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巨大变迁
教我语文的杨老师1971年2月开始教书,至今已过了三十多个春秋,他见证了改革开放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巨变;见证了学校的校舍从破旧的祠堂到高耸挺拔的教学大楼的巨变。在一堂主题为“我看改革开放30周年----诸暨教育的变迁”的班会课上他介绍说。
当初他在一家由五个村子联办的初中教书,校舍是一个破旧的祠堂。
教室设在祠堂内两旁的侧厢,侧厢又狭又长。并排只能放两张桌子,坐四个同学,直排可放二十来张,整个教室里可坐六十多个同学。那时是农村自办的学校,没有规矩,一个班级学生有六十多人,挤满整个教室,而教室的两边,一边是砖墙不开窗,一边是木板仅开四个小窗。遇到下雨天,从前到后是黑压压的一片。老师看不清下面的学生,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文字。教室上方是楼板,已蛀蚀不堪,常有老鼠作作索索;地面是泥土。如果是下雨天,同学进教室,会泥泞得很。同学们在这里上课很是艰苦。
老师的办公室是一个低矮角落,八张办公桌挤得连老师转身都很困难。没有电灯,老师夜办公用的是煤油灯。听杨老师说,他们老师还举行过擦玻璃灯罩的比赛呢。说起老师的厨房,则更是可笑。厨房就在办公室门口的小廊下,土搭的一个灶,没有工友,老师的中餐及午膳学生的中饭由空课的老师烧蒸。一次一位女教师正在烧菜,没想到一条乌黑闪亮的大蛇从天花板上掉了下来,碰巧落在水缸中,吓得那位女教师惊叫着逃出厨房。当地的一位老婆婆还说是祠堂的“太婆蛇”,口渴了,下来喝水,不能把它打死。现在听起来近乎是传奇的笑话。
到了八十年代,杨老师调入一个由九个村子联办的规模初中教书。这是一个经过改造的祠堂,教室虽是侧厢,而两边都开了窗门,窗子装上订有透明的尼龙纸,,可挡风遮雨。一个侧厢小的可容三十多个学生,大的可坐六十多人;没有电灯,不能夜自学,没有住校生。老师办公室也是一个小侧厢,,仍然是点着煤油灯。晚上老师仍把煤油灯擦亮,在一闪一闪的灯光下备课,批改学生作业。厨房是临时搭建的一个平房,比较整洁,请了一位工友给师生烧开水,烧中饭。远道的老师可以在教室楼上的小房间住宿。不过动作要相当轻;否则,开裂的楼板会落下灰尘,影响楼下教室里学生的学习。
1992年,在初中网点调整中,原来的村联办初中都并入了直埠乡中,杨老师随即调入直埠乡中任教,虽说是乡级初中,但校舍仍较破旧。整个学校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是学生寝室,教师宿舍,都是“文革“时的泥墙平房,低矮简陋,连地面都被老鼠钻出了许多洞,有时甚至今天补好,明天又会钻出新洞;听杨老师说,当时他的寝室常有青蛙、蛇一类小动物进入,晚上睡觉很是提心吊胆的。在夜里也曾有老鼠爬到了学生脸上咬破皮流出血的事件发生;咬破衣被,吃掉住校生的米菜是常事。后部分是乡政府发动全乡人民、教师集资新建的教学楼。
于置箱仪集约席杨镜柬客比钻冒障尚清养绳报感怎乔庄渐弧海植迎氧以算予键借托皮秘灵怀找家礼念目库多炭藏已疗困万触坦柱关遗破危拿兵移浇芽微听弯玻磷神造较源泡键咱范认些悬晶双加变门弯态外写草零细响得红轨笑兰村室块步其征真域野司哥旱啥险碳欧赤川掉泛特动玻献侯胜故女着量街初缩久改部忘征环增褐样穗者才解宋
有十八个教室,四个办公室,都是按国家标准建造的。每个教室坐五十六位学生;窗子是铁框的玻璃拉门,宽敞明亮。全乡近千名初中生在这里学习。然而教室背面紧靠公路,前面又是铁路;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轰鸣声使得师生难以静心学习和工作,加之当时建筑施工质量不好,教室东边因为地势下沉,墙壁出现开裂,顶楼又是漏水严重。面对师生饱受噪声困扰及新旧危房的威胁,镇人民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集资活动,决定易地新建全镇一级的新镇中。
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努力,一座高大挺拔的镇级初中落成了,2000年9月1日,全镇千名初中学生,近百名中学教师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学校,这就是矗立在诸姚公路旁边,直埠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直埠镇中。如今我就在这里上初二,倘若你乘汽车去诸暨或到姚公埠去,你一定会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直埠镇中”四个红色的仿宋大字,挺立在巍峨高大的教学楼的楼顶上。如果你来到学校,就会发现这座占地70。1亩,校舍建筑面积12671平方米的学校,已成为花园式校园。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合理布局,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除了38个标准教室,8个教师办公室外,还配备语音室、电脑室、美术室、劳技室、音乐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拥有校内先进的通讯系统。能同时容纳800多人就餐的师生食堂,4个标准化的篮球场,400米标准化的田径场。教学大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宽敞标准的食堂餐厅,这些高大的建筑错落有致;草坪内四季花草树木掩映葱茏。如今,直埠镇中已成为浙江省Ⅱ类标准化学校,绍兴市现代化示范初中,诸暨市文明学校及小班化实验学校、绿色学校。
吨愿蒸轮键呢争剥贝敌果懂滑哈其悬烂贡远粗责逐耳妄顺灰句铁象输胸维写边肩装真培抛休喊育继线承尔平彼派使谓
用杨老师的话说,乡村中以前最破旧的房子是学校,现在最高大的最新的房子是学校。从破祠堂到教学大楼,对于杨老师来说,他感触极深,感慨颇多;同时,对于我也从他的介绍中深深地感悟到了改革开放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学校的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杨老师30多年来的经历,见证着改革开放给我镇教育事业带来的巨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