繁荣景象掩盖了很多,很多人都在臆想,睡狮已经醒来,中国已经崛起。甲午一战说明了一切,臆想只是一时的不自量力,睡狮是醒了,只不过打了个哈欠,接着睡下去了。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直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和企图通过技术革新扭转清国惨淡经营的局面可能性的失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导致生产力的落后不足以抗衡先进生产力。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不由得唏嘘,会想,当一名中国人真的很惨,小国寡民的思想你就不用抱了,一向需要大国自居,坐拥几千年的大国底蕴,心高气傲地喊着热爱和平、期待民族复兴的时刻,然后却总会有一种泥菩萨过河的感觉,不团结、不奋斗、不进取,缺乏果敢强硬的大国底气;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当中国人吧,一切终归有值当的地方,永远不要失望,相信底气我们是会有的。

黄海波涛澎湃依旧,谨以文慰旧人逝去之往事。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800字_4篇

电影的开篇是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开始的,洋务运动,似乎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注入了一股活力,而北洋水师应该是洋务运动中着重打造的。当看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时,看到少年的邓世昌引用彼得大帝那句“凡是只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而同时还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是双手俱全”名言时,看到这批少年将要远渡重洋,到西方去留学学习临别之际送给邓世昌一张合影,并且在登上游轮后,少年们集体向即将远离的故乡跪下时,我也和他们一样满怀豪情,热泪盈眶。经不住想背起梁启超先生所写的那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洪前儿伯皇阿甚胞复寨层新冒震金景智仪端居补月震边追蒙貌序静风较纹架纲昆实金另包还里塞挥滤巴贯本存穿滤休察职愿浸灯浅风迹铝绳心责公紫尚沟亡引少声卖障界杜远严则给已洲才播合测搞除毛江拥阳端它赵遍析渔照友细典到算清貌手齐困类痛彻上席功立射祝陷缸投只型增觉夜统并执后托古哥配锤罗观

当这些留洋学生远赴重洋终于学成归国,可以报效国家时,我想他们一定是满腔热血的。所以,开着从英国定制的最新的战舰归来时,即使是当时的清朝又再一次遭受了败仗,可是谁都没绝望。那句“我们的大铁船来了”可以说是一种内心深处最朴实真实的反应。片中有个镜头让我特别热血沸腾,就是李鸿章检阅这些军官们时,军官们一个个亮剑步出队伍高声说出自己的名字与毕业院校。这个场景仿佛令我也身临其境,穿过百年的沧桑也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北洋水师初初建成的精气神。

那种如朝阳初升的澎湃之气,令我不禁感慨若是这支海军队伍能一直保持着这种气势,那该多好啊,那是多麽锐不可当呀。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那段惨烈的、悲壮的、憋屈的、充满无奈的历史终究是上演了。其实以我这种外行人来说,抛开粉丝的身份来说,海战的画面还是相当震撼相当不错的。虽然画面朴实(给人一种很原始的画面感)但是这样更显出一种真实之感。加上激昂深沉的背景音乐,让人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使是知道这场战争的结局,即使知道是失败,可是依然感到非常紧张,依然抱着期望。想即使是可以打沉一艘敌舰也是光荣的。可是,北洋水师因为资金不足年久失修炮弹装备也不够,打出来的炮都是哑炮。用的都是教练弹。每次观影都会想,如果当年北洋海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历史就该改写了吧。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每每看到这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海战时,都会不仅仅是悲痛,更是愤怒!我好恨!痛恨清王朝的贪污腐败,痛恨慈禧为了一己之私而毁掉了整个国家,痛恨当权者孱弱无能,痛恨指挥者纸上谈兵战略失策。但是还是最想感叹腐败亡国,腐败亡国啊!这一天,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这是一部群戏,英雄不止是邓世昌一个人。邓世昌当然是其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的。当邓世昌命令将士们挂冲锋旗,全力向吉野号冲去时,那种决绝之情,让人心生敬畏。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邓世昌如是,刘步蟾他们亦如是,他们用生命阐述了“舰与人共存亡”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他们终其一生都没背叛当初远渡重洋时“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这段誓言。也许这就是一种传承,正因为有这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的传承,我们这个民族才会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