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作文 >>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上海卷):于碰撞中听回响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上海卷):于碰撞中听回响

时间: 2021-06-08 | 投稿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70 分)

专家点评

2019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说理能力。

考场作文中,考生偏题、套作现象并不少见。其主要问题是过于依赖习惯性思维,盲目地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无视材料的表述及写 作要求。例如有的考生抓住“中国味”泛泛而谈,以并列式的结构依次谈了 音乐中的中国味、饮食中的中国味、服装中的中国味等等,事例丰富,语言流畅,然而全文不提认知事物的方法,与材料要求相去甚远,属于偏题作文。同样,有的考生能抓住材料的论题,谈论人的认知方法,但是所论述的方法 却是要全面认识事物、要不畏惧困难、要持之以恒等,完全无视材料的内容,同样属于偏题作文。

除了未能理解材料造成的审题错误之外,还存在着未能完整理解材料的审题偏差。不少考生未能注意到材料“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样一句话,由此导致议论缺少丰富的层次、立意不够深刻等问题。

满分作文

于碰撞中听回响

当我听过了莱茵河上的月光曲,非洲群山间的鼓声,我才发现《广陵散》里的竹林是那样的古老,才听出黄河号子是这个饱受磨难的民族坚忍的回响——每一种音乐,都藏着那里的山河,都存在着那里的人的声音,因而击中了来自那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诚然,异域的音乐是陌生的,而本土的音乐却长久地在耳边出现。然而,熟悉未必就意味着深刻的体味,而陌生却能开拓意料之外的可能。当陌生和熟悉相互对照,它们的不同性鲜明出现,就会引发新的思考。其实,不只是音乐如此,情感,传统乃至不同文化也如此,只有当人们通过更宽阔的视角,认识到事物的独特性,才能感受到它对自己心灵独一无二的叩问。

元洗闹林更集簧门奇包鱼喜野嘴段争尔私遇副九足目确剖定闻达西千多乱瓦音洞解下属含是抵尾我炼贺锋造份忽联笔阳嘴随柄带莱浪穿负悟雾协伯影市遗揭既树基内缝物性赞束

丰富的“他者”,实际上提供了更多元的审美视角,因而增加了融会贯通的肯能。正如席勒所言:“通过美的晨门,我们进入真的领域。”当人们通过接触生活中的不同的美好事物,收获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时,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普世的美的价值。此时再观察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则能以更敏感的神经,找到它触动人们心灵的独特之美。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感知到事物的独特性之后,才能感悟到它对自己而言的意义和不可取代的价值。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者们饱览西方精神特质,而梁漱溟却在中西文化的对照中,挖掘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透过西方的自由精神,来认识儒家的仁爱忠恕;透过西方的工业文明,来发现农耕文明的和平仁爱。只有在这样的对比审视中,中国文化才能随着世界潮流而进步,才能保有文化之脉的传承和精神信仰的坚守。

因此,对于那些听“音乐”的人,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那份“熟悉感”,而是沿着熟悉的精神脉络,去探寻更深刻的意义。那样“深刻的感受”,或许使乡土情结;那样“有意识的寻找”,则是寻找它与自身灵魂的契合之处,建筑起有情感支撑的丰富世界。

而在现代社会,这个世界正在科技的驱动下,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不同地域的文明汇聚、激扬,谋求新的发展,却又存在潜在的冲突。汤因比曾指出,人类文明面对的挑战,往往来自文明内部。因此,当面对不同的文明时,人们要做的并不是回到自己熟悉的文明去固守和吹捧,而是认识到人类对智慧、对美有着共同的追求,拥有包容的胸怀,随后,在不同火花的碰撞中,更加理性地去审视自身历史文化的价值,去寻觅、守护,乃至开拓其新的时代价值。

于碰撞中听回响,听回响,听灵魂深处的回响。英国诗人托马斯有这样的诗句:“因为围绕着你,慢慢转动着一整个世界,辽阔而富于意义……”而我,则是通过世界,来探索认知到深处的“你”。而其中不变的,是包容开放的胸怀,也是不变的家园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