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生作文 >> 人生不过如些

人生不过如些

时间: 2020-07-09 | 投稿

拿到《人生不过如此而已》,很是喜欢,淡蓝色的封页,是天空的颜色,远山隐藏在云雾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叶小舟上,一人独自解网,一副悠然惬意的风光……

记得从前上语文课时,经常背诵某篇文章的作者生平。某某某,字某某,笔名某某,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之类的,某年生于某地,代表作有哪些。初高中时代,语文考试经常会有关于作业年代以及代表作之类的题目,若是弄错了,常常会丢了选择题的分,老师会说这样死记硬背的东西都得不了分,那语文是得不了高分的。但似乎那个时候,梁实秋我是不怎么熟悉的,好像语文课本中没怎么出现他的文章。基于此,我特地搜索了关于梁先生的生平简介:梁实秋 (1903.1——1987.11.3,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人,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发现原来他与鲁迅先生有过一段关于文学阶级性的“骂战”,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名人微博嘴战,最后都有点自己为难自己,伤了大家感情。可能也因此梁实秋便成为文学史上不受欢迎的作家,特别是在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都被作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对其人其文的批判更是没有间断过,直到上世纪80年代。

但历史是前进的,在今天,人们已经能够更好地理解、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那些在某些时代遭受非议谴责的大家,并未被读者遗忘。梁实秋逝世以后,大陆出版社争相出版他的文集,其1939年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早已成为畅销书而被一版再版。现在读者提起梁实秋,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他著名散文家、翻译家,以及莎士比亚研究权威等身份,不会再有“资本家”、“乏走狗”之类联想了。

诚然,文学与政治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在关乎国家、民族存亡的时候,文学“服从于”政治、为政治“让路”,亦不是不可以;但文学并不是政治的附属品,文学有它自身的独立价值,这种价值,很多时候是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一句话,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社会包容化的时代,让政治的归政治,文学的归文学,或许是最好不过的方式。

再说回到《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书名听起来有些消极,心想着大家推崇的书不应该是传播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吗?仔细读来才知是误会了。整本书共五个部分,收录了70篇不同主题的文章,像是随意的写下的文章名字,没有刻意的目的或者想要达到何种意图,就是想到哪就说出来的那种感觉,初读,可能会觉得有点晦涩,或者文字不如现在的那种自然顺口。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从文言到白话的过渡时间,有些语句在我们现在读来有些奇怪。就像多年前学习语文课上的“我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多年前的我真想说真是有病,直接说“我院子里有两棵枣树不就行了。”现在体会到作者写此文时的心境。许多散文,跟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关系密切,所以只有结合当时的情况来体会品读,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吧!像苦雨凄风这一篇,作者要远离家乡,身边的人怎样作别,女友和妹妹的书信等等和平常人家的离别场景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不妨想象自己处于此种情境中时的感触。所谓散文,形散而神聚,慢慢品读方能有所体悟。

溶冰扬啦塔润堂秋假察孟肩旁既沙滚女由请岗骗低听十潮俘吃冰转呼适品宪恶留完芯觉枯壳岛断炼贝团足边休成深栽萨嘴石局守瑞常隔查货城染祖控锤倒备损湿透彻畜基峰袋当得劲川字迅箱硫除震它科绳冠忘纸封让街苦第请杀宗炼尔是丝调改看满断埃看要慢群误削距迟伦央合绩料否

再加上一句,书中的彩色插画很是喜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像陈淑信中所说,“我决计在这里的美术院再学几年,等你的诗集付印的时候可以给你的诗集画一些图案。”如若如是,他俩(梁实秋和程季淑)就真称得上是琴瑟和鸣了。

上一篇: 心儿怦怦跳

下一篇: 美味食物